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浙江省中考科学试题分类——专题18水和溶液
一、单选题
1.(2021·杭州)在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数学方法,如公式、图像、比例等。下列科学概念可以使用数学方法表示的是
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②压强: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
③种群密度: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 ?④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A.?只有①②???????????????????????B.?只有③④???????????????????????C.?只有①③④???????????????????????D.?①②③④都可以
2.(2021·金华)日本政府拟将核污水排入太平洋的计划引起了全球关注。若该计划实施,不仅会导致海洋污染,某些污染物还可能通过水循环环节进入到大气,从而造成大气污染。下列水循环环节中,与污染物进入大气密切相关的是(?? )
A.?降水?????????????????????????????????????B.?下渗?????????????????????????????????????C.?蒸发?????????????????????????????????????D.?径流
3.(2021·嘉兴)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苦泉水”制取钢的方法,其主要生产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①通过蒸发溶剂可获得晶体????????????????????????????????B.?②是通过复分解反应获得铜
C.?③所得硫酸钢溶液一定是饱和的?????????????????????????D.?④说明铁元素变成了铜元素
4.(2021·丽水)测定粗盐纯度,需经过称量、溶解、过滤、蒸发结晶……下列操作规范的是( ???)
A.?称量 ????????B.?溶解
C.?过滤 ????????????????????????D.?蒸发结晶
5.(2021·丽水)20C时,取一定质量的固体硝酸钾于烧杯中,把100克水平均分成四份依次加入烧杯,不断搅拌,使之充分到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烧杯中,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丁烧杯中,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乙→丙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温地破
D.?丙→丁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6.(2020·衢州)一杯热硝酸钾溶液放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底部有少量的晶体析出,如图所示。忽略水的蒸发,下列关于硝酸钾及其溶液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溶液质量不变?????????????????????????????????????????????????????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C.?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大???????????????????????????????????????????D.?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7.(2020·金华·丽水)现有编号为①、②、③的三个烧杯中均分别盛有100克水,20℃时向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6克、56克、76克的同种物质,充分溶解,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中所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②③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若②中溶液升温到30℃,溶液的质量一定不变???D.?若③中溶液恒温蒸发,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8.(2020·温州)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水,地球上的水通过水循环不断地被利用。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凝结和降水??????????????????B.?海洋水可以通过水循环转化为湖泊水
C.?地表径流水量一定与植物蒸腾量相等??????????????????D.?人类直接利用最多的水资源是海洋水
9.(2020·温州)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了中国智慧。下列中药煎制步骤与实验室过滤操作原理相同的是(??? )
A.?冷水浸泡 ????????????????????????????????????B.?加热煎制
C.?取液弃渣 ???????????????????????????????????D.?装袋保存
10.(2020·绍兴)水是生命之源,有关水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流水是影响地形的外力作用之一?????????????????????????B.?海洋水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C.?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和降水?????????????????????????????D.?人类需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11.(2020·嘉兴)某兴趣小组分别用加溶质和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实验过程中,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
A.?变大 ? 不变???????????????????????B.?变大 ? 变小???????????????????????C.?不变 ? 变大???????????????????????D.?不变?? 不变
12.(2020·杭州)分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共性和差异,按一定的标准将研究对象区分为若干个不同种类的科学方法。下列分类的标准与其结果对应的是(??? )
A.?依据物体运动路线的曲直,将其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B.?依据物质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将其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C.?依据地球上的水体是否含盐,将其分为海洋水和陆地水
