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走进作者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 吊词])。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文史知识
元曲
“曲”分类
剧曲
散曲
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解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提示:注意节奏
读一读:
研读课文 深入理解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
枯,枯萎。
枯、老,象征迟暮。
老,僵老。
乌鸦,凄凉、哀怨、不祥之象征,往往与生离死别结下不解之缘。
枯藤老树昏鸦
昏
点明时间
表明状态
枯藤老树昏鸦
萧瑟之景
小桥流水人家
旅途所见之 实在景象
内心向往之 精神家园
小桥流水人家
柳暗花明又一村
恬静之景
古道西风瘦马
西风,指秋风。
道,象征人生之路。
古,破旧之意。
古道西风瘦马
瘦,实际上写人,表现了旅途生活的艰辛。
古道西风瘦马
凄苦之景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点明
时间,与“昏”呼应。
夕阳西下,
断肠,形容极度悲伤。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涯,指天边,极远的地方。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点睛之笔,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
领略诗情画意
1.列举描绘的景物,看形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点拨: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词组)并列,一个名词(词组)就是一个景物。后两句描绘的西下夕阳和行进在天涯路上的断肠人,共同形成了一幅萧索荒凉的深秋晚景图。特别是枯、老、昏、古、西、瘦、夕、断肠等词语的修饰作用,增添了景致的荒凉、凄楚,浑天黄日下,无不令人寸断肝肠。
“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恬淡美景,用在此处却成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更反衬出断肠人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为全曲点睛之笔,抒写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凄苦之情。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小令是怎样达到情景交融的?
点拨:作者是寄情于物,通过漓淋尽致的刻画物象,描绘有形可感的深秋色彩,借具体生动的物象表达了无形抽象的凄苦心情,从而达到情景相通、情景交融。
4.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形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点拨展示:秋日的枯藤缠绕着老树,这是傍晚的乌鸦落脚的家,眼见着有一处小桥独立、流水潺潺的人家,却不能进,只好骑着这匹瘦马,继续行进在古老的小道上,迎着西风,看着夕阳,肝肠寸断,沦落天涯。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烘托
思乡
苍凉
荒凉
恬静
游子思乡图
写 景
抒 情
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3、综观这首小令,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字。
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系?
断肠
对比反衬
5、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了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环境,含蓄地表示出了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小结
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点出了时间,并照应了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咬文嚼字,破译诗歌内蕴,揭示艺术妙谛。
如: “小桥流水人家” , 他人有家而我独无。
诠 释
评 点
哪些诗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诗句最能扣动你的心弦?给令你心动的诗句标注下划线,并在一侧的空白处写上一点批注。
示例:
“枯藤老树昏鸦”,低沉的旋律,反复述说着一段凄婉的故事;
“小桥流水人家”,故乡不堪回首;
“古道西风瘦马”,兽犹如此,人何以堪?
“夕阳西下”,倍添迟暮苍凉之感;
“断肠人在天涯”——当此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脉脉此情谁诉?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旁 涉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马致远《天净沙》
其二:
平沙细草斑斑,
曲溪流水潺潺,
塞上清秋早寒。
一声新雁,
黄云红叶青山。
比 照
其三:
西风塞上胡笳,
月明马上琵琶,
那底昭君恨多。
李陵台下.
淡烟衰草黄沙。
断肠人为何漂泊天涯?请你展开联想,演绎一段故事。
联 想
发挥你的想像力,重组诗歌意象,复现诗歌意境,将诗中的情景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出来。
例: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旅人踽踽独行,朝着夕阳走去,渐行渐远,最后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地平线上。
想 象
例:
作家像一高明的摄制,先是“枯藤”、“老树”、“昏鸦”的组接,继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推移,又跟“古道西风瘦马”的特写,天涯沦落人跃然纸上矣。
“壮丽的乐章,大多是悲凉的韵调”。“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饱蘸着离愁别绪,绘出了一幅凄婉的图景: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惆怅;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无奈……蒹葭苍苍,秋风萧瑟,断鸿声里,想那衰草枯杨,更能消几番风雨?夕阳古道,西风残照,望故乡渺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妙 悟
辨 析
这首28字的小令,文字浅显,主题明了,但“小桥流水人家”一句,似一个不羁的音符,引来后人不尽的评说——
“暖色说”认为,“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是以明丽的农家风光来反衬游子的断肠情怀;“冷色说”认为,“小桥流水人家”本是一幅荒凉的图景,用以衬托游子凄苦的心境。
若把“小桥流水人家”看作写实,“暖色说”破坏了文本凝重的情感氛围。文本的前四句都是为天涯“断肠人”的出场所置的布景。每一道风景,每一种意象,无不着我之色彩。“枯藤老树昏鸦”,鸦已归巢;“小桥流水人家”,炊烟袅袅……此情此景,怎能不勾起天涯游子绵绵的乡愁呢?这样一组意象,是以思归的愁丝穿连起来的和谐统一的画面,而不是什么反弹琵琶。
若把“小桥流水人家”看作写虚,“冷色说”有悖于作者的意愿。我们可以想见:游子作别了“小桥流水”的江南故乡,多少漂泊,归思难禁,那“小桥流水人家”不正是浪迹天涯的游子所魂牵梦绕的故乡吗?踽踽独行,饮尽那份孤独,小桥人独立,望尽天涯路,这想象中故乡的画卷当然是美好的,怎么倒成了荒凉的图景呢?
仔细观察课文中为它配的插图,看一看这副插图是否最好地体现了《秋思》的意境,老师非常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创新节拍
1、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马的表情还可以更忧郁一些。
2、图中远处的树给人郁郁葱葱的感觉,近处的树却是光秃秃的。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不符合诗中的意境。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沧桑之感。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果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植物的意象就鲜明了。
3、插图中鸟儿们飞得很轻盈很高很快乐,哪里是昏鸦啊。鸟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让大部分鸟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凝重。
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得朦胧一些,还可以画出半边已经落下山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的气氛。
4、如何体现西风?图中并没表现出来。可以在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更足,风的动感也表达出来了。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
5、读完这首诗,我们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但是这幅图给人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可能是景物都挤在一堆上去了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儿,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独,画面的整个格调就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