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下)世界历史的第五单元
1088390011010900第十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根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通过本课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培养学生形成主动探究思考问题的学习方法,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从而使历史教育更具有价值和意义。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要求,本节课在教学上重点培养学生以家国情怀为目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本课会通过增加相关图文史料来引导学生对于本课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度,进一步体会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为普通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下)世界历史的第五单元,上承工业革命,即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为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日益暴露,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对立阶级,社会贫富差距扩大,阶级矛盾尖锐,因此产生了指导工人运动的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下启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重大变动,包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和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即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进一步传播,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成为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有力的思想武器,并指导了俄国十月革命,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本课与《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指导中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成就这一部分内容休戚相关。本课共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主要介绍在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严重、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工人运动爆发,同时出现建立“理想社会”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第二子目“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标志、内容和影响;第三子目“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介绍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课总体概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从理论付诸实践的历史,勾画了人类对未来幸福社会的蓝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人类思想发展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意义深远。本课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学思之窗”、“史料阅读”等资源,引导学生理解加深学习。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主要内容和世界意义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历史学科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本课发生的时代相对遥远,较难有深切的感受;本课课时少、容量大、理论性强,需要教师的相关引导,通过丰富相关史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知识具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理论探索与实践,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诞生与传播的世界意义,感悟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最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培育与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突出家国情怀的渗透与涵养,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结合教材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图表、地图、史料阅读等方式,渗透时空观念,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培养时空观和史料实证能力。
2.通过解读《共产党宣言》节选部分,概括《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提升学生获取所需信息、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
3.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尤其是对世界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推动作用。
4.延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体悟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丰富与发展的生命力。
教法学法:
教法:采取图文史料配合情境创设法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通过列表法引导学生自主罗列掌握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主要理论创造,依托马克思主义研究权威的学术前沿成果,通过讲授法和材料分析法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材料获取知识。
学法:主要通过材料分析法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通过自主探究法掌握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主要理论创造与革命实践的发展,通过小组合作法探究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世界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第二子目“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三子目“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本课依据三个子目,穿插图文史料按顺序展开学习,以此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建设知识框架。在学习过程中穿插问答式教法,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侧重的基础知识与探究性问题,师生共同完成本课知识的学习与梳理,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解探究能力。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思想家” 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
通过为什么马克思能被评选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问题进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于传播》
这样设计,通过谁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这一命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讲授新课】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恩格斯
1.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弊病逐渐显现。
1351915554355出示材料:
工业革命前,人类的生产力每1000年才增长1倍,而英国在19世纪的100年中,GDP增长了约4倍。 ——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出示材料,提出问题:根据材料分析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一 由于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迈入了它的成年阶段……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公开暴露了出来。1825年,在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造成生产力的大破坏和社会的严重灾难。从此,这种社会痼疾便周期性发作。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维多利亚女皇每天的收入是164镑17先令60便士,她的丈夫亚尔伯特亲王的收入是104镑20先令,而千百万工人每天每人的收入只有两三个便士。
──1842年英国宪章运动《第二次请愿书》
材料三 这里(普通的工人住宅区)的街道通常是没有铺砌过的,肮脏而坑坑洼洼,到处是垃圾,没有排水沟,也没有污水沟,有的只是臭气熏天的死水洼。城市中的这些地区是不合理的,杂乱无章的建筑形式妨碍了空气的流通,由于很多人住在这一个不大的空间里,所以这些工人区的空气如何,是容易想象的。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材料四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 ——钱乘旦《英国通史》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弊端表现在: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苦难深重、政治无权。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为了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维护自己的权益,工人阶级进行了从捣毁机器到争取政治权力的多种形式的斗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工人参与国家管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推翻富人政权,争取建立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西里西亚防止工人起义:反对私有制社会。
工人阶级提出的主张说明他们不仅要求获得经济利益,还要争取政治权利,表明工人已经觉醒,也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三大工人运动最后都失败了,说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先进理论指导,科学理论的诞生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
思想基础:吸收人类优秀成果
材料:“面对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正直的思想家、有识之士不得不重新开始思索人类的命运,寻找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弊病、解脱劳动大众苦难的新道路,从而产生了各种勾画未来社会图景的思潮、理论和学说……。” ——解里轩《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展示讲解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相关历史事件和思想主张,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这三位有识之士较早看到资本主义的弊端,并进行了抨击,对未来的社会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圣西门认为实业制度,是使人们享有最大程度自由,保证社会得到最大安宁的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实业制度的目的,是提高无产阶级的福利。欧文主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建立“新和谐社会”的社会组织。1824年欧文在美国买下3万英亩的土地建立“新和谐社会”进行实验……结果实验不到3年就以失败而告终。傅立叶主张以和谐社会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但他把希望寄于富人和资产阶级掌权的政府。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等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没有资本主义弊端,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但他们都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才是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对社会不公正根源的认识不足,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没有找到正确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纯属空想,因此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他们的很多美妙设想启发了工人阶级觉悟,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之一。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共同创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由三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1531620194310
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的代表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直接来源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论证并发展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
三是科学社会主义。其来源是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说明无产阶级才是创立新制度的社会力量。
762635574675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这些优秀的哲学和社会科学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建立在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
4.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
