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期末综合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后四十回缺失,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
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判词所预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的,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能算是一本奇书。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还未到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原著暗指的结局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
(摘编自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
材料二:
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当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种对物体或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
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这个艺术规律。歌德曾经说过:“优秀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声文坛,他的作品也是残缺的,但带给读者的却是回味无穷的美。可见,残缺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再创作空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价值的美感。
(摘编自李建群
周合军
《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
材料三:
每次与人谈到《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修补复原问题,很多人总是说《红楼梦》八十回后应该有多种结果,而不需要有一个唯一的结果与答案,还拿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来作比喻。我认为把《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残缺比作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点也不妥的。
《石头记》脂砚斋批注里多次提到“百回大文仅此一见”,明确地告诉你《红楼梦》是百回大文。曹雪芹死后,一百二十回程高本《红楼梦》印刷流传,开始广为世人接受。后来的续书也不知有多少,多不被读者接受,读者唯独接受程高本后四十回,这样更可证明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的。周汝昌先生考证过程高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皇家殿印,意即是皇帝要看的书。为了面世,程高聪明地进行了粉碎与增添。
由此可以告知大家,《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也不是《红楼梦》,它们是两个独立的作品,两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而且是不可能复制的两种表达方式。罗丹的“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个以罗丹的思维完成的伟大完整之作,他需要那种断臂的形式未完美他的独特的艺术构思。而《红楼梦》在它完整的状态下,遭遇到当时皇权的粉碎,破坏毁灭了曹雪芹艺术作品的完整性。
《红楼梦》被皇权恶意粉碎成了一百二十回,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我们才得以知晓《红楼梦》真面目,才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完成发表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真相复原》这一我个人认为横空出世之作。
(摘编自唐国明《<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续本中,黛玉和宝钗悲剧的结局更符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的预设。
B.
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
C.
材料一指出《红楼梦》具有残缺美,材料二从理论上阐释了《红楼梦》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
D.
材料三认为程高本后四十回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这与材料一当中的观点是一致的。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这与人类心理上本能地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有关。
B.
高鹗所续的《红楼梦》结局虽然未到苍凉的程度,但仍然比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更具有艺术价值。
C.
残缺的作品能给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这有助于读者能动地改造或创造审美对象,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D.
“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
3.
下列说法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残缺结构是文学无言的意义建构方式,也是文学超越语言表达本身,达到无限的审美境界的途径。
B.“残缺的艺术”在于它唤起了审美主体的无限想象空间,并由此带来艺术作品的转机和创新的可能。
C.“美的残缺,则是美的中断、美的危机和美的破坏,不能获得更高层次上的情理之中的审美意趣。”
D.“残缺要恰到好处地昭示美,必须处于节制谨慎的度中,而度的差异导致了美感有无和深浅的不同。”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4分)
5.材料三作者能修补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迁徙的树
贾志红
⑴下午炫目的阳光把一个热带海滨城市鲜亮亮地推送到我眼前。我眯着眼往广场外望,看见了一排树。我认识它们。这情形像在遥远的陌生之地的人流中意外看到一个熟人的身影晃过,诧异之后,眼神和心思便跟着那个身影去了别处。
⑵细长的叶子在午后明艳的太阳光下干净深绿,有蜡质的光芒。树叶有小波纹状的边儿,均匀细密。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树冠,树干直接披着满身的树叶,就那么锥子似的直挺挺指向天,而树叶稠密,层层叠叠把树干围得严严实实……
