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15回
马二先生大喜,当下受了他两拜,又同他拜了两拜,结为兄弟。留他在楼上,收拾菜蔬,替他饯行。吃着,向他说道:“贤弟,你听我说。你如今回去,奉事父母,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不要说算命、拆字是下等,就是教馆、作幕,都不是个了局。只是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这就是《孝经》上所说的‘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自身也不得受苦。古语道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甚么是书?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贤弟,你回去奉养父母,总以做举业为主。就是生意不好,奉养不周,也不必介意,总以做文章为主。那害病的父亲,睡在床上,没有东西吃,果然听见你念文章的声气,他心花开了,分明难过也好过,分明那里疼也不疼了。这便是曾子的‘养志’。假如时运不好,终身不得中举,一个禀生是铮的来的,到后来,做任教官,也替父母请一道封诰,我是百无一能,年纪又大了,贤弟你少年英敏,可细听愚兄之言,图个日后宦途相见。”
次日清早起来,拿银子到集上买了几口猪,养在圈里,又买了斗把豆子。先把猪肩出一个来杀了,烫洗干净,分肌劈理的卖了一早晨。又把豆子磨了一厢豆腐,也都卖了钱,拿来放在太公床底下。就在太公跟前坐着,见太公烦闷,便搜出些西湖上景致,以及卖的各样的吃食东西,又听得各处的笑话,曲曲折折,细说与太公听。太公听了也笑。太公过了二会,向他道:“我要出恭,快喊你娘进来。”母亲忙走进来,正要替太公垫布,匡超人道:“爹要出恭。不要这样出了。象这布垫在被窝里,出的也不自在,况每日要洗这布,娘也怕熏的慌,不要熏伤了胃气。”太公道:“我站的起来出恭倒好了,这也是没奈何!”匡超人道:“不妥站起来,我有道理,”连忙走到厨下端了一个瓦盆,盛上一瓦盆的灰,拿进去放在床面前,就端了一条板凳,放在瓦盆外边,自己扒上床,把太公扶了横过来,两只脚放在板凳上,屁股紧对着瓦盆的灰。他自己钻在中间,双膝跪下,把太公两条腿捧着肩上,让太公睡的安安稳稳,自在出过恭;把太公两腿扶上床,仍旧直过来。又出的畅快,被窝里又没有臭气。他把板凳端开,瓦盆拿出去倒了,依旧进来坐着。
第16回
到晚,又扶太公坐起来吃了晚饭。坐一会,伏侍太公睡下,盖好了被。他便把省里带来的一个大铁灯盏装满了油,坐在太公傍边,拿出文章来念。太公睡不着,夜里要吐痰、吃茶,一直到四更鼓,他就读到四更鼓。太公叫一声,就在跟前。太公夜里要出恭,从前没人服侍,就要忍到天亮,今番有儿子在傍伺侯,夜里要出就出,晚饭也放心多吃几口。匡超人每夜四鼓才睡,只睡一个更头乡便要起来杀猪,磨豆腐。
顷刻,几百人声,一起喊起,一派红光,把窗纸照得通红。他叫一声:“不好了!”忙开出去看。原来是本村失火。一家人一齐跑出来说道:“不好了!快些搬!”他哥睡的梦梦铳铳,扒了出来,只顾得他一副上集的担子。担子里面的东西又零碎:芝麻糖、豆腐干、腐皮、泥人,小孩子吹的萧、打的叮当,女人戴的锡簪子,挝着了这一件,掉了那一件。那糖和泥人,断的断了,碎的碎了,弄了一身臭汗,才一总棒起来朝外跑。那火头已是望见有丈把高,一个一个的火团子往天井里滚。嫂子抢了一包被褥、衣裳、鞋脚,抱着哭哭啼啼,反往后走。老奶奶吓得两脚软了,一步也挪不动。那火光照耀得四处通红,两边喊声大震。
匡超人想,别的都不打紧,忙进房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从床上把太公扶起,背在身上,把两只手搂得紧紧的,且不顾母亲,把太公背在门外空处坐着。又飞跑进来,一把拉了嫂子,指与他门外走。又把母亲扶了,背在身上。才得出门,那时火已到门口,几乎没有出路,匡超人道:“好了!父母都救出来了!”且在空地下把太公放了睡下,用被盖好。母亲和嫂子坐在跟前。再寻他哥时已不知吓的躲在那里去了。那火轰轰烈烈,烨烨扑扑,一派红光,如金龙乱舞。乡间失火,又不知救法,水次又远,足足烧了半夜,方才渐渐熄了。稻场上都是烟煤,兀自有焰腾腾的火气。
什么叫讽刺?
