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课后作业(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课后作业(Word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6-25 09:1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下图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图,完成下面1-3小题。
1.关于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说法错误的是(

A.南极地区以南极大陆为主,北极地区以北冰洋为主
B.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C.与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更加寒冷,冰雪覆盖更多
D.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迄今为止,都没有定居人口
2.当前两极地区的冰层在不断变薄,其原因可能是(

A.全球气候变暖
B.降水不断减少
C.陆地不断增厚
D.风速不断增大
3.近些年来,伴随着世界各国的极地科考热,使极地地区环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下列对保护例极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利的行为是(

A.进行国际合作,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B.大量捕杀鲸鱼等来进行科学研究
C.大力开发两极地区丰常的矿产资源
D.在极地地区进行核武器实验
读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考站分布简图及建成时间表,完成下面4-6小题。
中国南极考察站
建成时间
长城站
1985年2月20日
中山站
1989年2月26日
昆仑站
2009年1月27日
泰山站
2014你那2月8日
4.科考站建站时间都选在1、2月份的主要原因是(

①此时昼长夜短②此时昼短夜长
③此时南极地区处于暖季④此时冰川面积最大,更利于考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5.四个科考站中,纬度最高的是(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昆仑站
D.泰山站
6.科考人员在考察过程中,可能见到的动物是(

A.
B.
C.
D.
2021年3月29日,苏伊士运河的堵塞让俄罗斯看到,应该继续开发与其北极海岸平行的航道。中远集团“永盛”号货轮成功首航北极东北航道,比传统航道缩短9天。下图为“北极东北航道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7-11问题。
7.从大连到鹿特丹的传统航道所经B处是(

A.白令海峡
B.巴拿马运河
C.苏伊士运河
D.马六甲海峡
8.从大连到鹿特丹的北极东北航道所经A处是(

A.白令海峡
B.巴拿马运河
C.苏伊士运河
D.马六甲海峡
9.北极东北航道最佳航行时间是每年的9月,最主要的原因是(

A.顺风顺水
B.海冰消融
C.气温最高
D.降水最少
10.北极东北航道与传统航道相比,沿途


A.补给更容易
B.航行时间短
C.航行更安全
D.耗费燃料多
11.关于北极东北航道意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连接太平洋北部与大西洋北部的最短航线
B.避开索马里海盗和印度洋海盗的威胁
C.完全避免对苏伊士运河的过度的依赖
D.有可能发展成为新的海上运输要道
12.北极地区堪称“冰海霸王”的动物是(

A.企鹅
B.北极狐
C.海豹
D.北极熊
13.关于两极地区的差异,正确的是(

A.南极地区的淡水资源更丰富
B.南极地区的气候更温暖
C.北极地区没有常住人口
D.北极地区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
近年来,两极地区成为世界许多国家争相开发的热点地区,2017年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抵达南极维多利亚地,全面铺开维多利亚地基础侧绘等工作,为我国在南极地区建设第五个科学考察站作前期准备。读图完成下面14-17小题
14.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各科考站中,极昼极夜现象持续时间最长的是长城站
B.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更冷
C.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D.甲所处的海洋是太平洋;①为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
15.下列关于南极四个科学考察站及维多利亚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部都有极昼极夜现象
B.长城站位于东半球
C.泰山站主体建筑架空有利于防积雪融水进入
D.每到暖季,维多利亚地沿海一带有成群的企鹅聚集
16.从北京去南极考察的科考队什么时间出发最好(

A.10月1日
B.5月1日
C.6月1日
D.2月1日
17.泰山站位于昆仑站的什么位置(

A.正东
B.正西
C.正南
D.正北
某摄影爱好者赴挪威拍摄太阳美景,图a为“某日当地时间18时至次日6时的太阳高度变化影像(此影像为多次曝光而成)”,图b示意“挪威区域”。读图,完成下面18-19小题。
18.拍摄地点可能位于(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9.拍摄时间应该是(

A.2月
B.6月
C.10月
D.12月
燕鸥是世界上已知迁徙距离最长的动物。每年当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燕鸥在北极圈内繁衍后代,当冬季来临时便开始长途迁徙,飞到南极洲越冬。这样周而复始,它的一生往返于两极之间。图1为北极燕鸥迁徙路线图,图2为北极地区图。读图完成下面20-21小题。
20.北极燕鸥(

A.繁殖期时北极地区一年中气温最低
B.迁徙路线均需经过大西洋和印度洋
C.越冬期时南极地区会出现极夜现象
D.回到繁殖地时越过赤道大致向北飞
21.摄影记者拍摄燕鸥在南极越冬地活动场景时,可能还会拍到的景象有(

