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土地的誓言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先读课文第59—62页,然后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新课自学。
1、端木蕻良,原名 ,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代表作有 《大江》等。
2、生字生词
怪诞( ) 亘古( )默契( ) 污秽( )炽痛( )
嗥鸣( ) 谰语( )斑斓( ) 田垄( ) 蚱蜢( )
辗( )转 辘( )辘镐( )头 丰饶( )
炽痛: 嗥鸣: 谰语:
污秽:
怪诞:
亘古:
默契:
斑斓:
小组展评,评出做得最快的小组。
二、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章只有两个自然段,请归纳段意。
2、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土地的誓言”
3.作者为什么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一大串的景色、物产 (P60第二行起)
4.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三、课堂小结
四、拓展提高
1、综合性学习(2分)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年的时光已悄然流逝,初识犹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回首往昔,校园处处留下欢歌笑语,而今不免涌起缕缕怅惘。但人生就是这样,走过一个“驿站”,既意味结束,更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攀枝花某校某班举行“岁月如歌”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几项内容,请按要求完成。
(1)班上组织编写一本班史,为其内容设计两个板块,写出板块名称。(1分)
① ②
(2)班委准备策划一台“难忘今宵”的毕业晚会,请你帮忙设计一个简要的晚会活动方案。
(1分)
答:
2、语言运用(2分)
一个顾客在酒吧里喝啤酒,他喝完第二杯之后,转身问酒吧的老板:“你们一周能卖掉多少桶啤酒 ”老板得意洋洋地回答说:“35桶。”
顾客说:“我倒想出一个能使你每周卖掉70桶的办法。”
老板很惊讶,急忙问:“什么办法 ”
顾客说:“这很简单,你只要将每个杯子里的啤酒装满就行。”
(1)老板急于讨教卖酒的办法,暴露了他什么心态 (1分)
答:
(2)顾客话中有何言外之意 (1分)
答:
附课内答案:
1、本章只有两个自然段,请归纳段意。
一: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心为此而热血沸腾!
二: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2、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土地的誓言”
这是作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的誓言。
3.作者为什么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一大串的景色、物产 (P60第二行起)
列举了一大串富有东北地域特征的景色、物产,作者如数家珍,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表现了对故乡深切的留恋和炽痛的热爱,也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4.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附答案:1、综合性学习(2分)
(1)示例:班级档案、班级宣言、班级成员寄语、班级大事记、班级毕业照等,只要与班级成长着美即可。(1分) (2)示例:①活动时间、地点 ②活动内容与形式 ③参加人员④活动的具体安排等。(方案应包括内容安排与活动程序,只要能体现此次活动的主题且完整有序即可。)(1分)
2、语言运用(2分)
(1) 暴露老板急于获取更多利益的心态。(1分) (2) 讽刺老板短斤少两,坑害顾客。(1分)(意近即可)
第二课时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先读课文第59—62页,然后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2.揣摩文章精彩的段落和语言,感知文章的写作特色。
一、新课自学。
1.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为什么
2.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运用什么手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二、合作探究
1.文中多次出现“当我……当我……当我……”“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想起……”这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3.怎样理解 “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4.怎样理解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后来却改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呢
三、课堂小结
四、拓展提高(2010年达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王鼎钧《那树》(有删改),完成1-6题。(14分)
①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旋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②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③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④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
⑤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柏油路、高压线、公寓楼房……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⑥不久,计程车像饥蝗拥来。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水果摊搬了,幼稚园也搬了。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⑦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
⑧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
⑨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划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的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毫不紊乱。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
⑩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他们带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倒坍(tān) 周道如砥(dǐ)
B.虬须(zhá) 毫不紊乱(wěn)
C.踝骨(luǒ) 举镐挥斧(gǎo)
D.秩序(zhì) 刽子手(kuài)
2.从选文①-④段看,“那树”为人类作了哪些贡献?(2分)
答:
3.选文第⑤段中“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
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一句表现了“那树”怎样的品
质?(2分)
答:
4.选文对伐木工人挖走树根的描写耐人寻味,请赏析第⑩段中的划线句。(2分)
答:
5.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主要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但有几处是引用他人的话,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B.第⑧段中“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一语渲染了树被伐倒之时庄严、悲壮的气氛。
C.选文以议论结尾,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D.选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那树”真实的性灵,给人以沉重的悲剧感。
6.根据市政规划,你家附近将要修建一个文化宫,以丰富市民生活,一棵百年古树将面临
被屠戮的命运。为了让“那树”的悲剧不再上演,你将如何说服市政规划局局长,请写下你要说的话。(4分)
答:
附答案:
1.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为什么
不能删。因为“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想象到东北的父老乡亲像红玉一样的脸庞,像黑玉一样的眼睛,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铁蹄下呻吟的故乡亲人。“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两句虽是不好的事物,但确是东北地区“特产”,很容易激发人们思乡之情。
2.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运用什么手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3.文中多次出现“当我……当我……当我……”“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想起……”这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逐渐增强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4.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这里表现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一发不可收拾。它比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表达作者极其强烈的思乡之情。
5.怎样理解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 是的,昔日飘荡、回响在田垄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出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这里用“埋葬”比“飘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6.怎样理解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从深层看。这是虚写。在作者的心中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7.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后来却改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呢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于是用第二人称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1.(2分)A(B项zhá应为qiú;C项luǒ应为huái;D项kuài应为guì)
2.(2分)抗击台风给人类树立榜样;给祈求平安的人心理安慰;给行人阴凉和清静;给幼稚园里的孩子带来快乐;给情侣们以温馨的感觉;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表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成理,语言简明通顺,答到四点即可给全分)
3.(2分)表现了那树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质。(表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4.(2分)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刽子手”恣肆杀戮的丑态,那映在“路面上”、“窗帘上”的巨大阴影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无知行为的愤恨之情。(赏析表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成理,简明通顺即可视情况给分)
5.(2分)C(选文是以叙述结尾)
6.(4分)(此题是开放题。要求:称谓恰当,理由合理明确,表达符合情境,语言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