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所求问题出发展开分析与思考,进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比较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有序、有层次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会购物吗?(也就是自己买过东西吗?)
学生:买过。那老师今天就来考考同学们。师提问:昨天老师付给商店营业员100元,买了一袋大米用去65元,应该退回多少元?
让学生口算,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得出数量关系:付出的钱-用去的钱=剩下的钱)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
谈话:新学期开始了,小明的爸爸今天要给小明新衣服,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服装商店)
谈话:爸爸让小明自己挑选,商店里的衣服真多,看得小明眼花缭乱,小明决定买运动装。(出示运动装)
引导观察:运动服饰商店里的商品有哪几类?每类有几种?每种商品的价格各是多少?
(2)谈话引入,出示问题: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启发:怎样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师: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求“剩下多少元?”所用的数量关系式:付出的钱-用去的钱=剩下的钱。(板书)
提问:付出的钱知道吗?(知道)是多少?(300元)那用去的钱?(就是买运动服和运动鞋所用的钱)也就是两种东西的钱。所以“用去的钱”是指“一共用去的钱”(板书:一共)
引导:怎样计算“一共用去的钱”(加法计算),应该怎样选择商品呢?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重点词:最多
学生列式,同桌可以讨论,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①一共用去多少元?130+85=215(元)
②剩下多少元?300-215=85(元)
师:为什么这样算?(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也就是最便宜的,剩下的钱就最多)。
学生汇报交流:
①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
②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
检验:是不是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也就是最便宜的,剩下的钱就最多呢?师:引导学生把其他的三种选择方式计算出来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也就是最便宜的,剩下的钱就最多;购买的商品价格最高也就是最贵的,剩下的钱就最少。
谈话:小明这样选择就是想为爸爸多节约点钱,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爸爸还要为他买帽子(谈话引入想一想)
(3)想一想:如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汇报交流。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①最多用去多少元?24×3=72(元)
②最少找回多少元?100-72=28(元)
2.结合“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也就是最便宜的,剩下的钱就最多;购买的商品价格最高也就是最贵的,剩下的钱就最少”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教育。
3.思考: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揭示课题。
师引导并小结:我们要在读题后要弄清题目里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要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板书)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1)出示问题(1),引导分析:从“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想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追问:有了这样的数量关系,要求这个问题,还缺少什么条件?
(2)学生独立分析问题(2),先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2.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观察表格,并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启发。
(师可以稍加提示)
四、反思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