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简介
杜甫(711-770),字[ ],唐代著名诗人。
杜甫后人称之为“ ”,他的诗被人誉为“ ”。
杜甫的诗风格为[ ]。
子美
诗圣
诗史
沉郁顿挫
杜甫生平简介
一、漫游时期 他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
二、长安时期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仕途要求的失败使他能客观地认识统治阶层的腐败,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这两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诗中得到反映。
三、流亡时期,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杜甫也亲身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变化: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
四、漂泊西南时期,杜甫在蜀中8年,在荆、湘3年。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
1、《望岳》
2、《春望》
3、《春夜喜雨》
4、《蜀相》
5、《石壕吏》
6、《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我们曾学过杜甫的诗,
判断写于哪一阶段: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春 望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春夜喜雨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蜀相
蜀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路有冻死骨
朱门酒肉臭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
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公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本诗写作背景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文学常识
听录音阅读课文
注意读准下列字音:
怒
háo
布
qīn
庇
bì
挂
juàn
长
cháng
坳
ào
向昏
hè
突
兀
wù
号
大
林梢
黑
衾
罥
课文理解
示例:深秋八月,狂风怒吼,卷走了我的草屋上的几层茅草。茅草飘飞,飞过浣花溪,散落在江边,高的挂在高大树林的枝头,低的落在水塘和水边地里。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
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
1、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流露出什么情感?
2、第二段写“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
3、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流露出什么情感?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4、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深沉情感呢?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情感升华
忧国忧民
秋风破屋的情景
群童抱茅的感叹
长夜沾湿的苦痛
推己及人的胸怀
惨
悲
哀
愿
课文小结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已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拓展讨论
谈谈杜甫其人、其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 这首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诗人在剑南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国家可以重新安定,人民可过安定生活,自己可以携眷还乡,喜极而涕。诗人的“喜”,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全诗毫无点饰,情真意切。读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