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不良的或愚蠢的行为进行揭露或批评。
此则小故事讽刺了什么?
我向来又马虎又健忘,因此家里人总是想办法提醒我。 前天,我刚进家门,就发现客厅的桌子上放着一张一百元钞票, 平常没有什么零用钱,难道这次老妈发慈悲,给我一百块零用钱? 我心中不禁一喜…… 可是当我拿起那张一百元钞票后,发现底下还压一着张纸条, 上面写着:“今天是外婆的生日,在家等我,我们一起去给外婆祝寿。 注意!那一百块钱不是给你的,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请放回原处!”
什么是讽刺?
讽刺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人们针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腐朽的人或事,用讥讽、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的所在,以达到贬斥、否定、批判的目的。
讽刺常用的手法:
讽刺常用夸张、反语、比喻等修辞手法。讽刺一定要用得恰当,不能任意使用,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否则,会起到不好的作用。
鲁迅解释叫讽刺艺术?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讽刺小说的精髓是什么?
讽刺艺术的奥妙何在?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一、广泛强烈的艺术对比 吴敬梓采用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最显著的特色。他在刻画人物时,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意,引导读者一道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二、真切传神的细节描写 吴敬梓通过真切而又传神的细节描写,揭示各种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独特的行动,反映各类社会矛盾,构成《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另一特色。《儒林外史》还有不少生动的细节描写,如严监生因为心痛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费油,以至临死还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又如范进去寻汤知县打秋风,他因为守孝,连象牙筷也不肯用,但吃饭时,却在燕窝里拣了一个大虾圆子送在嘴里。鲁迅先生说:“这分明是事实,而且是很广泛的事实,但我们皆谓之讽刺。”(《论讽刺》)
三、利用艺术夸张,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我们知道,夸张是为了增强效果采取的放大手法,其本质是形象的强化。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这些高度的夸张突出了本质。范进对名利的潜心追求把命运押在科举业上,若痴若狂的精神状态;胡屠户的势利、迷信、愚蠢都是人物性格的本质。作者把这些真实本质的东西通过变形、夸张,成倍的夸大,使其原形毕露。这样就达到意趣横生,讽刺之光四射,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起着深刻批判作用。
与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相对比
内容提要:《围城》是一部以旧中国中上层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小说。被称为“现代儒林外史”。钱钟书先生独树一职,运用讽刺恰到好处,人物丰富多彩,情节引人入胜,比喻在他笔下游刃有余;深刻的文字使人拍案叫绝,小说充分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技术。为了把握钱钟书独特的小说智慧和人生体验,我们不妨沿着它小说创作的讽刺艺术作一次理性的跋涉与分析。
《围城》内容简介:
。方鸿渐出生于江南小县的封建世家,父亲系前清举人,县里的乡绅,无论是乡间豪绅,还是在外经商衣锦还乡的商人,无不攀附。他先进北平读大学,后留学国外。作为接受了东西方高等教育的封建世家的长子,方鸿渐身上集中体现了某些中西文化碰撞中知识分子玩世不恭、懦弱幼稚的特性。然而,在此后的历程中导致方鸿渐演绎人生悲剧的,恰恰是他的玩世不恭、怯懦幼稚。一部《围城》就是方鸿渐所代表的那部分知识分子四处碰壁,走向沉沦的历史。
方鸿渐买假文凭
