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12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70:综合测试(新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2012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70:综合测试(新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15 16:2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修模块综合测试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宽宥 苑囿 黝黯 循循善诱 良莠不齐
B.荫凉 绿茵 殷红 万马齐喑 寅吃卯粮
C.甬道 怂恿 踊跃 出土陶俑 汹涌澎湃
D.召唤 招安 诏书 昭然若揭 呕哑嘲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荧屏 反修率 革故鼎新 万变不离其宗
B.精典 勘误表 力透纸背 一竿子插到底
C.熨贴 挖墙脚 原形毕露 放置四海而皆准
D.孤僻 明信片 知书达理 心有灵犀一点通
3.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些俱乐部在引进外援时,总是犯拾人牙慧的毛病,眼睛只盯着那些曾在别的俱乐
部表现出色的球员,自认为是慧眼识英才,但往往是事与愿违。
B.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整天期不虑夕,一副乐呵呵的
样子。
C.李敖是世界上最特立独行的理想主义者,他写过一百多本书,可其中九十六本被查
禁,自人类有史以来,写书之多,被查禁量之大,他居世界第一。
D.这套丛书选题不错,但编辑水平甚差,尤其是其中的古代系列,有些书实在是唐突
古人,令人不忍卒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路遥非常真实地没有任何逃避地参与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的历史进程,并为
此做出了一位严肃作家应有的贡献。
B.残疾后的他却忘不了山里娃对读书的渴望,18年来妻子李正洁用自己坚强的脊梁背
起杜广云风雨无阻为山里孩子授课。
C.针对北京奥运会圣火在欧洲传递时频受阻挠干扰,近日海外华人、留学生自发串联
反制“藏独”分子干扰圣火传递,组织保卫奥运圣火。
D.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8年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提出了“防止务工收
入过快增长,降低由劳动力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的建议,舆论普遍提出质疑。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悬空廊桥建造在大峡谷南缘老鹰崖距谷底1158米的高空,为U字形,最远处距岩壁21米。
①游客可以行走其上,俯瞰大峡谷和科罗拉多河景观
②它每年将吸引50万游人前来观光
③廊桥宽约3米,底板为透明玻璃材质
④还能够抵御80公里外发生的里氏8级地震以及最高速度为每小时160公里的大风
⑤游客们只需花25美元,就可以体验一回凌空俯瞰1200米大峡谷的刺激感觉
⑥它在建造过程中使用了454吨钢梁,完工后能够承受住72架波音飞机的重量
A.②⑤③①⑥④ B.③①⑥④②⑤ C.⑥④③②①⑤ D.③①⑤⑥④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循环经济
最近,温家宝总理召开国务院会议,专门研究了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的问题。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传统经济是一种经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路径的线性经济,与此不同,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到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经济循环中,使物质和能源在这个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在物质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浪费严重。尽管矿产资源短缺,却由于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资源利用率相当低,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据测算,目前我国可以回收而没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达上千亿元。每年约有500万吨左右的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左右的废纸及大量的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回收利用。
机电产品制造业是最大的自然资源使用者,也是最大的环境污染源,废旧产品可造成严重的“汽车垃圾”“电子垃圾”等社会公害,带来能源过度浪费、噪声污染、环境污染、效率低下等问题。有不少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或有害的重金属,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极大威胁。一些本应报废的废旧产品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不发达地区继续使用,也加重了这种危害。
我国的废旧物资回收、再生和无害化处理,应作为优先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大力促进。当前在我国城市地区活跃着数以百万计的废旧物资和产品回收大军,但是,他们处于非常散乱的无序状态。尤其是回收废旧物资缺乏专业化处理体系,在对可直接变为再生资源的废旧物资进行商业化处理后,缺乏对没有利用价值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配套设施,存在着二次污染的隐患。政府应该对这些产业进行规范,提供相应的配套技术支持和优惠政策,鼓励形成规模化的配套产业。
为遏制水污染蔓延的趋势,各地区,尤其是缺水地区,应该分门别类地制订明细的循环用水技术标准和废水排放标准,制订水污染控制达标时间表。
