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末综合检测卷二(中外传记选读、中国小说欣赏)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语文期末综合检测卷二(中外传记选读、中国小说欣赏)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5 13:1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综合检测卷二
《中外传记选读》《中国小说欣赏》
(满分100分,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或许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风霜雪雨洗礼后的坚强。风雨能够磨炼我们的性情,霜雪能让我们变得从容坦然,命运在磨难中千回百转,生命在挫折中隽永。[甲]那么,就算做一棵小草,也要向着阳光努力地生长;就算是一条彩虹,也要在雨后照亮天空;就算是一片叶子,也要找寻属于自己的春天。用一颗禅心看世界,是人生的大智慧,禅机蕴藏于万象之中,善是禅之根本,学会用淡泊宁静的心境,去应对一切悲喜磨难,从容自若。[乙]荣辱不惊,淡看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笑望云卷云舒。痛苦使我们学会成长,泪水教会我们如何去遗忘。行亦禅,坐亦禅,在心灵的一片净土上,用云水禅心来扫荡,浩渺的江湖里,心中始终有一盏明媚的灯火,[丙]你就不会迷失了人生方向,幸福就会源源不断,隽永绵长。
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千回百转   B.从容自若
C.扫荡 D.始终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甲   B.乙      C.丙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一带一路”“亚投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
B.给学区房降温,关键在于教育公平起决定作用,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和理念的差距。
C.《记住乡愁》以浓厚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平实的情感、感人的中国故事,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D.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诉求实现了从生存到生态、从温饱到环保,“会呼吸的痛”让人们渴望干净的空气和水。
4.对下列一段文字中不得体词语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鉴于办理税务登记的工作即将结束,尚有一些人未登记,兹把《通告》全文第二次公布,如有超过期限仍不登记者,则按《通告》规定处理。
A.“鉴于”改为“由于”,“把”改为“将”,“超过期限”改为“逾期”,“则”改为“就”。
B.“兹”改为“现”,“第二次”改为“再次”,“超过期限”改为“逾期”。
C.“即将”改为“就要”,“兹”改为“现”,“第二次”改为“再次”,“则”改为“就”。
D.“把”改为“将”,“第二次”改为“再次”,“超过期限”改为“逾期”。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共享经济如今正火,科学家发现,不光是人类,连细菌菌群也玩分时共享:___________。研究人员设立了两个相距2毫米的枯草杆菌生物膜菌群,两个菌群不但能相互沟通,还会同步性生长。但是,当二者对有限资源产生竞争时,两个菌群的生长就不再同步,而是切换成分时共享模式,从而降低了对资源的竞争。
A.毗邻的菌群间不仅能协调各自的活动,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分时共享,还能相互沟通
B.毗邻的菌群间不仅能相互沟通,还能协调各自的活动,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分时共享
C.毗邻的菌群间只有能相互沟通,才能协调各自的活动,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分时共享
D.毗邻的菌群间只有能协调各自的活动,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分时共享,才能相互沟通
二、小说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一支队伍路过乔家屯
乔迁
队伍来到乔家屯的时候,正是年根,眼瞅着就要过年了。这天,天色刚刚泛白,屯子还笼罩在一片灰白之中。乔家屯的乔老六最先看到队伍,应该说是碰到的。他一大早被尿憋醒,急忙爬起来,迷迷糊糊地蹿出屋就往房后的树趟子跑。一钻进树趟子便一头撞在了一个人身上。乔老六头也没抬嘟囔了一句,话音未落,他的肩膀便被牢牢抓住了。
他挣扎了一下,没挣开,骂了一句:“瞎闹啥!”抬头一瞧,立马清醒了,面前黑压压耸着一群人,个个手里都拿着家伙什儿的,能打响的那种。他虽没摸过,但是见过的,百八十里地外的拉哈镇他去过,有扛枪站岗的。
乔老六差点儿没把尿整到裤兜子里,神色紧张地看着这群带枪的人。
把着他肩膀的人口气和蔼地问了他一句:“你是这屯子的?”
乔老六忙点下头。
那人就笑了一下说:“兄弟,你别怕,我们是抗联,屯子里来没来外人?”
乔老六赶紧摇头,磕巴着说了一句:“我们这地儿偏,没人来。”
那人便说:“我姓王,是队长。你能带我去见一下屯子里主事的人吗?”