马克思主义并非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人类知识的精华,再加上自己的解释与发挥,创造出来的。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出示材料,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
(1)求学期间,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2)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1842-1843年)广泛接触、调查社会。
(3)1842年,恩格斯在科隆《莱茵报》编辑部第一次与马克思会面。
(4)1843年,马克思在巴黎,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5)1844年,马克思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6)1844年,恩格斯发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英国的工人阶级做了全面的调查分析。
(7)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第二次会面,他们充分交流了思想。
(8)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进行了第三系会晤,从此开始了共同的战斗历程。
这样设计是通过看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地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通过图表、史料阅读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提升学生分析、概括、总结和历史解释能力。通过知识框架方式总结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引领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过渡:通过上边的学习,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诞生具备了一定的经济、阶级、理论和实践基础,是顺应19世纪工业革命后的时代呼唤而产生的。马克思又是如何不断追求真理、改造世界呢?他在1848年的一本著作中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是——《共产党宣言》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 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846—1847年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还加入了德意志流亡工人组织的“正义者同盟”,并帮助该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11252201098552.解读《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摘录
材料一: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材料二:大工业的发展……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材料三: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材料四:无产阶级不仅是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且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是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宣言》的主要内容:
◇肯定了资本主义的进步作用
◇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
◇肯定了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
◇宣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3.《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共产党宣言》阐明了共产党斗争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明确革命的基本力量是无产阶级;明确实现目标的手段是暴力革命,并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革命实践与理论发展
通过列表法引导学生自主罗列掌握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主要理论创造
(1)革命实践: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
1848年,欧洲普遍发生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国投入实际的革命斗争。他们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革命失败后他们主要在英国活动,在指导工人阶级进行斗争的同时继续进行理论探索。
(2)理论发展: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
①1867年,马克思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来由于马克思身体状况的恶化,第二、第三卷未及出版,马克思就与世长辞了。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为指导,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剖析,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引用教材中的“历史纵横”让学生了解剩余价值学说的含义),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资本论》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②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出生产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还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5.历史意义
(1)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2)实践意义:
①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推动世界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西欧、东欧和东南欧、亚洲和美洲)。
②推动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这样设计是借助解读《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化学生的认知,同时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的一定拓展,建立历史学科与经济、政治学科的联系,也让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过渡:《共产党宣言》中宣告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伟大使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1. 1864年成立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在伦敦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在各国建立支部,努力把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联合起来,以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为目标进行经济斗争。
意义: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2. 巴黎公社
(1)原因及过程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普军直逼巴黎城下。巴黎人民组成国民自卫军,保卫巴黎。普法战争的失败,使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建立起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他们对外卖国投降,对内敌视工人、镇压起义,实行反动政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了巴黎发生革命。 1871年3月18旧凌晨,政府军企图夺取巴黎城内蒙马特尔高地等处国民自卫军的大炮,被人发现。巴黎警钟长鸣,一场革命爆发了。国民自卫军向政府军发动进攻,当晚就占领了城内的战略要地,临时政府狼狈逃往巴黎郊外的凡尔赛。3月28日,巴黎人民经过选举,建立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公社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临时政府调动军队,向巴黎公社发动了疯狂进攻。5月下旬,巴黎公社被扼杀在血泊之中。
巴黎公社为什么会失败?
教师出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总结概括:
出示材料:
材料一 “在一个农民的国度中无产阶级革命的独唱,就会变成哀歌。”
——马克思(没有发动广大农民)
材料二“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就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
材料三“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恩格斯
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客观条件不成熟。此外巴黎公社没有发动广大农民、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乘胜追击消灭敌人、没有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的领导、也没有和外省的革命者相联系,这些原因导致了巴黎公社的失败。
1250950560070(2)革命措施
从巴黎公社的建立方式看: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最高权力机构为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上,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这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3)意义
巴黎公社革命虽然失败,但马克思说,巴黎公社的原则永存:无产阶级要采用暴力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1543050790575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残暴的敌人,公社社员们英勇不屈,顽强斗争,可歌可泣。
除巴黎公社外,世界还有何改变?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现实。在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也一直引起关注。
2018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4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顾总结本课所学内容,体会先进的思想家们做出的辛勤成就,以及对于后世的巨大影响:《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它的问世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树起了一面旗帜,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它给呻吟在资本主义重压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指明了争取解放的道路,它有如黑暗中的灯火,大旱中的甘霖,以不可阻挡之势译成多种文字在各国传播开来。
这样设计是为了在总结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历史之美,感悟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最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突出家国情怀的渗透,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八、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设计上按照教材的设计思路进行知识讲解,丰富了一些历史背景史料,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参与度自然很高。优等生对于本课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较为顺畅,设置探究性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开拓其较全面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参与讨论也能够起到带动性作用,帮助其他同学完成对于知识的理解,中等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通过提问练习可以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形成顺畅的时空脉络;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图文史料的兴趣较大,通过生动的讲解可以激发他们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信心与动力,通过小组讨论互助可以帮助其对于本科基础知识完成理解。课堂活动的最后也会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侧重性的分层布置知识练习:为优等生提出开拓性较强的探究性问题,鼓励其课后进行不拘泥于课本内容的知识探索;对于中等生,布置10道相对基础的选择题,以此巩固基础知识;对于后进生,布置10道相对基础的填空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熟悉教材,自主寻找答案,从而为其夯实基础,树立信心。
通过参与课堂活动锻炼了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教师在活动中注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引导者而不是学习的主角,对于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期间对于历史学科中的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等素养进行培养。
九、板书设计:
本课采用直观式板书,黑板右侧辅助标记形成一目了然的时间轴,便于学生梳理知识脉络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
十、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基于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分析,实施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渗透和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落实,尤其突出家国情怀的渗透与涵养。
存在问题及对策:
本课课时少、容量大、理论性强,加上学生理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不足,需要教师创设具体的历史情境,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对于《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学说等理论的内容理解性还需教师的引导和解读。可以适当补充相关练习,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