⑶没错,我的确认识它们。我首次见到这种树,是在印度洋的彼岸,距离此地五千多公里的印度。我一直记得印度小伙阿布说的话,他说,这是伟大的阿育王树,只有印度才有,只有印度的菩提迦耶才有。阿布当然是站在一排阿育王树下说这番话的,我也站在树下,正仰脸顺着树干往上看,发现阿育王树之所以没有树冠,并不是它没有树枝,而是它的枝丫向下生长,倒置的方向使得阿育王树像一座塔。两千多年前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阿育王,以护佛著称,他广建寺庙,推崇佛法。这外形如锥的树恰似佛教中的尖塔,便被广植于寺庙周围,并被命名为阿育王树,成为神圣的宗教植物。
⑷阿布,他在树名前冠之以伟大,语气崇敬自豪,表情庄重。他令我相信只有印度,只有印度的菩提迦耶才有阿育王树,这概念直到我离开印度都深信不疑。
⑸现在,在达累斯萨拉姆,大街小巷,处处我都能看到阿育王树,它几乎是这座非洲城市道路两侧的景观树。时而成排,时而单株,叶子油光水亮,热带的阳光和湿润的海洋,令这喜光喜湿的植物生机勃勃。
⑹在这座城市游走,我见到了另一种树,菩提树。无独有偶,它也和印度有关。一个周日的下午,我坐在树下,树冠形成的几百平方米的浓阴阻隔了炎炎烈日。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整个下午,沙沙声不绝于耳,宛如轻柔的述说。我又忆起了印度,菩提树在印度也是佛教圣树。在菩提迦耶的摩诃菩提寺,传说释迦摩尼修佛得道的那株菩提树下,我也是坐了很久,席地而坐,等待一片菩提叶或是一枚菩提果降落在我身上。自然降落在身上的叶或果,传说能带来福缘。我抬头望着菩提树,它的叶和果,都有纤细但强韧的茎,不轻易折断,不随便飘落。
⑺阿育王树和菩提树来自同一国度,又有着同样的寓意,虽然在这广袤的非洲,它们从佛坛上走了下来,进入凡俗,不再具有佛教意义,它们回到了树本身,还原了一棵植物本来的属性。但我还是习惯仰望它们。它们树形过于高大伟岸,令渺小的人生出距离之感,萦绕枝叶间的古老神秘气息又如自带的光芒,拒人千里。
⑻因工作的缘故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大街小巷穿行,我遇到很多树,除了阿育王树和菩提树,还有牙买加樱桃树、亚历山大椰子树以及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的石榴树……
⑼看树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遐思而忘了自己身处何地,比如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印度人聚居区,我就忘记了自己身在非洲,那满街满巷的印度人令我疑似身处遥远的新德里或是瓦拉纳西。像远道迁徙而来的树一样,印度人是这个城市最多的外来族群。我在他们聚居的街区徜徉,印度神庙赫然耸立,戴着黄色花环的人在门口脱了鞋子神色肃穆地进去,店铺里出售印度风情的服饰,餐厅飘来咖喱的气味,印度女人们精致的纱丽在街巷闪现。在这个街区,有更多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亲人一样,人和树互相依存。我在想,源于印度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在达累斯萨拉姆如此之多,如此之繁茂,绝非仅仅是风、水,或者鸟儿的助力吧,终究,人,才是那更为重要的力量。
⑽植物的自我迁徙或许不像我此前以为的那样简单轻松。当气候变化、生存环境恶劣或相互竞争残酷,一些首先感知的植物就如率先觉醒的人一样。有一种叫作还魂草的植物,遇到大旱之年,濒临渴死的时候,它们能硬生生地把自己的根从土壤里挣脱出来,卷身成一个圆球,借助风力游走,直到遇到水源才恢复身形,扎下根,继续生长。疼痛、悲壮不亚于人类族群的迁徙。
⑾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印度人居住区游逛的那段时期,我正在读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我沉湎在洛伊构筑的令人不忍卒读的情节中,那印度式的、细致绵长的笔调将一个位于印度南部的家族故事写得泪斑斑血淋淋。印度社会中顽固的种姓等级制度毁灭人的爱情和生命。处于贱民阶层的维鲁沙无罪而被警察凌辱、毒打致死,目睹暴行的小兄妹因惊惧而出现幻觉,他们喃喃自语着,维鲁沙没有死,没有死,他逃到非洲去了,逃到非洲去了。
⑿逃到非洲来,渡过印度洋,这是一块新的大陆,没有种姓的标记。一百多年前印度的世袭阶级制度迫使成千上万的印度人离开祖国漂洋过海来到非洲谋求机遇,像一粒种子寻求发芽的机会,像一棵幼苗寻求平等的阳光、空气和水。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背井离乡的磨难换来如今商业阶层地位的稳固,现今印度人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富裕程度远超当地原居民,他们的财富在很多领域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支柱。一棵树终于生了根,枝丫扩展,花叶繁茂。植物学上说植物长距离的向新环境迁移,本身也在不断演化,在新地区产生新的后代种群。非洲大地上的印度人,一百多年,三代人,他们的根已经深入这片大地,成为了非洲的一个民族。
(原文刊发于《散文》2019
年第3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3)段说“我也站在树下,正仰脸顺着树干往上看”,第(7)段说“但我还是习
惯仰望它们”,其中的“仰脸”与“仰望”的含义是一样的。
B.第(6)段中“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整个下午,沙沙声不绝于耳,宛如轻柔的述
说”渲染了静谧的氛围,也为这种佛教圣树增加了些许神秘色彩。
C.作者在文中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各种树的外在形态,如叶子的“蜡质的光芒”和“有
小波纹状的边儿”以及“纤细但强韧的茎”等,形象生动。
D.文章由植物的迁徙写到人的迁徙,作者联想到自己曾经读过的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
伊的作品《微物之神》,书中曲折的情节让都他舍不得读完。
7.文章第(7)段说阿育王树和菩提树“令渺小的人生出距离之感”的原因是什么?(6
分)
8.第(10)段介绍还魂草习性,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一)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二)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
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大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日:“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恋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9.下列各项中句式说明与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举先王之政
举:推举
②今介甫从政始期年
期年:满一年
③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定语后置句
④下至闾阎细民
闾阎:原指里巷的门,这里指平民百姓。
⑤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
闻:听闻
⑥忝备交游之末
忝:有愧于,谦词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B.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C.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惠已深矣/安可救乎/
