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要点:
一、重点
1.
理清课文的结构和详略安排,体会作者娴熟的叙事技巧。
2.
学习运用多种方式来表现人物心理、展现人物性格。
二、难点
1.
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及其蕴含的生活哲理。
2.
尝试从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课文精析:
一、整体感知
1.
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心理学家。他早年曾加入美国空军,做过空军飞行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驾驶飞机深入德国完成极其危险的侦察任务。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宇宙间》等。
2.
文章概览
这篇文章是莫顿·亨特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作者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有一次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中途,就再也上不去了,陷入了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按照父亲的指挥,他一小步,一小步地爬下来,终于脱了险。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使其成为人生中的宝贵财富,也成为他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二、重点研读
(一)描写准确恰当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对人物性格和文章中心起到了渲染、突出的作用。如对“我”和父亲的语言描写,就表现出了“我”的胆怯和父亲的耐心细致。对“我”的动作和心理描写,使得整个事件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当“我”被弃于悬崖时,“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语句,并分析。
明确:“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写出了我委屈、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结合文中对父亲的语言描写,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
明确:“我”的父亲循循善诱,教子有方。他抓住了这一进行攻坚克难精神教育的好机会。他深知孩子的路要靠自己去走,不合适的“扶”是害而不是爱,因为孩子总是在一次次历练中锻炼出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的。当然,不给手电光生硬地命令“我”在黑暗中爬下这种简单化做法,也许会导致“我”心理崩溃、自暴自弃,“我”的父亲采取边鼓励边指导的做法终于获得了成功。这也告诉我们: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精神不仅需要科学的理念,而且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手段。
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了几个变化过程?
明确:最初:毫无信心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继而:信心萌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随后:信心大增
“再一次,我做到了。”最后:巨大的成就感
“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具体而详尽地表现出“我”由害怕危险到战胜困难的全过程。)
(二)多角度探究
1.
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摔下悬崖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明确:
孩子在陡峭的悬崖上,又是黑夜,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来,非常危险。但父亲并没有自己上去直接把孩子抱下来,而是鼓励他、引导他,让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来。经过这一次历险,孩子真正得到了历练,增长了勇气,获得了受用终生的经验。由此看来,这位父亲是很懂得教育和训练孩子的,他只是给以孩子指导和鼓励,而不是自己来包办和代替,从而使得一个原本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起来。这才是一位成功的父亲。
母亲一直警告“我”不能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里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里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2.
你如何看待杰里的行为?另外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
明确:
从整个故事来看,杰里是一个真诚、善良、懂事的好孩子。因为当夜幕降临“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悬崖中途时,是杰里不放心“我”,把父亲叫来帮我脱险。杰里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而是帮助“我”,这说明杰里是一个好孩子。但是杰里看到“我”害怕的样子,虽然看起来很伤心,但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没有安慰和帮助“我”,这是杰里做得不好的地方。
不欣赏另外四个小孩子的行为。当自己的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地嘲讽朋友,还把他一人留在了危险的境地,这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
三、心灵回响
本文通过“我”童年时的一次爬山经历,感悟到一个具有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琐碎的事件中领悟到人生哲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其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深,富有人生教益。
拓展阅读: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
那一年,青年德皮勒完成了全部学业从州立大学毕业了,他做了一个教文学的老师。其实德皮勒非常想去做一个优秀的长跑运动员。四年前的他曾是那么单纯而痴迷的一个运动青年。但是,他的梦想却在生活中成了幻想。
德皮勒从最新的教育学书籍上学到一种新的游戏方法——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德皮勒大声对所有人说,这种方法是要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敏感性,让他们学会表达。孩子们纷纷举手,跟着德皮勒拍。他们的面孔从僵硬乏味立刻变为鲜活生动。德皮勒更加激情高涨,他的视线如手提摄像机镜头一样摇晃着,从一个学生跳到另一个学生,最后,定格在一个男孩子脸上——他是那样的面无表情!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德皮勒重复了一次,那个男孩还是一声不吭,一动不动,表情甚至有些愤怒。“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德皮勒冲着那男孩更加大声地喊了一句,那个男孩还是不说话。
不过其他学生的表现却很奇怪,按照一般的情况,这应该是勾起大家的好奇。但是,所有的孩子都没有去关注这样一件事。只有一个学生轻轻地说:“老师,他叫詹姆斯。”德皮勒深深倒吸了一口气,终于克制住自己,接下来继续上课。德皮勒最后给学生布置了作文题目:幸福。
下课之后,德皮勒老师把詹姆斯叫到了办公室。他问:“为什么不和大家合拍呢?下次不可以这样,知道吗?”男孩的手抄在口袋里,沉默地点头。一直到他回教室,他的右手始终放在口袋里没拿出来过。
德皮勒老师心想,嘿,我遇到一个脾气倔强的孩子。
詹姆斯又惹事了,他和另外一个男孩打架了。德皮勒老师赶过去的时候,争执已经结束。詹姆斯全身都是乱糟糟的,惟一不变的是,仍把手抄在口袋里,站着不动,满脸通红。
“你又怎么了,詹姆斯?”詹姆斯毫不理睬,转身跑掉了。
“詹姆斯的右手以前因触电被切断啦!”有一个女生说,德皮勒老师的心猛然一缩。
晚上,德皮勒老师坐在房间里一本一本地看交上来的作文,把封皮上写着詹姆斯的本子单独抽出来。
第二天,德皮勒老师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平静地走上讲台,然后把前一天的作文本子发下去。直到最后的五分钟,他说:“我们重复一下昨天的游戏。但是我们稍微修改一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来,老师先带头!”
