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下科学4.1太阳和月球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1年太阳活动频繁,如图是太阳释放的耀斑,它出现在太阳的( )
A.色球层 B.光球层 C.日冕层 D.外层
2.false近日宣布己探测出距离地球31光年的一颗星球false,称之为“超级地球”,它围绕着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星球做公转运动。false星球和地球均属于( )
A.恒星 B.行星 C.卫星 D.彗星
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直接影响的是( )
A.产生磁暴现象 B.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C.发生日食现象 D.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4.如图是用专用仪器拍摄的太阳照片,其中①所示太阳活动是指( )
A.日珥 B.耀斑 C.太阳黑子 D.太阳风
5.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抬头便可见天上有一轮红日,但其周围的景象是( )
A.一片天蓝色,万里晴空 B.一片黑暗,能看见星星闪烁
C.一片明亮,无法看到星星 D.一片黑暗,看见星星不闪烁
6.天王星和海王星是太阳系的两颗行星,根据下表数据(地球的有关数据均作为1)推测可能正确的是( )
行星
距太阳距离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体积
质量
地球
1
1
1
1
1
天王星
19
84
0.7
65
15
海王星
30
165
0.6
57
17
A.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公转周期越长
B.行星公转周期越长,自转周期越长
C.行星体积越大,行星质量越大
D.行星质量越大,自转周期越长
7.“织物版”五星红旗在月球的展示,体现了很高的科技含量。为了能让红旗在月球表面长时间保存,科研队员在设计时候不需要考虑的因素的是( )
A.月球表面随处可见环形山
B.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
C.月球表面有很强电磁辐射
D.月球表面没有空气
8.日、地、月是人类最熟悉的三个星球,关于三个星球认识正确的是( )
A.我们肉眼看到的太阳主要是色球层 B.地球从内到外的结构为地核、地幔、地壳
C.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是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D.月球是围绕地球运动的行星
9.2019年1月3日,我国嫦娥四号奔月成功,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着陆探测,假如你是“嫦娥四号”其中的一名宇航员,下面符合实际的是( )
A.没有陨石撞击,因此无环形山 B.固体闯入月球大气层,可形成流星
C.脚步声震耳欲聋 D.可以跳跃得很远
10.关于太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B.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依次是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
C.我们肉眼看到的太阳是它的色球层
D.光球层上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太阳黑子
二、填空题
11.太阳是一个由炽热气体组成的球体,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可分为3层,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12.如图是反映月球表面局部状况的一张照片。读图回答:
(1)月球表面明暗状况不同,明亮部分是月球上的______。
(2)你可以发现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有众多的环形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13.图是太阳的局部结构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代表光球层的字母是_________。
(2)2001年某天,北美、中国等地区发生的大范围手机(移动电话)通讯短时间中断事件,这与太阳色球层上的_________增强有关。
14.月球是地球的天然____。月球本身____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球是____照亮的月面。如图所示是在太空中拍摄的月球图,我们看到月球的表面阴暗状况不同,我们始终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____。月球上听不到声音的原因是____,这也是照片上月球周围的空间一片漆黑的原因。
15.阅读下图太阳照片,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表面的黑色斑点叫做 ,如图中[ ],它们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 而显得较暗的斑块。
(2)照片中太阳表面的黄色斑块是 层,如[ ]。
(3)图左上角的红色喷发物[A]叫做 。
(4)日珥和耀斑发生在太阳的 层,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的 层。
16.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我国“嫦娥四号”卫星也已经带“月球车”登陆月球。
(1)“好奇号”选择火星登陆,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火星离地球近,大小和质量也接近地球,太阳系中另外两颗类地行星是_____和_____。地球、火星等都按照一定的轨道围绕_____公转。
(2)“月球车”登陆月球,将面临的环境特征是_____(填字母)。
A.沙尘暴
B.暴雨
C.温差大
D.噪音干扰
E.引力比地球上小
参考答案
1.A
【详解】
太阳外部大气层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2.B
【详解】
根据题意知道,“它围绕着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星球做公转运动”,说明false星球围绕恒星运动,所以,false星球和地球均属于行星,故B正确。
故选B。
3.C
【详解】
A、太阳活动会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太阳活动会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故B不符合题意。
C、日食现象是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所造成的的,与太阳活动无关,故C符合题意。