D.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种种指责,引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B.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见不同,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尊重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并坚持自己的政见。
C.司马光充分认可王安石的个人能力和学识,并且支持皇帝对王安石的重用,但他对王安石坚持变法可能产生的后果深感忧虑。
D.司马光既不对王安石歌功颂德,也不坐观成败,而是客观地指出社会各阶层对变法的态度,并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4分)
(2)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4分)
13.简要说明文言文(一)的语言特点及效果。(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4~15题。
题松汀驿①
张祜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②东。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那知旧遗逸③,不在五湖中。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在湖畔的松汀驿落脚时,题在壁上的诗。②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这里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③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首句中的“含”有“包含、连接”之意,首联写无边的山色远连天空,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苍茫的烟波之中。
诗歌颔联主要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汀驿上见到的江上旷远之景,颈联则以夸张的手法写出朋友所居之地的荒凉萧瑟。
诗歌前六句侧重写眼前之景,最后二句写诗人的心理活动,所观之景与所思所感,给读者带来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味。
全诗描写了山色、水光、日出、白浪、羊肠小道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15.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揭示君主在“殷忧”和“功成”时不同的处世态度会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
,
。”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一诗中,用“
,
”两句表达了心系天下、忧思时局的感受。
(3)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用“
”句写出了湖水的明净光洁和湖面的广阔;用“
”句写出了月夜下湖天一片澄明的美好境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黄昏,替人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流动哩。它带来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这静,静得恰到好处,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氤氲在人们的心头,灰蓝的天空像一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微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曲徜徉在月光下的悠扬的笛声,①
,②
。此时的黄昏之美,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
17.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B.做阅读理解题有两个办法。办法之一:先读题干,再读原文。办法之二:直接读原文,读完再做题。
C.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直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D.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在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的团结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18.在文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使之与划线句子组成排比句,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19.下面是某中学广播站一则招聘启事的广播稿,在表达上存在多处问题,请找出五处并修改。(5分)
①校报编辑部拟招收两名编辑。②招聘对象为高一、高二年级学有余力的同学均可参加。③主要负责文字编辑、来稿筛选和部分校内新闻采写工作。④符合以下条件的同学均可报名:⑤一是态度端正,有责任心,能够认真细致地做好文字工作;⑥二是热爱文学,热爱写作,有较强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字水平;⑦三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⑧欢迎有意向尽绵薄之力的同学,发送个人简历至邮箱xx@xx。⑨截止日期为3月25日以前。
20.学校高一“《红楼梦》研究会”拟组织以“人物性格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为主题的《红楼梦》读书会,请你任选《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围绕读书会的主题写一段发言稿。要求:观点明确;人物生活环境概述准确;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分析准确;表达条理清楚;150字左右。(8分)
20.答案示例: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
②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
③重庆脚夫冉光辉十年扛出一套房,他的成功,得益于自己付出的汗水,也得益于简单、纯粹的生活。
④2020年1月13日,“时代楷模”陈俊武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召开。70年来,中国从依靠进口“洋油”发展成为炼油技术强国,陈俊武功不可没。时至今日,已经93岁高龄的他依然出语坚定:“愿始终站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人生规划”是一个人对自己各阶段发展道路的科学设计和规划过程。高中时期是一个人由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也是开始人生规划教育的最好时期。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写作。
