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壶口瀑布》课件(共50张PPT)2021—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壶口瀑布》课件(共50张PPT)2021—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7 07:2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看了视频后,壶口瀑布给你带来的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
散文家梁衡曾两次来到壶口瀑布,他和大家一样,震撼于壶口瀑布之壮美,回去后写了一篇游记《壶口瀑布》。他笔下的壶口瀑布是怎样的呢? 他由这前赴后继的惊涛骇浪联想到了什么呢?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作品。
壶口瀑布
梁 衡
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梳理课文的
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重点)
2.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难点)
3.体会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情感。(重点)
学习目标
壶口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期,黄河就是一条卧伏在中原大地的黄龙。它生性暴虐,荼毒生灵。大禹为制服黄龙,在晋陕峡谷之处的龙门发现了降伏这条恶龙的好去处。龙门断崖绝壁,将暴龙引入此门,犹如瓮中捉鳖,降伏暴龙将易如反掌。不料峡谷的进口处有一巨石挡道,不能顺利将黄龙引入龙门。大禹当机立断,用神斧砍开巨石,只见天崩地裂的巨响后,巨石一分为二,出现了一条大裂缝,这就是现在的“壶口”。
“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
黄河壶口瀑布
世界第一大瀑布——尼亚加拉大瀑布
中国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
中国第二大瀑布——黄河壶口瀑布
黄河壶口瀑布
游记,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城市景观、景观中的人与事进行描绘来达到记事、抒情、说理等目的的一种文体。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
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
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壶口瀑布)
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所至:即作者的游踪,游踪既可以是实录游程,也可以是视角的变换。它是游记的线索。
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它是游记的主体。
所感:是游记的灵魂。包括:直接感受、由景物引发的感想、理性思考。
文体知识
三要素:
(一)把握结构,明确对象。
游记散文开篇一般先明确游览对象,先声夺人,如梁衡的《壶口瀑布》,开篇便写道“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有时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交代旅程,如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开头“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
(二)确定游踪,安排顺序。
游记一般采用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和分类摹写三种顺序来写。
定点观察,就是确定一两个地点,然后以此为立足点,描绘四周所见景物,人不动,景不断变化,如《壶口瀑布》;
移步换景,就是随着游览者的脚步移动,不断变换景物,如《登勃朗峰》;
分类摹写,是依照不同的景致分类展现自然风景,如《壶口瀑布》中写水、写石的内容。只有先安排好顺序,文章的结构才会更清晰。所以写作前,要根据游览景物的特征,先确定写作的顺序。
(三)把握详略,突出重点。
写作时,应从令你感受最深的美景入手,切不可面面俱到。比如游览前的准备、怎样去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山上的景物、怎样下山等一笔带过即可,不要用墨太多。有特色的景物、有个性的景物、让你感受最深的景物,才是你要描绘的重点,才应该详写。在描绘景物时,我们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景物的个性。只有把握好了详略,抓住了个性特点,文章的重点才会突出。如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作者重点写冰塔林的景物,其他则略写。
(四)情景交融,表情达意。
一篇好的游记,如果仅仅满足于写景、叙事是不够的,还必须表达出写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文章才会余味无穷。如梁衡的《壶口瀑布》,作者借描写壶口瀑布,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由衷赞美,由景入情,深化了主旨。
作者简介
梁衡。(1946——)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曾任《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
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出版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录》等,散文名篇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等。新闻三部曲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教材。
横溢( ) 告诫( ) 推搡( ) 霎( )时 驰骋( ) 漩涡( )
寒噤( ) 迂( )回 汩( )
出轧( ) 湿漉漉( ) 怒不可遏( ) 挟( )而不服
自我研学
生字读音

