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语文让古典醇香走进你的文章-引用古典诗词来提高作文的文化底蕴技巧
以诗句为题目,画龙点睛
1.“题好一半文”。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我们能够为作文嵌上一双美丽而又明亮的大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那么,我们的作品将会使人一见,便赢得更多的青睐。标题需创新,要突出一个“新”字,做到新颖别致,独出心裁。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新颖脱俗,使人有为之一震的感觉。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
2.例子(直接引用):
(1)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
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
(2)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就是化用了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
福建考生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引用苏轼《定风波》语句,作为题目,既紧扣所选的历史人物,贴切凝练,又昭示文章题旨,写出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可谓“一石双鸟”
(3)例如:
“诚信”话题的作文,以《众里寻它千百度》为题;“思念”话题的作文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为标题,都是引用诗词名句,既具有浓厚的抒彩,又蕴含深刻的双关含义。
(化用)《且放云帆济沧海》
《怎一个“情”字了得》
3.练习
(1)坚持不懈、不畏困难:
(2)勤奋学习:
4.以诗句为小标题
1.江苏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人生三部曲》以“滕王高阁临江渚”、“也无风雨也无晴”、“满目青山夕照明”为小标题,就化用了王勃《滕王阁诗》中的“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苏轼《定风波》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叶剑英《八十抒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显得构思新颖典雅深厚了。
2.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讲的做学问的三境界的说法: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此一境:“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虽然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悲壮,毫无纤柔颓靡。此一境界,乃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此一境:词人所忧“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词行至此,可知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投影至人生,第二境界乃有了目标,在追逐的道路上,求之不得之后形容消瘦而却继续追逐无怨无悔。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此一境:寻觅千百次,竟然是在灯火冷落之处发现了那人。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外。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清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于世间的不同境地,更是在诗人心中的不同境地。此一境界表明立志追逐的,在足够的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已追逐到了。
3.此次作文某生小标题
“不畏浮云遮望眼”
“欲渡黄河冰塞川”
“只缘身在此山中”
4.练习
二、以诗句作题记,导引全文
1.题记是指位于文章标题下和正文前揭示文章主旨的独立段。借用古诗名句作为题记,不仅能提携全文,凸显主旨,还能增添文采。
2.如:“一个名人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伸出自己的手》片段)小作者巧妙借用这一名句作为文章的题记,贯穿全篇,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给全文定下了一个诗意美的基调。?
3.练习
坚持不懈
勤奋读书
三、以诗句开篇,
先声夺人
1.好的开头,新颖生动,引人入胜。你要是把古诗放在开头,利用它的结构鲜明,来引导全文,这样便起了一个“群龙之首”的作用。
2.《那一抹忧伤的底色》
自古以来,书信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素有鸿雁传书之说。在历史长河里,它不单是一种联系方式,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这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想起远方的家人,杜甫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岑参在西征的途中写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一封信,弥足珍贵,满纸都是对亲人的牵挂;面对君王,诸葛孔明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也感人肺腑,一番忠义之情,令人钦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书信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是何等重要!面对这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我们是满心欢喜地接受!
3.《生命的色彩》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李清照生命的颜色,灰暗、沉闷;“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是苏轼生命的颜色,雄浑、超旷。那我的生命是什么颜色呢?