(1)以学生代表身份写一篇国旗下讲话的演讲稿,表达你对未来的思考及畅想。
(2)以学生“杨中华”的身份给长辈写一封信,谈谈你人生规划的方向和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期末综合练习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后四十回缺失,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
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判词所预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的,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能算是一本奇书。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还未到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原著暗指的结局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
(摘编自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
材料二:
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当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种对物体或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
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这个艺术规律。歌德曾经说过:“优秀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声文坛,他的作品也是残缺的,但带给读者的却是回味无穷的美。可见,残缺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再创作空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价值的美感。
(摘编自李建群
周合军
《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
材料三:
每次与人谈到《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修补复原问题,很多人总是说《红楼梦》八十回后应该有多种结果,而不需要有一个唯一的结果与答案,还拿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来作比喻。我认为把《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残缺比作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点也不妥的。
《石头记》脂砚斋批注里多次提到“百回大文仅此一见”,明确地告诉你《红楼梦》是百回大文。曹雪芹死后,一百二十回程高本《红楼梦》印刷流传,开始广为世人接受。后来的续书也不知有多少,多不被读者接受,读者唯独接受程高本后四十回,这样更可证明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的。周汝昌先生考证过程高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皇家殿印,意即是皇帝要看的书。为了面世,程高聪明地进行了粉碎与增添。
由此可以告知大家,《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也不是《红楼梦》,它们是两个独立的作品,两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而且是不可能复制的两种表达方式。罗丹的“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个以罗丹的思维完成的伟大完整之作,他需要那种断臂的形式未完美他的独特的艺术构思。而《红楼梦》在它完整的状态下,遭遇到当时皇权的粉碎,破坏毁灭了曹雪芹艺术作品的完整性。
《红楼梦》被皇权恶意粉碎成了一百二十回,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我们才得以知晓《红楼梦》真面目,才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完成发表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真相复原》这一我个人认为横空出世之作。
(摘编自唐国明《<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续本中,黛玉和宝钗悲剧的结局更符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的预设。
B.
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
C.
材料一指出《红楼梦》具有残缺美,材料二从理论上阐释了《红楼梦》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
D.
材料三认为程高本后四十回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这与材料一当中的观点是一致的。
1.A(B项,“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说法绝对,结合原文“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可知。C项,“《红楼梦》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错,材料二从理论上阐释了文学作品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选项缩小了范围。D项,“这与材料一当中的观点是一致的”错,材料一关于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否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未作评论,不能说观点一致。)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这与人类心理上本能地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有关。
B.
高鹗所续的《红楼梦》结局虽然未到苍凉的程度,但仍然比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更具有艺术价值。
C.
残缺的作品能给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这有助于读者能动地改造或创造审美对象,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D.
“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
2.D(“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错,原文“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乘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强调的是审美创造的独特性,而不是“与众人完全不同”。故选D。)
3.
