浙江省2020-2021年中考科学试题分类——专题9 声和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2020-2021年中考科学试题分类——专题9 声和光(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6-24 16:0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年浙江省中考科学试题分类——专题9声和光
一、单选题
1.(2021·宁波)使用公筷公勺正成为甬城市民文明用餐的良好风尚。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析,使用公筷公勺属于(??? )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染途径????????????????????C.?保护易感者????????????????????D.?清除病原体人
2.(2021·杭州)吸食或注射毒品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下列关于吸毒危害和禁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吸食很难戒除,且毒瘾会越来越大
B.?吸毒会损害人体神经、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等从而引发多种并发症
C.?吸毒成瘾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人类遗传病
D.?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严禁种植大麻、罌粟等能提取毒品的植物
3.(2021·杭州)近年来,在世界多地出现了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下列措施不能有效预防新冠肺炎传染的是 ( ???)
A.?在公众场合戴口罩????????B.?隔离患者及密切接触者????????C.?接触公共物品后洗手????????D.?接种流感疫苗
4.(2021·温州)19世纪晚期,德国医生科赫从患炭疽的牛甲体内采集到细菌S和R,将细菌S注入健康牛乙体内,细菌R注入健康牛丙体内。结果乙患上炭疽,而丙没有。这证明了炭疽的病原体是(??? )
A.?牛甲???????????????????????????????????B.?牛乙???????????????????????????????????C.?细菌S???????????????????????????????????D.?细菌R
5.(2021·绍兴)目前我国已经累计接种自主研制的新冠疫苗超5亿剂,并在世界各地推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属于传染源
B.?从免疫学角度看,新冠疫苗属于抗体
C.?注射疫苗后人体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D.?从预防传染病角度看,注射新冠疫苗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6.(2021·湖州)控制传染源是防止新冠肺炎传播的重要措施,下列做法属于控制新冠肺炎传染源的是( ??)
A.?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防止飞沫传播??????????????????B.?接种新冠疫苗,产生抗体
C.?设立专用病房,隔离新冠肺炎患者??????????????????????D.?对皮肤进行酒精消毒,杀灭病原体
7.(2021·丽水)2021年全国各地陆续设立方舱医院,便于人们接种新冠疫苗(如图)。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来看,给健康人注射新冠疫苗属于(??? )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C.?保护易感人群????????????????????D.?消灭病原体
8.(2020·台州)锻炼上臂肌肉时,伸肘和屈肘动作的上臂肌肉协作情况如图。屈肘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活动状态分别是( ??)
A.?舒张,收缩???????????????????????B.?舒张,舒张???????????????????????C.?收缩,舒张???????????????????????D.?收缩,收缩
9.(2020·台州)联合国把每年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倡导“爱生命,不吸毒”。以下有关毒品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B.?吸毒会使免疫系统遭到损害
C.?每个公民都应参与禁毒活动????????????????????????????????D.?为了兴奋可以吸食少量毒品
10.(2020·湖州)新冠肺炎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的,如图所示,所以在疫情期间外出时提倡戴口罩。新冠肺炎的罪魁祸首是新冠病毒。新冠病毒(??? )
A.?属于单细胞生物??????????????????????????????????????????????????B.?能离开生物体独立生活
C.?是新冠肺炎的传染源???????????????????????????????????????????D.?发生变异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改变
11.(2020·宁波)“关爱生命,健康生活”。下列行为不利于健康的是( ?)
A.?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B.?拒绝吸烟、酗酒、吸毒??????????C.?参加体育锻炼??????????D.?沉湎网络游戏
12.(2020·嘉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人类普遍易感。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况下,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新冠病毒流行最为有效的方法。 下列做法不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
A.?定期消毒 ???????????????????????????B.?测量体温
C.?勤于洗手 ???????????????????????????D.?隔开餐桌
13.(2020·杭州)2020年初以来,世界多地先后暴发了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冠肺炎”是一种高致病性的遗传病
B.?勤洗手对“新冠肺炎”的传染没有预防效果
C.?研制“新冠肺炎”疫苗的目的是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D.?对确诊病例进行强制医学隔离的目的是控制传染源
14.(2021·宁波)如图所示,当我们看远处物体时,远处物体的光线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处试当我们从看远处物体改为看近处物体时(一般不小于10cm),为了使近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晶状体凸度和焦距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

A.?晶状体凸度变大,焦距变短
B.?晶状体凸度变大,焦距变长
C.?晶状体凸度变小,焦距变短
D.?晶状体凸度变小,焦距变长
15.(2021·杭州)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向玻璃砖并穿过,其光路如图所示,关于四个角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

A.?α1>γ1????????????????????????????????B.?α2>γ2????????????????????????????????C.?α1=α2????????????????????????????????D.?γ1=γ2
16.(2021·金华)“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我们能看见水中的鱼,是因为(?? )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C.?平面镜成像????????????????????????D.?光的折射
17.(2021·温州)水平过道上方有一盏灯(如图)。小明站在1号地砖上时,通过2号地砖看到灯的像;走到2号地砖上时,通过3号地砖看到灯的像。则小明通过两块地砖所看到的像(??? )
A.?大小相同、位置不同
B.?大小相同、位置相同
C.?大小不同、位置相同
D.?大小不同、位置不同
18.(2021·嘉兴)事物总是在变与不变中相统一。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气压改变时,空气的密度一定不变??????????????????????B.?温度改变时,玻璃的导电性会发生变化
C.?位置改变时,物体的质量一定不变??????????????????????D.?介质改变时,声的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
19.(2021·丽水)周末,小科一家到瓯江边游玩。妈妈拍照时,小科正在欣赏美景:对岸树木的倒影、水中的鱼“影“……此时地面上留下了他的身影。关于“影"的形成原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妈妈的摄“影"——光的折射??????????????????????????????B.?树木的倒“影”——光的反射
C.?水中的鱼“影”——光的反射????????????????????????????D.?小科的身“影”一一光的直线传播
20.(2020·衢州)如图是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相关实验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应选用光滑的硬纸板????????????????????????????????B.?图甲中∠EOM是入射角
C.?图乙中反射光不存在???????????????????????????????????????????D.?图丙、甲中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21.(2020·台州)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人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此时该人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
A.?近视眼,镜片Ⅰ??????????????B.?近视眼,镜片Ⅱ??????????????C.?远视眼,镜片I??????????????D.?远视眼,镜片Ⅱ
22.(2020·湖州)下图是游客在公园观赏金鱼的场景。游客能看到水中的金鱼是因为眼睛接收到了金鱼反射出来的光。金鱼反射出来的光进入人眼的路径是( ???)