王队长说话的语气一直和蔼可亲,乔老六便不那么紧张了。他苦着脸说:“能让我把尿先撒了吗?快憋不住了。”
王队长笑了笑,拿开了手。
走出树趟子,乔老六说:“我带你们去找我四哥,他是主事的,我们屯儿大事小情都由他做主。”
王队长回头对队伍说:“你们在这里等着。”
这会儿,乔家屯主事乔金贵已经起来了。他每天起得都很早,琢磨着该做的活儿,派谁干着合适。乔老六把王队长带到他面前时,他怔了一下,目光盯在了王队长挎的盒子枪上。
乔老六说:“四哥,他说他是抗联的。”
王队长就上前一步,冲乔金贵伸出手说:“你好,我姓王……”乔老六突然在后面一把抱住了王队长,急切地冲乔金贵喊道:“四哥,快,拿绳子!他们老多人了,都在房后的树趟子里呢,他是头。”
王队长既没动,也没挣扎,微笑着说:“我们是咱穷苦百姓的队伍……”
乔老六叫道:“别蒙人了,拉哈镇我去过,警察贴着告示说你们抗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谁要是发现你们,报告了有赏钱,抓住赏钱更多呢。”
王队长说:“那些警察都是日本人的汉奸走狗,专门帮日本人祸害咱老百姓的。”
乔老六喊道:“我们这从来没来过队伍,谁知道哪个好哪个坏的!”
“松开!”乔金贵冲乔老六喝道。
“四哥……”乔老六不撒手。
“松开!”乔金贵厉声喝道,口气不容置疑。
乔老六迟疑着慢慢地松开了手,目光紧紧盯着王队长的手,怕王队长伸手去摸枪。
乔金贵冲王队长一抱拳:“来的都是客!不知贵客有何吩咐?”
王队长忙道:“我们要去火烧沟,昨天晚上八成是走错了路,跑到了这里,能否找个认路的给带个路?”
乔金贵没吭声。
乔老六看王队长被松开后并没掏枪,依旧和蔼亲切地说话,心中颇有好感,便说道:“我认识路,我带你们去。”
乔金贵迟疑了一会儿,点了下头。
王队长说:“能否再给弄点儿吃的,一天一宿没吃东西了。”说着,从兜里掏出两块钱,递给乔金贵说:“只有这些了,日后一定来补上。”
乔金贵面容抽动了一下,摆手说道:“不用!王队长去把队伍带进来吧,我立刻安排人做饭。饭菜不好,但是热乎,管饱。”
王队长连声感谢,转身去带队伍。
队伍吃饱后,要走,王队长跟乔金贵告辞,一个战士过来,牵着一匹健壮的大黑马,对王队长说:“队长,咱们用一下老乡的这匹马吧,伤员走得太慢了。”
王队长立刻喝道:“不行!抬着伤员走。”
那个战士无奈地松开了马缰绳。
乔金贵喊乔老六:“你带他们走小路,送到就回来。把大黑马牵上,驮着伤员走。”乔老六转身要走,乔金贵说道:“带上干粮和水。”
乔老六说:“不用,送到后,我骑大黑马有个把小时就回来了,大黑马跑得快。”
乔金贵眼一瞪说:“带上!”
乔老六只好进屋去拿了干粮和水。
贴近晌午的时候,乔老六便回来了。乔老六跳下大黑马时,乔金贵说了一句:“骑回来了?”乔老六边拴马边对乔金贵说:“不骑回来我还能再牵着走回来!非得让我带干粮,我都说了大黑马跑得快,晌午饭都没耽误的。给,王队长非得让我交给你的。”乔老六伸过来的手里是乔金贵没要的那两块钱。
乔金贵嘴唇抖动了好几下,伸手摸着大黑马的脖子,哽咽着说了一句:“这支队伍,能行!”