中国从1998年起开始引进循环经济理论,并进行试点工作。先后开展了8个生态省建设,建立了14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创建了38个环保模范城市,为中国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事实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一样,是社会进步的产物,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如今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潮流。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我国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
6.对“循环经济”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相对于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传统经济而言,“循环经济”是在资源利用方面具有较高效率的理想经济形式。
B.“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的工业化生产方式相反,循环经济将以发展与生态有关的产业为主。
C.“循环经济”是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使物资和能源在不断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利用,以求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D.“循环经济”是从国外引进的理论,但符合我国国情,它属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
7.下列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原有的废旧物品回收大军还只是简单地把可直接变为再生资源的废旧物资进行商业化处理,这种状态还谈不上是循环经济。
B.高水平的循环经济产业应该能够对废旧物资进行深度利用,充分挖掘其可再生性,而这样的产业在我国大有发展空间,前景可观。
C.循环经济产业不仅应该得到政府的管理和规范,还应该获得政府提供的技术支持和政策优惠。
D.循环经济产业的大力发展,将要求各地区,尤其是缺水地区分门别类地制订明细的循环用水技术标准和废水排放标准,制订水污染控制达标的时间表。
8.依据原文意思,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日本资源匮乏,而美国、西欧资源富足,这就决定了日本的经济模式是循环经济,和美国、西欧的经济模式截然不同。
B.中国大规模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限制传统经济产业,将使中国的三农问题、贫富分化问题、东西部发展不均衡问题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
C.像中小学生教材的重复利用、中性笔笔芯的回收、关闭违规开采的小煤窑、净化文化市场、妥善处理核废料等,都可以看成是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具体要求。
D.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符合循环经济模式这一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要求的,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馀习。后百有馀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馀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今皆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取材于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 怪:感到奇怪
B.韩、李之徒出 徒:徒弟,弟子
C.子美之齿少于予 齿:岁数,年龄
D.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 近:接近,学习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一酒食之过 B.此其可以叹息流涕也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予举进士于有司 D.而子美独不幸死矣
不拘于时,学于余 序八州而朝同列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是肯定苏子美文学才华、文学追求的一组是
①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②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
③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④时人颇共非笑,而子美不顾也
⑤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 ⑥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子美死后四年,欧阳修才从苏子美的岳父家得到其遗稿,并集录成卷。
B.苏子美遭排挤挫折,被贬为民,漂流异乡,他的文章却在天下流传开来。
C.苏子美提倡古文,在他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一代文风得以彻底改变。
D.与苏子美一起饮酒获罪的豪俊,后来全都晋升官职,苏子美却不幸死去。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3分)
                                    
②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 (3分)
                                    
③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完成①一②题(8分)
蝶恋花
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①前三句借助刻画诗人形象来抒发感情。作者刻画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感情?请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简要分析“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6分)