4.《做本色的自己才优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伴着时间的流逝,一代代先哲,一群群贤达在激流中沉淀,定格在属于他们的位置上,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做本色的自己才优秀。”(湖北武汉中考一满分作文片段)作者开篇不凡,引用孔子名言,在审视先哲贤达的历史地位的至高点上切入题目,令人赞叹。
四、以诗句为料,
别致传神
1.以名句开篇,
它们起到了摄人眼目、先声夺人的作用,
而作为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些富有象征意味的诗句,
含蓄隽永,
别致传神,
虽不是主要材料,
但对表现主旨同样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今年花胜去年红》
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秾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里的落英缤纷,很美。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那里的花烛照红妆,红瘦绿肥,很美。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人怜?”那里的花,游丝无力,楚楚动人,也很美。
2.《幸福是什么》文中有这样一段: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3.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可用这样一组句子:
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
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绝顶;
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
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
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
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4.《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亲情的关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友情的牵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恋情的思念。每一个生命都走不出情感的射程,是那些情感,让人们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珍惜属于自己的分分秒秒。珍视情感,让生命多些感动与回味。
5.《追寻自己的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找到了一种豪情;“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找到了一种回首;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我找到了一种静谧;“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找到了一种壮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找到了一种朴素。
6.《责任的呼唤》
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我领略了孟子的发奋;从“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里,我理解了责任的深沉。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我明白了子女对父母的拳拳之心。从鲁迅的一张小照中,我懂的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博大胸襟。
这几段文字,均选自满分作文。就是因为作者善用诗词佳句,信手拈来,使得文章语言亮丽,富有诗风雅韵,如缕缕茶香沁人心脾,让人心荡神驰。也使作者的思想渗入了一些古典情节,变的越发厚重。较好地体现考生的文学积累和修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也是这几篇文章能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
7.练习
(1)以“生命”为话题,化用古诗,写一组句子。
生命就是杜甫“
,
”的无奈与感伤。生命就是柳永“
,
”的不懈追求。生命就是屈原“
,
”的执着;
生命就是苏东坡“
”的超脱与豁达。
(2)以“亲情”为话题,引用古诗,写一组句子。
亲情是朱自清文中父亲的背影,亲情是孟郊慈母手中的针线,亲情是王维“
,
”的感叹,亲情是苏轼“
,
”的祝愿。
《美无处不在》(四季为例)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那密密层层的荷叶与蓝天相连接,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艳丽鲜红。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新雨过后的山谷格外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仿佛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万物萌发生长的时候,它随着春风悄然落下,滋润着大地万物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喜《春日》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5、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
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6、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黄巢《不第后赋菊》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都凋零了。
五、以诗句煞尾,
强化主题
1.结尾的方法很多,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或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或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无论是哪一种方法,以名句结尾,更能达到强化主题的效果。
2.《驿路梨花》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个结尾既实写自然梨花,又虚写雷锋精神,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意蕴丰富。
3.《一双童鞋》的结尾:?
