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4600010528300
2021年迎期末·课本基础知识夯实
——地毯式魔鬼训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文化常识:
1.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2.饥馑:泛指饥荒。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
3.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4.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5.端章甫:端,古代用整副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
6.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7.暮春:阴历三月。
8.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现在曲阜东南。求雨的时候,常由巫在坛上作舞以求神。
9.沂:水名,在现在山东曲阜南。
翻译: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3)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答案: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此就不说了。(你们)平时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关键词:以:因为;居: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知:了解;第三个以:动词,用,做;长乎尔、毋吾以也、不吾知也、则何以哉:均为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把正确语序写出来。
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情,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关键词: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愿意。)
阴历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在身上,(约上)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童子:少年,不到20岁的人;风,用作动词,吹风、乘凉。)
《归去来兮辞》
一·文化常识大比拼
1·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仲秋:秋天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如秋季三个月可表示为,孟秋、仲秋、季秋。古代兄弟排行也常用( )( )( )( )或( )( )( )( )
答案:“孟、仲、叔、季”或“伯、叔、季”
2·命篇曰《归去来兮辞》,乙巳岁十一月也。
乙巳: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有( )天干,( )地支。
(天干10: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12: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3·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往来,后来三径成立( )代称。 隐士住处的代称。
二·翻译
1·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相违,夫驾言兮焉求?
2·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参考答案
1·归来吧,我要与世俗断绝交游。既然世俗的一切都和我的情志相违背,再驾车出游又能追求什么呢?(“言”,助词,无实义;“焉求”,宾语前置,追求什么)
2·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呢?
(“曷”,何,为什么;“委心”,随心;“胡为”,胡:什么,介词宾语前置,为什么;“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何之”,之:到,宾语前置,到哪里)
《项脊轩志》
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庖丁”的“庖”指的是厨师,也就是这个人的职业,“丁”是他的名字。 这种称呼在先秦时期很普遍。
B.江东: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为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习惯称自此以下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该地区在长江的右岸,故又称江右。
C.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赋”,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文赋。
D.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妣,文中指已经去世的母亲。也可以称为先母、先慈。“先妣”也有先祖之母的意思。
B.孺人,古时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用于对妇人的尊称。
C.从兄,即跟着兄弟,古时的一种说法。指跟着那些年纪比自己大的人。
D.归,这里指女子出嫁。和《项脊轩志》中的“后五年,吾妻来归”的“归”意思一样。
3.翻译: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答案:B 解析:“江右”错,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东在长江以东,故称江左。
2.C 同祖伯叔之子年长于己者,即堂兄。
3.(1)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周围砌上围墙,用北墙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
(2)在这之前,庭院南北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院墙到处都是。
《项羽之死》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答案:
1、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金,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购:悬赏征求;若:你;德:给┅恩惠;状语后置句。)
2、然而今天我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不是(我的)作战能力有过错。(卒:最终,终于;于:被;亡:使灭亡;被动句,判断句)
3、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惜(我)而让我称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纵:即使;怜:怜惜;王:让┅称王;)
4、在这种情况下,项王于是上马独骑,部下的八百多名壮士骑马随从,当夜从南面突围杀出,飞驰而逃。(乃:于是;麾下:部下;直:当,状语后置句。)
《陈情表》
文化常识
1.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指自己一房以外的亲族,古代一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都指关系较近的亲属。
3.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4.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5.秀才:本指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文中指优秀人才,与科举“秀才”含义不同。
6.察举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察举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个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是办 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7.郎中:尚书省的属官。“诸郎中执兵”中的郎中指的是宫廷的侍卫。
8.洗马: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9.东宫:指的是太子,因太子居东宫。还可以用“春宫”来指代太子。
10.牧:古代称州的长官。伯,长。
重点句子翻译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答案:1.我因为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去世了。年纪到了四岁,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险衅”,命运不好;“闵”通“悯”,可忧患的事;“见”,加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指“自己”)
2.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拙的诚心,准许我实现这个微小的心愿,或许能够使祖母刘氏侥幸地寿终。
(“矜悯”,怜恤;“听”,准许,成全;“庶”,或许)
3.我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劳(迅速前往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又不被允许。(“笃”,病重;“告诉”,申诉;“不许”,被动句,不被准许)
《滕王阁序》
1.分野:古人用天上 星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 在 的分野。(二十八,某地,某星)
2.旬休:我国的假日制度由来以久,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那时,政府官员的休息日称作“五日休”。到了 代,改为“旬休”,官员每 天休息一天,分为上旬、中旬、下旬,当时叫做上浣、中浣、下浣。“浣”也是洗头洗身的意思。(唐,十)
3.衡阳雁:相传 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回。(衡山)
