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1.会认“珑、剔”等10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5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圆明园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雨果曾经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圆明园为何受到如此的赞美?我们引以为傲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竟然变成了如今的废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遭受的苦难。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语。
(1)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语。教师随机指导。
(2)小组内交流,运用词语造句,借以理解。
师:刚才同学读课文不但读得通顺流利,而且有的同学还读得很有感情。老师相信你们同样能有感情地读好下面的词语。自己先练习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老师检查词语检测:
不可估量 举世闻名 皇家园林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 山乡村野 田园风光 平湖秋月 蓬岛瑶台 西洋景观 风景名胜 天南海北 青铜礼器 名人书画 奇珍异宝
3.字词教学
师:这些词语里,老师有一个词语想请教大家,“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文中指什么“不可估量”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价值可以被称为“不可估量”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评价圆明园的价值的?(指名汇报)作者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 教师归纳出示三个句子。(学生齐读)
圆明园是:
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品读“美”。
同学们想不想到这个著名的皇家园林游览一番呢?那就跟随老师一起来吧!
3.创设情境,表达“美”。
园林里有如此之多的美丽景观,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处呢?想象一下那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现在你们选一处自己最喜欢的景观去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就是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就是这样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却被两个强盗毁灭了。它是如何被毁灭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1.在网上搜集关于圆明园的资料,了解历史。
2.继续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识,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听写词语,订正。
(请小组长看小组同学的听写情况并向老师汇报。)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在圆明园前面填一个词。________的圆明园
(举世闻名 金碧辉煌 诗情画意 建筑雄伟 万园之园……)
生交流。
二、研读课文,欣赏美景
1.你知道圆明园的面积有多大吗?
最新制定的方案显示,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范围东至圆明园东路,南到清华西路,西至圆明园西路,北到规划公路一环,占地面积458.9公顷。
它由圆明园、绮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师明确:布局规模宏大。
2.圆明园中有哪些美景?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师明确:风格多样
3.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几处名胜景观吧。
(投影出示几幅圆明园美景图)
你可以选择一处说说感受。
师:这美丽迷人的景色只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大家知道圆明园著名的景点有多少处吗?
(学生介绍了解到的资料:圆明园著名的景点就有40处。这40处景观也是“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比如有“平湖秋月”,有“西峰秀色”,有“曲院风荷”“安澜园”,有“君子轩”,还有“关帝庙”等。后又续增了8处景观。)
三、细读文本,探究“毁灭”
1.如此辉煌而美丽的皇家园林,竟在三天之内化为灰烬。朗读第5自然段,说一说:是谁焚毁了我们的圆明园?
2.联系上下文,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第5自然段中出现的时间是1860年10月6日和10月18日、19日。10月6日讲述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10月18日、19日写侵略者火烧圆明园。这两个时间点揭示了侵略者所犯罪行,令人发指。
3.有感情地读一读让你感到愤慨、痛恨、痛惜的句子。
重点感悟:
(1)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2)大火连烧了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①思考:圆明园中化成灰烬的是什么?
(建筑艺术的精华 文化艺术的瑰宝 中华民族的尊严)
②圆明园就这样在三天的大火中化为灰烬,就这样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就这样只能浮现在我们的梦中。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损失吗?
四、精读课文,探究方法
1.体会对比和铺垫的作用。
师: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用了大半的篇幅去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是为什么呢?说一说,议一议:
没有这些“有”,怎么体会到“举世闻名”,怎么体会到博物馆、艺术馆、园林瑰宝、建筑精华?正因为深切体会到这些“拥有”,才会更加痛心;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就是运用了铺垫和对比的手法,引起读者共鸣,激发读者情感。
2.师:自读文段,看一看外国人(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找出属于“铺垫”的段落,读一读。
课堂交流。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同学们,英法联军,还有后来的八国联军,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指引着他们的舰队驶入中国领海;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成的枪弹、炮弹屠杀中国人;然后逼迫清政府在中国人发明的纸上签订不平等条约。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深思吗?我想每个中国人读了这篇课文都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对自己,对别人,甚至对当今社会还在搞霸权主义的国家说。请同学们课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课外还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历史背景。
2.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观看电影《圆明园的毁灭》
五、拓展延伸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园林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