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导学案
学校:胡阳中学 命制人:刘红 审核人:石秋萍 编写时间:2.28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海燕的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及其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学习对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3、能有感情诵读课文。
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小市民》《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一九0五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疏通字词
2、自读课文,运用工具书,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呻吟( )胆怯( )翡翠( ) 号叫( )蜿蜒( )
3、在文中勾划关键语句,说一说:海燕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海燕这一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四、导学过程
(一)指导理清诗篇结构
1、课文以大海为背景,描写了暴风雨到来前哪几个时刻海面景象的变化?
2、学生概括每个时刻的海面景象和海燕的情况。
3、归纳明确:全文着重描绘了三幅图画。
1、 2、 3、
(二)研读第一画面
1、指定学生朗读1—3节,要求学生思考:在暴风雨到来前,周围的环境怎样?海燕有什么表现?
2、提问: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海燕?又为什么用“高傲”来修饰“飞翔”?
提示:这里的“黑色”不是贬义词,是写海燕本身的颜色。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3、学生轻声朗读1—3节,体会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
4、指定学生朗读4—6节。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划出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呻吟、吓坏;胆怯、躲藏。
提问: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怎样的共性?
5、指定学生朗读(4—6)节,要求认清三种海鸟在暴风雨到来之前的丑态。
6、朗读第一部分;指定一女生读1—3节,一男生读4—6,全班同学从“只有那高傲的海燕”起齐读。要求爱憎分明、读出感情来。
(三)、研读第二画面
1、指名学生读7—11节
⑴、思考: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
⑵、教师追问: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激烈。
2、提问: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海燕的表现怎样?
3、在险恶的环境里,海燕如此英勇,决不是偶然的,让学生齐读11节,思考:海燕,为什么如此敏感,如此英勇?
(四)研读第三画面。
1、教师读12—16节。要求学生讲一讲看到的是怎样一幅图景。学生口述第三幅图画中乌云、雷电与大海搏斗的情景。
2、学生齐读12—16节,思考:在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样描写海燕?
3、指生读12—13节,全班齐读14—16节,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各事物的象征意义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海鸥、海鸭、企鹅──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
乌云、狂风──反动势力
大海──广大人民群众
(六)、精读欣赏,品味词句
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并说明看法(可以从修辞,表达效果,营造意境等几个角度分析)
五、课堂检测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号:号码( ) 号叫( ) 卷:卷集( ) 答卷( )
2、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
咆哮( )骄傲( )胆小( )震怒( )
3、在暴风雨将要来临的画面中,其他海鸟和海燕形成鲜明对比。请发挥想像,深入体味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心“海燕的宣言”为题说一段话,充分展示海燕的心理活动(不少于50字)。提示:海燕的心理活动应包括以下几点:(1)欢乐之情;(2)对暴风雨的热情和渴望;(3)无畏和战胜暴风雨的信心。
七、布置作业:写一篇有象征意义的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