4.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 、 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 、 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太傅,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5.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东隅, 的地方,表示早晨,引申为“ ”。桑榆, 的地方,表示晚,引申为“ ”。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日出,早年,日落,晚年)
6.循吏:循吏是 的官吏,说白了就是好官。 先作《循吏列传》,后世因之,代有循吏传。(奉公守法,司马迁)
7.翻译: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翻译: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答案:7.年纪虽老,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发苍苍的老年改变心志?处境艰难,但意志应当更加坚定,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宁”,哪里,怎么。
8.怀念着宫门而不能看见,在什么年月才能像贾谊到宣室侍奉君主一样回朝为官?“帝阍”,皇帝的宫门;“奉宣室以何年”,以:在,状语后置,在何年奉召去宣室。
《祭十二郎文》
翻译: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5分)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5分)
3.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5分)
文化常识:
1.薨:唐代 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为薨。
2.孩提:指 岁—— 岁的儿童。
3.所怙:指依靠的 (本文也包括母亲)。语出《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 ,
无母何 ?”
4.鳏寡孤独:鳏: 的男子。寡: 的女子。孤: 的孩子。独: 的人。
5.祭文,文体名。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祝祷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答案:1.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看望我,只留居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关键词:“省”、“止”、“孥”各1分;句式1分:“佐董丞相于汴州”,状语后置;句意1分)
2.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意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关键词:“诚”、“虽”、“辍”“就”各1分;句意1分)
3.我幼年丧父,等长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好靠哥嫂抚养。(关键词:“孤”、“及”、“所怙”“惟”各1分;句意1分)
文化常识:
1.二品
2~3岁
父亲;怙;恃
4.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虞美人》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其中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这两句是: , 。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浩叹的句子是: , 。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 。
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句子是: , 。
答案: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伶官传序》
一、翻译
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文化常识
1、从事:( )
2、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 ),用羊、猪各一头叫( )。答案:
答案:1.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事吧?
2.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有勇有谋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3.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把报仇成功的消息告诉晋王。
4.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道理了。
文化常识
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2.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阿房宫赋》
一、名句默写
(1)杜牧《阿房宫赋》中以“ , ”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2)《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3)《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的语句是“ , ”。
(4)《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 ?”
(5)《阿房宫赋》中杜牧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后,借古讽今,画龙点睛地表明写作动机的句子是“ , ”。
(6)《阿房宫赋》中“ , ”两句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7)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 , ”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四句十分精练的语言叙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其中“ , ”两句写阿房宫被焚毁的史实。
(9)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千古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足以抵御秦国而保全自己的途径是“ , ”。
(10)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宫女头发浓密而乌黑的句子是“ , ”。
二、文化常识判断
1、避讳,旧时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即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剽掠其人”中“人”,就是唐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 ( )
2、妃嫔媵嫱,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人,可能成为嫔、嫱。王昭君又称王嫱,嫱是她在宫中的等级。
一、名句默写
(1)一肌一容 尽态极妍
(2)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3)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4)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7)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8)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9)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 (10)绿云扰扰 梳晓鬟也 ?
二、文化常识判断
1、正确
2、错误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
《逍遥游》
1.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恃的句子: , 。
2.《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3.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
4.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 。
5.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6.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 。
7.《逍遥游》中写大鹏起飞的广度和高度的两句是 , 。
8.逍遥游中用 , 两句写出了水与舟的关系表明了有所待的大与小。
9.《逍遥游》中用 , 两句写到了蜩与学鸠的自我满足并对大鹏不以为然的态度。
10.《逍遥游》中写到郊外活动的准备容易并充分地俩句是:
, 。
11.《逍遥游》中 , 两句写出了小年的短暂的寿命。
12.《逍遥游》中写鹏的翼之大,能垂羊角风而上青天的句子是:
, 。
1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两句是: , 。
14.《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原因的两句是: , 。
15.《逍遥游》中真正的无所待即无所凭借应该达到时空无际的境界的两句是: , 。
答案: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4.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6.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7.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8.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9.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0.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1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12.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1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4.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1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