真的,德皮勒老师带头跺起来,非常地用力,左右两只脚一起动着,虽然看上去非常滑稽,因为他跺起脚来,像是罗圈腿。
学生们都是聪明而细心的孩子。
在一分钟后,教室里响起剧烈如暴风雨的跺脚声。其中,德皮勒老师听到一个最特别的声音,那是詹姆斯发出的。因为詹姆斯那天跺脚的声音是最大的,并且眼睛里含着泪。
德皮勒老师在他的作文上打了有史以来第一个99分,后面还附加上了一段话:“为什么没有给你满分,是因为你为了身体的不幸福,而拒绝了让自己的心感到幸福。如果你注意到,你的德皮勒老师其实是一个截去左脚的人,那背后,也有老师的不幸故事。但是,他没有拒绝让心去感受不幸之外的幸福。所以,他选择了做一名平凡的老师,认真地、快乐地生活。”
总结提升:
本文的写作特色
1.
以小见大
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平白,但耐人品读。就选材而言,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典范。这样的小事,无论对哪个人而言都是比比皆是。小事的升华得益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平白却富有冲击力和音乐感的标题表述方式,当然也得益于作者对人们常规思维的突破:人们常常习惯目光长远,却常常忽视“走一步”与“再走一步”对困境中的人生巨大的支撑力量!
2.
叙事角度
本文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孩子的口吻叙事,使本文更适于孩子们阅读。无论情节叙述、心理描写还是语言风格都属于孩子们。这篇文章也给那些成人化的学生作文提供了优秀的反例,它让人深思:对孩子而言,到底什么事才是有意义的“事”呢?
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30分钟)
1.
下边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灼人(zhuó)
突兀(wù)
耸立(sǒng)
严禁(jìn)
B.
滑稽(jī)
晕眩(xuàn)
恍惚(huǎng)
挪动(nuó)
C.
闪烁(shuò
)
模糊(mó)
凌乱(líng)
抽噎(yī)
D.畏惧(wèi)
嘘声(xū)
酷热(kù)
边缘(yuán)
2.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
“再见啦!看你就像滑稽画里的小人儿。”他们中的一个说道,其他的则哄堂大笑。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在一起大笑的样子。
B.
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
变化莫测:形容变化多端,不可捉摸
C.
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D.
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
惊慌失措:形容没有办法,勉为其难。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3.
文中的“我”已经脱险了,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却抽噎了,这是为什么?
4.
“父亲”对“我”脱险起到了什么作用?
5.
文章最后一段中,你认为哪句话哲理性较强,是这段的中心所在?
6.
你从选文中受到什么启发?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困难?
(二)失去了的书桌
冯骥才
①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黯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初是什么颜色。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杯烫成的一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别看它这份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②记忆里,幼时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儿的珠子。这珠子却在记忆的深井的底儿滴溜溜、闪闪发光地打转,很难抓住它们——
③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
④我一排排地晾干弹弓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
⑤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⑥这些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童年生活。为此,我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⑦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头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一副黑边的近视镜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⑧在表的滴答声中,在上下课的铃声中,在雨和雪轮番交替地敲打窗子声中,我长大起来。事也懂得多了。桌上那几个字却不那么神气了。反而怕被人瞧见,似乎成了一种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的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毛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⑨真奇怪!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⑩有一天我画画。画幅大,桌面小。不得不把一半画纸垂到桌下,先画铺在桌面上的一半;待画得差不多时,再拉上纸来画另一半。这样就很难照顾到画面的整体感,我画得那么别扭,真急了,止不住愤愤地骂道:
?“真该死,这破桌子!”
