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天冲刺】2012年高考二轮三轮总复习专题学案精品课件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大纲专用)

文档属性

名称 【60天冲刺】2012年高考二轮三轮总复习专题学案精品课件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大纲专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15 16:5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9张PPT)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一 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
专题一 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
考情分析
专题一 │ 考情分析
年份 试卷 考查内容 分值
2009 全国卷II 利用所给词语写一段话,介绍“征集全民健身口号”活动的结果,要求语意完整,句子通顺,字数在50~60之间。 4分
2009 浙江卷 根据语境,在下面空格中补写妈妈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不超过50字) 5分
2009 广东卷 华南大学向南粤中学赠送了一批图书和电脑,南粤中学举行了全校师生参加的捐赠仪式。下面是学生代表的致谢词,请你补出空缺的部分。要求正文写出对捐赠者的欢迎、感谢及其事由等内容。 6分
一、扩展语句
专题一 │ 考情分析
年份 试卷 考查内容 分值
2009 江西卷 请展开想象,写一段描绘某种情境的话,其中必须包含“流水”、“星辰”和“读”3个词语。(50字左右) 5分
2010 全国卷Ⅰ 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每处补写部分不超过15个字。 5分
2010 课标卷 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2010 湖北卷 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4分
专题一 │ 考情分析
年份 试卷 考查内容 分值
2010 四川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陶渊明不经意间所见,请对诗中“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100字内) 6分
2011 天津卷 请从以下7个词语中任选4个,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合乎情理,不超过48字。
给力、雷人、粉丝、妙趣横生、山重水复、美不胜收、怡然自得。 4分
专题一 │ 考情分析
“扩展语句”即把较为抽象、概括的语句根据规定的情景,按照合乎情理的理解,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作,把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使其形象具体。近年来,对“扩展语句”这一考点的考查有所淡化。2009年18套试卷中只有全国II、江西卷涉及,2010年有湖北、四川涉及,2011年只有天津卷考了。分析上表可以看出,对扩展语句考点的考查有如下特点:
专题一 │ 考情分析
1.考查形式灵活多样。高考对扩展语句的考查采用主观题题型,这个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其设问形式多变化。如2011年天津卷是根据提供的词语扩展,2010年课标卷是根据提供的情景代拟一段话,2010年湖北卷是根据“竹喧归浣女”这一诗句想象一个场景,2010年四川卷是根据“南山”一词想象一个场景,2009年江西卷是结合“流水、星辰、读”三个词语进行想象,描绘某种情境。
专题一 │ 考情分析
2.考查要求基本相同。高考对扩展语句的考查,一般都限定字数,同时要求合理展开想象、语言生动、运用修辞。
材料点评式扩展是2012年高考中的热点,仍然会采用主观题设题形式,与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和鲜明、形象、生动及修辞考点联合考查,另外扩展语句的考查会越来越贴近生活,实用性很强,根据古诗句意境扩展也是今年高考命题的一个新趋势。
专题一 │ 考情分析
二、压缩语段
年份 试卷 考查内容 分值
2009 福建卷 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内容。 2分
2009 四川卷 提取四个关键词。 4分
2009 山东卷 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 2分
2009 天津卷 提取3个反映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 3分
2009 江苏卷 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 4分
2009 湖北卷 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 4分
专题一 │ 考情分析
年份 试卷 考查内容 分值
2010 天津卷 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 3分
2010 重庆卷 将下面画横线的三个分句压缩到10字以内,填写在空格处。压缩后的句子需句式一致并保留原意。 4分
2010 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 4分
2010 江西卷 请概括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4分
2010 浙江卷 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3分
