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15 12:2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A(B项“忖”应读cǔn ;C项“模”应读mú;D项“跃”应读yuè)
2.D(A项“秘”应为“蜜”;B项“肚”应为“杜”;C项“溶”应为“融”,“澜”应为“斓”)
3.D(妆扮:指梳洗打扮。装扮:指加以修饰,化装。简洁:简单整洁,没有多余的话,用来形容语言、文章。简捷:简便快捷,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用来形容动作、过程。偶然: 事情发生地意外,跟“必然”相对,多侧重于它的形容词用法。偶尔:与“经常”相对,侧重在它的副词性。)
4.C(天有不测风云: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句中可用“吉人自有天相”。)
5.B(A项,搭配不当,将“发挥”改为“弘扬”;C 项,成分残缺,在“定居落户”后加“问题”;D项,歧义,“引起舆论一片哗然”的主语不明。)
6.C(应是“既相互矛盾,又辨证统一。”C项“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不符合文章愿意,“面面俱到”是贬义词。)
7.D( A项是“误解”的表现,不是“误解”的解释;B项是王渔洋的神韵说,是赵执信所批评的,不是对“误解”的原因的回答;C项是洪方思的“全”说,是王渔洋与赵执信共同批评的,也不是对“误解”原因的回答。)
8.A(B项“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应为“走上自然主义的道路”;C项应是肯定赵执信的基本观点;D 不是荀子的话。)
9. D(抗:对等,相当)
10.C(A项,①助词,的;②助词,取独。B项,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竟,竟然。C项,①②均为介词,把。D项,①介词,在;②介词,比。)
11.B
12.C(“着重将陈涉起义的劣势与秦王朝的优势进行对比”错。有两方面的比较,一是秦取得天下前后的比较,另一方面是陈涉与“九国”的比较。)
四、(24分)
13.(1)这跟拿刀把人杀死,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3分,其中大意1分,“何异于”1分,“非我也,兵也”1分。)
(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4分,其中大意1分,定语后置1分,“爪牙”“上、下”各1分。)
(3)疼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糊涂啊。(3分,其中大意1分,“耻”和后一个“师”各1分。)
14. (1)尾联“催”字和“急”字用得好。秋已深,家家都在赶制寒衣,准备越冬了,刚刚换下来的旧衣也在捣洗,准备收藏起来,而诗人客居他乡,贫寒孤寂,不胜悲凉。“刀尺”而说“催”,“暮砧”而说“急”,处处写出寄寓他乡之感和思念家乡之情。“处处催”,是写眼前一片秋景催人;“ 催”字,“急”字,刀尺催而砧声急,形象地写出诗人急不可耐的思念故园、心怀家国的迫切心情。
(2)前人的诗评对《秋兴》(其一)的结构和意境的整体把握不错,但把诗中情与景的关系割裂了。前四句既绘景,又叙事,更是抒情,属借景抒情,而不只是“起兴”。 后四句寓情于景,并不是直抒胸臆。纵观全诗。诗人思归之心如此殷切,诚然与长期客居他乡有关,更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曲折表现。全诗既因物托兴,又借景寄怀,情因境生,景因情活,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15.(1)一去紫台连朔漠 潦倒新停浊酒杯
(2)望帝春心托杜鹃 空闻虎旅传宵柝
(3)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16.中英科学家解开一种手足口病病毒结构
17.答案示例:
一“缕”清风。就那么如丝般一缕,本来无形无影的轻风,就变得纤柔清灵,拂面而来了。还有一“抹”晚霞。是啊,那天边的彩虹可不就是仙人轻轻一抹给天幕涂上的美丽的色彩吗?
18.①“家父”改为“令尊”。家父: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称对方父亲为“令尊”。
②“久仰”改为“久违”。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
③“膝下”改为“跟前”(因为“膝下”只能用于祖父母和父母,其他亲属罕用,何况是老师。或将“尊师”改为“师尊”)
19. ①外貌描写——那个妇女看上去是从乡下来的,穿着皱巴巴的衬衫……那个女人的包挂在腰边,拉链微张着,突出表现了妇女生活的艰辛,经济的拮据;②动作描写——那个女人忽然“扑通”在过道上跪了下来,女人双手捂住脸放声大哭,孱弱的双肩随着抽泣不停地抽动着,突出表现了妇女失去仅有的一丝希望的绝望与痛苦;③语言描写——拿我钱的那位师傅,求求你,把钱还给我吧,我这钱可是借来给孩子治病的啊!表现了妇女为了要回给孩子看病的钱的急切的哀求。(答出描写方法得2分,写出作用得2分,写出两点即可。)
20. “小偷”有一定的偷盗经验、表面冷漠而内心感情丰富、良知并未完全泯灭的人。如在女人向他下跪后,“他的内心被一种愧疚和感动交杂着,他连忙用颤抖的双手去搀扶女人,笑着说:“不用,不用……”,还有最后两段等可以知道“小偷”是表面冷漠而内心感情丰富、良知并未完全泯灭的人。(写出形象特点得2分,分析正确得2分。)
21. 面对“身处困境的妇人”,车厢内那么多的好心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而自己却偷走了人家的救命钱,(1分)当把本该属于别人的钱还给别人时,却又受到了特殊的感谢和尊敬,(1分)这种强烈的反差使他的内心受到了强烈触动,他的良知在瞬间终于被唤回。(2分)
22. 答案一:不合适,“向小偷下跪的母亲”非常新颖,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同时正是由于这一跪并且哭诉,才打动了乘客,进而也触动了“小偷”,为下文小偷还钱做了铺垫,而这一情节恰恰就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因而以“母亲”为题不合适。
答案二:合适,正是因为这位母亲对孩子的爱而做出的超乎常人的举动,感染了乘客,也触动了“小偷”,并使他良心发现,归还救命钱,同时,这位母亲又是一位线索人物,贯穿始终,因此,以“母亲”为题也可以。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在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作品过程中,不受别人观点左右,渗透个性化的思考和认识,让自己的心灵与作品碰撞产生独特的认知。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自圆其说就可以,但回答时必须扣紧小说的主题。本题属于探究题。此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摆明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理由,做到有理有据,但不可背离文本做无中生有的发挥。本题如果认为“向小偷下跪的母亲”非常新颖,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同时正是由于这一跪并且哭诉,打动了乘客,进而也触动了“小偷”,为下文小偷还钱做了铺垫,而这一情节恰恰就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因而确定“母亲”为题不好,得6分。如果认为以“母亲”为题也可以,正是因为这位母亲对孩子的爱而做出的超乎常人的举动,感染了乘客,也触动了“小偷”,并使他良心发现,归还救命钱,同时,这位母亲又是一位线索人物,贯穿始终,也可得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