下列说法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残缺结构是文学无言的意义建构方式,也是文学超越语言表达本身,达到无限的审美境界的途径。
B.“残缺的艺术”在于它唤起了审美主体的无限想象空间,并由此带来艺术作品的转机和创新的可能。
C.“美的残缺,则是美的中断、美的危机和美的破坏,不能获得更高层次上的情理之中的审美意趣。”
D.“残缺要恰到好处地昭示美,必须处于节制谨慎的度中,而度的差异导致了美感有无和深浅的不同。”
3.B(A项,说的是“残缺结构”,与内容的残缺不同,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B项,说的是“残缺的艺术”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的审美价值,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C项,说的是“美的残缺”,与残缺产生美不同,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D项,说的是残缺要有度,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故选B。)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4分)
4.①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1分)②首先提出残缺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体验,(1分)接着从审美心理角度和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两方面阐释原因。(2分)
5.材料三作者能修补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6分)
5.①人类心理上有一种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想将残缺物体完整化、完美化;(2分)②残本《红楼梦》引发了作者的想象,给予作者再创作空间;(2分)③发现了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1分)④坚持博杂读书,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1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迁徙的树
贾志红
⑴下午炫目的阳光把一个热带海滨城市鲜亮亮地推送到我眼前。我眯着眼往广场外望,看见了一排树。我认识它们。这情形像在遥远的陌生之地的人流中意外看到一个熟人的身影晃过,诧异之后,眼神和心思便跟着那个身影去了别处。
⑵细长的叶子在午后明艳的太阳光下干净深绿,有蜡质的光芒。树叶有小波纹状的边儿,均匀细密。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树冠,树干直接披着满身的树叶,就那么锥子似的直挺挺指向天,而树叶稠密,层层叠叠把树干围得严严实实……
⑶没错,我的确认识它们。我首次见到这种树,是在印度洋的彼岸,距离此地五千多公里的印度。我一直记得印度小伙阿布说的话,他说,这是伟大的阿育王树,只有印度才有,只有印度的菩提迦耶才有。阿布当然是站在一排阿育王树下说这番话的,我也站在树下,正仰脸顺着树干往上看,发现阿育王树之所以没有树冠,并不是它没有树枝,而是它的枝丫向下生长,倒置的方向使得阿育王树像一座塔。两千多年前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阿育王,以护佛著称,他广建寺庙,推崇佛法。这外形如锥的树恰似佛教中的尖塔,便被广植于寺庙周围,并被命名为阿育王树,成为神圣的宗教植物。
⑷阿布,他在树名前冠之以伟大,语气崇敬自豪,表情庄重。他令我相信只有印度,只有印度的菩提迦耶才有阿育王树,这概念直到我离开印度都深信不疑。
⑸现在,在达累斯萨拉姆,大街小巷,处处我都能看到阿育王树,它几乎是这座非洲城市道路两侧的景观树。时而成排,时而单株,叶子油光水亮,热带的阳光和湿润的海洋,令这喜光喜湿的植物生机勃勃。
⑹在这座城市游走,我见到了另一种树,菩提树。无独有偶,它也和印度有关。一个周日的下午,我坐在树下,树冠形成的几百平方米的浓阴阻隔了炎炎烈日。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整个下午,沙沙声不绝于耳,宛如轻柔的述说。我又忆起了印度,菩提树在印度也是佛教圣树。在菩提迦耶的摩诃菩提寺,传说释迦摩尼修佛得道的那株菩提树下,我也是坐了很久,席地而坐,等待一片菩提叶或是一枚菩提果降落在我身上。自然降落在身上的叶或果,传说能带来福缘。我抬头望着菩提树,它的叶和果,都有纤细但强韧的茎,不轻易折断,不随便飘落。
⑺阿育王树和菩提树来自同一国度,又有着同样的寓意,虽然在这广袤的非洲,它们从佛坛上走了下来,进入凡俗,不再具有佛教意义,它们回到了树本身,还原了一棵植物本来的属性。但我还是习惯仰望它们。它们树形过于高大伟岸,令渺小的人生出距离之感,萦绕枝叶间的古老神秘气息又如自带的光芒,拒人千里。