2010 四川卷 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个单句介绍某市的概况。(40字内) 5分
2010 全国卷I 根据文字,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每处补写部分不超过15个字。 5分
专题一 │ 考情分析
年份 试卷 考查内容 分值
2010 福建卷 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3分
2010 山东卷 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以“菊花”开头写一段文字。(不超过50个字) 4分
2011 江苏卷 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15个字。 4分
2011 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要点回答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缺少“什么”。(不超过25个字) 4分
2011 山东卷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下表所包含的主要信息,填在方格中。(表述中不得出现具体数字) 4分
2011 重庆卷 下列图表是对汉字“书写”现状的调查。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
2011 安徽卷 下面一段文字后的四个选项中,能准确概括文字内容的一项是(  ) 3分
2011 福建卷 请用一句话概括该翻译家的观点。 3分
专题一 │ 考情分析
“压缩语段”即根据要求,对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提炼、整合等。从近年各地高考试卷来看,压缩语段比扩展语句出现的频率更高。从上表可以看出, 2009年共有6套试卷考查了“压缩语段”,考查形式还是以要点概括为主;2010年共9套卷考查了压缩语段;2011年共6套卷考查了压缩语段。从上表可以看出对压缩语段考点的考查有如下特点:
专题一 │ 考情分析
1. 题型、设问形式不单一。高考对压缩语段的考查主要采用主观题题型,如2011年重庆卷、四川卷等等。有时也采用客观题题型,如2011年安徽卷。其设问形式也是富于变化的。如2011年四川卷是提炼概括关键词,2010年山东卷是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2010年天津卷是拟写一句话新闻,2010年全国卷I是补写总括性句子。
2. 趋向结合其他考点考查。对该考点趋向于综合考查,即与其他考点合并考查。如2011年重庆卷,压缩语段和图文转换合并考查;2010年福建卷考查压缩语段的同时也考查了评论社会现象的能力。
专题一 │ 考情分析
2012年高考,压缩语段的命题量会继续大于扩展语句的命题量,题型也会有所创新,这是一个新趋势。如2011年浙江卷和安徽卷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专题一 │ 真题演练
真题演练
  1 [2011·天津卷] 请从以下7个词语中任选4个,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合乎情理,不超过48字。(4分)
 给力 雷人 粉丝 妙趣横生 山重水复 美不胜收 怡然自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一 │ 真题演练
【答案】 海南,那美不胜收的风光,那妙趣横生的漂流,海滩边那怡然自得的漫步,那给力的民族舞蹈……真让人陶醉。
【解析】 文字要做到语意完整,合乎情理,符合字数要求。此类题目答题思路:首先要把所提供词语是否围绕同一话题大致进行分类,要求4个,就先拿出4个,其他看上去毫不相干的暂时不去理会;然后用选出的几个进行构思,要使话题相对统一,便于写作;最后反复修改,力求用最少的字数(不多于规定字数)表达最有效的内容。
专题一 │ 真题演练
  2 [2010·湖北卷] 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一 │ 真题演练
【答案】示例:洗完衣服的少女们拎着水桶,踏着月色,从婆娑的竹林间穿过,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叽叽喳喳地打闹着归来 。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扩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根据诗词名句写一个场景,其实就是对诗词名句的扩展。解答时主要根据诗词所提供的意象和意境,加上个人对诗词名句的理解,配合自己由诗词名句产生的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再现诗词名句的意境和内容。就本题而言,要抓住“竹”、“浣女”这两个形象,通过想象和联想对这两个意象进行修饰;然后通过想象和联想对诗句中的“喧”、“归”两个动作进行修饰;最后连贯成句。诗词的扩展主要根据诗词所提供的意境,加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词语和句子合理地再现 。
专题一 │ 真题演练
  3 [2010·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要点回答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缺少“什么”。(不超过25字)(4分)
