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共12题;共36分)
1.下列成语所描述的情景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丹桂飘香???????????????????????????B.?煮豆燃萁???????????????????????????C.?激浊扬清???????????????????????????D.?草船借箭
2.化学能用于物品加工,下列加工方式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用金刚石切割玻璃????????????B.?用铁水铸成锅????????????C.?用砂纸打磨铝片????????????D.?用葡萄酿制葡萄酒
3.化学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下列事实与化学的发展无关的是(? )
A.?炼制汽油用作现代交通工具的燃料
B.?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保证人体健康
C.?生产农药化肥以提高粮食产量
D.?改变农作物的基因增加农作物产量
4.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给液体加热
C.?取用固体药品 D.?检查装置气密性
5.亚硝酸钠(NaNO2)有良好的防腐作用,常用做肉类食品的添加剂。它是一种有咸味、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其水溶液呈碱性。过量食用会中毒,因而严格限制用量。下列对亚硝酸钠性质归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亚硝酸钠有咸味﹣﹣物理性质
B.?亚硝酸钠易溶于水﹣﹣化学性质
C.?亚硝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化学性质
D.?亚硝酸钠是白色固体﹣﹣物理性质
6.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读出液体体积 B.?移走蒸发皿
C.?闻气体气味 D.?检查气密性
7.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母子火焰”实验。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说法错误的是(?? )
A.?导管的一端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很充足?????B.?子火焰中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
C.?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的石蜡沸点较低,受热易成气态????????????D.?要使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8.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下列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小木条燃烧更旺,说明空气中所含氧气多,所含二氧化碳少
B.?人体呼出气体中小木条立即熄灭,说明人体呼出气体中所含氧气少,所含二氧化碳多
C.?两个集气瓶中的小木条都不会熄灭,说明两瓶中所含气体成分一样
D.?人体呼出气体中的小木条首先熄灭,说明人体呼出气体中所含氧气较少
9.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
C.?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色火焰,放热并产生白烟。
10.在使用酒精灯的过程中,对下列做法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用酒精灯外焰给物品加热,原因是外焰温度最高
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原因是火柴提高了酒精的着火点
C.?用湿抹布盖灭失火的酒精灯,原因是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D.?将灯芯拨得松散使酒精灯燃烧更旺,原因是增大了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11.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他人
B.?实验室制取气体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沿器壁注入盛有水的烧杯内,并用玻璃棒搅拌
D.?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滴管要伸入试管内
12.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图中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活塞时,若装置气密性好,可观察到(? )
A.?长颈漏斗下端口产生气泡????????????????????????????????????B.?锥形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C.?长颈漏斗内有液面上升???????????????????????????????????????D.?有液体进入注射器内
二、填空题(共4题;共64分)
13.在下列短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其相应变化或性质的序号: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性质、D.化学性质。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________,把块状硫粉碎________,将燃烧匙内的硫粉加热,硫粉熔化________,继续加热,硫的蒸气被点燃,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________,这说明了硫具有可燃性________。
14.根据所给仪器回答下列问题(填字母)
(1)称量固体试剂的质量用________;
(2)用于较少量液体的反应容器是________;
(3)加热时必须垫上石棉网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
(4)用于夹持燃烧镁条的工具是________;
(5)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用________。
15.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________。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由外到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在________处(填字母)的火柴梗的最先变黑。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有________产生;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________;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_和________。
(4)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的成分是________,点燃白烟后蜡烛________。
16.可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吸入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吸气时,打开阀门________,关闭阀门________,空气经________瓶吸入人体内;呼气时,关闭阀门________,打开阀门________,呼出的气体经瓶________排出,观察两瓶中的现象。Ⅰ瓶中石灰水没有明显变浑浊,Ⅱ瓶中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答】A. 丹桂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 煮豆燃萁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C. 激浊扬清过程,实现了固液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 草船借箭过程中,只是箭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 D
【解答】A. 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 用铁水铸成锅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 用砂纸打磨铝片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 用葡萄酿制葡萄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 D
A. 炼制汽油要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与化学的发展有关,故不符合题意;
B. 化学合成药物要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与化学的发展有关,故不符合题意;
C. 生产农药化肥要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与化学的发展有关,故不符合题意;