?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儿,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地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呢?依然默默旁立。它就是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我过去的生活的一切,无论是快乐和幸福的,还是忧愁和不幸的,都留在桌上了。哪怕我忘了,它也会无声地提醒我。
?它就摆在我窗前。从窗子透进的光笼罩着它。我窗外是一棵大槐树的树冠。这树冠摇曳婆娑的影子总是和阳光一起投照在我这小小的桌面上。
?每当这树冠的枝影间满是小小的黑点点时,那是春天;黑点点则是大槐树初发的芽豆豆。这期间,偶尔还有一种俗名叫作“绿叶儿”的候鸟,在枝间伶俐地蹦跳的影子出现在桌面上。夏天来了,树影日浓,渐渐变成一块荫凉,密密实实地遮盖住我的小桌。等到这块厚厚的荫凉破碎了,透现出一些晃动着的阳光的斑点儿时,秋风还会把一两片变黄的叶子吹进窗;像几只金色的小船,落在我这如同无风的水面一般平光光的桌面上。随后该关窗子了,玻璃蒙上了薄薄的水蒸气。那片叶无存、光秃秃、只剩下枝丫的树影,便像一张朦胧模糊的大网,把我的小桌罩住……
?我终于失去了它。
?在地震中,塌落下来的屋顶把它压垮。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给它保住了生命。它才是真正地为我献出了一切哪!等我从废墟中把它找出来,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条和木块了。我请来一位能干的木匠,想把它复原。木匠师傅瞅着它,抽着烟,最后摇了摇头。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碎损的稀世古物。
?它就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没了。
?我因此感到隐隐的忧伤。不由得想起几句话,却想不起是谁说的了:
?“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
7.
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在朴实的叙述中恰切地表达了独特的内心感受。说说下面加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破损的稀世古物。
8.
本文以书桌为线索贯穿全文,选材详略得当,质朴情深。从文章内容上看,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9.
写作中,语言的前后照应会使文章行文紧凑,脉络清晰。第⑧段中,“用毛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一句与前六段中哪句话相照应,把该句抄写下来,并请分别指出这两句话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0.
文章写到我与书桌的关系时,多处用语饱含深情。请你从下列两小题中任选一题,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①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
我一排排地晾干弹弓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
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②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儿,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地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呢?依然默默旁立。它就是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11.
古人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表现了人物置身于环境中的感受。文章第?段对四季景色描写似与书桌关系不大,但仔细想来却很有韵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12.
文章结尾一段含蓄深沉,耐人寻味,浸透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请联系与书桌有关的内容谈一谈“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这句话的含义,并结合自己的所爱之物写出你喜爱它的理由。
答案
1.
C
解析:“噎”应读yē。
2.
D
解析:“惊慌失措”意为吓得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
3.
这是脱险后的自慰,对父爱的体验和感激,战胜困难的自豪等的泪水。
4.
鼓励、引导“我”,让“我”有自我脱险的勇气和信心。
5.
“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6.
做任何事都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直到达到目的。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首先要有勇气和信心,无论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就一定能克服。
7.
莫名其妙:原指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这里表达了木匠师傅对我想要复原书桌的做法感到奇怪,不能理解。
8.
①借书桌发泄自己对李老师的怨恨(或回答“在书桌上写下辱骂李老师的话”)。
②借画画的事例来写书桌(或回答在“在书桌上画画”)。
③书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9.
照应句:“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对原句的分析,围绕“表达了对冒犯老师和同学的后悔或愧疚之情”回答即可。
对照应句的分析,围绕“表达了作者对幼年往事的珍惜或眷恋之情”回答即可。
10.
选①句:围绕“此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书桌陪伴我度过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之意回答即可。
选②句:围绕“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书桌以人的情感,亲切生动,就像老朋友一样宽容大度,忠诚可靠,表达了我对书桌的喜爱”之意回答即可。
11.
这段文字写岀了书桌陪我度过了美好的四季生活,渲染了有书桌相伴的温馨气氛,烘托了我对书桌的喜爱之情。
12.
第一问含义,围绕“作者以满怀深情的笔触,叙述了自己和书桌之间的快乐、幸福以及忧愁、愧疚的往事,虽然时光流转,书桌也在地震中毁于一旦,但是书桌以及有书桌陪伴的那些美好岁月,成为永远的回忆,叫人难以忘怀”之意回答即可。
第二问围绕“自己所爱之物并谈出喜爱的理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