⑻因工作的缘故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大街小巷穿行,我遇到很多树,除了阿育王树和菩提树,还有牙买加樱桃树、亚历山大椰子树以及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的石榴树……
⑼看树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遐思而忘了自己身处何地,比如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印度人聚居区,我就忘记了自己身在非洲,那满街满巷的印度人令我疑似身处遥远的新德里或是瓦拉纳西。像远道迁徙而来的树一样,印度人是这个城市最多的外来族群。我在他们聚居的街区徜徉,印度神庙赫然耸立,戴着黄色花环的人在门口脱了鞋子神色肃穆地进去,店铺里出售印度风情的服饰,餐厅飘来咖喱的气味,印度女人们精致的纱丽在街巷闪现。在这个街区,有更多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亲人一样,人和树互相依存。我在想,源于印度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在达累斯萨拉姆如此之多,如此之繁茂,绝非仅仅是风、水,或者鸟儿的助力吧,终究,人,才是那更为重要的力量。
⑽植物的自我迁徙或许不像我此前以为的那样简单轻松。当气候变化、生存环境恶劣或相互竞争残酷,一些首先感知的植物就如率先觉醒的人一样。有一种叫作还魂草的植物,遇到大旱之年,濒临渴死的时候,它们能硬生生地把自己的根从土壤里挣脱出来,卷身成一个圆球,借助风力游走,直到遇到水源才恢复身形,扎下根,继续生长。疼痛、悲壮不亚于人类族群的迁徙。
⑾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印度人居住区游逛的那段时期,我正在读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我沉湎在洛伊构筑的令人不忍卒读的情节中,那印度式的、细致绵长的笔调将一个位于印度南部的家族故事写得泪斑斑血淋淋。印度社会中顽固的种姓等级制度毁灭人的爱情和生命。处于贱民阶层的维鲁沙无罪而被警察凌辱、毒打致死,目睹暴行的小兄妹因惊惧而出现幻觉,他们喃喃自语着,维鲁沙没有死,没有死,他逃到非洲去了,逃到非洲去了。
⑿逃到非洲来,渡过印度洋,这是一块新的大陆,没有种姓的标记。一百多年前印度的世袭阶级制度迫使成千上万的印度人离开祖国漂洋过海来到非洲谋求机遇,像一粒种子寻求发芽的机会,像一棵幼苗寻求平等的阳光、空气和水。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背井离乡的磨难换来如今商业阶层地位的稳固,现今印度人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富裕程度远超当地原居民,他们的财富在很多领域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支柱。一棵树终于生了根,枝丫扩展,花叶繁茂。植物学上说植物长距离的向新环境迁移,本身也在不断演化,在新地区产生新的后代种群。非洲大地上的印度人,一百多年,三代人,他们的根已经深入这片大地,成为了非洲的一个民族。
(原文刊发于《散文》2019
年第3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3)段说“我也站在树下,正仰脸顺着树干往上看”,第(7)段说“但我还是习
惯仰望它们”,其中的“仰脸”与“仰望”的含义是一样的。
B.第(6)段中“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整个下午,沙沙声不绝于耳,宛如轻柔的述
说”渲染了静谧的氛围,也为这种佛教圣树增加了些许神秘色彩。
C.作者在文中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各种树的外在形态,如叶子的“蜡质的光芒”和“有
小波纹状的边儿”以及“纤细但强韧的茎”等,形象生动。
D.文章由植物的迁徙写到人的迁徙,作者联想到自己曾经读过的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
伊的作品《微物之神》,书中曲折的情节让都他舍不得读完。
6.B(A
项中二者的含义是不同的。C
项“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各种树的外在形态”错。D
项,文中只是说《微物之神》那印度式的、细致绵长的笔调将一个位于印度南部的家族故事写得泪斑斑血淋淋,并未说“情节曲折”,而且“不忍卒读”常用于形容内容悲惨动人,
不忍心读完,而不是“舍不得读完”。)
7.文章第(7)段说阿育王树和菩提树“令渺小的人生出距离之感”的原因是什么?(6
分)
7.(1)因为它们树形过于高大伟岸,容易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2)因为这些树与宗教有关,具有佛教意义,充满了神秘感,让人敬畏。(3)因为它们远离故土,迁徙到非洲,都能在异乡的土地上生机勃勃地生长,令人心生敬意。(6分。每点2分。)?