方鸿渐盘算一下,想爱尔兰人无疑在捣鬼,自己买张假文凭回去哄人,岂非也成了骗 子?可是--记着,方鸿渐进过哲学系的--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 里就说兵士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哄骗。圣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 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人好意思 教他们失望么?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府 库报效几万镑换个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反正自己将来找事 时,履历上决不开这个学位。索性把价钱杀得极低,假如爱尔兰人不肯,这事就算吹了,自 己也免做骗子,便复信说:至多出一百美金,先寄三十,文凭到手,再寄余款;此间尚有中 国同学三十余人,皆愿照此办法向贵校接洽。爱尔兰人起初不想答应,后来看方鸿渐语气坚 决,
又就近打听出来美国博士头衔确在中国时髦,渐渐相信欧洲真有三十多条中国糊涂虫, 要向他买文凭。他并且探出来做这种买卖的同行很多,例如东方大学、东美合众国大学,联 合大学(IntercollegiaeUniversity)、真理大学等等,便宜的 可以十块美金出买硕士文凭,神玄大学(CollegeofDivineMetaphs ics)廉价一起奉送三种博士文凭;这都是堂堂立案注册的学校,自己万万比不上。于是 他抱薄利畅销的宗旨,跟鸿渐生意成交。他收到三十美金,印了四五十张空白文赁填好一 张,寄给鸿渐,附信催他缴款和通知其他学生来接洽。鸿渐回信道,经详细调查,美国并无 这个学校,文凭等于废纸,姑念初犯,不予追究,希望悔过自新,汇上十美金聊充改行的本 钱,爱尔兰人气得咒骂个不停,喝醉酒,红着眼要找中国人打架,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 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
高兴长安道
文章评到:"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象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这一精辟的评点,新颖深刻,含蓄幽默的方式注入了作者强烈的喜怒哀乐的感情,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蒋刑房等他说完了,慢慢提起来,天二评:蒋刑房已听得厌了。曰「等他说完」,曰「慢慢提起来」,冷极。《补西游》於项羽说平话之际,假虞姬请吃些绿豆汤,更妙说:“潘三哥在监里,前日再三和我说,听见尊驾回来了,意思要会一会,叙叙苦情。不知先生你意下何如?”匡超人道:“潘三哥是个豪杰。他不曾遇事时,会着我们,到酒店里坐坐,鸭子是一定两只,还有许多羊肉、猪肉、鸡、鱼。像这店里钱数一卖的菜,他都是不吃的。齐评:你吃了他许多东西,不知感念,还要嘲笑别人。此人真不可相与的。黄评:只讲吃喝,一门不提待他好处,其无耻昧良一至于是可惜而今受了累。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黄评:现在即不算诸生了,不知替朝廷所办何事,又赏罚何事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
”天二评:又是一个替朝廷办事的人蒋刑房道:“这本城的官并不是你先生做着,你只算去看看朋友,有甚么赏罚不明?”匡超人道:“二位先生,这话我不该说,黄评:谁说该的?因是知己面前不妨。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齐评:还该先访拿自己。黄评:丧心昧良一至于此!虽小说所托皆亡是公,然天下此等人正复不少,阅之不禁气涌如山,恨不取匡二杀之割之!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况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这个如何行得?齐评:好货可好费你蒋先生的心,多拜上潘三哥,凡事心照。若小弟侥幸,这回去就得个肥美地方,到任一年半载,那时带几百银子来帮衬他,黄评:到任一年半载便有银子帮衬人,只怕也要访拿到不值甚么。”天二评:如此“赏罚不明”,不像“替朝廷办事的人”了两人见地说得如此,大约没得辩他。吃完酒,各自散讫。蒋刑房自到监里回复潘三去了。
【卧评】
潘三之该杀该割,朝廷得而杀割之,士师得而杀割之,匡超人不得而杀割之也。匪惟不得而杀割之,斯时为超人者,必将为之送茶饭焉,求救援焉,纳赎锾焉,以报平生厚我之意然后可耳。乃居然借口昧心,以为代朝廷行赏罚,且甚而曰使我当此亦须访拿。此真狼子野心,蛇虫螫毒未有过于此人者。天二评:此过意忍心作此言,以明不能进监探望之故,其实为出脱身体,惟恐累及耳。评者切齿谩骂,全未中窾昔蔡伯喈伏董卓之尸而哭之,而君子不以为非者,以朋友自有朋友之情也。使天下之人尽如匡超人之为人,而朋友之道苦矣。黄评:此评确当
两相对比得出:
《儒林外史》冷静的讽刺风格:客观写实,对所写的人物没有混杂强烈的同情、愤慨和厌恶之情,只是持冷静的旁观态度,却具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
《围城》采用了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作者投入了喜怒哀乐的感情,极具嘲弄意味。
把各种新鲜奇妙、生动形象的比喻散布在各方面的描写中
,使《围城》的讽刺语言更机智幽默。例如苏文纨刚出场时,作者对她的描写:“那时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如李梅亭的肖像:“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镜,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多么令人恶心。再如写苏文纨和曹元朗的婚礼场面和二人的窘态:“行婚礼的时候,新郎新娘脸哭不出笑不出的表情,全不像在干喜事,倒像——不,不像上断头台则了,是了,像公共场所‘谨防扒手’牌子下面那些凶犯的相片里的表情。”描写生动形象,其诙谐幽默的效果,真的令人忍俊不禁了!特别是描写鲍小姐的形象,“鲍鱼之肆中臭的,所以那位小姐姓鲍”③“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非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看起来虽然你能把人的眼泪都笑出来,实际上是在批判鲍小姐留学出洋,一无所得,只学了一些淫荡的功夫回来。幽默的笑料背后隐藏着多么深刻的讽刺意味。方鸿渐请鲍小姐吃饭时西餐馆里的菜“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方鸿渐的那一张假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
《围城》中讽刺艺术二:比喻
写妓女王美玉:"忽然发现顾先生的注意,便对它一笑,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象侠客的胸襟","牙根肉"怎么能象"胸襟"呢?但细一想,侠客不是爱打抱不平吗?原来这是比喻牙根肉不平,实在让人意想不到。又如"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女人的地方笑多","电话是偷懒人的拜访,吝啬的通信"等等。这种新颖独特的比喻随处可见,让人耳目一新,又带给人深深地思考。
细节描写
钱钟书还善于抓住讽刺意味的细节,楮慎明自称一生最恨女人眼睛近视不配眼镜是因为怕看清女人的脸,同时声称自己人性里只有天性没有兽性,但一和苏文纨交谈,却激动得“夹鼻眼镜泼刺一声直掉在牛奶杯里”,这一细节的生动描绘,无疑传神地描绘出楮慎明那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形象。
知识运用
用你所学的讽刺手法写一段文字,讽刺你身边或你见到的生活中的不良或不好的现象,达到批评或贬斥的目的。(共12张PPT)
官场现形记
李宝嘉
作者简介
李伯元(1867-1906年),名宝嘉,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三岁时诗文丧父,由做过山东道台的伯父抚养。少年时代即擅长,中第一名秀才,后来几次考举均落榜。1896年到上海办《指南报》,后来又主办《游戏报》、《繁华报》。
1903年,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诱像小说》半月刊。陆续写出了《官场现形记》六十回、《文明小史》六十回、《中国现在记》十二回、《活地狱》四十二回等。
《官场现形记》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共60回。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
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全书从中举捐官的下层士子赵温写起,联缀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长吏、省级藩台、钦差大臣以至军机、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们为升官而逢迎钻营,蒙混倾轧,可以说为近代中国腐朽丑陋的官场勾勒出了一幅历史画卷。
四大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李伯元
《老残游记》,刘鹗
《孽海花》,曾朴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
简介节选部分之前的情节
第四回"黄金有价快升官"
何藩台他天生“爱钱”,但怕别人说闲话,一直不敢公开卖官,可是,新任的藩台马上就要来了,如果再不抓紧时间,就来不及了.于是让他的几个兄弟.幕友充当中介,开始了公开卖官的勾当.果然是门庭若市,"生意火爆".他的兄弟三荷包替他拉了一桩买卖:九江府出缺,有人想以两千两银子的价格代理一两个月.