D.?依据受精过程是否在体内进行,将动物的生殖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13.(2020·杭州)小金在配硝酸钾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据此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序号
温度/℃
水的质量/克
加入硝酸钾的质量/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克
①
10
100
40
120.9
②
60
100
40
140
A.?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0克
B.?②所得溶液一定是6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若通过加热将①中剩余硝酸钾全部溶解,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加热前保持一致
D.?若将②所得溶液降温至10℃,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
二、填空题
14.(2021·温州)温州地区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其中“灰汤粽”特别受欢迎。制作灰汤粽的关键是做好“灰汤”。
(1)作为粽子品质改良剂、防腐剂的灰汤富含碳酸钾。碳酸钾水溶液呈碱性,这是碳酸钾的________(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2)制作灰汤时,用沸水浇淋草木灰(如图),比用冷水浇淋可得到溶质质量分数更大的碳酸钾溶液。这说明物质的溶解性受________影响。
(3)灰汤粽是将糯米用棕叶包裹,放在灰汤中煮制而成。灰汤粽中为人体提供能量的主要营养素是________。
15.(2021·绍兴)物质的溶解度不同,用途也不同。请据表回答:
表一? 物质的溶解度(20℃)
物质
NaOH
Ca(OH)2
CaCO3
CaSO3
溶解度(克)
109
0.165
0.0014
0.0043
表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
200C时的溶解度(克)
>10
1-10
0.01-1
<0.01
等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1)实验中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而不用澄清石灰水来吸收二氧化碳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钙________于水,吸收效果不好。
(2)实验中一般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但是根据上表可知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二氧化硫,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 ________。
(3)20℃时,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精确到0.1%)
16.(2021·湖州)大型海水淡化厂采用反渗透膜技术淡化海水,但是需要利用化石燃料供能,成本较高。阿拉伯目前正在建设一面巨大的反射镜,这个装置会将太阳光聚集到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钢制玻璃穹顶上,汇集后的热量可以使其中的海水蒸发。蒸发后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此过程海水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17.(2020·台州)台州甘蔗制糖有着悠久的历史。甘蔗制糖的部分环节为:清洗甘蔗→压榨甘蔗→分离渣汁 ???→蒸发浓缩→……
(1)甘蔗在压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___。
(2)渣汁的分离与图中的________(选填“A”、“B”或“C”)实验原理相同。
(3)糖汁在蒸发浓缩过程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怎么变化?
18.(2020·湖州)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水体进行水分交换的过程。通过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1)陆地和海洋中的水以蒸发的形式转化为大气水,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温度和________等因素有关。
(2)水体在陆地和海洋之间输送的环节主要是水汽输送和________。
19.(2020·宁波)铁的化合物有广泛用途,如碳酸亚铁(FeCO3)可作补血剂。某硫酸厂产生的炉渣中除了有Fe2O3、FeO,还有一定量的SiO2。兴趣小组利用炉渣尝试制备FeCO3 , 其流程如下:
【已知:Fe+Fe2(SO4)3=3FeSO4;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__。
(2)溶液A中的溶质除H2SO4外,还存在________。
(3)上述流程中生成固体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0.(2020·金华·丽水)水的循环示意图中,序号①②③④表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序号②表示水循环中的________环节;
(2)下列三个地区,水循环最活跃的是 ????(填字母)。
A.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
B.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
C.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
21.(2020·绍兴)下表是A、B、C三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t1温度(℃)
t1
t2
t3
物质A(克)
36.0
36.2
37.3
物质B(克)
31.6
36.2
110.0
物质C(克)
0.165
0.135
0.076
(1)? ________℃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t1℃时,分别取等量的B、C饱和溶液于试管甲、乙中(如图)。将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铵(不考虑试管中水的变化),有固体析出的试管为________(选填“甲”或“乙”)。
(3)t2℃时,将10克A固体放入4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22.(2020·湖州)小明在实验室做镁条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发现试管中产生大量气体、试管壁发烫。放置较长时间后,管底部有沉淀生成。针对这一现象,小明进行了探究:
(1)小明最初认为试管底部的沉淀可能是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大量的MgCl2不能完全溶于水所致。但随后小明通过实验证实了沉淀不是MgCl2。你认为小明的实验操作是 ________。
(2)小明查阅资料知道镁与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生成氢氧化镁(难溶性物质)和氢气。于是,他进行了实验验证:将去除氧化膜的镁条和水放在试管中加热,发现镁条表面有少量气泡生成。停止加热后,却始终没有观察到沉淀。请对“没有观察到沉淀”这一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
(3)镁与水反应没有观察到沉淀,而镁与稀盐酸混合却有沉淀。小明经过思考,认为沉淀的产生与氯离子有关。后来查阅资料得知,沉淀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可溶于稀硝酸,并生成氯化镁、硝酸镁和水的碱式氯化镁[Mg(OH)Cl]。请你设计实验验证沉淀中含有氯元素。________。
23.(2020·宁波)在“探究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实验中,小科发现镁带与稀盐酸反应后的试管内出现了灰白沉淀。
【提出问题】灰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提出猜想】小科在老师指导下,猜想灰白色沉淀是下列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
①镁;②氯化镁;③氢氧化镁;④碱式氯化镁[Mg(OH)Cl]。
老师肯定了小科的猜想,并鼓励他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一:将上述镁带与稀盐酸反应后试管内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和灰白色滤渣。
步骤二:取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镁粉末,粉末全部溶解。
步骤三:取少量灰白色滤渣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无其他现象。
步骤四:将剩余滤渣用蒸馏水充分洗涤。取洗涤后的滤渣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硝酸,滤渣全部溶解,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实验反思及结论】
(1)从步骤二可知,灰白色沉淀不可能是氯化镁,因为滤液是氯化镁的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从步骤三可知,该沉淀中没有________。
(3)步骤四中将滤渣用蒸馏水充分洗涤是为了________。
(4)根据实验探究可知,该反应产生的灰白色沉淀中一定含有________。
24.(2020·杭州)为了解决人们在野外生活和工作时的饮水问题,小金开展了便携式野外净水器的设计和制作。
(1)(一)设计方案如图甲所示(其中箭头表示预设的水流方向)
⑴为了确保水流按预设方向,原水进口和净水出口需要安装单向阀,单向阀类似于人体心脏中心房和心室之间的________(填写结构名称)。
⑵为了使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小金选择了三种滤料去除原水中的杂质,三种滤料的用途如表所示,则滤料甲、乙、丙分别为________(按序填写编号)
⑶为了使净水器出水快,需要通过加压装置吸水和压水。下列设计中手柄均可带动活塞做直线往复运动,其中能达到人推拉手柄省力这一目的的是________(选填字母)
(2)小金按其设计方案完成了净水器的制作,并对净水器的净水500,效果进行检测已知随着滤料内污染物增加净水流速会降低,当其低于250mL/mn时,需对滤料进行处理。图乙为净水器对三种地表水体进行净水实验,得到的净水流速随净水量变化的图像据此判断,在不处理滤料的情况下,此净水器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从以上三种地表水体中获取30L净水。
四、解答题
25.(2021·温州)工业上常用碳酸镁矿石(主要成分是难溶于水的碳酸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备硫酸镁。硫酸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制备流程如图。
温度(℃)
60
80
90
100
硫酸镁
溶解度(克)
54.6
55.8
52.9
50.4
(1)用150千克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9.8%的稀硫酸,需要水________千克。
(2)小明模拟工业制备硫酸镁晶体,将碳酸镁矿石和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发现滤液中含有硫酸。为了测定所得滤液中硫酸镁和硫酸的质量比,他取少量滤液倒入烧杯,将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渐加入。除要知道实验前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外,实验中还要通过测量获取哪两个数据,才可计算硫酸镁与硫酸的质量比?________。
(硫酸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SO4+2NaOH=Mg(OH)2↓+Na2SO4)
(3)小明将除去杂质后的滤液加热至90℃,得到硫酸镁浓溶液,继续加热,观察到晶体快速析出。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26.(2020·湖州)一水硫酸四氨合铜的化学式为[Cu(NH3)4]SO4·H2O,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杀菌剂。它在以氧化铜为主要原料合成该物质,他设计的合成路线如图乙所示:
?
(1)溶液A中一定存在的溶质为________。
(2)溶液B中含硫酸四氨合铜,“一系列操作”是指向溶液B中加入适量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等。
(3)得到的产物是一种晶体,与非晶体相比,晶体具有一定的________和特定的形状。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分析】 数学方法即用数学语言表述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并加以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判断和预言的方法
【解答】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应用了数学公式,所以①?符合题意;? ?
②压强: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公式p=Fs,应用了数学公式,所以②符合题意;
③种群密度: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 是个体数量与单位面积之间的比值,应用了数学比例,所以③符合题意;?