A.????????????B.????????????C.????????????D.?
23.(2020·宁波)下列四幅图片都来自于课本,对它们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甲图实验中随着瓶内空气被抽出,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弱
B.?乙图可以表示四冲程汽油机中的压缩冲程
C.?丙图实验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产生条件
D.?丁图可以表示至今所建造的核电站里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
24.(2020·宁波)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小科把“F”发光物置于离凸透镜13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小科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状和大小分别是( ?)
A.?、放大?????????????????????????B.?、放大?????????????????????????C.?、缩小?????????????????????????D.?、缩小
25.(2020·金华·丽水)由于光的传播我们看到了色彩斑斓的世界。下列现象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海市蜃楼 ?????????????????????????B.?镜子里的像
C.?耀眼的铁栏杆 ?????????????????????????D.?树荫下圆形光斑? ?
26.(2020·温州)如图所示,在中国象棋棋盘正中央竖立一块垂直于棋盘的平面镜,棋子“象”由甲移到乙,则平面镜中“象”的移动是(??? )
A.?由④到②???????????????????????????B.?由③到①???????????????????????????C.?由②到④???????????????????????????D.?由①到③
27.(2020·嘉兴)学校的录播教室被一种单向透视玻璃分隔成上课和观摩两个功能区,坐在观摩室的听课教师通过单向透视玻璃进行观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上课区域的光照强一些,观摩效果更好
B.?从上课区域射向透视玻璃的光只发生折射
C.?听课教师能看到上课的情景,是由于上课区域的光能透过透视玻璃
D.?学生在透视玻璃中看到了自己的像,此时的透视玻璃相当于平面镜
28.(2020·杭州)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对应右图,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
B.?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
C.?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虚像
D.?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内区域内,成正立放大实像
二、填空题
29.(2021·杭州)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寄生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真核生物,它主要随按蚊叮咬进入人体,导致人体发病。近来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沃尔巴克氏菌的细菌可以感染按蚊,从而导致蚊子唾液中的疟原虫含量大幅减少,而且感染某种沃尔巴克氏菌的雄性蚊子与未感染的雌性蚊子交配后所产生的卵大概率不能孵化,而受感染的雌性蚊子与未感染的雄性蚊子交配所产生的后代都会感染沃尔巴克氏菌。
(1)按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进行分类,疟疾属于________传染病。
(2)疟原虫与沃尔巴克氏菌在细胞结构中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
(3)下列示意图中能准确表示受感染的雌性蚊子与未感染的雄性蚊子交配产生后代的选项是________。

(4)与使用化学杀虫剂灭杀蚊子相比较,用沃尔巴克氏菌感染蚊子控制疟疾流行的优势在于________(写出一 点即可)
30.(2020·台州)近期,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出现了新冠疫情,几百万人感染新冠肺炎。
(1)新冠肺炎的全球爆发,说明传染病具有________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2)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对教室进行消毒,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这项措施属于________。
(3)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浆中含有抗体,可以用于治疗某些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康复者体内产生抗体的免疫反应属于________(选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
31.(2020·湖州)吸毒会引发肺癌和重度贫血等多种疾病。毒品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是巨大的,而且具有很强的成瘾性,所以每个公民都应远离毒品。
(1)恶性肿瘤细胞具有________,并且能够转移,侵犯新的组织等特点。
(2)重度贫血是指红细胞计数和 ________的数值都远低于正常范围所引起的疾病。
32.(2020·金华·丽水)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中国的抗疫斗争上下同心,举措得力,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请回答:
(1)疫情期间,为防止病毒感染,专家建议大家要科学佩戴口罩,据此判断新冠肺炎属于________(填“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染病;
(2)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该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________?。
33.(2020·温州)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季节性流感导致全球每年数亿人患病。
(1)20世纪40年代开始生产流感疫苗。很多时候流感疫苗的效力不足60%,可能是因为流感病毒在一段时间后发生了________,产生新的毒株。
(2)流感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按传播途径来分,流感属于________传染病。
34.(2021·宁波)科学方法是开启大自然奥秘之门的钥匙。

(1)如图所示,用鼓锤分别重敲和轻敲鼓面,铜鼓发出的声音的响度不同,同时可以通过乒乓球反弹的高度,来显示出鼓面振动的情况。通过实验可知:鼓面振动的 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
(2)为了便于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科学上引入了光线的概念,实际上光线并不存在。为了形象地表示磁体周围磁场分布的强弱和方向,科学上引入了________的概念,实际上它也并不存在。
35.(2021·宁波)宁波某校课外实践小组利用一根垂直插入水平地面的圭杆,进行为期一年的“观竿测影”活动。2021 年3月14日正午时刻圭杆的杆影如图所示,并测得杆影OA长为55.7cm。

(1)杆影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传播。
(2)图中杆影从O到A指向________方。
(3)预测2021年6月20日正午时刻,该圭杆的杆影长度将比55.7cm________(填“大”或“小”)。
36.(2021·绍兴)小敏做了如下三个光学实验:
(1)图甲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小敏转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EO贴着纸板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OF沿________时针方向转动。
(2)图乙是“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小敏选择玻璃板而不选择平面镜的原因是 ________。
(3)图丙是“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小敏将凸透镜向光源方向移动至某位置,发现在光屏上又成一个清晰、________(填像的性质)的实像。
37.(2021·湖州)小明用手机拍照,发现手机镜头过于靠近拍摄对象时(如右图所示)无法正常对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时像成在感光器(相当于光屏)________(选填“前”或“后”)。小明发现将________透镜紧靠在手机镜头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理解了手机微距镜头的工作原理。
38.(2020·台州)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的历史是一部测绘科技进步史。每次测量都体现了测绘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彰显测绘技术的最高水平,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求真与探索精神。

(1)在19世纪,人类首次用三角测量法对珠峰的高度进行测量。如图甲,由于光从数千米高的峰顶到300千米外观测点,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发生________(选填“折射”、“反射”或“直线传播”),使测量结果偏大。
(2)2020年5月,中国高程测量队在珠峰顶首次开展重力测量,直接测得g。已知g与海拔高度h的关系如图乙所示,测量队员随身携带的重物从珠峰脚到珠峰顶,重物受到的重力大小将会怎么变?________
(3)据测量.珠峰的高度仍在以每年约0.3厘米的速度上升。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珠峰的高度上升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________(选填“碰撞”或“张裂”)。
39.(2020·宁波)如图所示是一位小朋友在照镜子(平面镜)。
(1)小朋友看不到被镜子遮住的物品,是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传播
(2)小朋友通过镜面所成的像在________。(填“镜面前”“镜面上”或“镜面后”)
40.(2020·宁波)自然正在向人类发出“警报”。
【材料】2020年2月9日,巴西科学家在南极西摩岛测得高达20.75℃的气温,再次刷新了南极大陆气象观测记录温度的最高值。
【材料二】2020年2月底,南极地区又有新消息:气候变化引起南极地区藻类大量繁殖,导致出现了“红雪”、“绿雪”现象,而且雪地表面颜色的改变进一步加速了积雪的熔化。
【材料三】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以前在海拔5000m以上植物很难生存。但研究人员发现,近年来珠穆朗玛峰附近,海拔5000m至5500m范围内的植被显著增加。
(1)材料二中,积雪加速熔化的主要原因是:物体表面颜色越深,________。
(2)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判断,_______是植物得以生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填字母)
A.海拔
B.纬度
C.温度
三、实验探究题
41.(2021·嘉兴)疫苗接种被认为是医学科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疫苗研发的主要阶段包括:分离获得毒株→制成疫苗→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审批上市。那么如何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呢?