(1)①贾谊《过秦论》指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里“ , ”表达了对
封建统治者的蔑视。
③杜甫《蜀相》中两个句子“ , ”,抒发了壮志未酬的遗憾。
(2)①韩愈的《师说》为老师所下的定义“ , ”,
至今还有借鉴意义。
②白居易在《琵琶行》发出与琵琶女同病相怜的心声:“ ,
”。
③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中用“ , !”提示
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
五、(12分)
16.把下列句子和短语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2分)
①从山岩裸露、白雪皑皑的山巅,到针阔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岭
②中国吉林省长白山,有个面积为20多公顷的林区
③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
④十分明显的植被垂直带变化,没有夹杂人为的痕迹
⑤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地
⑥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协调地生存
⑦成为一个完整的东北亚山地生态系统
答案:
17.观察下面漫画,完成两题。
① 请向没有见过这幅漫画的人介绍这幅漫画(120字之内)。(4分)
②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2分)
寓意:
18.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很多流行语应运而生。某出版社拟编一部《当今流行语汇编》,正面向全社会征稿。请你从“出局、封杀、含金量、人气、斩获”等词语中任选一个向该出版社推荐,仿照示例举例,解释含义。(4分)
示例:
缩水:比喻在原有基础上缩小或减少。
例如:历时三年的北京国际友谊花园“房产缩水”案最终通过协商获得解决,400多名业主获得了一次性补偿。
答: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怀旧的辉煌
胡成林
忽闻一阵阵高粱秫秸叶子被小北风刮得“哗哗”作响的声音传来,似梦似幻觉,犹如五十多年前,农村姥姥家院子里那秆秸夹的帐子被裹挟着雪粒子的老北风一阵阵摔打的声音。我急速茫然四顾去捕捉这声音的来源,然而进入眼帘的只是漫天的雪花和白茫茫的大地,远处只有几栋农家院的房子。我努力想回到现实中来,然而那既陌生又熟悉的声音还在耳旁飘来飘去排徊不定,已经把我拉回那已逝去的童年岁月。
腊月的凌晨,天还没亮,几粒寒星瑟瑟发抖地挂在天幕上,我在姥姥家热炕上睡得正香,几声“咣当、咣当”的响动把我惊醒,这声音好像是箍着铁箍的木轮牛车,敲着已冻得邦邦硬的车道的声音。我睁开惺忪睡眼,缩着肩膀抬起头,透过糊着窗户纸的窗户影影绰绰看见一辆辆牛车笨呵呵地走过。我刚要缩回被窝里继续睡,又听见“啪啪”脆响的鞭子声和“喔喔、驾驾”车老板的吆喝声,几辆胶皮枯辘大马车唰唰地掠过。道路不平,墩得大车上“哗啦、哗啦”直响,可能是到集上准备卖的高粱秫秸……
几十年过去了,姥姥早已作古,姥姥家的房子、老院子、秫秸夹的帐子和街上走的木轮牛车,都已荡然无存。可是让我不解的是那些已逝去的东西,如今仍然顽强地活着,就连那声音、气息和瞬间产生的感觉鲜活地、亲切地跳跃在我的心中,闭上眼睛,屏住呼吸贪婪地享受那早已久违了稍纵即逝的感觉。
前年我回到令我魂牵梦缠的小镇,去找寻那些逝去的岁月痕迹。真是遗憾,什么都没有了。只刹小时候经常抓鱼的沙河,如今已污染得臭气熏天。那条采野菜时常走过的小街依稀可辨地还在,然而再也听不见昔日铁匠铺里“叮叮当当”的大锤声,也闻不到挂马掌的用红烙铁烫马蹄子那股刺鼻子的胶质糊味来。还有那剃头的、吹糖人的、刮棉花糖的吆喝声都没有了。拥挤在街道两旁的新旧不等高矮不齐的是歌舞厅、美容美发厅、网吧和大大小小琳琅满目的超市商店。还有不时地从两侧房子里冲出声晰力竭的流行歌曲让人心悸的迪斯高和摇滚乐,骚扰挤压每一个过路人的心脏。
我排徊在街里、河沿、田埂、荷花泡子,像考古人员仔细搜寻辨认岁月打磨过的痕迹。
有人说这是怀旧,是人年老的表现。我不知道“怀旧”这个词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不管什么词,我总觉怀旧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愫,是有一定文化修养和历史审美意识的体现。令我奇怪的,是中国人怀旧尚且可以理解,怎么外国人也怀旧?而且不分老少都跑到中国来怀旧。他们到中国旅游专门找那些交通不便、偏僻荒疏、无人问津的陈年老屋、破旧古院、荒冢残碑的地方瞻仰拍照,使很多中国人瞪大眼睛、张大嘴看着外国人在他们几乎天天看天天摸甚至厌烦弃之的东西面前流连忘返,然后大把大把的钞票进了他们的腰包。噢——敢情这破生东烂西还是宝贝哪!
去年我走了一趟安徽,发现沿途一些明清老宅、碑石、牌坊的乡村都整修一番,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在徽州一条封号为“老街”的市场里,看到在古旧文物商店里竟把那些雕龙塑凤、古旧残年的门、窗、床、凳,甚至还有石磨、石碾、石墩都搬来卖,而且价格不菲。
在这里怀旧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追忆年轮,抒发胸臆,发思古之幽情的一种情愫,在客观上已经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启迪人们的文明意识和文化意识,提高人们的审美品味和鉴赏能力。同时它又像“洛阳铲”在不断地探测发掘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使之发扬光大。
怀旧已经是现代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它不是对过去旧的事物的简单留恋和沉湎,而是一种扬弃,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人性的逐渐纯化,欲回归大自然的一种表现。生活已经赋予它新的内涵,反过来它又推动生活前进,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辉煌。
(选自《散文百家》2007年11期)
