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新会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6 07:5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会区第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西周文献中,常见周王以“我邦”与“我家”并提,要求臣下尽心效力,“保其家邦”,并说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是“勤劳于王家”。这体现了西周
A. 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 B. 继续沿用世卿世禄制度
C.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D.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
2.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颜渊死时孔子痛苦,但仍然反对颜渊厚葬;孔子对阳货反感,但是为了礼尚往来,仍然要去拜访。孟子也守“礼”,但鲁平公没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孟子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凭己意。造成孔孟这种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孔孟二人个性存在差异 B. “彼一时,此一时也”
C. 孟子始终坚守“性本善” D. 儒家的尊卑演变为平等
3. 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市设立学宫,招各县子弟,学生免除徭役,太守平常治事,每选高材生在旁听遣,出行也带着他们,让其代为传达教令。据此可知蜀地
A.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B. 儒学教育得以普及
C. 地方官学有所发展 D. 儒学成为选官标准
4.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然而,明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却将都城迁到了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有利于
A. 推动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B. 抵御蒙古族侵扰
C. 稳定明成祖的统治地位 D. 强化对北方管理
5. 《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
A. 主张废除宰相制 B. 倡导无为而治
C. 倾向于限制君权 D. 反对王位世袭
6、“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 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7、 《万国公报》编辑范玮曾言:“至每月发行之《万国公报》,尤明目张胆讲平等,说自由,推美国之民主主义与立宪政体,而叹息痛恨于满洲朝廷之不进步。后来种族思想勃发而不可遏,中华民国成立于一举之间,则广学会之书报与之有劳也。”据此可知
A. 舆论宣传促进戊戌变法运动 B. 《万国公报》是近代报刊的先驱
C. 清政府注重舆论构建与引导 D. 公共传媒具有启迪民智的作用
8、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 B. 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 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D. 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9、针对台湾问题,下列选项中成为"两岸关系之锚"、"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的是
A. "九二共识" 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 《开罗宣言》 D. 《反分裂国家法》
10、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邮件种类
计费单位(每10克)
邮资(元)
航空
亚洲各国
0.32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0.48
西欧各国(捷克转)
0.48
西欧各国(香港转)
O.80
其他各洲
O.80
A.香港已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11、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评述雅典民主时指出:“我们很难相信由一年召开40次、每次仅有几个小时的超过6000人的公民大会来制定一般政策是有效率的。温和的理性怀疑就能表明这种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和提议权的公民大会将很快就会蜕变为暴动。”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 公民大会不能体现公民诉求 B. 参政公民素质普遍低下
C. 雅典民主实为“僭主政治” D. 民主政治潜伏着危机
12、彼特拉克曾说:(意大利市民)“强烈地渴求物质财富、世俗权力、人性之爱、家庭生活,正是他们把意大利打造成了基督教欧洲的最富裕、最文明的地方”。这表明文艺复兴
A. 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 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带来个人主义泛滥 D. 粉碎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13、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A.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D.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14、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15. 欧元区货币政策决策权集中在欧洲央行,财政政策决策权却分散于各成员国。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各国政府和议会考虑的只是迎合本国选民需要,而不是优先考虑遵守欧元区关系"生死存亡"的各项纪律制度。这种制度安排表明,欧元
A. 本身存在着结构性缺陷 B. 密切了西欧各国经济合作
C. 加强了西欧政治的联合 D. 顺应了欧洲一体化的愿望
16、“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A.雪莱 B.毕加索 C.贝多芬 D.巴尔扎克



