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课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课后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5 16:5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分析别里科夫形象,学习小说抓住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沙皇专制制度的本质,深入把握小说主题。理解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抓住典型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步骤:
1、导入:
老舍先生说过:“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传达作品思想内容,表达作品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我们很难忘记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我们也应感谢这些形象带给我们的对现实生活的一次次沉重的思考。要使一个人物活化必须借助于手段: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正面刻画以及环境等外在因素的侧面烘托,那“小说之王”是如何活化别里克科夫这个套中人呢?我们来共同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走近主人公——别里科夫。
二、分析人物形象
1、快速阅读文章第一部分(1-4段)
初识主人公——别里科夫
明确:生活习惯(有形的套子):
衣: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戴黑眼镜,耳朵用棉花堵住,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用:雨伞、表、小刀装在套子里行:一坐上马车,就支起车篷
住:睡觉蒙头,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思想观念(无形的套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教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小说中典型人物均有典型的语言。
例如“我真傻,真的”(祥林嫂)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阿Q)
“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
“生存还是毁灭”(哈母雷特)
这些语言都极传神地揭示了人物性格,那么别里科夫的经典语言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怕害怕社会变革
害怕改变现状
害怕新生事物
因循守旧保守反动
除夸张的语言,全景漫画式的勾勒外,多角度形象细致的刻画(细节描写)也必不可少。例如,鲁迅《药》中突出描写了华老栓的动作,“老栓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通过这一动作细节,表现了社会底层市民生活的艰辛;在《祝福》中多次刻画祥林嫂的眼睛,通过对“眼睛”的传神刻画,充分展现祥林嫂的悲苦生活及不幸命运。
2、快速阅读第二部分故事情节,找出有哪些细节描写?(神态、语言、心理等)
再识主人公——别理科夫
小说中多次刻画别里科夫的脸,最能表现别里科夫心理变化的是哪几次?在脸色变幻中揭示了别里科夫怎样的心理变化?
学生讨论后归结: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
骑车事件…… ……脸色发白?????畏惧新事物的程度逐渐加深
冲突事件…… ……脸色苍白??
师小结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运用夸张的语言,漫画式勾勒人物形象
衣用住行,思想观念
2、多角度形象细致的刻画(细节描写)
语言: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
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
别里科夫形象小结:
1、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事物新思想的“套中人”典型,是沙皇政府的卫道士。是时代的产物。
2、害怕变革、顽固保守、诚惶诚恐、自欺欺人的伪君子;也成了一切害怕、阻碍新生事物的代名词。
二、整体把握·主题分析
1、为什么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能辖制全校甚至全城15年之久?
讨论明确: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他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
旧势力顽固周围的人怕他们,没勇气和他们斗革命力量弱。
怕的根源:沙皇专制制度
2、为什么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讨论明确:他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和进步,他的存在让许多人生活在压抑和窒息的环境中,他的死使大家有了一种解脱感。
3、如何理解“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一句话?
讨论明确:结尾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意。别里科夫虽然已经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这类“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
只要沙皇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只有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才能真正埋葬别里科夫这样的人,人们才能过上自由快活的生活。
主题明确:
(1)社会的角度:揭露了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众的专制。别里科夫能辖制小城的人们,其根源就在于有反动政府的统治作为他的后台;
(2)个人的角度: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人物,既可恨又可悲,他思想上保守顽固,恐惧社会进步,甚至到了荒谬的地步,他在政治上成了反动政府的卫道士;他在现实生活中,也因为和众人格格不人而孤僻一生,最终孤独地死去。
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因此,别里科夫的形象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三、延伸拓展
思考:别里科夫害怕新事物,反对社会变革,把自已的一切都装在“套子”里,他是时代的产物。这个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形象,至今还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印象之中,一定还将永远流传下去。想必定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请问同学们,他的那些套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明确:“套子”可理解为行为规则。它的存在是人类不可回避的一种现象。人一生下来,似乎就要落入套子,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套子之中。只要人存在,“套中人”就将不断出现。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套子: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鉴定反思,挣脱羁绊,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总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如法律规章制度),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处在生活圈子中,但不能落入怪圈。
师小结:顽固、保守,不仅仅是别里科夫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也可能成为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人是很容易满足的,满足于已经取得的点滴成绩、满足于眼下比较舒适安逸的生活,于是不再努力奋斗、不再积极进取,“满足”便成了一种套子。不仅自己身受其害,而且还无情地嘲笑、甚至阻止他人的进步,成为个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其实,在现实中,“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走向灿烂辉煌的人生
四、作业:
运用幽默讽刺的手法,结合细节描写,描述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的“套子”,学习使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表现生活。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后反思
《课标》是教学工作的唯一指南,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语文科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落实“三维”目标,积极实施新课程理念,使教学工作能健康有序地进行,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装在套子里的人》属小说,因此“分析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讽刺意义”成了我设计的教学重点之一,预设太过详尽,为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收到一定挤压,致使学生方面缺乏有效的生成。力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主轴”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落实到位。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标分析
1.培养对小说阅读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发展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经典作品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学习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手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究人物的现实意义。
5.学习经典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深厚意蕴,深入把握小说主题并进行反思。
6.尝试进行小说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材分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学习小说。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一是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二是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传达作品思想内容,表达作品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提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起强化作用。
此外,还要注意细节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探究小说主题和现实意义。
《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接触过一些小说,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小说情节的引人入胜,感受到了典型人物的魅力,但很难准确把握其思想情感和主旨。因此,理解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把握作品的情感和主旨是重难点,要以“读——品——悟”这样一种基本的感知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目标。
《装在套子里的人》评测练习
1、看文章的题目,你怎样理解题目中的“套子”,还仅仅是雨衣、雨鞋以及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语言吗?是什么?
保守、顽固、腐朽、专制、禁锢的思想或制度。别里科夫就是被这一重重套子的束缚,走向了人生的结局。
2、他的那些套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顽固、保守,不仅仅是别里科夫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也可能成为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人是很容易满足的,满足于已经取得的点滴成绩、满足于眼下比较舒适安逸的生活,于是不再努力奋斗、不再积极进取,“满足”便成了一种套子。不仅自己身受其害,而且还无情地嘲笑、甚至阻止他人的进步,成为个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其实,在现实中,“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走向灿烂辉煌的人生
《装在套子里的人》效果分析
阅读小说,如果准确把握了人物形象,理解了时代背景,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主题了。
我们细细分析人物形象,作者首先用夸张的语言,全景式的勾勒,给我们推出了主人公——别里科夫,又在情节发展中细致刻画塑造了人物。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笔触,一步步加深对人物的把握,掌握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把典型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把握主题,并引导学生理解其现实意义,学生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学生在这里积极思考,勇于发言,达到很好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