19.文章开头部分写作者童年的记忆,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何理解文中“敢情这破东烂西还是宝贝哪”这句话的深刻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文章第四自然段中,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回到小镇所见到的情景?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者“前年”去小镇,“去年”去徽州,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相同。请联系全文,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并简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2008年山东卷)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三百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源始于十七、八、九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保存文化是对的,那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其及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毁,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的忠厚的一面。
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掦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00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文章有删改)
19.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4分)
20.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1.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2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文,按要求写作。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举行一场特殊的短跑比赛。在本来很平坦的赛场上,每隔几米拉上一根长长的绳索作为障碍。在正式比赛之前,所有的参赛者被召集到赛场上,让他们参观熟悉一下场地,也可以在上面预习跑一跑,找到感觉,以便找到绳索的位置,做到心里有数。然后,所有的参赛者被领进一间屋里,全部蒙上双眼。等正式比赛开始时,心理学家撤出了赛场上所有的绳索,并告诉参赛者,地上已经没有障碍物了,他们可以放心地去跑。可是,等发令枪一响,所有的参赛者都小心翼翼地跑着,生怕绊着他们想象中的绳索而摔跤。
你是如何看待这个实验的?请以“心灵的绳索”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
1.C(C项都读yǒng。A项"宥"、"囿"、"诱"读yòu,"黝"、"莠"读yǒu;B项依次读yìn yī
n yān yīn yín;D项"召"、"诏"读 zhào,"招"、"昭"、"嘲"读 zhāo,"招"、"昭"、"
嘲"读来信zhāo。)
2.D(A反一返;B精一经;C置一之)
3.C(拾人牙慧:拾取人家的只言片语当做自己的话。朝不虑夕: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褥
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也说朝不保夕。特立独行: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
行高洁,不同流合污。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
4.A(B.逻辑混乱,暗换主语造成歧义。C.成分残缺,应在“干扰”后加上“的情况”等词。D.成分赘余,“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动词),所以应去掉“提出”;另外,表意不明,“舆论”前还应加上“对此”)
5.B(此段文字,对廊桥的介绍采用了由分到总的顺序,据此可以推断是B。)
二、
6.B(“循环经济将以发展与生态有关的产业为主”错,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不在于产业类型。)
7.D(该项强调的是“循环经济”在水资源利用和水污染防治方面的要求,与题干无关。)
8.D(A循环经济在世界上都是新型的、先进的经济模式,是世界潮流,美国、西欧也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说“日本的经济模式和美国、西欧截然不同”错。B本文没有论及“循环经济”与“中国的三农问题、贫富分化问题、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的关系,该项表述在原文中无对应信息。C“净化文化市场”与循环经济没有关系。)
三、
9.B(徒:这类人)
10.C(A介词,因;介词,把。B副词,加强语气;代词,自己。C介词,被。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11.D(①②肯定苏子美的文学才华,④⑤肯定苏子美的文学追求,③不是评价苏子美,⑥是评价苏子美的为人)
12.C(“在他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一代文风得以彻底改变”于文无据)
四、
13.①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即使)被丢弃埋没在粪土中,(也)不会消磨腐蚀的。
(3分)
②他们攻击他、把他排挤走,用意不在(打击)子美(本人)。(3分)
③一般人的心理(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在现代被压抑,(文章)还能这样
(被看重),他到后世不再被压抑,(文章又)该是怎样的情况啊!您可以没有遗憾了!(4分)
附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从太子太傅杜公家里得到他生平的文章遗稿,收集抄录这些遗稿,把它编成十卷。子美是杜家的女婿,(我)于是就把这部文集归还他家,并且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即使)被丢弃埋没在粪土中,(也)不会消磨腐蚀的。它(虽然)一时被抛弃,将来(也)一定有人收藏珍爱它。即使它被埋没没有显露出来,它的灵气、奇异的光芒已经常常放射出,(别的)东西也不能遮蔽(它)。所以当子美遭排挤挫折、漂流异乡、困窘无奈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在天下流传开来。即使(是)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极力排挤,把他置于绝境的人,(对)他的文章却一点都不能贬低、遮蔽。一般人的心理(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在现代被压抑,(文章)还能这样(被看重),他到后世不再被压抑,(文章又)该是怎样的情况啊!您可以没有遗憾了!”