这时,远远的屯子里依稀传来爆竹声,一声高,一声低……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以“一支队伍路过乔家屯”为标题,只是简洁地交代故事的主要内容,而有意隐藏主题及作者情感,这样处理反而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B. 乔老六见过警察贴的悬赏告示,所以故意把王队长带到乔金贵家,想抓王队长去领赏,小说这样写表现了当地老百姓对抗联队伍不了解。
C. 小说善于用细节表现人物,乔金贵让乔老六带上干粮和水,说明他并不完全信任抗联队伍;乔老六回应说“不用”,则可见他心直口快。
D. 小说借助结尾的爆竹声,写出了乔家屯人平静安宁如常的生活,巧妙反驳了警察对抗联队伍的污蔑,从侧面表现了抗联队伍的人民性。
7. 小说中乔金贵说“这队伍,能行”,“这队伍”有哪些“能行”的表现?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8. 小说把叙事写人的场景聚焦在“乔家屯”,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传记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这样,她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现给她。她感到恐怖。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沦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
从写作第一部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民群体。在萧红笔下,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连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做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比如张爱玲,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五四时的淦女士、庐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唯一的。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须依赖虚构的想象。
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描写的细致、明丽和新鲜。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或者“顶峰”,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她坚持己见。
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
相关链接:
①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②《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
(刘勇《今天为什么再读萧红》)
9.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萧红写作“自由的风格”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萧红的小说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是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
B.《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会激发、增强读者的忧患意识。
C.萧红的小说大多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自传小说的特点。
D.萧红认为小说没有一定的范式,认为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作品也是各式各样的。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萧红认为“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做斗争”,所以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并予以批判,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B.萧红的文学创作受到当时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受左翼政治思想的影响,使她的写作更多地关注底层的穷苦人民。
C.萧红和许多女作家一样,并不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因为她们想要尽可能冷静客观地叙述,以避免过多融入自己的私人感情。
D.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除了超前的文体风格外,主要还在于她作品中所描写的苦难和对“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E.萧红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自然是因为她左翼作家、女作家的身份,但更是因为她超越了这些身份,最终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魅力。
11.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60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何塞·马蒂
青年人选择职业和专业方向,首先要选择国家急需的。只有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会有所作为,才会无愧于祖国和民族。——于敏
作为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毕业时你将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扫荡”一指军事行动,二指荡平、彻底清除之意。用在此处不合语境。此处用“涤荡”更恰当。)
2.B(乙处第二个逗号应改成分号。前后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因此两分句间应用分号。)
3.C(A项,递进失当,“不仅……”和“而且……”后的内容应互换。B项,句式杂糅,“关键在于教育公平起决定作用”杂糅,可删掉“关键在于”。D项,成分残缺,“实现”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环保”后加上“的转变”。)
4.D(这段文字属公文体,应结合文体特征,准确选用恰当的词语。)
5.B(解答此题,要注重把握“相互沟通”“能协调各自的活动,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分时共享”两个内容的关系。从后文看,细菌菌群的“资源共享”应该是先“沟通”,然后才能“共享”;同时,从“沟通”和“共享”的关系分析,二者是递进关系而不是条件关系。所以答案是B项。)
6. B(“所以故意把王队长带到乔金贵家,想抓王队长去领赏”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把王队长带到乔金贵家,是因为王队长要找屯子里主事的人。)
7. ①不欺不霸,纪律严明。王队长对乔老六、乔金贵态度和蔼,拿出仅有的两块钱让乔金贵弄点吃的。②不贪不占,坚持原则。队伍主动归还了大黑马,并坚持把两块钱饭钱转交给乔金贵。③不畏艰难,作风顽强。队伍为了赶路连夜行军;一天一宿没吃饭,吃完饭又马上出发。(本题4分,答对两点即可。若有其它说法,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8. ①可以集中笔力描写发生在特定场景中的事件,省去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集中。②可以在具体场景中描写抗联战士的言行举止,使抗联队伍的群像更具体丰满,并能以小见大地表现抗联队伍的精神品质。③可以把乔家屯人的反应与抗联战士的表现结合在一起,真实表现当时的军民关系,使小说的主旨更丰富。(本题6分,答对一点给2分。若有其它说法,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9.B(“《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主要是从萧红作品内容出发,“激发、增强读者的忧患意识”则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谈阅读萧红作品的感受,这些表述均不符合题干中所说的萧红写作的“自由的风格”。)
10.DE(A项,“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没有依据;B项,原文只说“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不能称之为“深受”,尤其是后来“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C项,“并不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错误,萧红是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的。)
11.①因为她是唯一兼具穷人视角与女性视角的作家;②她的创作不像左翼文学作家那样受意识形态的规训,也没有其他作家的文人气;③她的小说兼具女性的纤细和非女性的雄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④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⑤她是少有的过着贫穷、流浪生活的作家;⑥她的文学创作是献给穷人和妇女的。(每点1分,任答四点即可)
12.审题时首先要关注“作为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毕业时”的语境设定和“人生职业选择”的主题彰显,青年人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此处为职业、专业方向选择,此为最佳立意。
“人生职业选择”与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青年人的择业应该以国家利益为上。核心立意在于青年人择业时心中要有他人、社会和国家,青年人应在奉献他人、社会和国家中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进行职业选择。主题立意关涉到公民意识、责任担当、国家认同、理性反思、思辨精神、人性品格等很多方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