④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总重量 , 应用了数学比例,所以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2.【答案】 C
【解析】【分析】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
【解答】A、降水是从大气到达地面;故A错误;
B、下渗是地表进入地下;故B错误;
C、蒸发是从地面进入大气中;故C正确;
D、径流是地表和地下的液态水的流动;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答案】 A
【解析】【分析】(1)结晶的方法:①降温结晶;②蒸发溶剂结晶;
(2)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3)如果有未溶的物质存在,那么溶液是饱和的;否则,溶液就是不饱和的;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判断。
【解答】A.苦泉水被加热后,其中的水被蒸发从而析出晶体,即使用了蒸发溶剂的方法获得晶体,故A正确;
B.②的反应为:C+CuSO4=加热Cu+SO2↑+CO2↑,反应物不是两种化合物,肯定不是复分解反应,故B错误;
C.③中没有未溶的晶体,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故C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4.【答案】 D
【解析】【分析】A、根据天平的使用要求分析;
B、根据量筒的用途分析;
C、根据过滤“一贴二低三靠”分析;
D、根据蒸发的操作要求分析。
【解答】A、称量时要求“左物右码”,不符合题意;
B、不能在量筒中溶解物质,不符合题意;
C、过滤要用玻璃棒引流,不符合题意;
D、 蒸发时要用玻璃棒搅拌,以防止局部受热液体外溅,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有固体未溶解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向杯底有固体剩余的溶液中加水,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分析。
【解答】A、 甲烧杯中,硝酸钾未完全溶解,是饱和溶液 ,不符合题意;
B、 丁烧杯中为丙烧杯中溶液再加25克水形成,一定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符合题意;
C、 乙→丙过程中,若固体刚好溶解,即丙是饱和溶液时,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D、 丙→丁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 B
【解析】【分析】(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剂和溶质的质量之和;
(2)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分析质量分数的变化;
(3)根据硝酸钾溶质的质量变化分析;
(4)如果溶液中有晶体出现,那么溶液饱和;如果没有晶体出现,那么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解答】A.降温后,有少量晶体析出,说明溶质的质量减小,即溶液的质量也减小,故A错误;
B.降温后,溶质的质量减小,但是溶剂的质量不变,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可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B正确;
C.当温度降低后,硝酸钾有晶体析出,说明原来是不饱和溶液,现在是饱和溶液,那么它的溶解度变小了,故C错误;
D.原来的溶液并没有晶体析出,因此它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 B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出现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是饱和的;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出现,那么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2)当温度不变时,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因此同种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3)一般情况下,温度发生改变时,物质的溶解度会发生变化,据此判断溶质质量的改变,进而判断溶液质量的变化;
(4)根据(2)中分析判断。
【解答】A.①中物质全部溶解,因此①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故A错误;
B.②和③中都有未溶的物质出现,那么它们都是该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为溶解度相同,所以它们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B正确;
C.若②中溶液升温到30℃,那么该物质的溶解度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那么溶质的质量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所以溶液的质量可能发生变化,故C错误;
D. 若③中溶液恒温蒸发, 那么蒸发后的溶液依然是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此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8.【答案】 B
【解析】【分析】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2、水循环的意义: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3、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解答】A: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凝结和降水,错误,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A错误;
B:海洋水可以通过水循环转化为湖泊水,海洋与陆地间的循环为陆地供应淡水,B正确;
C:地表径流水量一定与植物蒸腾量相等,错误,地表径流水量要大于植物蒸腾量,地表径流除了提供给植物的,还有直接蒸发的和最后流入海洋的,C错误;
D:人类直接利用最多的水资源是海洋水,错误,人类直接利用的是淡水资源,D错误。
故选B