【探究目的】探究疫苗X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动物实验】
(1)实验方案:
实验过程中,B组注射的是________。
(2)实验结果:仅A组小鼠的血清中检测到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两组小鼠的其余生理和生化指标________,说明疫苗X对小鼠是安全有效的。
(3)交流反思;有研究者认为,通过小鼠实验筛选出的疫苗,还需要用灵长类动物(如猴)实验评估疫苗,进一步确认安全有效后,方可进行临床试验。从进化角度分析,支持用灵长类动物实验评估疫苗的理由是________。
(4)【临床试验】疫苗X的生产上市还需要经过三期的临床试验:
结果分析:Ⅲ期临床试验在疫区招募了20000名志愿者,试验结果如表所示,则该疫苗保护率是________。
注:疫苗保护率=(安慰剂组患病率一疫苗组患病率)÷安慰剂组患病率。
分组
志愿者
患病数
疫苗组
10000人
8人
安慰剂组
10000人
160人
【社会参与】接种疫苗是对抗新冠疫情最有效的防范措施。当接种疫苗达到一定比率后就可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疫情蔓延,因此接种疫苗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健康,更是为了全社会的健康。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尽打快打疫苗。
42.(2021·嘉兴)某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充像距与物距关系时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③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如表。
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1
5.0
5.0
2
8.0
8.0
3
12.0
12.0
(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实验本身的限制,要用与实验对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对象来替代的方法。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________。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你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吗?并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
43.(2020·绍兴)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________的实像。
(2)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应该移到 ________厘米刻度处。
(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为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甲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________?。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4)研究好成像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图乙中,小敏给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丙所示,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四、解答题(共6题;共37分)
44.(2020·衢州)?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该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飞沫和接触。该病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
(1)从传染病的角度看,新冠病毒属于________。
(2)新冠病毒主要通过患者的呼吸排出并散播。如图表示患者呼吸运动的两个过程,箭头表示横膈运动方向。则甲、乙两图表示的过程分别是???????? 。
A.甲、乙都吸气
B.甲、乙都呼气
C.甲吸气、乙呼气
D.甲呼气、乙吸气
(3)注射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的含有抗体的血浆来治疗重症患者,这种方法属于________免疫。
(4)目前尚没有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预防是抗击这场疫情的最有力“武器”,请从保护自身角度,说说我们青少年该怎样做。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45.(2020·宁波)?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球,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
(1)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而新型冠状病毒不具有该结构。
(2)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飞沫和空气传播。按传播途径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________传染病
(3)经过一系列科学的防疫措施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国得到有效控制,请举一例你熟知的措施:________。
46.(2020·舟山)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大量的科研人员针对病毒溯源、感染机制以及治疗方案等开展了深入研究。
(1)研究发现很多致命病毒都源于蝙蝠,有科学家研究认为,蝙蝠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原始宿主。在分类上蝙蝠是一种________动物。
(2)蝙蝠的生活习性与人类基本没有交集,其体内的很多病毒对人类不具传染性。有科学家研究认为,这次的新冠病毒首先由蝙蝠传给穿山甲,并在穿山甲体内发生变异,演化出具备了传染人类的能力。据此请你对人类应如何对待野生动物提出合理建议是________。
(3)面对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人们寄希望于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早日上市。但相对于细菌等其他病原体,由于病毒寄生在人体的________中,因此很难研制出具有针对性的特效药。而疫苗的使用对象是数量庞大的健康人,研发后的疫苗在上市前必须经过严格规范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早期临床试验对象通常是少量志愿者,通过检测接种后其体内是否具有相应的________来判断疫苗的有效性。
47.(2020·绍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思想指引下,中国抗疫取得重大胜利!