4月23日,“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其中,“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热议的话题。多位大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顶尖大学在吸纳拥有国际学术背景人才、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制度和成功经验等方面缺乏全球化视野;许多人安于现状,在科研方面全方位地紧盯世界一流水平的意识不够,仅满足于在国内获奖或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他们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学校营造出宽松的发展环境;全社会对于大学发展应抱有平和的心态,少一些急功近利。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一 │ 真题演练
  【答案】全球化视野、追求卓越的意识、宽松环境、平和心态 。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锁定信息源,是多位大学校长接受记者的采访内容,标志性的信息是分号的前后内容。梳理层次,总结概括 。
4 [2011·江苏卷]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15个字。(4分)
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对较浅。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极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一 │ 真题演练
  【答案】 ①海区特点;②地质构造;③历史记载。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本题是指向性压缩,要分清层次,概括要点。很容易看出,这段文字的结论就是最后一句话,前面是对结论的推导,第一句话陈述“大陆海区”的位置、海底地形、水深,可以概括为“海区特点”;第二句话有关键词“地质构造”;第三句话有提示语“查阅相关资料”。这样答案可概括为三点。
专题一 │ 真题演练
5 [2011·浙江卷 ]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3分)
对于五四时期的新文学阵营而言,所谓“新”,代表着晚近的先进的事物,代表着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旧”则是落后的腐朽的事物,是应该抛弃和埋葬的。可是在旧文学阵营的眼中,所谓“新”,只是新潮的、还未经过时间考验的东西,往往昙花一现,其中有太多需要去掉的夸饰和虚伪,而“旧”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真理,是过去的精华所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一 │ 真题演练
  【答案】五四时期新、旧文学阵营对“新”“旧”的理解有差异。(或:新、旧文学阵营对“新”“旧”的价值判断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D级。提供的语段属于记叙类文字,在解答时要注意利用记叙类表达方式的特点,具体过程如下:①阅读语段,看清写了什么事情,删除原文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②抓住语段的要素,筛选出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词语或句子;③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进行归纳概括。本题的答题思路是:时间——五四时期;陈述对象——新文学阵营和旧文学阵营;陈述内容——对“新”与“旧”的不同解释 。
专题一 │ 真题演练
  一、扩展语句
  1.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试题时先要仔细审清题目的要求,认真揣摩提供语句或词语的意思,弄清试题要求,审准题干对句子内容、句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扩展要求。具体思路如下:
(1)仔细研读提供的语句或词语,准确把握扩展基点,即提供语句或词语中说得比较含蓄、概括而有待“丰富”的内容。
(2)审清题干要求,把准试题具有可能性的扩展方向,正确领会扩展的目的,充分结合所提供语句或词语对陈述对象、语意语气等方面的要求,同时顾及试题中关于字数、修辞等方面的不同要求。
(3)展开联想想象,结合具体语境适当添枝加叶,合理扩展。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技法点拨
  2.解题方法
扩展语句要掌握一些必要的解题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添枝加叶法
扩展单纯的主谓关系的句子可以采取添枝加叶的方法。句子的主干只是单纯的陈述与支配关系,而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能起到修饰、限制和补充的作用,要使语句扩展开,变得生动、具体,就要发挥附加成分的作用。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1 扩展下列语句,使其丰富、生动,突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字数在40个左右。
  梅花开放了。
  【思维轨迹】 我们可以说成“(什么样的)梅花(怎样地)开放了”。为突出梅花的不畏严寒,还可以再加一些状语进行限制。
  【参考答案】 [当积雪压断枝头的时候],[当冰凌高挂悬崖的时候],[当百花纷谢凋零的时候],(裸露在荒山野岭中的)梅花[迎着风露][带着微笑][悄悄地]开放了。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2)定位填补法。这种方法是根据题干所给的内容确定句式模型,排好句内成分位置,填补定语、状语或补语的一种方法。它与“添枝加叶法”的区别在于不要求每一个地方都要添加枝叶,而是选择扩展重点,在固定的位置填补。
2 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微笑”为重点,分别扩展为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
