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下科学3.1机械运动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
A.蜗牛夏眠 B.大雪纷飞 C.天宫二号卫星发射 D.地震
2.一个成年人正常的步行速度大约是( )
A.1.3米/秒 B.1.3千米/时 C.13米/秒 D.13千米/时
3.如图为某物体沿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对该物体在0~5s内运动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物体在5s内运动的路程为2m
B.物体在3s-5s内通过的路程是0-1s内通过路程的2倍
C.物体在5s内的平均速度为0.67m/s
D.物体在1s-3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4.图甲和图乙分别表示甲乙两车的运动,由图象可知( )
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C.甲、乙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不同
D.甲、乙都以2m/s作匀速运动
5.早上小明乘坐公交车上学,在座位上坐定后,对面的小朋友对小明大喊:你动起来了,则这位小朋友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
A.车上坐着的乘客 B.车窗外的树木 C.公交车上的座椅 D.公交车司机
6.在下列诗词中都蕴涵着物理知识,其中能体现物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 )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C.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D.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7.向前直线行驶的车内,小明给小芳连拍两张照片,如图所示。拍照过程中,车可能( )
A.向西加速 B.向东加速
C.向西减速 D.向东减速
8.甲、乙两物体运动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则由图像可知( )
A.两物体在t=5秒时一定相遇
B.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小于乙
C.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
D.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
9.已知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5200 米/ 秒、1500 米/ 秒、340米/ 秒,18米的铁管装满水,将你的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请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的敲击声的次数是( )
A.1次 B.2 次 C.3 次 D.4 次
10.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6km/h的速度前进,小王以10m/s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6km.则( )
A.三人速度一样大 B.小李速度最大
C.小王速度最大 D.小张速度最大
二、填空题
11.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图所示的是一只白鹭平行于溪水水面飞行的画面。
(1)若以白鹭为参照物,它在水中的倒影是___________(填“运动”或“静止”)的;
(2)白鹭看到了水中的鳜鱼,鱼的实际位置应位于白鹭看到的位置的___________(选填上方或下方)。
12.弹钢琴时手指按压不同的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____;利用声纳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2s后收到回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1m/s,则此处海水的深度为_____m;利用此种方法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
1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在气温15°C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如果看到闪电后,3s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大约_____m。
14.如图是某同学周末随父母乘列车外出旅游时根据列车运动情况绘成的s-t图,请据图分析:
(1)在前5小时,列车行驶的速度是__________千米/时;
(2)列车在5-6小时时处于__________状态;
(3)列车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千米/时。
15.小明坐在一辆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上,他看见路旁的树木纷纷向后退,这个观察结果是以_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的,如图是路途中这辆汽车上速度计的示数,此时该车的行驶速度是____________,若这辆车保持这个速度不变,到目的地还有217km,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___。
三、探究题
16.降落伞是让人或物体从空中安全降落到地面的一种工具,广泛用于应急救生、空投物资等。某STEM项目学习小组同学对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了兴趣,并开展了以下探究。
(实验器材)①纱布、棉布、防水布:②小沙包若干;③剪刀、刻度尺、透明胶带、绳子、天平
(提出问题)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建立假设)假设一: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面材料有关;假设二: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面面积有关;假设三: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和重物的总质量有关
(1)(收集证据)如图,将沙包挂在降落伞上,并使它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实验时,同学们发现实验器材中缺少一种测量工具_______
完善实验器材后继续实验,获得以下数据
组别
伞面材料
伞面面积(cm2)
伞和重物的总质量(g)
降落时间(s)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1
纱布
1200
100
8.6
8.5
8.7
8.6
2
棉布
1200
100
9.3
9.5
9.4
9.4
3
防水布
1200
130
10.7
10.8
10.9
10.8
4
防水布
1500
130
13.1
13.4
13.4
13.3
5
_____
_____
_____
/
/
/
/
(2)(得出结论)分析上述1、2组数据,发现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____有关。若要判断假设二是否正确,应比较____组的数据。
(3)(思考讨论)进一步分析发现,针对建立的假设,所收集的证据并不完整,请你在答题卷的表格中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____)
17.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中,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小红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的过程中在做________??(选填“匀速”、“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测得纸锥在甲、乙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9.60cm,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____??m/s。
(3)在图2中,能正确反映出该纸锥从甲位置下落到丙位置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的是_____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18.科学探究源于观察和问题,拓展性小组同学观察到下列现象,跳伞运动员在未打开降落伞时下落很快,打开降落伞下落的速度会减小;“瓢泼大雨”以很快速度降落到地面,而“毛毛细雨”则缓慢地飘落到地面。
(查阅资料)物体从高空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大,所受阻力也越来越大,当阻力增大到与重力相等时,将以某一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个速度被称为物体下落的收尾速度。
(提出问题)物体从高空下落时收尾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建立猜想)①可能与物体的横截面积有关。②可能与物体的_____有关.