8.第(10)段介绍还魂草习性,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
分)
8.内容上,通过描写还魂草为了生存,在恶劣环境中不懈抗争,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的过程来写印度人为了寻求生路而逃到非洲的血泪斑斑的历史。(2
分)表达了作者对其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其顽强抗争的敬佩。(2
分)结构上,承上启下,由植物的自我迁徙过渡到人类族群的迁徙。(2
分)
艺术上,丰富了文章内容,让读者对迁徙的理解更深入了,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一)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二)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
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大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日:“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恋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9.下列各项中句式说明与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举先王之政
举:推举
②今介甫从政始期年
期年:满一年
③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定语后置句
④下至闾阎细民
闾阎:原指里巷的门,这里指平民百姓。
⑤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
闻:听闻
⑥忝备交游之末
忝:有愧于,谦词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⑥
9.B(①举:施行⑤闻:传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B.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C.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惠已深矣/安可救乎/
D.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10.D(原文标点应为: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种种指责,引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B.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见不同,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尊重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并坚持自己的政见。
C.司马光充分认可王安石的个人能力和学识,并且支持皇帝对王安石的重用,但他对王安石坚持变法可能产生的后果深感忧虑。
D.司马光既不对王安石歌功颂德,也不坐观成败,而是客观地指出社会各阶层对变法的态度,并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11.B(“态度委婉”错)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4分)
(2)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4分)
12.(1)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不算拒绝批评。对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本来预先就知道会这样啊。(4分。“辟”“难”“固”各1分,句意1分)
(2)意见屡有不合,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4分。“数”“违戾”“移”各1分,句意1分)
13.简要说明文言文(一)的语言特点及效果。(3分)
13.特点:①多用短句,②句式整齐。效果:鲜明地表现了作者斩钉截铁的坚决态度,增强了辩驳气势。(3分。语言特点2分,效果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4~15题。
题松汀驿①
张祜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②东。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那知旧遗逸③,不在五湖中。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在湖畔的松汀驿落脚时,题在壁上的诗。②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这里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③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首句中的“含”有“包含、连接”之意,首联写无边的山色远连天空,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苍茫的烟波之中。
诗歌颔联主要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汀驿上见到的江上旷远之景,颈联则以夸张的手法写出朋友所居之地的荒凉萧瑟。
诗歌前六句侧重写眼前之景,最后二句写诗人的心理活动,所观之景与所思所感,给读者带来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味。
全诗描写了山色、水光、日出、白浪、羊肠小道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14.B(意境概括为“荒凉萧瑟”错。)
15.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15.①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欣赏之情,通过对山色、水光、日出、涛声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的描写表达;②未见到友人的遗憾之情,最后两句通过写未遇见隐居旧友抒发遗憾之情。③对友人遗世独立的清雅品格的赞美之情,对松汀驿优美景色的描绘和将友人称作“旧遗逸”可见其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揭示君主在“殷忧”和“功成”时不同的处世态度会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
,
。”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一诗中,用“
,
”两句表达了心系天下、忧思时局的感受。
(3)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用“
”句写出了湖水的明净光洁和湖面的广阔;用“
”句写出了月夜下湖天一片澄明的美好境界。
16.