  情景一:课堂上 老师 微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二:病房里 护士 微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思维轨迹】 ①确定“微笑”是扩展重点。②思考同一扩展点在不同情景下存在哪些角度的不同,这个角度就是扩展中心。③例题所给词语是从地点、人物、情态三个角度提供的,而老师在课堂上的微笑和护士在病房里的微笑,其作用是不同的,那么“微笑的作用”就是扩展时所要表现的中心,所以在“微笑”后的位置进行填补比较得当。
  【参考答案】 情景一:课堂上,老师的微笑[像温暖的春风,吹散了我心头自卑的阴影,使我扬起生活和学习的风帆]。情景二:病房里,护士浅浅的微笑[像一支悠扬的乐曲,拨动了我曾一度低沉、苦闷的心弦,让我感觉阳光真好,生活真好]。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3) 瞻前顾后法。瞻前顾后,就是从前后的语句中找出对形式和内容方面约束的暗含信息,根据这些约束来进行扩展,填补空白。
    3 仿照画横线的句式续写三个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并加一句抒情议论性的话作收尾。
  童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在童真的爱的目光下,一只蝴蝶就是一只凤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思维轨迹】 此题在考查扩展语句时,还考查了句式的仿写。首先分析画横线句式的结构:……(量词)+(名词)+就是+(量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接着分析语句的内容:在孩子眼里,所有的东西都是美好的、新奇的。最后以这内容与形式来限制填写的内容。
  【参考答案】 一朵轻云就是一条飞毯,一棵老树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老人,一湾小河就是一个无比欢乐的海洋。啊,多么令人难忘的童年!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4)修辞渲染法。有些句子只用补充附加成分的办法,不足以达到题干要求的生动、具体,这就要在简单修饰限制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描写和渲染,充分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多种修辞手法,以收到加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4 根据下面的思路,合理展开叙述,组成80字左右的语段。
  夏天和冬天,各有各的情趣。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思维轨迹】 语言运用题对文采都有潜在的要求,比喻、排比、对偶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是增加文采意蕴的法宝。此题的扩展关键是要对夏天和冬天分别进行叙述和描写,写出各自的情趣,而描写和叙述的有无意蕴便是此题扩展优劣的关键。扩展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灵活使用修辞手法(对比、夸张、对偶、比喻等)加强表达效果,因此扩展时要善于借助修辞手法,对夏天和冬天分别发挥想象,合理创造,写出各自的情趣来。除此之外,使用整齐的句式、并大量使用富有色彩的形容词也是解题关键。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参考答案】 夏有夏的草绿花红,冬有冬的琼枝玉叶。夏天有百川灌河,漫天碧透,雨后泛舟,总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往返;冬天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湖面溜冰,一样使人逸兴神飞,意趣盎然。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5)联想想象法。使扩展的文字有意蕴,就要泛中求异、异中求新、新中求优。在内容上或发挥想象,合理创造;或进行联想,发散思维;或利用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想象,搜寻自己记忆中的情境,把它描绘出来。
    5 将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诗扩展成一段话,字数在70个字左右。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思维轨迹】 要使此句扩展得具体生动,一不可只在字面上简单地解释或翻译;二要先确定中心再扩展,这个中心要能准确地反映原诗所表达的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以及时时处处忧国伤时的复杂感情。杜甫此句诗景物形声色态,工笔细描;意象密集繁复,景象苍凉恢廓。因此,扩展时需要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歌意境作出传神的描绘和渲染,方能逼真地传达出诗人此情此境的心绪,即所写之景应是高旷凄寂的,所抒之情应是孤苦落寞的。
  【参考答案】 秋日,天高气清,瞿塘峡口,江风猎猎,西风过处,万木凋零,漫山遍野都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湍急,浪花翻卷,滚滚东逝,沙洲空旷岑寂,孤鸟在空中迎风飞翔,不住回旋,而远处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啼。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二、压缩语段
  1.解题思路
  语段压缩题型在近几年高考题中不断地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所以,在答题时要学会审时度势,认真审清题目的要求,准确无误地答好题目。压缩语段的解题思路如下:
  (1)审清题干,明确材料特点。首先要弄清题目在内容、形式、手法以及字数等方面的要求,给自己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接着,要明确材料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有效信息。记叙性语段主要是找记叙的基本要素;议论性语段主要是找论点、论据,明确其论证的方法;说明性语段主要是明确说明的对象,弄清楚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及程序等内容。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2)分层提炼,明确语段中心。针对语意比较复杂的材料,可以先给语段划分层次,提炼各层次的要点,找出语段的中心句和关键句,也就是将文中次要性的、修饰性的、解释性的文字删除,而保留主要的、关键的、实质性的文字,然后再加以总体概括,明确语段所要阐述的中心意思。
(3)整合表达,明确答案表述。根据文段内容和题目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把所给语段中相同的词语或相近的内容逐一合并,明确语段中的有效信息。接着,要严格按照题目要求答题,注意语言形式,运用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准确简明表述。拟写完答案后要认真复查,复查主要是看答案是否存在信息遗漏、信息交叉、出现病句或超过规定字数等现象。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2.解题方法
  虽然不同性质的阅读材料,有不同的压缩要求,但压缩语段的方法是可以通用的。常用的压缩语段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筛选组合法
  即所谓“提取组合法”,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用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1 用一句话表述下面语段的主要意思。(不超过25个字)
  在清清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思维轨迹】 其中,“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华丽”“耀眼”“绚烂”为重点,筛选之后,连缀组合后就是答案。
  【参考答案】 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缤纷华丽,绚烂耀眼。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2) 摘取中心法
这种方法要求考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所提供语言材料的中心,打叶削枝,摘取中心句或关键句,根据要求把多余的枝叶去掉。一般说来,新闻材料往往要抓住第一句或第一段,即新闻的导语。议论类或说明类的材料要能够抓住中心论点或者要说明的中心意思。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2 将下面一段话压缩为一句话,表明作者的主张。(不超过22个字)
  我绝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作家。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和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思维轨迹】 该语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是说“不反对倾向诗本身”,第二、三句是从不同文学作品方面论说“作品有倾向”,而第四句则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谈倾向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流露出来。显然第四句是本语段的中心句,第一、二、三句是关键句。因此,只将第四句抽取出来,压缩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然后将这个句子中的枝叶削掉就成功了。
  【参考答案】 文学作品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3) 分层合并法。
“分层合并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3 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二胡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二胡是中国的一种很奇妙的乐器,是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也叫南胡。二胡的构造很简单:由一根长约80厘米的细细的木制琴杆、内外两根琴弦、琴杆下端的蒙着蟒皮或蛇皮的琴筒构成,琴筒呈茶杯形,用木或竹制成,蟒皮或蛇皮是制作二胡的重要材料;用马尾做的琴弓演奏,这与小提琴同样用马尾做琴弓是一样的。二胡声音低沉圆润,听起来略带忧伤,常用来表达比较深沉的情感。二胡产生的历史悠久,又比较容易学习,因此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是中国民间普及率比较高的乐器。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思维轨迹】 首先阅读语段,明确语段属于说明性文字。然后概括层意,本段分为四个层次:①二胡是胡琴的一种。②二胡的构造:琴杆、琴弦、琴筒,蟒皮或蛇皮是重要材料;用马尾做的琴弓演奏。③二胡声音低沉圆润。④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最后根据层意,连缀语句。