(1)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株分离和基因测序,是研发疫苗和药物的基础。
检索表
1a有细胞结构……2
1b无细胞结构……A
2a有成形的细胞核……B
2b无成形的细胞核……C
①右表是有关酵母菌、大肠杆菌、新型冠状病毒的检索表,其中表示新冠状病毒的是 ________;
②当前,我国正在积极研发新冠疫苗,从免疫学角度看,疫苗属于________。
③为应对疫情,同学们都居家学习,在此期间做法合理的有________。
A.健康饮食,平衡膳食
B.长时间躺床上看书
C.多服用抗生素增强抵抗力
D.关爱家人,乐观面对生活
(2)佩戴口罩出行是新冠肺炎的重要举措。
①佩戴口罩时,需要用手指按压口罩上的直金属丝,使得口罩和脸部尽量紧贴,达到更好的预防效果。从力的作用效果看,手指按压金属丝说明力能使物体________;
②小敏戴上口罩后一会儿,呼出气体使他所戴眼镜的镜片出现模糊现象,镜片模糊过程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______;
③一次性口罩需要及时更换,废弃的口罩应放入________垃圾桶最合适。
(3)对公共场所的定期消毒是控制新冠肺炎的有力保障。“84”消毒液被广泛用于新冠疫情的卫生消毒,可通过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制取,生成物中有氯化钠、次氯酸钠(NaClO)和水,其中次氯酸钠是消毒液的有效成分。
①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②写出制取“84”消毒液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48.(2020·嘉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大量的科研人员针对病毒溯源、感染机制以及治疗方案等开展了深入研究。
(1)研究发现很多致命病毒都源于蝙蝠,有科学家研究认为,蝙蝠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原始宿主。在分类上蝙蝠是一种________动物。
(2)蝙蝠的生活习性与人类基本没有交集,其体内的很多病毒对人类不具传染性。有科学家研究认为,这次的新冠病毒首先由蝙蝠传给穿山甲,并在穿山甲体内发生________,演化出具备了传染人类的能力。因此禁止捕猎、贩卖和食用野生动物刻不容缓。
(3)面对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人们寄希望于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早日上市。但相对于细菌等其他病原体,由于病毒寄生在人体的________中,因此很难研制出具有针对性的特效药。而疫苗的使用对象是数量庞大的健康人,研发后的疫苗在上市前必须经过严格规范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早期临床试验对象通常是少量志愿者,通过检测接种后其体内是否具有相应的________来判断疫苗的有效性。
49.(2020·衢州)为提高垃圾分类效率,小科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垃圾分类机器人。它捡起垃圾时,会快速从垃圾上取出标准规格的样品,通过机械手上的探针检测样品的电阻大小来识别垃圾的类别,并投入相应的垃圾桶。该机器人检测电路如图乙所示。各类垃圾样品的电阻参考值如下表。
(1)机器人通过摄像头获得二维码倒立、缩小的像来识别垃圾桶,下列物体成像原理与其相同的是? ?????????
A.平面镜
B.照相机
C.放大镜
D.眼球
(2)机器人从某块垃圾上取样检测时,检测电路电压表读数为1伏,检测时间为0.1秒。
①通过计算说明应将该垃圾放入图丙中哪个垃圾桶。②该次检测电阻过程中,检测电路消耗的电能为多少?
(3)机器人将重1牛的垃圾举高70厘米后再水平移动3米,放入相应的垃圾桶。该过程中机器人至少对垃圾做了多少功?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解答】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了与他人的间接接触,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答案为:B。
2.【答案】 C
【解析】【分析】吸毒危害极大,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很大的损害,可产生异常的兴奋、抑制等作用,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失眠、烦躁、惊厥、麻痹、记忆力下降、主动性降低、性格孤僻、意志消沉、周围神经炎等。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很难戒除,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危害社会。
【解答】A、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吸食很难戒除,且毒瘾会越来越大,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危害社会。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等都有很大的损害,并引发多种并发症,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吸毒成瘾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神经生物学、精神科以及社会学等问题,所以吸毒成瘾不属于遗传病的范畴,C错误,符合题意;
D、毒品种类繁多,大致可分鸦片类、大麻类、可卡因、冰毒等。大麻、罌粟等是能提取毒品的植物,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严禁种植大麻、罌粟等植物,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答案】 D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和免疫性;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是: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A、在公众场合戴口罩属于切断传播途径,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隔离患者及密切接触者,这一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能有效预防新冠肺炎传染,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接触公共物品后洗手这一行为属于切断传播途径,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接种流感疫苗只能预防流感,对新冠肺炎的预防不起作用,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 C
【解析】【分析】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真菌)、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
【解答】细菌S注入健康牛乙体内,乙患上了炭疽,而细菌R注入健康牛丙体内,丙没有患病,说明炭疽的病原体是细菌S;
故答案为:C。
5.【答案】 C
【解析】【分析】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解答】AB、新冠病毒从免疫角度看,属于抗原;从传染病角度看,属于病原体;故AB错误;
C、人体注射疫苗后会产生对应的抗体,这种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故C正确;
D、注射疫苗可以让健康的人群获得对传染病的免疫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6.【答案】 C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所以只要切断传染病的流行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A、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防止飞沫传播在预防传染病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A不符合题意;
B、接种疫苗,这一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保护易感人群,B不符合题意;
C、设立专用病房,隔离新冠肺炎患者是传染源,因此设立专用病房,隔离新冠肺炎患者是控制传染源的措施,C符合题意;
D、对皮肤进行酒精消毒,杀灭病原体的措施不属于控制传染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答案】 C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解答】给健康的人注射新冠疫苗,让其获得对新冠肺炎的免疫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8.【答案】 C
【解析】【分析】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分为白、红肌纤维,白肌依靠快速化学反应迅速收缩或者拉伸,红肌则依靠持续供氧运动。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中,牵引骨产生运动。
【解答】由图 可知,屈肘时,肱二头肌鼓起,说明其处于收缩状态,而肱三头肌处于拉伸状态,说明其处于舒张状态;
故答案为:C。
9.【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对毒品的认识进行判断。
【解答】A.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成瘾,很难戒掉,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吸毒会使免疫系统遭到损害,使人体变得虚弱,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每个公民都应参与禁毒活动,形成全民禁毒的大氛围,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为了兴奋可以吸食少量毒品,也很容易上瘾,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 D
【解析】【分析】1、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传染源:指会散发病原体的人和动物。病毒是一种病原体。
【解答】A、 新冠病毒 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A错误;
B、 新冠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B错误;