第Ⅱ卷(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共计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宋朝的海外贸易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宋初在广州、杭州、明州设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一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三角贸易兴起的背景并简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材料一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6分)
(2)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4分)
(3)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2、[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
材料??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6分)
新会区第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答案版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西周文献中,常见周王以“我邦”与“我家”并提,要求臣下尽心效力,“保其家邦”,并说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是“勤劳于王家”。这体现了西周
A. 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 B. 继续沿用世卿世禄制度
C.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D.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
2.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颜渊死时孔子痛苦,但仍然反对颜渊厚葬;孔子对阳货反感,但是为了礼尚往来,仍然要去拜访。孟子也守“礼”,但鲁平公没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孟子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凭己意。造成孔孟这种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孔孟二人个性存在差异 B. “彼一时,此一时也”
C. 孟子始终坚守“性本善” D. 儒家的尊卑演变为平等
3. 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市设立学宫,招各县子弟,学生免除徭役,太守平常治事,每选高材生在旁听遣,出行也带着他们,让其代为传达教令。据此可知蜀地
A.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B. 儒学教育得以普及
C. 地方官学有所发展 D. 儒学成为选官标准
4.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然而,明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却将都城迁到了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有利于
A. 推动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B. 抵御蒙古族侵扰
C. 稳定明成祖的统治地位 D. 强化对北方管理
5. 《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
A. 主张废除宰相制 B. 倡导无为而治
C. 倾向于限制君权 D. 反对王位世袭
6、“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 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7、 《万国公报》编辑范玮曾言:“至每月发行之《万国公报》,尤明目张胆讲平等,说自由,推美国之民主主义与立宪政体,而叹息痛恨于满洲朝廷之不进步。后来种族思想勃发而不可遏,中华民国成立于一举之间,则广学会之书报与之有劳也。”据此可知
A. 舆论宣传促进戊戌变法运动 B. 《万国公报》是近代报刊的先驱
C. 清政府注重舆论构建与引导 D. 公共传媒具有启迪民智的作用
8、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 B. 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 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D. 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9、针对台湾问题,下列选项中成为"两岸关系之锚"、"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的是
A. "九二共识" 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 《开罗宣言》 D. 《反分裂国家法》
10、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邮件种类
计费单位(每10克)
邮资(元)
航空
亚洲各国
0.32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0.48
西欧各国(捷克转)
0.48
西欧各国(香港转)
O.80
其他各洲
O.80
A.香港已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11、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评述雅典民主时指出:“我们很难相信由一年召开40次、每次仅有几个小时的超过6000人的公民大会来制定一般政策是有效率的。温和的理性怀疑就能表明这种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和提议权的公民大会将很快就会蜕变为暴动。”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 公民大会不能体现公民诉求 B. 参政公民素质普遍低下
C. 雅典民主实为“僭主政治” D. 民主政治潜伏着危机
12、彼特拉克曾说:(意大利市民)“强烈地渴求物质财富、世俗权力、人性之爱、家庭生活,正是他们把意大利打造成了基督教欧洲的最富裕、最文明的地方”。这表明文艺复兴
A. 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 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带来个人主义泛滥 D. 粉碎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13、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A.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D.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14、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15. 欧元区货币政策决策权集中在欧洲央行,财政政策决策权却分散于各成员国。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各国政府和议会考虑的只是迎合本国选民需要,而不是优先考虑遵守欧元区关系"生死存亡"的各项纪律制度。这种制度安排表明,欧元
A. 本身存在着结构性缺陷 B. 密切了西欧各国经济合作
C. 加强了西欧政治的联合 D. 顺应了欧洲一体化的愿望
16、“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A.雪莱 B.毕加索 C.贝多芬 D.巴尔扎克



第Ⅱ卷(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共计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宋朝的海外贸易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宋初在广州、杭州、明州设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一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三角贸易兴起的背景并简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材料一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6分)
(2)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4分)
(3)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2、[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
材料??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6分)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答题卡
【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班别: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选择题:(16×3=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二、17、(14分)
1)




2)





18、14分
1)


2)



3)


19、12分













22、12分
1)




2)