  【参考答案】 二胡是胡琴的一种,由琴杆、琴弦和蒙着蟒皮(蛇皮)的琴筒构成,用马尾琴弓演奏,声音低沉圆润,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4)舍末逐本法。语段的多种信息中,往往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压缩时,需要对语段信息进行正确分辨、准确权衡,确立信息的主体,分清主次,掂出轻重,然后舍弃次要的、轻微的,选择根本的、重要的,去粗取精、舍末逐本,最后压缩成句,准确全面地表述出来。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4 将下面一段话概括为一句话,表明作者的观点。(不超过12个字)
  艺术的目的是夸张美好的东西,使它更加美好;夸大坏的一切仇视和丑化的东西,使它引起厌恶,激发人的决心,来消灭那庸俗贪婪的生活中可耻的卑鄙龌龊。艺术的本质是赞成或反对的斗争,漠不关心的艺术是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的,因为人不是照相机,他不是“摄照”现实、他或是肯定现实,或是改变现实,毁灭现实。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思维轨迹】 这个语段由两句话组成,前一句是谈艺术的目的,后一句是谈艺术的本质。从作者的倾向性上来看,前者是次要的、轻微的,后者是主要的、重要的。只需抓住第二句进行压缩就能够将作者的观点提取出来,然后选取精华,正确表述出来。
  【参考答案】 (示例)艺术不是现实的“摄照”(或“翻版”)。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5)同义替换法。阅读材料中有能够体现语段主旨的中心句,且中心句中有关键的词语,这时候就可以运用此法将指示代词替换成语意明确的词语。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5 为下面的报道拟一条标题。(不超过12个字)
  近日,新会市博物馆展出了一件特殊的文物“木美人”。这是画在一幅木质门板上的油画,画的是两个与真人一般大小、身着汉式服饰的西洋美女。研究者初步认为,这幅“木美人”是我国最早的油画作品,其艺术性不逊于意大利著名油画家达 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据传,这副“木美人”门板,是明朝一位新会籍人士从福建带回来的。木门所属的屋子因失火而烧毁,画有美人的门板是屋子里唯一没有烧毁的东西,距今至少有500年的历史。这幅画究竟是何人所作?为何画中女子身着汉人服装,面部却有明显的西洋人特征?这些问题至今还不清楚。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思维轨迹】 材料的信息要点是最后三个句子,但超过了12个字。可以运用同义语替代法:首先将“这幅画”具体化,根据上下文,即指“中国的‘木美人’”,或根据文中的“这幅‘木美人’是我国最早的油画作品,其艺术性不逊于意大利著名油画家达 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一句还原为“中国的《蒙娜丽莎》”;然后再抓住最后一句“这些问题至今还不清楚”,即它仍是一个迷,可用“之谜”一词来代替。这样就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中国的《蒙娜丽莎》(或“木美人”)之谜。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三、易错提示
  1.扩展语句常见误区
  (1)情境分辨不清。扩展语句一般都明确给出或前后暗示出要按照一定的情境进行扩展,有的考生扩展后的语句与规定的语境不相符。
  (2)重点把握不准。没有很好地吃透题目所要求扩写的对象是什么,重点在哪里,偏离了中心。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3)想象描写苍白。有的考生的答案形式上和内容上都符合扩展的要求,但整个扩展的内容缺乏意蕴,描写想象苍白,语言不形象。
  (4)表达方式不对。没有按照题目要求落实表达方式,出现漏用、错用等现象。
  (5)忽略题干要求。题干中的要求一般有字数、修辞手法、句式等方面的要求,考生可能由于紧张或其他原因忽略题干要求,导致扩展不到位。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2.压缩语段常见误区
  (1)找不到切入点。拿到一段文字或相关材料,无从下手,于是东打一枪,西抓一把,影响做题的速度和质量。
  (2)抓不住重要点。在整段材料中徘徊,不知道重点在哪里、如何提取,就随便抓来一句,却不合要求。
(3)分不清楚主次。对文字中的内容,没有做到仔细分辨,一些主要信息被漏掉,而一些非主要信息却被保留了下来。
(4)字数超过限定。语段压缩题对字数的限定非常严格,超过限定,反映出概括能力不强。
专题一 │ 技法点拨
 
  
1.请根据诗句“小桥流水人家”写一个场景。(5分)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一 │ 新题精练
新题精练
【答案】 示例:小小的木桥斜卧在小溪之上,小溪弯弯曲曲,流水潺潺,溪边有几间农舍,炊烟袅袅。
【解析】 本题考查扩写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时注意诗句的“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意象,这些都需要进行扩写;然后展开合理的想象,对三个意象进行扩展,要注意语言生动,不超字数。
专题一 │新题精练
   2.请根据李商隐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一个场景。(5分)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8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一 │ 新题精练
【答案】 示例:暮春时节,春风也衰老得有气无力,百花凋谢,满地落红。一对很难才相聚的情侣又要离别了,他们双手相执,泪眼相看,难舍难分。