他认为"一个知府只值两吊银子,未免太便宜了",因此提高了价格,要三荷包再去说和.结果价格没有说上去,倒是三荷包自己该得的回扣谈清了,三荷包拍着胸脯承诺保证办成,于是就来和藩台大人商量.
朗读课文
复述情节 把握两个关键 "误会"
误会
误以为大哥看穿了他的隐情
误以为“他哥动手要打他”
你认为兄弟反目的原因是什么?
误会是浅层次的原因
分赃不均才是根本原因,暴露他们贪婪自私的本性。
艺术特色
小说充分运用了夸张、漫画化的闹剧手法,尤喜撕破人生的假面。
《官场现形记》艺术上的缺陷是冗长、拖沓,人物情节间有雷同。(共13张PPT)
晚清小说家。又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祖籍江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市),咸丰年间,迁居山东。光绪二十二年(1896)到上海,先编撰《指南报》,次年五月创办《游戏报》,并设"文社"。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将《游戏报》转让,另办《世界繁华报》。这些报纸是中国小报的鼻祖,它"假游戏之说,以隐寓劝惩"(《论〈游戏报〉之本意》),虽然谈风月,说勾栏,载社会新闻,但也嘲骂腐朽的官僚买办,暴露社会种种黑暗,为创作谴责小说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
作品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中国现在记》、《活地狱》、《海天鸿雪记》以及《庚子国变弹词》等。
李宝嘉
(1867~1906)
作者简介
《官场现形记》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它是一部专门暴露官场黑暗的力作,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的官僚政治进行了总体解剖,上自军机大臣,下至佐杂胥吏,全方位地摄入笔底。书中人物故事多以真人真事为蓝本。
它所写的不是个别的贪官污吏,而是整个政治体制的腐朽,无官不贪,无吏不污,卖官鬻缺、贪赃纳贿已成为官场的运行机制。官场腐败,自然道德沦丧。居上位者,只知珠玉妖姬,升官发财,所谓政绩,无非是祸国殃民。在下者则巧于逢迎,吮痈舐痔,奴颜媚骨成为做官第一要诀。
题旨和写作特色
综观全书,人性的堕落与异化到了怵目惊心的地步,作家直斥为“畜生的世界”(第六十回)。书中暴露黑暗有馀,缺乏一丝亮色。
小说采用若干相对独立的短篇故事蝉联而下的结构方式,虽不免于松散枝蔓,然亦适应敏锐地反映广阔的社会人生的需要。白描传神,是其所长。
小说还充分运用了夸张、漫画化的闹剧手法,尤喜撕破人生的假面。
《官场现形记》艺术上的缺陷是冗长、拖沓,人物情节间有雷同。
《兄弟阋墙 》欣赏
简介节选部分之前的情节
第四回"黄金有价快升官"
何藩台本是盐法道的道台,因为本省主管财赋和人事的藩台空缺,所以临时代理这个职务.他天生"爱钱",但怕别人说闲话,一直不敢公开卖官,可是,新任的藩台马上就要来了,如果再不抓紧时间,就来不及了.于是他利令智昏,由他的几个兄弟.幕友充当掮客,开始了公开卖官的勾当.果然是门庭若市,"生意火爆".他的兄弟三荷包替他拉了一桩买卖:九江府出缺,有人想以两千两银子的价格代理一两个月.他认为"一个知府只值两吊银子,未免太便宜了",因此提高了价格,要三荷包再去说和.结果价格没有说上去,倒是三荷包自己该得的回扣谈清了,三荷包拍着胸脯承诺保证办成,于是就来和藩台大人商量.