C、 新冠病毒是一种病原体而不是传染源,C错误;
D、遗传物质决定了生物的性状,变异是指一些性状的改变,D正确。
故选D
11.【答案】 D
【解析】【分析】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良好状态。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个方面。 具体表现为:健康饮食、适量运动、 不吸烟、不酗酒、保持心理平衡、充足的睡眠、讲究日常卫 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 久坐不动、超长使用电子产品、熬夜、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肥胖、饮食不规律、熬夜加班、饮水不足等。
【解答】A: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于心理健康,A错误;
B:拒绝吸烟、酗酒、吸毒,有利于生理健康,B错误;
C: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生理健康,C错误;
D:沉迷网络游戏,不利于身心的健康,D正确。
故选D
12.【答案】 B
【解析】【分析】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传播过程。切断传播途径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宿主的过程,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针对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就可以戴口罩,房间注意通风等等。
【解答】A、定期消毒可以杀死一些从传染源转移的病毒防止转移到易感宿主,属于切断传播途径,A错误;
B、测量体温,是对病原体的监测和排查,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不属于切断传播途径,B正确;
C、 勤于洗手 ,可以阻断病原体感染正常人群,属于切断传播途径,C错误;
D、 隔开餐桌 ,可防止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传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错误。
故选B
13.【答案】 D
【解析】【分析】1、 “新冠肺炎” 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的防御措施主要是通过佩戴口罩,勤洗手以及室内的消毒等方法进行防护;
3、 疫苗,能够使人体获得对病毒的免疫力,是保护健康人群最有效的手段,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4、 控制传染源指将传染源控制在流行的范围内,不让它传染到其他区域。控制传染源的措施是隔离传染源(传染源包括病人、疑似病人或可能传染病的动物等)。
【解答】A、 “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不是遗传病,A错误;
B、佩戴口罩,勤洗手以及室内的消毒等方法可有效预防 “新冠肺炎”,B错误;
C、疫苗通过对健康人群注射,使人获得对病毒的免疫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C错误;
D、确诊病例属传染源,对其进行医学隔离可不让它传染到其他区域,属控制传染源,D正确。
故选D
14.【答案】 A
【解析】【分析】①凸透镜的凸度越大,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强,此时焦距越短;
②根据凸透镜成像“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①假设晶状体的凸度不变,当看近处物体时,根据“物近像远大”可知,此时像距增大,即成像在视网膜后面;
②要使像向前移动到视网膜上,必须使光线会聚,则晶状体的凸度要变大,而焦距要变小。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5.【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当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α1>γ1 , 故A正确;
当光从玻璃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α2<γ2 , 故B错误;
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最初的入射角等于后来的折射角,即α1=γ2;最初的折射角等于后来的入射角,即γ1=α2 , 故C、D错误。
故选A。
16.【答案】 D
【解析】【分析】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我们能看见水中的鱼,其实是鱼身上发出的光线,从水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现象形成的虚像,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7.【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所在的那条直线对称。地砖2和3都处在同一平面内,即它们处在同一直线上,灯泡的位置不动,则通过地砖看到的像大小相同,且位置不变。
故选B。
18.【答案】 A
【解析】【分析】(1)根据气压和体积的变化关系分析;
(2)根据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分析;
(3)根据质量的特性分析;
(4)根据声速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A.当气体的质量不变而气压改变时,气体的体积肯定改变,那么空气的密度一定改变,故A错误符合题意;
B. 常温下的玻璃为绝缘体,当温度达到熔融状态时,玻璃会变成导体,故B正确不合题意;
C. 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位置、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不同,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9.【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妈妈的摄“影",光从空气射入玻璃镜头发生光的折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树木的倒“影”,光从空气射到水面发生反射形成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水中的鱼“影”,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形成,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小科的身“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0.【答案】 D
【解析】【分析】(1)漫反射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保证我们从各个角度观察到物体;
(2)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3)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相伴而生;
(4)在反射光路中,如果让入射光沿着原来反射光线的光路反向射回去,那么现在的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入射光线路径完全重合,这就是光路的可逆性。
【解答】A.图甲中应选用粗糙的硬纸板,这样会发生光的漫反射,保证我们能够从纸板上看到光路,故A错误;
B.图甲中EO是入射光线,ON是法线,因此∠EON是入射角,故B错误;
C.图乙中反射光肯定存在,只是没有纸板的漫反射,我们无法看到它的存在,故C错误;
D.图丙、甲中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故D正确。
故选D。
21.【答案】 A
【解析】【分析】①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成像在视网膜前;为了看清物体,必须使光线发散,焦点后移到视网膜上,因此使用凹透镜矫正;
②远视眼的晶状体偏薄,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弱,成像在视网膜后;为了看清物体,必须使光线会聚,焦点前移到视网膜上,因此使用凸透镜矫正。

【解答】根据乙图可知,焦点在视网膜前面,因此为近视眼,应该应凹透镜矫正,即选择镜片I,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22.【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
【解答】游客能够从空气中看到水中的鱼,那么光线肯定是从鱼身上发出。当鱼发出的光线从水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23.【答案】 A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燃烧气体是气体膨胀,推动活塞向下做功,应该是做功冲程。压缩冲程时应该是活塞向下压缩气体;
3、图丙中外部电路有电源,所以线圈中通有电流,在磁铁的磁场中受力运动,是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
4、目前用于核电站的主要是核裂变反应,核聚变反应能量释放难以控制,暂不用于核电站。
【解答】A: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所以空气被抽出后声音越来越弱,描述符合实际,A正确;
B:乙图可以表示四冲程汽油机中的压缩冲程,错误,应该是气体推动活塞做功,是做功冲程,B错误;
C:丙图实验中外部有学生电源,线圈中已经有电流通过,所以研究的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情况,不是电磁感应现象,C错误;,
D:丁图表示的是核聚变反应,而核电站中主要是核裂变反应,D错误。
故选A
24.【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判断。
【解答】因为10cm<13cm<20cm,即f 故选A。
25.【答案】 D
【解析】【分析】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有: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应用有:排队、瞄准、激光准直等。
【解答】A.海市蜃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不合题意;?
B.镜子里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合题意;?