D、太阳活动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A
【详解】
照片中①区域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圆圈,上面跳动着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叫做日珥,日珥是在太阳的色球层上产生的一种非常强烈的太阳活动。
故选A。
5.D
【详解】
由于在月球上没有大气层,所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不会发生折射现象,所以周围的景象是一片黑暗,能看见星星,全不闪烁。
故选D。
6.A
【详解】
A.根据表格数据,行星距离太阳越远,行星的公转周期越长,故A正确;
B.根据表格数据,海王星的公转周期比天王星长,但它的自转周期比天王星短,故B错误;
C.根据表格数据,天王星的体积比海王星的体积大,但它的质量小,故C错误;
D.根据表格数据,海王星的质量比天王星大,但自转周期比天王星小,故D错误。
故选A。
7.A
【详解】
A.月球表面随处可见环形山与红旗在月球表面长时间保存无关,不需要考虑,故A符合题意;
BCD.制作红旗的材料需要适应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很强电磁辐射和没有空气,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B
【分析】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唯一绕地球转动的天体。地球公转产生四季交替现象,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详解】
A、太阳大气由里向外分成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而平时肉眼能看到的只有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看到,A不符合题意。
B、地球由内到外:地核-地幔-地壳,B符合题意。
C、地球自转是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C不符合题意。
D、月球是围绕地球运动的卫星,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D
【详解】
A.月球上有很多环形山,对于它的形成,目前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故A不符合实际;
B.固体闯入地球大气层成为流星,是陨石和空气摩擦生热的过程,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故B不符合实际;
C.月球表面无大气,真空不能传声,故C不符合实际;
D.月球的引力小,月球重力比地球重力小得多,很容易跳跃,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10.D
【详解】
A.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故A错误;
B.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故B错误;
C.人们肉眼可以看到的太阳光亮的表面,为光球层,故C错误;
D.太阳黑子是光球层物质剧烈运动而形成的局部强磁场区域,也是太阳活动强弱的重要标志,故D正确。
故选D。
11.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详解】
太阳大气是太阳外边的大气层,从里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12.高地 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
【详解】
(1)[1]月球上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
(2)[2]因为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所以月球表面有众多的环形山。
13.A 耀斑
【解析】
【分析】
太阳大气层由外向内分别是: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和耀斑,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电离层,扰乱无线电短波通信;对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极地附近产生极光;气候发生异常:暴雨、干旱等。
【详解】
(1)太阳大气层由外向内分别是: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根据太阳局部结构图可知,A是光球层、B是色球层、C是日冕层。故答案为:A。
(2)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和耀斑,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上。移动电话通讯短时间中断事件,这与太阳色球层上的耀斑增强有关。故答案为:耀斑。
【点睛】
本题以“太阳大气外部结构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太阳大气层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图和识记知识解析问题。
14.卫星 不 太阳光 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同 月球上没有空气
【详解】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月球本身不发光,
[3]我们看到的月球是反射的太阳光;
[4]我们看到月球的表面阴暗状况不同,我们始终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同结果;
[5]声音靠介质传播,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听不到声音。
15.(1)太阳黑子 B 低 (2)色球 C
(3)日珥 (4)色球 光球
【分析】
本题考查了太阳的活动。
【详解】
(1)太阳表面的黑色斑点叫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如图中的B。它们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看起来比光球暗的斑块。
(2)照片中太阳表面的黄色斑块是色球层,如图中C。
(3)在色球上人们还能够看到许多腾起的火焰,如图左上角的红色喷发物[A]叫做日珥。
(4)色球层会发生的活动是耀斑和日珥;光球层上会发生太阳黑子。
16.水星 金星 太阳 CE
【详解】
(1)[1][2]太阳系中另外两颗类地行星是水星和金星;
[3]地球、火星等都按照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
(2)[4] “月球车”登陆月球,温差大和引力比地球上小是面临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