9.【答案】 C
【解析】【分析】过滤操作用于将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分离,据此判断。
【解答】在冷水浸泡、加热煎制、取液弃渣和装袋保存四个环节中,取液弃渣是将药液和不溶于药液的残渣进行分离,与过滤操作相同,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0.【答案】 C
【解析】【分析】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水在地球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而地球中的水多数存在于大气层、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
【解答】A、流水的冲刷是改变地球地形的外力作用之一;故A正确;
B、海洋水占地球水总量的96.5%,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故B正确;
C、水循环的环节包含了蒸发、降水、蒸腾、水汽输送、径流;故C错误;
D、水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合理;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1.【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固体溶解度的大小只与溶液的温度高低有关,如果溶液温度不变,那么硝酸钾的溶解度保持不变,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2.【答案】 A
【解析】【分析】1、机械运动可依据运动路线的曲直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根据组成物质的种类多少可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3、按水存在的位置分可分为海洋水和陆地水;
4、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的分类依据是是否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
【解答】A、 依据物体运动路线的曲直,将其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标准与结果对应,A正确;
B、 依据物质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将其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错误,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分类依据是组成物质的种类。同种元素可以组成纯净物也可以组成混合物,B错误;
C、? 依据地球上的水体是否含盐,将其分为海洋水和陆地水 ,错误,可分为咸水和淡水,C错误;
D、 依据受精过程是否在体内进行,将动物的生殖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错误,可分为体外受精和体内受精两类,D错误。
故选A
13.【答案】 D
【解析】【分析】(1)根据①确定100g水中溶解硝酸钾的质量,进而确定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2)注意能够根据②的数据确定100g水中最多溶解40g硝酸钾;
(3)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4)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解度越小,溶质质量分数越小。
【解答】A.根据①可知,硝酸钾溶解的质量为:120.9g-100g=20.9g,因此1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20.9g,因此此时它的溶解度为20.9g,故A错误;
B.根据②中数据可知,此时硝酸钾全部溶解,没有任何信息能够说明此时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硝酸钾,因此无法确定溶液是否饱和,故B错误;
C.若通过加热将①中剩余硝酸钾全部溶解,那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大了,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可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加热前变大了,故C错误;
D.若将②所得溶液降温至10℃,溶质的质量会由40g变为20.9g,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可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4.【答案】 (1)化学性质
(2)温度
(3)糖类
【解析】【分析】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溶解性是物质在形成溶液时的一种物理性质。它是指物质在一种特定溶剂里溶解能力大小的一种属性。营养素为维持机体繁殖、生长发育和生存等一切生命活动和过程,需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物质。
【解答】(1)碱性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体现的,属于化学性质;
(2)沸水与冷水的区别是温度不同,由此体现了物质的溶解性受温度的影响;
(3)糯米的主要是淀粉,即糖类;
故答案为:(1)化学性质;(2)温度;(3)糖类。
15.【答案】 (1)微溶
(2)SO2+Ca(OH)2=CaSO3↓+H2O
(3)52.2%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钙属于微溶物质分析;
(2)根据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分析;
(3)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溶解度分析。
【解答】(1)氢氧化钙属于微溶物质,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所以实验中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而不用澄清石灰水来吸收二氧化碳;
(2)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反应方程式为SO2+Ca(OH)2=CaSO3↓+H2O ;
(3) 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为109克,则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9g100g+109g×100%=52.2%;