C.耀眼的铁栏杆,是由光的漫反射形成的,故C不合题意;
D.树荫下圆形光斑,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6.【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即可。
【解答】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即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且距离相等,那么棋子在甲位置的像应该在②处,棋子在乙位置的像应该在④处,那么“象”的移动是从②到④,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27.【答案】 B
【解析】【分析】(1)要想看清物体,那么物体本身发出的光线要强一些;
(2)当光线射到透明介质上时,既会发生折射,也会发生反射;
(3)根据上课区域光线的传播路径判断;
(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分析。
【解答】A.上课区域的光照强一些,听课老师看到的更清楚,观摩效果更好,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从上课区域射向透视玻璃的光既发生反射,又发生折射,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听课教师能看到上课的情景,是由于上课区域的光能透过透视玻璃,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学生在透视玻璃中看到了自己的像,此时的透视玻璃相当于平面镜,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28.【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分析判断。
【解答】A.当被拍物体在甲区域内时,此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故A正确,B错误;
当被观察物体在乙区域内时,此时物距f 当被观察物体在丙区域内时,此时物距u 故选A。
二、填空题
29.【答案】 (1)血液
(2)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3)C
(4)可以减少化学杀虫剂对环境的污染,目标靶向明确等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依据传播途径的不同,人类传染病可分为四类: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解答】(1)疟疾主要随按蚊叮咬进入人体,导致人体发病,所以疟疾属于血液传染病。
(2)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真核生物,有细胞核,沃尔巴克氏菌属于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疟原虫与沃尔巴克氏菌在细胞结构中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3)因为受感染的雌性蚊子与未感染的雄性蚊子交配所产生的后代都会感染沃尔巴克氏菌,所以C能准确表示受感染的雌性蚊子与未感染的雄性蚊子交配产生后代。
(4)与使用化学杀虫剂灭杀蚊子相比较,用沃尔巴克氏菌感染蚊子控制疟疾流行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少化学杀虫剂对环境的污染,目标靶向明确等。
故答案为:(1)血液? ?(2)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3)C? ?(4)可以减少化学杀虫剂对环境的污染,目标靶向明确等
30.【答案】 (1)传染
(2)切断传播途径
(3)特异性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
【解答】(1)传染病的特点是流行性和传染性;
(2)教室内进行消毒,是为了消杀空气中可能存在的病毒,该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3)康复者体内出现了抗体,说明该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才会出现抗体;
故答案为:(1)传染;(2)切断传播途径;(3)特异性。
31.【答案】 (1)不间断分裂
(2)血红蛋白
【解析】【分析】1、恶性肿瘤细胞除了能不间断地进行分裂,产生无数与自己相同的恶性肿瘤细胞外,一些恶性肿瘤细胞还会从肿瘤上脱落,进入血液。这样,恶性肿瘤细胞就会转移,并侵犯新的组织,在新组织中形成新的恶性肿瘤;
2、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
【解答】(1)由分析可知: 恶性肿瘤细胞具有 不间断分裂, 并且能够转移,侵犯新的组织等特点 ;
(2)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是检测贫血的重要指标。 重度贫血是指红细胞计数和 血红蛋白的 数值都远低于正常范围所引起的疾病 。
故答案为:(1)不间断分裂? (2)血红蛋白
32.【答案】 (1)呼吸道
(2)控制传染源
【解析】【分析】1、呼吸道传染病一般通过飞沫、空气传播。佩戴口罩可有效防止病原体进入呼吸道。 消化道的传染病,通常是通过粪便传播的。这些排泄物污染了食物和水源,正常的人群吃了被污染的食物或者水源,就会导致被感染的情况;
2、控制传染源指将传染源控制在流行的范围内,不让它传染到其他区域,措施是隔离传染源。
【解答】(1)由题中信息“ 疫情期间,为防止病毒感染,专家建议大家要科学佩戴口罩 ”可知,佩戴口罩主要是防止病源体进入呼吸道, 据此判断新冠肺炎属于 呼吸道传染病;
(2) 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是将传染源隔离控制起来。该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控制传染源。
故答案为:(1)呼吸道? (2)控制传染源
33.【答案】 (1)变异
(2)呼吸道
【解析】【分析】1、病毒变异其实就是指病毒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各方面的变化,如病毒变异产生的耐药性。病毒变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病毒毒力变强,会有强毒株、弱毒株之分;(2)、温度适应能力,如果此病毒原属于喜低温病毒,随着基因突变,病毒可变异为耐冷、耐热;(3)、宿主范围增大,由原来的动物体内的病毒发展为适应人体。如果病毒已经发生变化,那有可能你之前所做的疫苗或者是药物都有可能会对它不再起作用;
2、按传播途径分传染病可分为: 呼吸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四类。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解答】(1) 20世纪40年代开始生产流感疫苗。很多时候流感疫苗的效力不足60%,可能是因为流感病毒在一段时间后发生了 变异,产生新的毒株;
(2) 流感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 ,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所以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故答案为:(1)变异? (2)呼吸道
34.【答案】 (1)幅度(或振幅)
(2)磁感线
【解析】【分析】(1)根据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解答;
(2)根据磁感线的定义和用途分析解答。
?
