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 上课时间 学生姓名
课题:《伤仲永》2 课型:练习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2、学会文言文的阅读
学习重点:学会文言文的阅读
学习难点:能总结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学习过程:
1.给划线字注音。 邑人( ) 环谒( ) 泯然( ) 称前时之闻( )
2、填空。
(1).《伤仲永》选自_______ ,是 因惋惜方仲 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_____ 和 ______的意 思。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_______ ,才能不断进步; 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 ____。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______,第二部分 _______,提出作者的见解。
(3)、《伤仲永》的作者是__时的王安石,他是杰出的____家、___家、___家,字____,号____,是_____之一。
3、《伤仲永》中文题包含的感情是( ) A、痛心忱惜B、哀怜惋惜C、哀怜痛心D、痛苦惋惜
4、方仲永为什么“泯然众人矣”?( )
A、十二三岁 B、或以钱币乞之 C、父利其然也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词语:
(1)未尝识书具:_______(2)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___
(3)忽啼求之_________(4)父利其然也_______
(5)稍稍客宾其父_______(6)或以钱币乞之______
(7)借旁近与之_______________(8)即书诗四句_______________
(9)有可观者________________(10)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
6、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自:并自为其名______⑵书:即书诗四句____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未尝识书具_____
⑶然:父利其然也______ 泯然众人矣_____
7、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 )
A、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C、泯然众人矣D、余闻之也久
8、翻译下列句子:
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给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称( )___________ ②泯然( )_____________
指出“之”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
于舅家见之 之:________
②不能称前时之闻 之:_________
3.“余闻之也久。” ①用“/”表示句中的停顿;
②在文中起___________作用。
4.翻译句子。
从先人还家。译为__________________
5.补充括号里省略的成分,并释说添加词语的意义。
()令()作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安石作此文的目的在于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题中的“伤”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文题里饱含着____________的感情。 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以上二段选自课文_________,作者_________。(2分)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世隶耕( ) (2)宾客其父( )
(3)日扳仲永( ) (4)泯然众人( )
3.“未尝识书具”其中“书具”指书写工具,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房四宝。(2分)
4.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其原因是什么?(4分)
5.一个五岁的孩子,连书写工具都没见过,就能“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世上有这样的奇才吗?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何在?
练习反馈:
练习总结:
教(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