A.工人在采矿
B.北极熊正在觅食
C.企鹅在游泳
D.因纽特人在捕鱼
二、解答题
22.(地球尽头人类净土)位于“地球尽头”的南极洲已经成为不少游客旅游目的地,大部分人选择从阿根廷的乌斯怀亚港出发,乘坐游轮前往南极半岛及周边游览。读图,回答问题。
(1)读图,乌斯怀亚港成为大多数旅游者出发地第一选择的原因是_________。
(2)在南极旅游比较理想的时间段,我国南极长城站月平均气温大多在0℃以上,而建在南极大陆最高点的昆仑站气温却低于40℃。你认为图中_____(填序号)是长城站,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列选项中,我们在建科考站时,应(_____)
A.将建站废弃物和产生的垃圾分类全部带回国
B.将建站废弃物和产生的垃圾就地深埋
(3)南极洲环境独特,科考价值高,如果能就地解决能源问题,当地最适宜开发利用的能源是(_____)
A.风能
B.太阳能
C.水能
D.地热能
23.2018年8月,旅友宋伟前往北极三岛旅行。读“北极三岛旅游线路图”(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宋伟来到第一站冰岛﹣“冰火之国”,发现冰岛气温____(高或低),热量和光照不足,粮食、蔬菜、水果曾严重依赖进口。
(2)宋伟又来到了第二站:格陵兰岛--“荒野之岛”,发现北极地区的常住居民以____为主,过去他们住在用冰块砌成的圆顶小屋里,一直过着渔猎生活。
(3)宋伟的第三站来到斯瓦尔巴群岛--“科考基地”,参观了黄河考察站。北极科学考察最佳时间为每年的____(季节),因为此季节北极地区白昼时间____(长或短),利于进行科学考察。
(4)科学家多年在极地地区考察发现,极地地区有冰雪融化、冰层变薄的现象,请你解释原因____。
24.读“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中,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站。
(2)从南极点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___(填顺时针或逆时针)。
(3)当科考队员到达南极洲时,迎接他们的“南极小主人”(代表性动物)是___。
(4)当我们遂宁市的中、小学放暑假时,南极地区会出现___现象(极昼或极夜)。
(5)近年来,北极地区的“白色”面积在逐渐减少,“蓝色”面积却不断扩大,产生这
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
A.海啸
B.气候变暖
C.板块的运动
D.注入的海水增多
(6)爱护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下列哪一项做法是正确的___。
A.为了保护科考人员的安全,对所遇到的海豹应予以猎杀B.大规模开发南极矿产资源
C.把丢弃的垃圾埋在雪地里
D.作为科研基地和平利用
(7)中山站在南极点的___方向。
(8)我国在北极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是___站。
25.“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左图为“一带一路”路线示意图,右图为北极海冰多年冰情数据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一带一路”东端为____洲活跃的经济圈,西端为发达的_____洲经济圈,中间腹地国家大多数为_____(“发达”或“发展中”)国家。
(2)海上丝绸之路传统航线经过南海、A马六甲海峡、B____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大西洋,最后到达荷兰鹿特丹。
(3)央视记者沿“一带一路”采访报道。记者发现,从中国开往欧洲的班列,满载____(填序号:①化妆品②茶叶③汽车④牛奶)等货物;中国与意大利等欧洲发达国家之间的这种国际合作被称为“____”(南南合作/南北对话)。
(4)海上丝绸之路北极航线也称为“冰上丝绸之路”。读上面海水结冰面积图,与海上丝绸之路传统航线相比,“冰上丝绸之路”的劣势是:结冰期长,可通航时间短。由图可知“冰上丝绸之路”最安全的通航时间是____月份。
(5)2019年4月25日至27日,中国在北京主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在论坛筹备进程中和举办期间,与会各方达成了283项务实成果,签署了总额640多亿美元的项目合作协议。这个实例体现的意义是(_____)
A.不利于各国经济的独立发展
B.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
C.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D.国际合作和经济全球化
参考答案
1.D
2.A
3.A
4.D
5.C
6.B
7.D
8.A
9.B
10.B
11.C
12.D
13.A
14.C
15.D
16.A
17.D
18.A
19.B
20.D
21.C
22.乌斯怀亚港距离南极洲近


A
A
23.低
因纽特人
夏季

全球气候变暖
24.长城站
顺时针
企鹅
极夜
B
D
正北
黄河
25.亚

发展中
印度

南北对话
9(或者89)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