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
3.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义。(重点)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难点)
情感目标
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第1课时
咏雪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重点)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的写作特点。(难点)
【资料助读】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
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北朝刘宋王朝宗室,彭城(今江苏苏州市)人,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川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所著除《世说新语》以外,还有《幽明录》《宣验记》等小说和文集,但已散失。
谢道韫(生卒年不详),字令姜,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留下来的事迹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中“咏雪”的故事了。也因为这个著名的故事,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这段事迹亦为《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所提及。
【学习环节一】自学质疑
1.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明确: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重点字词解释:
①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②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③讲论文义: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
④俄而:不久,一会儿
⑤欣然:高兴的样子
⑥未若:不如,不及
(2)重点句子翻译: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3.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明确: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学习环节二】讨论领悟
1.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涵盖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明确: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3.“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明确:“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柳絮比盐更像雪,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丰富,有美感,这是“撒盐空中”所缺乏的。
【学习环节三】展示分享
小组讨论后,学生展示“讨论领悟”几个问题的答案。
【学习环节四】检测巩固
1.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明确: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2.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几句咏雪的名句。
明确:“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
咏雪的名句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学习环节五】评价提升
背诵并默写全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3.从故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做一个诚实守信、正直宽容的人。
【资料助读】
陈寔(shí)(104年-187年),字仲躬,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镇陈故村)人。东汉时期官员、名士。
太丘是汉代的一个小县,在今天河南永城西北。陈寔曾在太丘这个地方的长官,即为太丘长。
古人的名字很讲究,常用字、谥号、封号、籍贯、官职、做官地,书房名等来称呼一个人,例如李白被人们称为李太白,这是以字称人;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中的“文忠”是以谥号称人;杜甫被人们称为“杜工部”,这是以官职称人;世人称苏轼为“苏东坡”,这是以封号称人;柳宗元被人们称为“柳河东”,著有《河东先生集》,这是以籍贯称人;陈寔被人们称为“陈太丘”,这是以做官地称人;蒲松林被人们称为“聊斋先生”,这是以书房名称人。
【学习环节一】自学质疑
1.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明确: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请同学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3.解释重点词语:
(1)与友期行:约定
(2)太丘舍去:舍弃
(3)太丘舍去:离开
(4)去后乃至:才
(5)门外戏:玩耍
(6)尊君在不:同“否”
(7)相委而去:舍弃
(8)则是无信:信用
(9)下车引之:拉,牵拉
(10)入门不顾:回头看
4.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我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学习环节二】讨论领悟
1.“尊君”“君”“家君”各指什么?
明确: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文中有几位人物?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陈太丘:严格遵守约定,不姑息不守信的人。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率直方正,聪明机灵,懂得维护父亲的尊严。
3.你认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明确: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
【学习环节三】展示分享
小组讨论后,学生展示“讨论领悟”几个问题的答案。
【学习环节四】检测巩固
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示例:①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做言而有信的人。
②我们要懂礼仪,语言文明,学会尊重他人。
③要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
④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⑤为人要方正,办事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
【学习环节五】评价提升
背诵并默写全文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
友人:问、怒、惭、引之——暴躁易怒,知错能改
元方:答、曰、入门不顾——明白事理、直言不讳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