是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就昭示着豪迈的超然般的幸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就阐述着闲适超然般的幸福?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不就演绎着狂傲超然般的幸福?
啊,一双童鞋,超然一点,幸福多多。
引用的形式
1.第一个层次是直接引用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幸福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幸福更是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练习:以“追求”“骨气”为题,写一段排比式开头
2.第二个层次是诗句后面有一定阐述(或解说)
如:
①“生命就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的无奈与感伤。”
②“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
如:?
①美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亮丽,
②美就是“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蓬勃,
③美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
练习:扩写“我向往
的(悠闲),我爱慕
的(纯净),我心仪
的(静谧),我渴望
的(风雅)。任凭俗世纷纷扰扰,吾依然故我。”
3.第三个层次是化用古诗文名句。
如:思念就是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就可化作:“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杨柳岸”。
练习:化用下列诗句:
①美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亮丽,
②美就是“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蓬勃,
③美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
引用表达式
一、表达式——N个名句+议论。
1.当年华流过,在每个时光的间隙中享受听雨的惬意。或是“小楼昨夜听风雨”的干净,或是“润物细无声”的柔美,或是“雨后全无叶底花”的潇洒,都是一种纤尘不染的天籁之音。(淄博中考满分文《聆听,其实很快乐》)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亲情的关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友情的牵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恋情的思念。每一个生命都走不出情感的射程,是那些情感,让人们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珍惜属于自己的分分秒秒。珍视情感,让生命多些感动与回味。
——作文《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唐·孟郊《游子吟》、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3.大自然就是一口大教室,那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知识。我们看到大海,就可以学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壮阔胸怀;我们看到大山,就可以学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崇高思想境界;我们看到小溪,就可以学到“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的对知识的不断积累。(临沂中考满分文《从大自然中学习知识》)
二、表达式——N个名人+N个名句名事+议论
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错误事物认知的事例不胜枚举。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最终葬送了赵国大好江山。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却因对马谡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去街亭,从而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惨淡结局。李白才气超人,“清新瘐开府,俊逸鲍参军”,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
……可以说,历史上许多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亲疏引起的。
——高考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三、表达式——1个名人+N个名句名事(或化用)+议论。
1.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记忆。有了他的记忆,我会感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之心;也会体味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他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欣赏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读李白,读到的是潇洒与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铸就了他的豪迈与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荡着他的自信与博大。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3.读李清照,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丝惆怅,“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又是怎样的一帘断肠。
四、运用想象和联想,艺术地再现历史人物当年的情景或化用诗词意境成段。
1.对王维的《渭城曲》,著名作家余秋雨这样再现原诗意境: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
2.那润万物的小雨,可曾抚淡了锦官城的浓艳?那满皇都的烟柳,牵来了一片撩起闲绪的朦胧。可是那飘逸的太白,为我拉来了九天的银河,三千尺的飞流?把我带到那爱晴柔的树阴下,静看满塘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可是潇洒的杨万里?更让我醉心啊,乘上落霞,与孤鹜齐飞;泛舟秋水,共长天一色。
{化用杜甫《春夜喜雨》中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韩愈《早春》“绝胜烟柳满皇都”,