【解析】 本题考查扩展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诗句中“东风”“百花”等意象,“东风”是时间,“百花”是自然环境,另外诗句中的“相见”是人物的活动。结合这些内容来看,本题可采用增加内容形式扩展,加上时间、地点、人物,采用恰当修辞手法,想象合理,注意字数限制。
专题一 │ 新题精练
  3.从下面的故事中选一个,展开想象,将其扩展为生动形象的一段话。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个字。(5分)
(1)李贺骑驴觅佳句  (2)荆轲倚柱而箕踞 (3)屈原怀石投汨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一 │ 新题精练
  【答案】 示例:屈原披头散发,行吟泽畔,他绝望了,他最后望了一眼如灰的天空、如幽灵般游荡的故国,他闭上双眼怀抱巨石投身于汨罗江。
【解析】 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符合人物身份;二要符合情境要求;三要语言流畅、生动,有文采,至少使用两种修辞;四要够50字。
专题一 │ 新题精练
  4. 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3分)
福岛第一核电站因爆炸而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正随北风向日本各地扩散。报道称,包括东京在内的日本关东地区,已检测到比平常更高的放射性物质,辐射值是正常时期的10倍至100倍,其中东京是20倍,在茨城县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比平常高出100倍。神奈川县的放射性物质含量比平时高出近10倍。此外,在千叶县及市原县也检测到了较高的放射性物质。日本文部科学省表示,现在检测到的数值虽然对人体健康没有太大影响,但已要求各地的有关部门提高测定频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一 │ 新题精练
  【答案】 日本各地都测到核辐射。/日本各地核辐射超出正常。/核泄漏物正向日本各地扩散。
【解析】 本题考查语段概括压缩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结合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段叙述类的材料,答题时必须包含三个要点:“范围”——日本各地;“主体”——核辐射/核泄漏物;“动态”——检测到/超常/扩散。
专题一 │ 新题精练
  5.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要求:不超过25字。(3分)
本报济南4月12日讯 体育测试何时纳入高考录取?12日,在山东省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验区工作会议上公布的《2011-2015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让这个问题有了答案。
从2012年开始,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状况和体育成绩将纳入高考。《方案》要求“在高考录取中充分体现学生体质健康、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课成绩的状况”。今年6月开始,省教育部门将研究拟定具体方案。
专题一 │ 新题精练
  据了解,目前各地在中考成绩中大都加入了体育成绩,并且还有随着国家对学生体质的日益重视分值增加的趋势,不少初中学校也因此加大了对体育课及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一 │ 新题精练
【答案】 山东明年将把学生体质状况和体育成绩纳入高考。
【解析】 本题考查语段概括压缩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提供的材料是一段新闻,解答时要注意联系新闻的特点来思考本题。该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山东高考招生制度的一个变化,就是学生的体质状况和体育成绩将纳入高考,并从明年实施。结合字数要求总结即可。
专题一 │ 新题精练
   6. 根据下面的新闻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个字)(4分)
中新网2011年7月21日电 综合报道,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于美国东部时间21日晨5时57分(北京时间21日17时57分) 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结束其“谢幕之旅”,这寓意着美国30年航天飞机时代宣告终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一 │ 新题精练
【答案】 阿特兰蒂斯号返回地球,美国30年航天飞机时代终结。
【解析】 本题考查语段概括压缩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提供的材料是一段新闻,题干中要求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也就是主要事件。首先要对材料内容进行分析,然后依据材料段落内容筛选信息要点,组合成句即可形成答案。
专题一 │ 新题精练
专题二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和修辞
专题二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和修辞 
专题二 │ 考情分析
年份 试卷 考点信息 题干信息 分值
2009 福建卷 句式变换 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心理咨询”下定义。 3分