我曾经考察前代文学、政治的兴盛衰落,对唐太宗(时)天下大治,接近三代圣王的兴盛时期,文章(却)不能革除五代沿袭下来的风气感到奇怪。此后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些人出现,这之后元和年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代传统。唐朝衰亡,战事纷乱,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平静无事。又过了几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可叹我的(朋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失,以致罢官为民,流落(异乡而)死,这真是令人叹息流泪啊。
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反而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被主考官取为进士,见到当时的学者专门根据声律对偶摘引割裂(古籍中的语句写成文章),称为时文,借此互相夸赞推崇。但唯独子美和兄长才翁以及穆参军伯长,创作古歌诗杂文,当时的人很非议讥笑(他们),但子美(却)不理睬。此后,天子担忧时文的弊端,发布诏书教导勉励学者学习古文,从此那种(推崇时文的)风气渐渐停止,学者逐步趋向(写)古文了。只有子美在当代学者都不写古文时却努力去写,他始终独自坚持,不被世俗的追求舍弃牵制,真可以算得是个具有独立见解的人了。
子美做官升到大理评事、集贤校理就被撤职,后来做湖州长史(直到)死去,享年四十一岁。他的形貌奇特魁伟,看上去高傲的样子,可是一接近他却是和蔼可亲,(接触)时间长了更加令人喜爱仰慕。他的才能虽然很高,可是别人对他也不怎么嫉恨。他们攻击他、把他排挤走,用意不在(打击)子美(本人)。(当年)跟子美一起饮酒获罪的人,很多(都是)闻名一时的杰出人物,现在都(重新)被收录选用,在朝廷上晋升职位,很是显要。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运吗?悲哀啊!
14.①“又到”句点明诗人重到当年分别之地;“不语”句勾画出诗人驻马立足,默默无言,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踏遍”句写出在清冷的秋季,诗人长久的徘徊在故地,不忍离去。(2分,答出3句给2分,答出2、3句也给2分,只答第1句不给分。)表达了离别之苦,怀念之情,凄凉之意。(2分,答对一点就给2分,如答孤独、寂寞的给1分。)
②答案示例:诗人用“不恨”、“只恨”形成对举(对比),来突出“西风吹梦成今古”给诗人带来的痛苦。(4分,只写“对举”“对比”“比较”,而没有具体分析给1分。能从其它角度如反语、比喻等分析,言之成理也可以。)
15.(6分)(1)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分)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2分)③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2分)
(2)①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分) ②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2分) ③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2分)
五、
16.(4分)②①④⑦③⑥⑤
17.①漫画介绍:漫画右下方有一个穿着皮鞋,着竖条套装的中年男子,向左弯腰鞠躬,大约呈90度,双手放在膝盖外侧。秃顶的头向上抬着,眼睛看着上方。在图的左上方有“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其中“人民”被一张钱币遮住。漫画右下角写着“虔诚”。(4分,要求说明顺序及说明方位要清楚)
②寓意:这幅漫画讽刺了某些人眼中只有金钱,而没有“人民”的现象。(2分)
18.示例:
出局:比喻人或事物因不能适应形势或不能达到某种要求而无法在其领域继续生存下去。
例如:由于长期没有开发项目,今年以来,青岛市房地产开发局已将170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洗牌出局。
(解释词语准确得2分,举例恰当得2分)
六、
(一)
19.①内容上:童年的记忆总是美好的、鲜活、亲切的,怀旧能给人以精神享受;(2分)②引出下文的怀旧之旅,为主题的揭示作铺垫。(2分)
20.①这“破东烂西”说它是“宝贝”,因为它能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享受,能满足人们怀旧的需求,怀旧是人类所共有的、值得珍惜的美好情愫;(2分)②这“破东烂西”推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有助于人们文化修养和历史审美品味的提升。(?分)(需要结合倒数第二自然段归纳,意思对即可。)
21.①将记忆中的小镇景象与眼前进行对比,反映出过去的岁月痕迹己荡然无存;(1分)②“骚扰”、“挤压”,拟人手法的运用,赋“流行歌曲”形象化、人格化,表明时尚文化强大的侵蚀力;(1分)作用: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对人们文明意识和文化意识淡薄、缺乏历史审美意识的忧思,(1分)为下文的抒情与议论作铺垫。(1分)
22.(1)不同的体验和认识:①“前年”去小镇,感受到国人文明意识和文化意识的淡薄,人们的怀旧情愫是麻木的;②“去年”去徽州,发现人们关于挖掘怀旧的情愫,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已有提高。(每答出一点给1分)
(2)造成不同的原因:①不同地区文化背景及物质生活水平的差异对人们观点的影响;②利用怀旧情愫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识;③文明意识和文化意识的觉醒程度;④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的高低。(每答出一点给1分)
(二)18分
19.答案: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案可以从第二段之中总结出来。注意题目要求——“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要说出具体理由。
20.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解析:文中提到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主要是证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引起梁先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可以使读者全面了解传主。
21.答案:《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从七、八自然段寻求答案。从中寻出梁漱溟的不足之处即可,注意分条列答。
22.答案: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解析:第一问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第二问从写作技巧设问,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难度相当。直接考查考生对文本中心内容的把握。这个题的答案要点必须来自文章自身,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和个性化解读。
七、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