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二语文同步练习:2.5《苏轼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届高二语文同步练习:2.5《苏轼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15 11:1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轼词两首》同步练习
念奴娇·赤壁怀古
1. 填空: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_______,是我国_______ 时期伟大词人_______的作品。词人有政治抱负,因作诗讽刺新法,被贬为 _______ 。贬居_______ 期间,曾两游_______ 附近的_______,写出了这首著名的词,时年_______ 岁。
2. 选择: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纶(lún)巾 酹(lèi)酒 樵(qiáo)悴崩摧(cuī)
B. 纶(lǔn)巾 酹(lēi)酒 樵(qiáo)悴崩催(cuí)
C. 纶(guān)巾 酹(lēi)酒 樵(qiáo)悴 崩摧(cuī)
D. 纶(guān)巾 酹(lèi)酒 憔(qiáo)悴 崩摧(cuī)
(2)“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的是( )
A. 故作不良计 B. 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C. 池鱼思故渊 D. 故国神游
(3)“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樯橹”借代水军。下列各句中加黑词语为借代用法的是( )
A. 终岁不闻丝竹声
B. 举酒欲饮无管弦
C. 足下蹑丝履
D. 君当作磐石
(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这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 “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 “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B.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C.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D.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3. 问答: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试分析这几句诗在景物描写上的表现力量。
(2)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并且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这首词塑造了词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失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 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不觉”指不在乎。
B. 首句中的“莫听”意思是不用管;“吟啸”的意思是放声长啸。
C. “一蓑烟雨”一句是说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
D. “山头斜照”一句是说云开雨霖,落日有情,脉脉斜辉,映照我身。
5. 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阙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 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阙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 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以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 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试题答案】
1. C 点拨:ABD的正常语序应为:A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B枣花簌簌落衣巾;D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暗渡迢迢银汉。
2. D
3. B 点拨:本项反引诗句,并非直抒胸臆;对古代英雄的景仰只能说是含蓄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4. B 点拨:“吟啸”是指“吟咏、吟诗”,既指低吟,又指长啸。
5. B点拨:并没有归隐田园的决心。
7.辛弃疾词两首·同步练习
【模拟试题】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错的一组是( )
2. 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 下列诗词句全是写景的,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看,不同的是( )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C. 一片神鸦社鼓
D. 大江东去
4.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 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 “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 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 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下面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6、7题(1992年高考题)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以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乙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6. 甲、乙两处的文句依次是( )
A. 此恨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B. 此恨凭谁雪看涛生云灭
C. 此恨谁雪看涛生云灭
D. 此恨凭谁雪细看涛生云灭
7. 词中的“睨柱吞嬴”,指的是( )
A. 唐睢在秦廷胁迫秦王就范的故事。
B. 贾谊奋笔著文批评秦皇嬴政的故事。
C. 蔺相如在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
D. 荆轲行刺嬴政掷匕于柱的故事。
【试题答案】
1. D 点拨:A:两个“风流”意思相同,都指“英雄的业绩”;B全对;C:“千古”表示时间很久,不是实数;D:赢得:只落得;可堪:哪堪,不堪。
2. B 点拨:借代,其余为比喻。
3. B
4. A 点拨:以凄凉之景,表离情别绪。
5. C 点拨:“力不从心”不当。
6. D 点拨:据词的句式及格律来看,甲处应是五字,乙处应是六字。
7. C 点拨:蔺相如“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符合词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