D. 改变农作物的基因增加农作物产量,属于生物工程,与化学的发展无关,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 A
【解答】A、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易引发火灾,点燃燃酒精灯的方法是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故图中所示操作符合题意;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故图中所示操作不符合题意;
C、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故图示所示操作不符合题意;
D、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连接装置,将导管浸入到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图示操作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答案】 B
【解答】A. 亚硝酸钠有咸味,属于物质的味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 亚硝酸钠易溶于水,属于物质的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 亚硝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亚硝酸钠是白色固体,属于物质的颜色和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答案】 D
【解答】A、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仰视刻度,图中所示操作不符合题意;
B、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图中所示操作不符合题意;
C、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不符合题意;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 A
【解答】A. 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而不是该处氧气充足。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 在燃着蜡烛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在另一端导管口点燃产生“子火焰”,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 蜡烛中石蜡在温度不高的条件下能变为石蜡蒸气,说明石蜡的沸点较低。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能太长,如果导气管太长,由于温度的降低,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气管的末端导出,使实验不成功。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答案】 D
【解答】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而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很快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少。
故答案为:D。
9.【答案】 D
【解答】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不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蜡烛熔化过程,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白烟燃烧使蜡烛能重新燃烧,不符合题意;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热,并产生黑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答案】 B
【解答】A、用酒精灯外焰给物品加热,原因是酒精与空气充分接触,酒精能充分燃烧,放出的热量更多,外焰温度最高,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是利用火柴燃烧放热,使酒精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不是提高酒精的着火点,此选项符合题意;
C、用湿抹布盖灭失火的酒精灯,原因是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而物体的燃烧条件需要氧气的支持,隔绝空气可以使物体与氧气隔绝从而使可燃物熄灭,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可燃物燃烧的现象取决于:一是氧气的浓度,浓度越大,燃烧现象越激烈;二是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燃烧现象越剧烈;将酒精灯灯芯拨得松散些,实际上就是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答案】 D
【解答】A、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他人,防止液体沸腾溅出伤人,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实验室里制取氧气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气密性不良好,会造成无法收集到气体,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稀释浓硫酸时,要记住“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把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快速散开,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滴管应竖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里,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答案】 A
【解答】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当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当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变小,若气密性良好则可以看到长颈漏斗的下端会产生气泡。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
13.【答案】 C;A;A;B;D
【解答】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属于物理性质;把块状硫粉碎属于物理变化;将燃烧匙内的硫粉加热,硫粉熔化,属于物理变化;继续加热,硫的蒸气被点燃,发出浅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属于化学变化;硫具有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14.【答案】 (1)A
(2)C
(3)D
(4)H
(5)BG
【解答】(1)称量固体试剂的质量用天平,故填:A;(2)用于较少量液体的反应容器是试管,故填:C;(3)加热时必须垫上石棉网的玻璃仪器是烧杯,故填:D;(4)用于夹持燃烧镁条的工具是坩埚钳,故填:H;(5)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用量筒和胶头滴管,故填:B;G。
15.【答案】 (1)浮在水面上;小
(2)外焰;内焰;焰心;a;外焰
(3)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水
(4)石蜡蒸汽;复燃
【解答】(1)蜡烛的密度比水小,则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小。(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由外到内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图),约1S后取出,外焰温度最高,可以看到在a处的火柴梗的最先变黑。结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3)石蜡燃烧生成水和氧化铁,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4)石蜡沸点较低,刚吹灭时 由于烛芯的温度较高,此时石蜡仍然会蒸发变成蜡烛蒸汽,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的成分是石蜡,点燃白烟后蜡烛复燃。
16.【答案】 A;B;I;A;B;Ⅱ;呼出气体比吸入气体二氧化碳含量高
【解答】根据题中图像,可从 I 瓶吸入空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较少,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此时打开阀门A,关闭阀门B,空气经 I 瓶吸入人体内,呼出时,关闭阀门A,打开阀门B,呼出气体经 Ⅱ 瓶排出 ,观察两瓶中的现象。Ⅰ瓶中石灰水没有明显变浑浊,Ⅱ瓶中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到的结论是 呼出气体比吸入气体二氧化碳含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