复述情节 把握两个关键 "误会"
误会
误以为大哥看穿了他的隐情
误以为“他哥动手要打他”
为什么会产生误会
浅层原因 深层原因
探究主旨
世界昏昏成黑暗,未知何日放光明;
书生一掬伤时泪, 誓洒大千救众生。
李宝嘉《活地狱》
目的在于揭露时弊,洗刷污浊,
改进政治,推动社会进步
揣摩细节,体会暗含的讽刺意味
三荷包见他来的凶猛,只当是他哥动手要打他。说时迟,那进快,他便把马褂一脱,卷了卷袖子,一个老虎势,望他哥怀里扑将来。
今见兄弟撒起泼来,一面竭力抵挡,一面嘴里说:“你打死我罢!。”
那三荷包却不提防他哥此刻松手,仍旧使着全副气力往前直顶;等到他哥坐下,他却扑了一个空,齐头拿头顶在他嫂子肚皮上。
起先他兄弟俩斗嘴的时候,一众家人都在外间,静悄悄的不敢则声。等到后头闹大了,就有几个年纪大些的二爷进来相劝老爷放手。一个从身后抱住三老爷,想把他拖开,谁知用了多大的力也拖不开。还有几个小跟班,不敢进来劝,立刻奔到后堂告诉太太说:“老爷同了三老爷打架,拉着辫子不放。”(共15张PPT)
导读提纲:
1、课前阅读《儒林外史》15-18回(参考材料1),全面了解匡超人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经历;
2、读出自己的感受;
3、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匡超人的蜕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突然?
匡 超 人
重点: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
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2、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
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
可笑可鄙的人的。
难点:1、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2、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入挖掘作
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疏通文意
(对照课下注解,交流不理解的词句)
谈出阅读感受
(语言、情节形式不拘)
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讨论一:
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为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结合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 为自己开脱辩解 你的独特感受
对待家人的态度 执意送夫人下乡
隐瞒婚史,再结夫妻
置办丧事
对待儒林旧友的态度 潘三入狱,恕不探望
怕承担赏罚明之虞
恬不知耻自夸 误用“先儒”,酿成笑话,不以为耻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众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却令人生厌和不屑。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人,他善良纯净,讲孝道、重情义。
讨论二:小说是如何描写这个心地善良、讲孝道、重情义的青年的?
(回顾小说15-18回匡超人的形象描写,共同探讨)
讨论三: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小说共55回,却用了5回多来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说明作者所处的儒林已经是一个大染缸,匡超人的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结果,这充分说明了匡超人这个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
小小辩论:
辩题:匡超人由善良变丑恶、由勤勉变迂
腐的过程,责任到底在谁?
正方:责任在于儒林众生,是他们的熏
染、腐蚀导致他的变质。
反方:责任全在于他本身,如果他坚守自
己善良,就不会变质。
艺术成就
1、独特的结构——“虽允长篇,颇同短制”
小说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来结构的方式不同,它 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物 ,既独立又 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奠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石。
2、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辛辣的讽刺
作者因久阅文坛,对文人的心态自然非常熟稔,一旦发为讽刺,不但穷形尽相,往往还剔骨见髓,使有疾者霍然汗出。他的观察点是:人物、冲突。
3、细节描写,夸张的语言,写实手法,等等,都是讽刺小说艺术的基础。
写作练习(任选其一)
1、假如匡超人活在今天的社会,会变成什
么样的人?
2、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拜 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