【解答】(1)如图所示,用鼓锤分别重敲和轻敲鼓面,铜鼓发出的声音的响度不同,同时可以通过乒乓球反弹的高度,来显示出鼓面振动的情况。通过实验可知:鼓面振动的幅度(或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为了形象地表示磁体周围磁场分布的强弱和方向,科学上引入了磁感线的概念,实际上它也并不存在。
35.【答案】 (1)直线
(2)北
(3)小
【解析】【分析】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整个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
【解答】(1)影子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3月14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所以影子OA指向北方;
(3)6月20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这时的影子长度要比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短;
故答案为:(1)直线;(2)北;(3)小。
36.【答案】 (1)顺
(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倒立、放大
【解析】【分析】(1)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分析;
(2)半透明的玻璃板成像没有平面镜清晰,但是透过它可以看到后面的蜡烛,通过这支蜡烛的移动可以确定像的位置,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
(3)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如果将物距和像距对调,那么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实像,只是像的大小发生改变。
【解答】(1)图甲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小敏转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EO贴着纸板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这时入射角增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反射角也增大,则可观察到反射光束OF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2)图乙是“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小敏选择玻璃板而不选择平面镜的原因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图丙是“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小敏将凸透镜向光源方向移动至某位置,发现在光屏上又成一个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
37.【答案】 后;凸
【解析】【分析】(1)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判断;
(2)要使像成在感光器上,根据成像位置确定光线要发散还是会聚,进而判断透镜的种类。
【解答】(1)当手机镜头过于靠近拍摄对象时,物距很小,根据“物近像远大”可知,此时像距过大,即像成在感光器的后面;
(2)要使像前移到感光器上,需要使原来的光线更加会聚,因此将凸透镜靠在手机镜头上可以解决微距拍摄的问题。
38.【答案】 (1)折射
(2)变小
(3)碰撞
【解析】【分析】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解答】(1)由图甲可知,大气的密度是不均匀的,因此光线经过时会发生折射;
(2)由乙可知,随着高度的增加g在减小,而质量是不变的,所以重物的重力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3)山脉的形成是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导致的;
故答案为:(1)折射;(2)变小;(3)碰撞。
39.【答案】 (1)直线
(2)镜面后
【解析】【分析】(1)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解答;
(2)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解答】(1)小朋友看不到被镜子遮住的物品,是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因为小朋友在镜面前,所以通过镜面所成的像在镜面后。
40.【答案】 (1)吸收太阳辐射本领越强
(2)C
【解析】【分析】1、物体颜色不同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不同。白色反射所有光,黑色吸收所有光,颜色越深的物体吸热能力越强;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有关系植物生长方面的叙述,而三则材料中都是在讲述气温正在逐渐升高,所以可推出植物的生长与气温升高有一定关系;
【解答】(1)材料二中有关于积雪加速熔化的信息“ 气候变化引起南极地区藻类大量繁殖,导致出现了“红雪”、“绿雪”现象,而且雪地表面颜色的改变进一步加速了积雪的熔化 ”,所以可推知,积 雪加速熔化的主要原因是:物体表面颜色越深 ,吸收太阳辐射本领越强;
(2)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有关于气温的描述,材料二、三都有描述原本并不适合植物生长的区域都有植被的增加,两者联系可知这是由于温度的升高出现的一些变化,说明温度是植物得以生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故答案为:(1) 吸收太阳辐射本领越强 ? (2)C
三、实验探究题
41.【答案】 (1)等量的生理盐水
(2)无明显差异
(3)亲缘关系近
(4)95%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惟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实验为探究疫苗X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作对照实验,而A组注射的是X疫苗,因此B组注射的是等量的生理盐水。
(2)实验结果:仅A组小鼠的血清中检测到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两组小鼠的其余生理和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说明疫苗X对小鼠是安全有效的。
(3)交流反思;有研究者认为,通过小鼠实验筛选出的疫苗,还需要用灵长类动物(如猴)实验评估疫苗,进一步确认安全有效后,方可进行临床试验。从进化角度分析,支持用灵长类动物实验评估疫苗的理由是亲缘关系近。
(4)疫苗保护率=(安慰剂组患病率一疫苗组患病率)÷安慰剂组患病率×100%,
安慰剂组患病率=16010000×100%=1.6%;疫苗组患病率=810000×100%=0.08%
疫苗保护率=1.6%-0.08%1.6%×100=95%,
故结果分析:Ⅲ期临床试验在疫区招募了20000名志愿者,试验结果如表所示,则该疫苗保护率是95%。
故答案为:(1)等量的生理盐水(2)无明显差异(3)亲缘关系近(4)95%
42.【答案】 (1)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像
(2)像距等于物距
(3)能,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
【解析】【分析】(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由于成的是虚像,因此不能用光屏承接的方向确定像的位置。需要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个在前面充当物体,一个在后面不断移动,直到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从而确定像的位置,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这里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2)比较物距和像距的大小,确定二者的大小关系;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分析。
【解答】(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实验本身的限制,要用与实验对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对象来替代的方法。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像。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像距等于物距。
(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我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理由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
43.【答案】 (1)放大
(2)45
(3)①③
(4)远离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一种光学定律。在光学中,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且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称为实像;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且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称为虚像。
【解答】(1)由图可知,U=15cm,V=30cm,U (2)由(1)可知,f<15cm<2f ,V=30cm>2f;所以7.5cm2f,f (3)由图甲可知,像向上移动,所以可以把蜡烛向上移一段距离、光屏上移、透镜下移均可;故 ①③ 符合题意;
(4)图乙是两次会聚成清晰的像,因此去掉一个凸透镜后光线的偏折减小,所以物体要远离透镜一段距离即可;
故答案为:(1)放大;(2)45;(3) ①③ ;(4)远离。
四、解答题
44.【答案】 (1)病原体
(2)C
(3)特异性(或体液、人工、人工被动)
(4)居家隔离、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消毒、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
【解析】【分析】1、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
2、吸气: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机顶部下降)→胸腔容积扩大→肺扩张,导致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肺泡