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小池》“树阴照水爱晴柔”、
《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诗句写景}
作文欣赏
《品读苏轼》
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挽联
长期以来,我认为自己都是一个很喜欢诗歌的人,曾被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闲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所折服;也曾被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的从容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放所惊叹。几番思索,几度回首,几回感怀,反复品读,最终我却选择了他——苏轼,我最喜欢的诗人。
千年来,人们都为你的豁达乐观所津津乐道,可我却品读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你,一个真实的你。
我相信你是有苦的,不然你何会发出“何时长向何时圆”的感叹呢?你想“乘风归去”逃避这已不再清明的官场,无奈“高处不胜寒”,现实击碎了理想,你终究还是得回到残酷的现实之中。
我相信你是有怨的,你报怨命运的曲折,在流放期间,昔日故友因避嫌敬而远之,往日的门庭若市化为门可罗雀,你知道了世态炎凉,人情淡薄,虽不拟易安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那般直白,但你在黄州发出“世间一场大梦,人间多度秋凉,酒贱常悉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让我还是感受到了。
我相信你是有恨的,你的才华锋芒刺疼了当时的小人庸才,他们疯狂的诽谤使你遭受的乌台诗案,让你仕途坎坷,你恨“长恨此身非我有”,你恨“夜来幽梦忽还乡”。
我相信你也是有乐的,在你一贬再贬之后,仍不失“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一笠烟雨任平生”的乐观。
纵观苏轼的一生,我感到人生悲剧色彩较多。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的苏轼,性格方正,眼里容不下沙子。在政治上,你是一个温和的改革派,不像王安石那样激进,也不似司马光那样保守,故备受排挤,先后被贬至黄州、惠州、澹州,直至大赫才得北归常州,经历如此变故,你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从
江城子密州出猎
到
念娇奴赤壁怀古
,虽然历经坎坷,但你却从来不向命运低头、屈服,不失伟大诗人的傲骨,写出了前后
赤壁赋
、
喜雨亭记
、
记承天封闭寺夜游
等名篇,你的
黄州寒食诗贴
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荣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且去且留,卧看天空云卷云舒,淡泊而睿智深隧,宁静而致远,这就是你的人生态度。
请允许我借用你诗歌里的平平仄仄,灵魂的丝丝缕缕感受你的内心情感,你以“大江东去”的澎湃洗刷心中的积郁,你以“会挽雕弓如满月”的豪情射下愁怨,你以“乘风归去”的空灵超然于浊世。
一分痛苦,二分落寂,三分哲理,四分豪迈,这就是我品到的你,一个真实的你。
《品读苏轼》
如果说李白是银河,那么苏轼就是神州大地。
苏轼是个极会在生活中发现乐趣的人。他爱吃,会吃,懂吃,也会创造吃。都说不会做饭的吃货不是个好吃货。除了家喻户晓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豆腐”等…他的吃货本质主要体现在他不断被贬谪之后也能在吃食方面吃出不一样的滋味。这才是一个懂得“食物是大自然的馈赠”的人应该有的风采。
苏轼也是个心系天下苍生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心怀天下,济世苍生。随着他不断的被贬谪到江南各地,他的政绩也遍布到江南各地。在杭州,他判官妓从良灭蝗灾,与太守修西湖六井,疏浚茅山,盐桥二河,筑西湖堤;在密州,他遇到旱灾,他便祈雨,罢给田募人充税,平定海盗等等……
他在寻找乐趣的同时也在积极的承担命运给予他的责任。哪怕自己的权利不大,也会尽自己所能去拯救自己所能涉及到的千万人。苏轼也是个全能型的天才。
为什么这样说呢?苏轼无论是散文、诗歌、书法还是绘画样样都是当时的第一位。放如今也是无人能及的。他更是一个十分可爱的人。他的雅俗共赏使他不仅能得到那些文人士大夫的喜欢,更让他得到了普通百姓的喜欢。能够做到这样的,恐怕也就只有那个苦中作乐且幽默风趣的苏子瞻了吧。
苏轼是我的偶像,更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的偶像,不只是中国人,更有许多的外国人也他的粉丝。面对死去多年的亡妻时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面对自己的命运时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无论世间如何,我自岿然不动。平生就随那一蓑烟雨渡尽繁华与荒芜。
《遇苏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亦词亦歌。一曲《水调歌头》成为千古绝唱。第一遍读它,只是匆匆的,像是完成任务一样。静下心来再读它,我渐渐走近苏轼,走进他的《水调歌头》,隐约感觉理解了苏轼。我像是明白了,他通过清寂的月亮,不光看到了离别的无奈,更悟到了一种很深刻的哲理,传递出了一份美好的祝福。的确,亲人、知己固有别离之时,无论身在何方,即使遥隔千里,但只要心在一起,有明月相伴,彼此就有了寄托和祝福。
再遇苏轼,便是《记承天寺夜游》了。第一次读这篇短文时,磕磕绊绊,里边的意思似懂非懂。或许是因为公开课的缘由,或许是内心对于苏轼的崇敬,我便在网络上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文章的译文粗略地看了一遍。再读时,果然没有了第一次的磕磕绊绊,每一句话都感觉朗朗上口。《记承天寺夜游》短短几句,不足百字,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情。不必说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也不必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单是“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的寥寥数语,就有无穷味道。其中,“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则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位卑言轻的喟叹;而“遂”和“寻”二字显现出访友的急切心意,“亦”字又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月光倾泻,“相与步于中庭”,其恬适的心绪跃然纸上……
