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6.11《小团圆媳妇之死》(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6.11《小团圆媳妇之死》(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15 11:0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女性文学——《呼河兰传》
女性小说的发展及特点
20世纪20年代初,“五四”时期开始相继出现一批女作家如庐隐、冰心、陈衡哲等
20世纪30——40年代,以丁玲、萧红、张爱玲为代表
1949——1966年,在战争、家庭一类社会性、革命性主题下,中国女作家作品呈现“中性化”
文革以后女性创作开始重新复舒
女性文学的特点
主要表现是女性作家充分的性别意识与性别自觉
一、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反思自身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及社会的地位和价值
二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它加以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
萧红(1911-1942),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呼兰县人。鲁迅认为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代表作:
《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马伯乐》
《呼兰河传》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 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
《呼兰河传》简介
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
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
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
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地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作品通过这些生活画面,展示了呼兰河小城的风俗人情,表现了当地人民的欢乐与愿望,也反映了他们的迷信、愚昧以及冷漠、麻木。
文本的解读
小团圆媳妇是一个怎样的人?她如何从一个“黄瘦”的病人,直至被折磨而死?
为什么写她的笑?她的想玩和哭叫意味着什么?
文中,她的婆婆以及周围的人留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为什么?
婆婆为什么这样对待小团圆媳妇,而且还理直气壮?
从文中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呼兰河传》部分语段欣赏
再说那染缸房里边,也发生过不幸,两个年青的学徒,为了争一个街头上的妇人,其中的一个把另一个按进染缸子给淹死了。死了的不说,就说那活着的也下了监狱,判了个无期徒刑。但这也是不声不响地把事就解决了,过了三年二载,若有人提起那件事来,差不多就像人们讲着岳飞、秦桧似的,久远得不知多少年前的事情似的。
同时发生这件事情的染缸房,仍旧是在原址,甚或连那淹死人的大缸也许至今还在那儿使用着。从那染缸房发卖出来的布匹,仍旧是远近的乡镇都流通着。蓝色的布匹男人们做起棉裤棉袄,冬天穿它来抵御严寒。红色的布匹,则做成大红袍子,给十八九岁的姑娘穿上,让她去做新娘子。 总之,除了染缸房子在某年某月某日死了一个人外,其余的世界,并没有因此而改动了一点。 再说那豆腐房里边也发生过不幸:两个伙计打仗,竟把拉磨的小驴的腿打断了。 因为它是驴子,不谈它也就罢了。只因为这驴子哭瞎了一个妇人的眼睛,(即打了驴子那人的母亲)所以不能不记上。 再说那造纸的纸房里边,把一个私生子活活饿死了。因为他是一个初生的孩子,算不了什么。
他们这种生活,似乎也很苦的。但是一天一天的,也就糊里糊涂地过去了,也就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来地过去了。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挪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哭了一朝或是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把这人埋起来。 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地过着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外人绝对看不出来是他家已经没有了父亲或是失掉了哥哥,就连他们自己也不是关起门来,每天哭上一场。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呵,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我算什么呢?屈辱算什么呢?灾难算什么呢?甚至死算什么呢?……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