故答案为:(1)微溶;(2) SO2+Ca(OH)2=CaSO3↓+H2O ;(3)52.2%。
16.【答案】 变大;物理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
(2)海水淡化处理技术是指将水中的多余盐分和矿物质去除得到淡水的工序。
【解答】大型海水淡化厂采用反渗透膜技术淡化海水,阿拉伯的该装置能够使海水蒸发,由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溶剂的质量减少,因此蒸发后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大。海水蒸发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因此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变大;物理
17.【答案】 (1)物理变化
(2)B
(3)变大(或“先变大后不变”)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
(3)根据公式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1)甘蔗在压榨过程中,只是它的形状和存在状态发生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物理变化;
(2)渣汁的分离其实就是将液态的糖汁和固态的渣子分离,因此与过滤操作原理相同,故选图B;
(3)糖汁在蒸发浓缩过程中,当没有饱和时,没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不变但溶剂质量减少,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可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当达到饱和后,会不断析出晶体,但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18.【答案】 (1)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2)径流(或“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解析】【分析】(1)根据影响蒸发的三要素进行解答;
(2)水循环的基本环节包括: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陆地和海洋中的水以蒸发的形式转化为大气水,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温度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等因素有关。
(2)水体在陆地和海洋之间输送的环节主要是水汽输送和径流(或“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
19.【答案】 (1)过滤
(2)Fe2(SO4)3、FeSO4
(3)Na2CO3+FeSO4=Na2SO4+FeCO3↓
【解析】【分析】(1)根据过滤原理分析;
(2)根据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产生盐分析;
(3)根据碳酸钠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钠和碳酸亚铁分析。
【解答】(1) 操作①将溶液和固体分离,名称是过滤;
(2) 溶液A中的溶质除H2SO4外,还存在氧化铁和氧化亚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铁和硫酸亚铁;
(3) 上述流程中生成固体c是碳酸钠与硫酸亚铁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FeSO4=Na2SO4+FeCO3↓ ;
故答案为:(1)过滤;(2) Fe2(SO4)3、FeSO4 ;(3) Na2CO3+FeSO4=Na2SO4+FeCO3↓ 。
20.【答案】 (1)水汽输送
(2)C
【解析】【分析】1、图示水循环为海洋与陆地间的水循环(也称大循环)。 ①是蒸发,②是水汽输送,③是降水,④是地表径流等四个环节;
2、水资源丰富,蒸发(蒸腾)强烈,降水量大的地区水循环比较活跃。
【解答】(1) 序号② 箭头从海洋上空云层指向陆地上空云层,表示云层由海洋上空进入到陆地上空所以表示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环节;
(2)A、 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气温低、蒸发弱、降水少水循环不活跃,A错误;
B、 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 ,沙漠地区缺水,水循环极不活跃,B错误;
C、 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水资源丰富,森林又能促进水的蒸腾,所以是水循环较活跃的地区,是三选项中最活跃的,所以选C。
故答案为:(1)水汽输送? (2)C
21.【答案】 (1)t2
(2)甲
(3)20%
【解析】【分析】溶解度,符号S,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解答】(1)由表格中可知,A、B在 t2 ℃时,溶解度都是36.2g;
(2)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物质B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物质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B物质的溶解度降低,所以试管甲中有物质析出;
(3) 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36.0g,所以40g溶剂可以溶解A的质量为:40100×36.0g=14.4g>10g;所以10gA能够完全溶解在40g水中;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0g10g+40g×100%=20%;
故答案为:(1) t2;(2)甲;(3)20%。
三、实验探究题
22.【答案】 (1)取少量沉淀于试管中,加入水。
(2)镁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覆盖在镁条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
(3)取沉淀洗涤干净后,加稀硝酸溶解,再加硝酸银,若有白色沉淀则证明沉淀中含有氯元素。
【解析】【分析】(1)根据氯化镁的可溶性分析;
(2)根据氢氧化镁难溶会覆盖在固体表面使反应停止分析;
(3)根据氯离子的验证方法分析。