人生难免有大起大落,但是可以因此放弃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吗?对待一些事情不妨换个角度,也不妨忙里偷闲做个“闲人”。所以,我特别喜欢文章的最后两句。苏轼用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淡泊名利的“闲人”作比较,突出“与月为伴”的悠闲自在、豁达乐观。因为“闲”才能“夜游”。此夜的月光,因为有了人的欣赏与爱慕,才会显得美;因为有了知己而越发多情,给了苏轼一个多情而美丽的旷达心灵,自然也成了他一个久违的知心朋友。
当,我似乎更加明晰了:一轮明月,在古代文人骚客的心境中,经过情感的酝酿,它似乎变成了一杯浓浓的醇酒,只要你用心尝过,便醉在它的古意斑驳里。
《与苏轼相遇》
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你的出现,中国等了太长时间,你是文学诗文俱工,众体兼擅:你是仕途上满腹才华却怀才不遇的官人,一生屡遭贬谪却豁达大度,你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旷世奇才——苏轼。
你的天才,你的灵动,你的超越,你的多情,你的别致,浑身散发着使的香气。与苏轼在诗歌中相遇,去揭开他心灵深处的神秘面纱,去感受他的顽强、乐观的信念,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我和你相遇在八月中秋夜晚。此时的你在思念弟弟苏辙,因而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你因为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你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后来,被发放到密州,这一愿望无法实现。到了中秋时节,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这时的你已与弟弟苏辙分离七年有余。面对这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趁酒兴正酣,写下了这篇名作。我与苏轼相遇,我向他学习,学习他那豪放的气派和旷达的精神。
我和你相遇在茫茫边塞。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时的你虽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但仍“左牵黄,右擎苍”。你向我倾诉你的豪情壮志。你虽年老体衰,但仍为国家做贡献,就跟南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衰,尚思为国戍轮台”一样。
我与你相遇在亡妻的伤痛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是你对亡妻的思念,妻子已亡故十年,那一夜孤坟边,你独守月光,你长吁短叹,此时此刻已无人与你相伴。可哪怕妻子来到,也不一定认识这个满脸沧桑的人儿了!妻子梳妆的样子出现在梦境中,但看不见,摸不到,犹如远方音乐,于是发出“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之感叹。
跌宕起伏的人生,连绵不断的情缘,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你啊!你这一生确像词中所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与你相遇,真幸运。
《在苏轼的引领下》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家书。”少年的你就立下如此的壮志豪情。苏轼啊,透过你门前的一幅对联,你那满腔的豪情感动着我,激励着我,引领着我。“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写出了你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映出了您对国家的一心热忱。我要迎着你的足迹,在我心中重燃那一份豪情。
我在苏轼的引领下,燃起了满腔豪情。
有人说,面对悲愤与不公,屈原是一死了之,陶渊明是一走了之,李白是一醉了之,白居易是一哭了之,而你,苏轼,是一笑了之。仅因政治见解的不知,年仅36岁的你被迫请调杭州。正当如日中天之时,却不能为国家效力,你的心中也一定有愤恨,有不甘吧!但是,没有漫骂,只是淡然一笑,你用手中的笔,诠释了你那宽容高尚的情怀——“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不计较,不埋怨。苏轼啊,你的宽容打动着我心。
我在苏轼的引领下,学会了一笑了之。
“一蓑烟雨任平生。”乌台诗案爆发后,你背负得太多太多,有不解,有鄙疑,甚至还有唾弃。凄凉的黄州前,你面向赤壁,思索着自己所失去的一切。然而在你的豁达之前,这一切又变得云雾飘渺了。你看着“大江东去,浪淘尽”,论“千古风流人物”,品花开花落。赏云卷云舒,饱经风霜的你已不在乎那些虚无之物了,因为你已领悟“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啊,我不会为你而悲哀,你用你的豁达,教化着千百年来中华人民的心。
我在苏轼的引领下,领悟了豁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啊,我在你的引领下得到的太多太多。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都会用你给予我的一切,留下自己的足迹
《
》
苏轼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其实他就是豪杰。
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书生,如今立于皇帝身旁。曾经稚嫩的脸上刻满时间的历练,只有那凌厉的眼神不曾改变,只是那跃于纸上的豪气化为一手的力量,为天下苍生造福,成为他唯一的信念。他铿锵有力的奏折,直言不讳的进谏,妙语连珠的回答,令皇帝耳目一新,令天下为之一振。苏轼,迎来皇帝的宠爱,百姓的爱戴,仕途的辉煌,是当之无愧的一代豪杰。他胸怀抱负,心似江涛澎湃,欲大有作为。于是,那时的他便成为“弄潮儿”,光环围绕。
苏轼说:“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再亮的光环也被“乌台诗案”吞噬,他被一贬再贬,经不起这般折腾,也经不起落差的打击,苏轼怕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当出言不逊遇上巧言令色,当苏轼遇到小人,苏轼被抛弃了,如离群的鸿雁,他甚至感到了死亡的威胁。惊恐不安,心如死水,荡不起一点涟漪,于是,郁闷中的苏轼折射给世人的是灰黑的模糊的影。
苏轼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衣任平生。”
如果苏轼仅是仕途顺畅,那么,随着朝代颠覆,他仅成为历史政客。如果苏轼被贬后就一直郁闷,那世间只多了一只蜉蝣。可是,苏轼却以其豁达成就了永远的楷模。这时的苏轼应该想通了一个问题:快乐之道,不在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在于喜欢自己不得不做的事。于是,便有了泽被后世的苏堤,有了被人津津乐道的东坡肉,苏轼以“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自勉,将三州江土改姓苏。那穿芒鞋,执竹杖,戴蓑笠的老翁也将文学史开辟了新天地,摇身一变成为经典,实乃“文学之大幸”!这时的苏轼,轻装上阵,心如一泓清泉,倒映着那朴素的清新,平凡的伟大。
苏轼一生,心境三变,人生三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