jiè
jìn

chěng
s?ng
shà
xuán

xié
è

zhá
自我研学

zhá

轧账
倾轧
出轧

zhé
shé
zhē
折服
折腾
折本


汨罗江


汩汩

词语解释
震耳欲聋 : 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推搡:使劲推;推抢。 驰骋:(骑马)奔驰。
寒噤:寒战。 出轧:(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乘隙:利用空子,趁机会。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迂回:曲折回旋的;环绕的。
潺潺:形容雨声、水声等,潺潺流水。
从从容容:留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常常有余。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护卫。常用以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到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第一部分(1):点明壶口的地理位置和游览次数。
第二部分(2-5):具体描写作者两次到壶口瀑布的经历和感受。
①(2):
②(3~5):
第三部分(6):抓住壶口瀑布的特点,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文 章 脉 络
作者于枯水季节再看壶口瀑布。
在雨季,作者初次见到壶口瀑布。
1.明确文章脉络层次
整体感知
2.壶口瀑布在什么地方?作者总共写了哪几次去壶口瀑布的经历?其中哪次详写?哪次略写?
晋陕两省边境  
第一次? 雨季
第二次? 枯水季节
略写
详写
3.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壶口: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成因: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4. 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用第2段中的原句回答。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一)初见壶口
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初次相识,作者听见什么?看到什么?有什么感受?
精读探究
听觉: 涛声隐隐如雷、涛声如雷
视觉: 雾气弥漫;、浪沫横溢、雾罩乱石
感受: 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可怕、吞没
(惊心动魄或胆战心惊)
(二)再见壶口

雨季的壶口瀑布这样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是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找出作者游踪的句子,分析作者的观察角度。
俯视龙槽,这便是壶口。
向上游看去,仰观河面
河水畅游时,突然跌进四十多米地深沟(俯视)
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继而又随水雾由下而上,直抵青山。
洪流向两边涌去,平视龙槽两边
细观脚下的石,俯视,视线收回脚下。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的写法。
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沟底

河心
2、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有哪些方面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其声、其势、其景均不同。
3、结合2、3、4自然段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雨季看到的壶口瀑布
枯水期壶口瀑布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季节




雨季
略写
枯水季
详写
隐隐如雷,震耳欲聋(刚)
隆隆冲去、轰然而下(刚)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柔)
“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凝重”“猛烈”
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龙槽”“深不可测”;大水“向龙槽隆隆冲去”时“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大水“向两边涌去”时,“平平的,大大的,如飞毯抖落”。
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惊心动魄)撼人心魄的壮美
(波澜壮阔)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雄伟壮阔、刚柔相济
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了“脚下的石”?
第一,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
第二,从观景的角度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
第三,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

第四,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使文章的境界更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品味语言
壶口瀑布在作者的笔下是撼人心魄、雄浑壮美、刚柔相济的,请大家找出一两句喜欢的写景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从瀑布的态势、力量、颜色等方面表现河水排山倒海、湍急汹涌的气势特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品味语言
比喻
拟人
夸张
(2)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将瀑布比作“一卷飞毯从空抖落”和“一卷钢板出轧”,形象地写出瀑布平展、宽厚地形态和凝重、猛烈地气势。
品味语言
比喻
(3)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形态,和黄河水在龙槽两边滩壁上散开的画面,赋予了黄河水流以生机和活力。
品味语言
排比
拟人
(4)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水的声音之美,以及颜色、态势之美,表达了作者的喜悦、赞美之情。
品味语言
比喻
(5)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赋予黄河水人的品性,表现了黄河水外柔内刚的性格,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品味语言
拟人
1、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交流
齐读: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2、作者在文末写道:“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如何理解“这伟大”?
因为冲出壶口是黄河伟力的集中表现,表现出饱历磨难的黄河博大宽厚、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性格特点。
壶口瀑布的品质
黄河的品质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毛泽东
课堂小结
从壶口瀑布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
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让我们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多种感官写景,写景细腻。

在初识壶口时,作者调动多种感官来描写壶口瀑布,把雨季中的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描绘的淋漓尽致。听觉,如: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视觉,如“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
写作特色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本文的借景抒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将所要抒发的感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作者面对奔流不息的黄河、飞流直下的瀑布,激情澎湃“情动而辞发”,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展现了黄河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了人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把黄河刚柔相继的特点与人的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了借景抒情的目的。
本文记叙了作者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情形,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并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的精神,表达了对黄河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
主旨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