【解答】(1)氯化镁可溶,所以要证明固体是否为氯化镁,可取少量沉淀加水,看是否溶解即可;(2)镁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会覆盖在镁表面阻止反应进行,所以可能观察不到沉淀产生;
(3)验证氯元素要利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沉淀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可溶于稀硝酸的物质,要证明其中含氯元素,可先用硝酸溶解,然后向溶液中加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氯元素;
故答案为:(1) 取少量沉淀于试管中,加入水 ;(2) 镁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覆盖在镁条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 ;(3) 取沉淀洗涤干净后,加稀硝酸溶解,再加硝酸银,若有白色沉淀则证明沉淀中含有氯元素。
23.【答案】 (1)不饱和
(2)Mg
(3)洗去滤渣表面的氯化镁,防止氯化镁干扰后续实验
(4)Mg(OH)Cl
【解析】【分析】(1)根据向溶液中加溶质可继续溶解确定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分析;
(2)根据金属镁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分析;
(3)根据过滤所得滤渣中含有滤液成分分析;
(4)根据氯离子的验证方法分析。
【解答】(1)由步骤二加入氯化镁粉末,粉末全部溶解可知,所得滤液是氯化镁的不饱和溶液;
(2) 步骤三中 加入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 ,而镁与盐酸反应会产生氢气,由此可知沉淀中没有镁;
(3) 滤渣上会附着有氯化镁,步骤四中将滤渣用蒸馏水充分洗涤是为了 洗去滤渣表面的氯化镁,防止氯化镁干扰后续实验 ;
(4) 滤渣中加入过量稀硝酸,滤渣全部溶解,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含有氯离子,由此可知该反应产生的灰白色沉淀中一定含有 Mg(OH)Cl ;
故答案为:(1)不饱和;(2) Mg ;(3) 洗去滤渣表面的氯化镁,防止氯化镁干扰后续实验 ;(4) Mg(OH)Cl 。
24.【答案】 (1)房室瓣;①②③;B
(2)能
【解析】【分析】1、在人体心脏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房室瓣;
2、在滤水装置中选择了三种滤料去除原水中的杂质,根据水先后通过滤料甲、乙、丙可知,先除去的应该是颗粒较大的杂质最后通过的应该是颗粒较小的杂质;
3、根据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短可对杠杆分成三类,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为省力杠杆,当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为等臂杠杆,当动力臂小于阻力臂为费力杠杆;
4、根据图乙中250mL/min时对应的净水量可以确定答案。
【解答】(1)在人体心脏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房室瓣,保证血液只能单向流动,所以单向阀类似于人体心脏中心房和心室之间的房室瓣;
?根据水依次将通过滤料甲、乙、丙,且除去杂质时一般先除颗粒较大的再除去颗粒较小的,所以甲对应①,乙对应②,丙对应③,所以填①②③;
?A、B都利用了杠杆,C没有用杠杆。其中A是一个费力杠杆不能增加压力,B是一个省力杠杆可增加压力所以能达到目的的是B;
(2)由乙图可知当净水流速为250mL/min时净水量可达35L左右,所以在不处理滤料的情况下,此净水器能从以上三种地表水体中获取30L净水。
故答案为:(1)房室瓣;①②③;B? (2)能
四、解答题
25.【答案】 (1)1350
(2)刚出现沉淀时剩余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不再出现沉淀时剩余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3)继续加热温度升高,硫酸镁溶解度减小,且溶剂快速蒸发
【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及加水质量是稀溶液与浓硫酸差值分析;
(2)根据要计算硫酸和硫酸镁的质量需测定分别与硫酸和硫酸镁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析;
(3)根据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分析。
【解答】 (1)用150千克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9.8%的稀硫酸,所得稀硫酸质量为150kg×98%÷9.8%=1500kg,则需要水的质量为1500kg-150kg=1350kg;
(2)实验是利用反应的氢氧化钠质量计算硫酸镁和硫酸的质量比,所以除要知道实验前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外,还需测得刚出现沉淀时剩余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不再出现沉淀时剩余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3)由所给硫酸镁的溶解度可知,硫酸镁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滤液加热至90℃, 得到硫酸镁浓溶液,继续加热, 温度升高,硫酸镁溶解度减小,且溶剂快速蒸发,所以晶体快速析出;
故答案为:(1)1350;(2) 刚出现沉淀时剩余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不再出现沉淀时剩余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3) 继续加热温度升高,硫酸镁溶解度减小,且溶剂快速蒸发 。
26.【答案】 (1)CuSO4
(2)乙醇
(3)熔化温度(熔点)
【解析】【分析】(1)根据氧化铜与硫酸反应会产生硫酸铜和水分析;
(2)根据硫酸四氨合铜随乙醇的体积分数的增大溶解度减小分析;
(3)根据晶体的特点分析。
【解答】(1)氧化铜与硫酸反应会产生硫酸铜和水,所以溶液A中一定存在生成的硫酸铜;
(2)由图甲可知, 硫酸四氨合铜随乙醇的体积分数的增大溶解度减小,所以要从B溶液中析出 硫酸四氨合铜 ,可向溶液B中加入适量乙醇,再过滤、洗涤、干燥;
(3) 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和特定的形状;
故答案为:(1) CuSO4 ;(2)乙醇;(3)熔化温度(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