(设计方案)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可以用小球作为理想化模型来代替生活中的不规则物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于是同学们决定取5个不同的小球进行实验,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分别从一定高度(足够高)由静止下落,来探究小球从高空下落时的收尾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获取证据)相关测量数据见表:
小球编号
1
2
3
4
5
小球质量m(克)
2
5
5
5
45
小球半径r(米)
0.05
0.05
0.05
0.25
0.15
小球收尾速度v(米/秒)
16
40
10
1.6
?
(得出结论)
(1)比较1、2号小球的相关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
(2)根据表中数据,推测5号小球的收尾速度v=____________。
(3)请你结合上述探究,解释“跳伞运动员打开降落伞后比打开降落伞前收尾速度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19.在长为884米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间隔2.43s。(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求:(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是多少?
(2)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速度是多少?
20.小明靠窗坐在一列速度为60km/h的火车里,看到一辆有30节车厢的货车迎面而来,当货车车头经过窗口时,他开始计时,直到最后一节车厢驶过窗口计时结束,他所记录的时间为18s,已知货车车头长10m,车厢长15.8m,车厢之间及车厢与车头之间间距都是1.2m,求:货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 B D.蜗牛冬眠、大雪纷飞、地震,都是由自然界中由于大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影响,都属于自然现象,故不符合题意;
C.天宫二号卫星发射不属于自然现象,属于人类活动,C符合题意。
故选C。
2.A
【详解】
一个成年人正常的步行速度大约为
1.3m/s=1.3×3.6km/h=4.68km/h
故选A。
3.A
【详解】
A.由图可知,物体在5s内运动的路程为2m,故A正确;
B.由图可知,物体在3s~5s 内通过的路程和0~1s内通过路程都是1m,因此路程相等,故B错误;
C.物体在5s 内的平均速度为
v=false=0.4m/s
故C错误;
D.物体在1s~3s内路程不变,说明1s~3s内保持静止,故D错误。
故选A。
4.D
【详解】
A.由图可知,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不是由静止开始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甲可知,在0-5s内,甲车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不变,由图乙可知,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甲可知,甲车在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m,由图乙可知,乙车的速度是2m/s,乙车在5s内通过的路程
s乙=v乙t=2m/s×5s=10m
甲、乙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图甲可知,甲车在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m,甲车的速度
false=2m/s
由图乙可知,乙车的速度是2m/s,甲、乙都以2m/s作匀速运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B
【详解】
A.以车上坐着的乘客为参照物,小明相对于车上坐着的乘客的位置没有改变,小明是静止的,不符合题意;
B.以车窗外的树木为参照物,小明相对于车窗外的树木的位置改变,小明是运动的,符合题意;
C.以公交车上的座椅为参照物,小明相对于公交车上的座椅的位置没有改变,小明是静止的,不符合题意;
D.以公交车司机为参照物,小明相对于公交车司机的位置没有改变,小明是静止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A
【详解】
A.以“帆船”为参照物,“青山”和“帆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青山”是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物,“青山”与“河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青山”是静止的;所以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故A符合题意;
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气体和液体中传播,故B不符合题意;
C.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只能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桃花是红色的,因为桃花反射红光,故C不符合题意;
D.满架蔷薇一院香,整个院子里都能闻到蔷薇花的香味,是气体分子运动的结果,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C
【详解】
由甲图到乙图可以看出广州塔相对于车来说像东运动了一段距离,所以拍照过程中车在向西运动,再者乙图中水杯的水的运动情况可知,车在向西作减速运动,故选C。
8.C
【详解】
A. s-t图象中两线相交表示两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题中没有说明运动方向,则t=5s时不一定能相遇,故A错误;
B.由图象知道,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等于乙,故B错误;
C.由图象知道,甲物体的图象是一条曲线,表示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
D.s-t图象仅描述直线运动,甲物体的运动图象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9.A
【详解】
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18m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false
false
false
由三次时间比较可以看出,相差不到0.1s,所以人耳是分辨不出来的,只能听到混在一起的一次声音。
故选A。
10.A
【详解】
小张驾驶电瓶车的速度false;
小王跑步速度false;
小李骑自行车速度false.
所以三人速度相等。故选A.
11.静止 下方
【详解】
(1)[1]一只白鹭正平行于水面飞行,白鹭和白鹭所成的像关于水面是对称的,若以白鹭为参照物,像与白鹭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像(即它在水中的倒影)是静止的。
(2)[2]鳜鱼反射的光线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白鹭的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鳜鱼变浅了,所以鳜鱼的实际位置在看到像的下方。
12.音调 能量 1531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
(1)弦乐的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跟松紧、长度、粗细有关,调节二胡的松紧程度,改变了弦的松紧,改变了振动频率,改变声音的音调;
(2)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仪器,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3)声音到达海底的时间为:
t=2s/2=1s,
由v=s/t可得,海洋的深度为:
s=vt=1500m/s×1s=1500m.
