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分析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梯形的含义,认识梯形的特征。
2.认识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会画梯形的高。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概括梯形的定义
1. 揭题质疑。
课件出示梯子和堤坝、沟渠的横截面。
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图形吗?像这样的四边形叫梯形。(揭示课题)
这节课,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评析: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感知梯形。
(1) 出示一组平行线:
任意画两条直线分别与这一组平行线相交,用水彩笔画出围成的四边形。有几种?
(2)课件示范:
可围成哪些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这些都是四边形。你知道怎样的四边形是梯形?
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
[评析: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在画四边形的过程中体验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和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为梯形的定义埋了伏笔。]
3.概括定义。
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揭示概念。追问:“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是什么意思?
4.巩固新知。
找出下列图形中的梯形。(教师出示图形)
说明理由,强化概念。
二、化静为动,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引导:梯形有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也就是梯形有2条底,2条腰。
旋转梯形,指出梯形哪一组对边是底,哪一组对边是腰?(手势表示,小组交流)
质疑:判断一组对边是底还是腰,关键要看什么?
[评析: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充分感知梯形的底和腰,并以找底为主,突出重点。]
揭示:通常把互相平行的这一组对边分别叫做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2.练习:标出前两个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提问:a、b为什么不是第三个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呢?
三、动手操作,用七巧板拼梯形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梯形的确是很有趣的四边形,想不想动手拼一个?
从七巧板中任选几个图形拼一个梯形。学生先独立拼,再小组交流。
[评析:在拼七巧板这个动手操作活动中,在学生愉悦的状态中,进一步认识梯形,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表现的机会。
总结:在这些梯形中我们不难发现,一般用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一组对边来作为基础,构成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看了第1个梯形,你们有什么感觉?仔细观察它的两条腰,你发现了什么?测量验证。
揭示:像这样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四、分割梯形。学习画高
1. 画两条线段,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
2.说说你是怎样画的,随意画可以吗?(突出垂直)
3.揭示;像这样从上底的一点到下底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师示范画高,学生尝试。)
4.质疑:在梯形的两底之间可以画多少条高?
[评析:通过分割梯形,巧妙过渡到画梯形的高,环环紧扣。]
5.练习:过A点、B点和C点分别画梯形的高。
课件演示。
揭示:直角梯形中,与底边垂直的一条腰是梯形的高。
6.质疑:能在两腰之间画高吗?(突出两底之间的距离)
四、呼应课首,小结延伸
1.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2. 三峡工程的堤坝为什么把横截面设计成梯形?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评析:从生活实际出发,回到生活实际中去,体现数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