17. (1)特点:贸易范围广、遍及亚洲、欧洲和非洲;设专门机构并制定法律法规管理;商品种类多;官营与私营外贸并存,私营外贸为主。(任答三点即可)
(2)背景: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航海技术发展,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扩张;新大陆开发,扩展海外贸易的需求。(任答一点即可)
影响:促进了欧美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拓展;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任答两点即可)
【详解】
(1)特点:根据“宋朝的海外贸易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可得出贸易范围广、遍及亚洲、欧洲和非洲;根据“宋初在广州、杭州、明州设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可得出设专门机构并制定法律法规管理;根据“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得出商品种类多;根据“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得出官营与私营外贸并存,私营外贸为主。
(2)背景:根据所学可得出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根据“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可得出航海技术发展,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扩张;根据“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一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可得出新大陆开发,扩展海外贸易的需求。影响:根据所学可从资本的原始积累、世界市场的扩大、给非洲带去灾难等角度概括。
18、【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的社会生活即风俗变迁的历史。解题关键是结合所学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进行准确整合归纳。第(2)问的第一小问材料二中“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人们追求西方式生活时尚;第二小问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和思想文化的传入导致中国民众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洋气”出现。第(3)问材料二中19世纪后期,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被迫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民众也只是简单的模仿;材料三中20世纪末,“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中国文化也在影响世界,更加自信的融入世界。第(4)问可从内部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改变,外部的西方经济文化的冲击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1)洋气:西方式生活时尚。(2分)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4分)
(2)进步: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4分)
(3)因素: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4分)
19、【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型试题,题干为国学名家钱穆在所撰《国史大纲》。1940年初版时,扉页上的一段对读者的致语。这段话饱含情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认识历史的方法等问题的看法。问题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陈述自己的看法,并得出结论性意见。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可以认同、补充,也可以反驳。问题设计特地提示可对材料中观点的“一点或整体”进行评析,使题目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本题能力考查全面,包括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并解读有效信息,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观点,发现并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等等。材料中四个方面叙述,每一个方面都包含作者的观点,甚至对每一点中的各个层次、都可以进行评析并得出结论。如第一点“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本国历史应有所了解。可以说作者阐明了其著作(《国史大纲》)针对的读者群体,撰写该著作的目的与意义。“知识在水平线以上”应是指有兴趣并能够顺利阅读与理解其著作的“国民”,就当时国民教育水平来说,应指高中、大学生等“知识分子”这些人在引领社会前行中担负更多的责任。当时,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他们不仅应有政治、经济、军事等具体工作能力,还需要了解本国历史,树立民族自豪感,坚定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心。随着教育的发展,整个国民的知识“水平线”提升,意味着本国历史教育应成为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学习中国历史,传承本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如第二点,学习本国历史应持“温情与敬意”的态度。对这一观点,可以举证中华文明中足以引发民族自豪感的人、事及创造,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可以辩证地分析,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补充,应注意中国历史中也存在一些封建糟粕和落后观念,对待中国历史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主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从学习与研究历史应持历史主义态度上着眼,说明看待任何历史上的人、事与问题,应了解这些人生活的具体时代、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背景,加以分析与理解,而不只是简单地从当今的需要、依据当今的认知水平,去苛评过往的人与事。本题还可通过理解材料的观点,并加以延伸。如材料强调了“本国已往历史”的重要性、学习时应持的态度与方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是否应该以同样的态度与方法,学习其他国家与民族历史呢?题目要求“持论有据”,却并没有限定答题论据的范围,因而评析的角度很多,发挥的余地很大。
【参考示例】
示例一同意钱穆对中国历史要具有温情与敬意的观点,我认为对待中国历史应辩证地看待。中华文明悠久灿烂,我们的祖先建设了长城、大运河等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发明了造纸术等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为我们留下宝贵财富,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同时,中国历史中也存在一些封建糟粕和落后观念,应予以摒弃。因此,对待中国历史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主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示例二钱穆关于学习本国历史的观点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提出的,适应了时代需求。时值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严重。钱穆主张对以往历史保持温情与敬意,以此激励国民树立民族自信,团结起来抗击侵略,争取胜利。今天,我们虽处在和平时期,仍需要借鉴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历史对国民具有强有力的激励作用,我们应注重从本国历史中汲取精神动力。
22、【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归纳概括材料,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既需要全面,还要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能符合历史实际。该题以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为切入点,设置的第一个问题,答案应迁移唐后期的历史背景;同时通过解读材料,即可提炼、归纳出唐朝由盛到衰、佛教盛行、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以及华夏传统受到冲击等信息。第二问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和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考生应从材料给出的有效信息:韩愈提倡的“道德”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他所说的“义”,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唯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思想提供理论根据。由此可以得出韩愈对儒学发展的作用: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
【答案要点】(1)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
(2)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