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登飞来峰
王安石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默.
2.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目标
飞来峰又叫灵鹫峰,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飞来峰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飞来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面朝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
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
飞来峰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走近作者
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著作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柳、曾、王、欧、韩、三苏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听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
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
缘:因为。
4.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注释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丈的高塔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听说鸡鸣时分在塔上能看见朝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
只因为我站在山的最高处能极目远望。
译一译
夸张,写出了峰上古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①“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用来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②这两句议论与写景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觉,它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1、“日升”比喻什么?“浮云”“最高层”各比喻什么?“鸡鸣日出”指代什么?
“日”是帝王的象征。
浮云:既是实写也是比喻。“故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浮云是邪臣的代称,诗中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最高层”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鸡鸣日升”的灿烂的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2、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议论
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塔的最高层。
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从长远考虑。
3,谈谈你对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不畏”是诗中的主题词。
反映了诗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既是眼前实景、又借景抒情,议论
2、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心,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的广阔胸襟。
3、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对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名句鉴赏
说说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合作探究
5.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合作探究
《登飞来峰》赏析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借景抒情
借情喻理
(铺垫)
(目的)
}
}
}
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
(远大理想和抱负)
《登飞来峰》思路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一二句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给后文的议论打好基础。三四句议论,但仍采取了写景的形式,就使得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受。
古诗赏析
宋时飞来峰上有应天塔。诗人登峰上塔,居高临下,却没有为描写景物多费笔墨,而旨在生发议论。诗的前两句,描写立足点之高。为接下来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诗的后两句,借景抒情,但一反常人感受。诗人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抒发了雄心壮志,带有一定的哲理性。从这首登临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高瞻远瞩,正直坚定的主人公形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比较阅读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不同点:《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
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
_______
夸张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竞赛活动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自由抢答下列问题。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自由抢答下列问题。
竞赛活动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
在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