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地球到月亮之间是真空,所以超声波不能传播,不能用超声波测量地月距离.
13.340 1020
【详解】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气温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由false知道,闪电发生处的距离
s=vt=340m/s×3s=1020m
14.100 静止 93.75
【详解】
(1)由图象可知,在前5小时,列车行驶的路程为s=500km,时间t=5h,列车行驶的速度
false
(2)如图为s?t图象,5?6小时列车的运动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说明列车通过的路程不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其运动状态是静止状态。
(3)由图象可知,列车行驶的总路程为s′=1500km,时间t′=16h,所以列车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false
15.汽车 70km/h 3.1h
【分析】
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从这辆汽车上的速度计上看,指针位于60~80之间,所以可以判定此时该车的行驶速度是70km/h;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将已知数值代入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1]以汽车为参照物,它和路旁的树木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此时乘客是静止的,树木是运动的,所以他看见路旁的树木纷纷向后退。
[2]从这辆汽车上的速度计上看,指针位于60~80中间,所以可以判定此时该车的行驶速度是70km/h。
[3]根据false可知,需要的时间
false
16.秒表 伞的材料 3、4 见解析
【详解】
(1)[1]实验中需要测量降落伞降落所用的时间,故需要用到秒表。
(2)[2][3]根据1和2的实验数据可知,在伞的总质量、伞面面积相同时,伞的材料不同,所用的时间不同,即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的材料有关;根据3和4的实验数据可知,在伞的总质量、材料相同时,伞面面积越大,所用的时间越长,即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面面积有关。
(3)[4]实验中需要探究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和重物的总质量是否有关,需要控制伞的材料和伞面面积相同,改变质量的大小,所以需要添加的数据为组别5,如下表所示。
组别
伞面材料
伞面面积
(cm2)
伞和重物的总质量(g)
降落时间(s)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1
纱布
1200
100
8.6
8.5
8.7
8.6
2
棉布
1200
100
9.3
9.5
9.4
9.4
3
防水布
1200
130
10.7
10.8
10.9
10.8
4
防水布
1500
130
13.1
13.4
13.4
13.3
5
纱布
1200
120
/
/
/
/
17.变速 相同时间内纸锥下落的高度不相等 0.12 C
【详解】
(1)[1][2]由纸锥照片可知: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的过程中,纸锥在相等的时间t内路程s越来越大,由false知,纸锥的速度越来越大;所以纸锥做变速直线运动。
(2)[3]由图示可知,甲、乙两位置间的运动时间
t=0.2s×4=0.8s
纸锥的速度
false
(3)[4]根据图象中纸锥从甲位置下落到丙位置过程中,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的过程中,纸锥在相等的时间t内路程s越来越大,纸锥下落的后面3个之间的距离几乎不变,所以纸锥后面的运动应该是接近匀速的,所以由图象知图象C能反应纸锥下落的运动情况。
18.质量(或重力) 在该实验环境下,半径相同的小球从高空落下时的收尾速度与质量成正比 40 打开降落伞后半径增大
【详解】
[1]由“阻力增大到重力相等时,将以某一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可猜想,物体从高空下落时收尾速度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或重力)有关。
(1)[2] 比较1、2号小球的相关实验数据可知,两球的半径相等,质量不同,且质量越大收尾速度越大,且收尾速度与质量的比值相等,故可得结论:在该实验环境下,半径相同的小球从高空落下时的收尾速度与质量成正比。
(2)[3]分析表中2、3、4号小球的相关实验数据可知,小球的质量相等,半径不同,收尾速度不同,且收尾速度与小球半径平方的乘积0.1不变,故可得结论:在该实验环境下,质量相同的小球从高空落下时的收尾速度与小球半径的平方成反比;综上可知,小球的收尾速度可设为v=false,把1号小球的数据代入可得
16m/s=k×false
k=0.02false
则5号小球的收尾速度
v=false=40m/s
(3)[4]环境相同时,质量相等的小球从高空中下落时,半径越大,收尾速度越小,所以,跳伞运动员打开降落伞后,半径增大,收尾速度减小,即比打开降落伞前收尾速度小。
19.(1)2.6s;(2)5200m/s
【详解】
解:(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884m所用的时间
false
(2)声音在金属中传播所用的时间
t金=2.6s-2.43s=0.17s
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
false
答:(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是2.6s;
(2)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速度是5200m/s。
20.44km/h
【详解】
火车总长为L=15.8m×30+1.2m×30+10m=520m=0.52km
火车在18s内走的路程s=vt=60km/h×falseh=0.3km
v货t=L-s,v货×falseh=0.52km-0.3km,v货=44km/h
答:货车行驶的速度是44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