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下第六单元 21课《庄子二则——北冥有鱼》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六单元 21课《庄子二则——北冥有鱼》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7 07:3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关大鹏的古诗词名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杜甫《泊于岳阳城下》
明清的通俗小说也受其影响,如《西游记》中狮驼国的大鹏金翅雕给唐僧师徒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说岳全传》则称抗金名将岳飞(字鹏举)是大鹏转世;
俗语说:“学做鲲鹏飞万里, 不做燕雀恋子巢”。
大鹏鸟是人们努力向上,志向高远,大展鸿图的标志物。鲲鹏比喻志向高远、充满希望和力量,也成为了自由的象征。


  春秋战国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华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炫目的第一次文化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就是庄子。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古代先贤大哲。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 ,
时期 人,著名的 , ________________ 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 。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为了摆脱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著有名篇:《逍遥游》、《齐物论》。

战国
宋国蒙
道家学派
“老庄”
清静无为、天人合一
哲学家
作者简介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庄子还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庄子
其人
作品简介
《庄子》,又称《南华经》(因唐玄宗尊庄子为南华真人),是由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今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本课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
其文想象奇幻丰富,构思巧妙,大多是寓言作品,善用寓言和比喻,善于虚构,文笔汪洋恣肆,气势波澜壮阔,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逍遥游》列于《内篇》之首。“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闲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无所依赖、自由自在地活动,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子天资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使他无力一展抱负,改变现状,他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间翱翔,在绝对的自由环境里寻求解脱。因此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背景介绍
生词读音
北冥 鲲 徙 抟
齐谐 尘埃 正色邪
mínɡ
kūn

tuán
xié
āi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míng
kūn

xié

tuán
注意字音、停顿
疏通文意
借助课下注释,翻译文章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北海。庄子想象中的北海,应该在北方的不毛之地。同“溟”,海。
本指的是鱼苗,这里指的是大鱼。
传说中的大鸟名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悬挂在天空的云。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双展开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译文
鲲是指传说中北方的大海里的一条大鱼。鲲的体积,不知大到几千里;可变化为飞鸟,名为鹏,鹏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惊涛拍岸
大鹏鸟,中国神话传说中最大的一种鸟,是世界许多传说中奇大无比的神鸟,由鲲变化而成。
大鹏展翅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海水运动。古代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大鹏可借风力南飞。
迁移
天然形成的水池。
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击水,拍打水面
盘旋飞翔
旋风
气息,这里指风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湛蓝。
真正的颜色。
同“耶”,疑问语气词。
尽头。
代大鹏
这样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感知内容
第一层: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鲲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
第二层: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摇九万;
第三层: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朗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几层意思,并简单概括每层的大意。
文章用“鲲鹏”开篇有何妙处?
用奇异的想象,夸张,描写了形体硕大,变化神奇的鲲鹏;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体现了庄子文笔的奇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大鹏?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
(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
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文章第一层是如何描写鲲鹏的形象的?
1.两个“不知其几千里也”,用了反复和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鲲鹏的形体之大;
2.“怒”,写出鹏腾飞时力度之大,气势之盛;
3.“垂天之云”兼用比喻和夸张,突出鹏翼之大。
文章开篇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好处?
顶真。以顶真的修辞联结成一个整体,结构严密,读来语气连绵,音律流畅。
引用《齐谐》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引用《齐谐》的文字渲染鹏之大。“击、抟、三千里、九万里”等极言鹏徙南冥时气势恢宏。
“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
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
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写鲲鹏的目的地是“南冥”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与出发地“北冥”形成对比,表现鲲鹏从渺远幽深的极北之地迁徙到极南之地,可见其志向远大。
南冥是天然的水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亦若是则已矣。”
(“人视苍穹”如同“大鹏视下”)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到的是一样的,都不能看到“正色”,都受到距离的限制,说明人与大鹏的视力都有限。
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
庄子笔下的“鹏”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硕大无比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1
2
3
4
力大无穷
志存高远
善借长风
其翼若垂天之云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1.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生动传神描写了大鹏起飞的气势,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鹏飞也需要凭借外力。
2. “击”“抟”两字,拍打和盘旋飞翔,生动传神写出了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激发人的豪情壮志,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启示人们要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勇于搏击,敢于追求。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世间万物都是有所依凭的,都没有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
主旨:作者借大鹏乘风翱翔,雾气、尘埃等漂浮的现象,说明作为形体的生命,是没有绝对自由的,也不可能有;而人的精神,是应该绝对自由的,表达了作者对精神自由地追求。
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道理:世间万物都是有所依凭的,都没有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

合作探究
 因为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形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脊背不知有几千里长。表现这只大鹏的奇异与非凡。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本文的标题是“北冥有鱼”,为什么又转而去写“鸟”?
合作探究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从鲲鹏身上受到哪些启迪?
  鲲鹏入深海,翔九天,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它给我最大的启迪是人应该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就如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伟大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勇于承担历史的使命。
文言词汇积累
文言现象小结
1.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2.词性活用:
怒而飞 形容词作动词,振奋,用力鼓动翅膀。
鲲之大 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齐谐》者,志怪者也。 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古今异义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古义:海水运动。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野马也,尘埃也
今义:一种动物的名称。
古义: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怒而飞
古义:振奋,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
今义:愤怒。
南冥者,天池也
今义:湖泊的名称。
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
一词多义


其名为鲲
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代词,它的)
(代词,它)
(表选择,是……还是……)
怒而飞。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叫作)
(成为)

其名为鲲
化而为鸟
(连词,表修饰关系)
(连词,表修饰关系)
(代大鹏)
一词多义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北山愚公长息曰。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气息,这里指风)
(气息)
(叹气)
(平息)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之徙于南冥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的)
(的)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一词多义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凭借)
(用)
文言句式
南冥者,天池也。
(“……者,……也”表判断。)
去以六月息者也。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以六月息者去也”。)
判断句
倒装句
【手法总结】
(1)顶真:“……其名为鲲。鲲之大……其名为鹏。鹏之背……
作用:联结成一个整体,结构严密,读来语气连绵,音律流畅。
(2)反复、夸张:“不知其几千里也”
作用:极力渲染鲲鹏之硕大无比。
(3)引用:《齐谐》:“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作用:使用了两个极度夸大的数字展现了大鹏“徙于南冥”的磅礴气势。
(4)想象:“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作用:以人之视天来想象鹏之视下,意境开阔邈远。
拓展延伸
成语积累
鹏程万里:形容前程远大。
鲲鹏展翅:施展抱负,实现宏伟的理想,创造一番事业,比喻前程远大,不可限量
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上升。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世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画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全诗语气直率不谦,充满了初生牛犊儿不怕虎的锐气。
上李邕
庄周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突然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庄周梦蝶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该成语比喻人生变幻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