?????? 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机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3、 人工被动免疫就是采用人工方法向机体输入由他人或动物产生的免疫效应物,如免疫血清、淋巴因子等,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达到防治某种疾病的目的。利用直接注射抗体进行免疫的方式可称为是体液免疫(或人工免疫)。这种用康复者的抗体只能对新冠病毒有效,是一种特异性免疫;
4、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首先要科学的洗手,可以采用六步的洗手法。要文明的咳嗽。在打喷嚏或者咳嗽的时候,可以用清洁的手绢或者纸巾遮掩口鼻,也可以用手的肘弯衣服来遮挡口鼻,打喷嚏或者咳嗽的时候,千万不能用手遮掩口鼻。要保证充分的睡眠,才能增强抵抗力。进行适当的运动。同时要进行健康的饮食。
【解答】(1) 从传染病的角度看,新冠病毒属于 病原体;
(2)甲图横隔下降胸腔体积增大,气压减小气体进入体内,是吸气过程。乙图中横隔回升,胸腔体积缩小,气压增大气体呼出,是呼气过程。所以C选项正确;
(3) 注射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的含有抗体的血浆来治疗重症患者,这种方法属于 特异性(或体液、人工、人工被动) 免疫;
(4) 目前尚没有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预防是抗击这场疫情的最有力“武器”,请从保护自身角度,说说我们青少年该怎样做。 居家隔离、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消毒、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 。
故答案为:(1)病原体? (2)C? (3) 特异性(或体液、人工、人工被动) ? (4) 居家隔离、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消毒、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
45.【答案】 (1)细胞
(2)呼吸道
(3)戴口罩(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1、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动物和植物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按传播途径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四类。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主要经空气传播,包括飞沫、尘埃、气溶胶等方式传播,平时注意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保护好自己的口鼻,病原体从人体的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部位侵入人体之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就是呼吸道传染病;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措施就是要减少出门,并且也要注意个人卫生,要勤洗手,可以使用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来进行洗手,一定要保持室内通风,并且适当的做一些体育锻炼,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身体免疫力增高,就能够有效的防止被感染冠状病毒。
【解答】(1) 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细胞, 而新型冠状病毒不具有该结构 ;
(2)根据题中信息“ 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飞沫和空气传播 ”可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 呼吸道传染病;
(3)由分析可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措施:戴口罩(或勤洗手等)。
故答案为:(1)细胞? (2)呼吸道? (3)戴口罩
46.【答案】 (1)哺乳
(2)禁止捕猎、贩卖和食用野生动物
(3)活细胞;抗体
【解析】【分析】1、 蝙蝠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下的一类动物,是哺乳动物中唯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兽类;除一般哺乳动物的特点外,还有一系列适应飞行的形态特征。
2、 病毒可以通过动物传染给人,人类需要禁止捕猎、贩卖和食用野生动物;
3、 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该种病毒的抗体,而对这种病毒产生免疫。
【解答】(1)由分析可知在分类上 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
(2)由题意知,新冠病毒首先由蝙蝠传给穿山甲,并在穿山甲体内发生变异,演化出具备了传染人类的能力,这是通过动物可以传染给人,因此需要禁止捕猎、贩卖和食用野生动物;
(3)病毒寄生在人体的 活细胞中,没有细胞结构很难 研制出具有针对性的特效药。 接种后的健康人群如能产生抗体就具有了抵抗该种病毒的免疫力,说明疫苗是有效的。所以可填抗体。
故答案为:(1)哺乳? (2)禁止捕猎、贩卖和食用野生动物? (3)活细胞;抗体
47.【答案】 (1)A;抗原;AD
(2)发生形变;液化;B
(3)+1价;Cl2+2NaOH=NaCl+NaClO+H2O
【解析】【分析】生物检索表是生物学研究中帮助鉴定动、植物的专业工具书和手段,用于对未知分类地位的细菌、植物、动物等生物进行科学分类和鉴别。具体的检索方式有退格式检索,平行式检索等类型。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如病菌等),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液化是指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会对外界放热。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客观事实。用化学式(有机化学中有机物一般用结构简式)来表示物质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解答】(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在检索表中的A;疫苗是灭活的病毒,在免疫中属于抗原;
A、健康饮食、平衡膳食,有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故A正确;
B、长时间躺在床上看书,对身体不好;故B错误;
C、抗生素服用过多,对身体免疫有很大破坏性;故C错误;
D、关爱家人,乐观面对生活,好的生活心态,有利于身心健康;故D正确;
(2)手按压金属丝导致金属丝弯曲,体现了力能物体发生形变;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发生液化,导致镜片模糊;废弃的口罩属于有害垃圾;
(3)根据化合物的化合价之和为0,Na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所以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由信息可知,反应物是氢氧化钠和氯气,生成物是氯化钠、水、次氯酸,配平可得方程式为: Cl2+2NaOH=NaCl+NaClO+H2O;
故答案为:(1)A;抗原;AD;(2)发生形变;液化;B;(3)+1价; Cl2+2NaOH=NaCl+NaClO+H2O 。
48.【答案】 (1)哺乳
(2)变异
(3)活细胞;抗体
【解析】【分析】1、 蝙蝠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下的一类动物,是哺乳动物中唯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兽类;除一般哺乳动物的特点外,还有一系列适应飞行的形态特征。
2、 病毒变异其实就是指病毒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各方面的变化;
3、 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该种病毒的抗体,而对这种病毒产生免疫。

【解答】(1)由分析可知在分类上 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
(2)由题意知,新冠病毒在蝙蝠体内时不具备传染人的能力,而传给穿山甲后演化出了具备传染人类的能力,宿主范围的变化这是病毒发生了变异;
(3)病毒寄生在人体的 活细胞中,没有细胞结构很难 研制出具有针对性的特效药。 接种后的健康人群如能产生抗体就具有了抵抗该种病毒的免疫力,说明疫苗是有效的。所以可填抗体。
故答案为:(1)哺乳? (2)变异? (3)活细胞;抗体
49.【答案】 (1)B,D
(2)解:I=IR= URR=1V10Ω=0.1A
R总=UI=1.5V0.1A=15Ω
R垃圾=R总- R=15Ω- 10Ω=5Ω
查表可知,该垃圾属于金属垃圾,故应放于金属类垃圾桶内
答:应投人金属类垃圾桶。
解:W=UIt=1.5V×0.1A×0. 1s=0.015J
答:检测电路消耗的电能为0. 015J。
(3)解:W=Fs=Gh=1N×0.7m=0.7J
答:机器人至少对垃圾做了0.7J的功。
【解析】【分析】(1)根据四种应用中成像的特点进行分析;
(2)①垃圾样品和定值电阻R串联,电压表测R的电压。首先根据? I=IR=URR计算出通过电路的电流,然后根据 R总=UI计算电路的总电阻,接下来根据R垃圾=R总- R?计算垃圾的电阻,最后与表格中的电阻进行比较即可;
②根据W=UIt计算检测电路消耗的电能;
(3)机器人对垃圾的支持力向上,因此它只在竖直方向上对垃圾做功,而在水平方向上不做功,根据W=Fs=Gh计算即可。
【解答】(1)A.物体在平面镜中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A不合题意;
B.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符合题意;
C.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不合题意;
D.物体在眼球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符合题意。
故选BD。
(2)①垃圾样品和定值电阻R串联,电压表测R的电压。
通过电路的电流I=IR=URR=1V10Ω=0.1A?;
电路的总电阻为: R总=UI=1.5V0.1A=15Ω;
垃圾的电阻为:R垃圾=R总- R=15Ω- 10Ω=5Ω;
查表可知,该垃圾属于金属垃圾,故应放于金属类垃圾桶内;
②检测电路消耗的电能为W=UIt=1.5V×0.1A×0. 1s=0.015J;
(3) 该过程中机器人至少对垃圾做功:W=Fs=Gh=1N×0.7m=0.7J。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