(1)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玉鉴琼田三万顷,表里俱澄澈
(6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黄昏,替人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流动哩。它带来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这静,静得恰到好处,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氤氲在人们的心头,灰蓝的天空像一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微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曲徜徉在月光下的悠扬的笛声,①
,②
。此时的黄昏之美,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
17.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B.做阅读理解题有两个办法。办法之一:先读题干,再读原文。办法之二:直接读原文,读完再做题。
C.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直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D.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在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的团结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17.D(原文和D项都表示提示下文。AC项,表示总结上文。B项表示注释和说明。)
18.在文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使之与划线句子组成排比句,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18.示例:①一缕萦绕在屋瓦上的袅袅的炊烟②一味久藏于深巷中的醇厚的酒香(4分,每句2分)
19.下面是某中学广播站一则招聘启事的广播稿,在表达上存在多处问题,请找出五处并修改。(5分)
①校报编辑部拟招收两名编辑。②招聘对象为高一、高二年级学有余力的同学均可参加。③主要负责文字编辑、来稿筛选和部分校内新闻采写工作。④符合以下条件的同学均可报名:⑤一是态度端正,有责任心,能够认真细致地做好文字工作;⑥二是热爱文学,热爱写作,有较强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字水平;⑦三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⑧欢迎有意向尽绵薄之力的同学,发送个人简历至邮箱xx@xx。⑨截止日期为3月25日以前。
19.①“拟”改为“计划”或“将”
②删去“均可参加”
③将“来稿筛选”置于“文字编辑”后面
⑥“文字水平”前加“较高的”
⑧去掉“尽绵薄之力”
⑨去掉“之前”(5分。改对一处得1分)
20.学校高一“《红楼梦》研究会”拟组织以“人物性格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为主题的《红楼梦》读书会,请你任选《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围绕读书会的主题写一段发言稿。要求:观点明确;人物生活环境概述准确;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分析准确;表达条理清楚;150字左右。(8分)
20.答案示例:
我认为环境影响性格。王熙凤生于富贵之家,其家庭与商业界接触较多,这让她过早地懂得了金钱的“功用”,也养成了贪财好利的性格。王熙凤幼小时被家中当做男孩子教养,父母将希望寄托在她身上,因此养成了泼辣、果断性格。贾府成员众多,上下尊卑,等级森严,各种关系错综复杂。王熙凤要保住在贾府中的地位和权利,就必领懂得如何讨好主子,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这也促成了她八面玲珑的性格。(8分。观点明确2分;人物确定,生活环境概述准确3分;人物性格准确3分)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
②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
③重庆脚夫冉光辉十年扛出一套房,他的成功,得益于自己付出的汗水,也得益于简单、纯粹的生活。
④2020年1月13日,“时代楷模”陈俊武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召开。70年来,中国从依靠进口“洋油”发展成为炼油技术强国,陈俊武功不可没。时至今日,已经93岁高龄的他依然出语坚定:“愿始终站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人生规划”是一个人对自己各阶段发展道路的科学设计和规划过程。高中时期是一个人由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也是开始人生规划教育的最好时期。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写作。
(1)以学生代表身份写一篇国旗下讲话的演讲稿,表达你对未来的思考及畅想。
(2)以学生“杨中华”的身份给长辈写一封信,谈谈你人生规划的方向和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1.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一)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辨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则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成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事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怨恨和诽谤如此众多。那是早就预知它会这样的。
(二)
从前,跟您议论起朝廷的政事,意见屡有不合,对此,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私下观察您独享天下的大名已经有三十多年,才能出众,学识丰富,难于起用,易于引退,远近的士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都说介甫不起用便罢了,一起用就会立即求得天下太平,黎民百姓都会受到他的思泽。天子因此起用您于不可起之中,任用您参与国家大政,岂不是把希望寄托在众人所厚望的您身上吗?到现在您执政才一周年,在朝廷的及来自各个地方的士大夫,没有一个不责备您,就像是从一个人的嘴里说出来的;下至平民百姓、小吏差役,也都窃窃私语,埋怨叹息,所有的人都把罪责推给您,不知道您可曾听到过这些议论并且知道是什么原因吧?我私下认为您的门下之士,正在天天称誉您的盛德,赞颂您的功业,没有一个人敢把这些情况通报给您。而不是您的门下之士就都说:“他正受到君王的信任而专断朝政,不要触犯他而自取其祸,不如坐着等待,不出二三年,他将自己遭到失败。”像这样的人不仅是不忠于您,也是不忠于朝廷的。如果您真的坚信变法主张,推广实行,等到二三年之后,则朝廷所受的祸害已经很深重了,怎么能够挽教呢?像我就跟门下之士和非门下之士的态度不同,有愧作为你的朋友中的一员,不敢只求目前免于您的谴责、愤怒,而不向您一一陈述自己的恳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