2009 北京卷 把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 4分
2009 重庆卷 用“帕格尼尼”作为首句的开头,将下列长句改成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 4分
2010 四川卷 根据材料,用一个单句介绍某市的概况。 5分
考情分析
专题二 │ 考情分析
年份 试卷 考点信息 题干信息 分值
2010 全国卷I 仿句修辞 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2010 课标卷 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2010 山东卷 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4分
2010 辽宁卷 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2010 安徽卷 仿照甲同学的表述,将乙、丙同学的发言补写完整。 5分
专题二 │ 考情分析
年份 试卷 考点信息 题干信息 分值
2010 天津卷 选用句式 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3分
2011 全国卷 句式变换
修辞 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10分
专题二 │ 考情分析
年份 试卷 考点信息 题干信息 分值
2011 课标卷 句式变换
修辞 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11分
2011 辽宁卷 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11分
专题二 │ 考情分析
年份 试卷 考点信息 题干信息 分值
2011 安徽卷 仿句 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照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 6分
2011 浙江卷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 4分
2011 四川卷 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5分
2011 广东卷 句式变换 将下面的3句话整合为一个单句(含标点符号不超过35个字)。 3分
2011 重庆卷 修辞 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恰当的喻体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并简要说明理由。 4分
  从形式上看,选用句式一般采取单选题的方式进行考查;从试题结构上看,主要采用定位选句的形式;从所考句式看,主动句与被动句、否定句与肯定句、陈述句与疑问句的选用是考查的热点。句式选用并不是年年都能进入考题,一般来说,考查了仿用句式或句式变换题,就不再考查句式选用题,如2011年全国卷、课标卷、辽宁卷和2010年全国卷Ⅰ、四川卷等。
专题二 │考情分析
  在高考试题中,仿用句式突出了语言表达中的规范化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结合的特点,这是命题的热点。所选材料可能会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如2011年安徽卷。仿写句子大都围绕比喻、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格命题。比喻、排比、比拟出现率极高,如2011年四川卷第19题对“拟人和反问”的要求。
  从上表可以看出,试卷弱化了选用句式的单独命题,而是使之与语言的连贯等考点结合起来,综合设题考查,但是却强化了变换句式的考查。重组句子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如2011年全国大纲卷和课标卷、辽宁卷都考了长句变短句,2011年广东卷考了短句变长句。
专题二 │考情分析
  修辞从命题方式来看,该考点一般不会直接地单独设题,而是经常与“语言运用(如仿句、变换句式、广告词、对联等)”、“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等结合在一起考查;从知识点设置上看,仿句题常将比喻、比拟、借代等侧重内容的修辞与对偶、排比、反复等侧重形式的修辞中任意两种组合在一起考查,比喻与排比套用、比拟与排比套用、比喻与比拟连用、比拟与对偶套用是四种常见组合方式,比喻与排比套用的考查形式出现频率最高。
在2012年高考中,长句和短句的互换、仿句、修辞手法,仍是考查的重点、热点,每道题的分值为4~6分,备考中应注意重点复习。
专题二 │考情分析
 
1  [2011·四川卷]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5分)
康桥   边城   雨巷   蜀道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二 │ 真题演练
真题演练
【答案】 示例:康桥,你的明净艳丽,你的温婉灵动,你的宁静神秘,不正好唤醒了我生命的觉悟吗?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有四个关键因素:选择恰当的意象、选择合适的句式、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语言要生动。
专题二 │ 真题演练
  2  [2011·全国卷]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
谅解是一场绵绵的细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
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上的阴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二 │ 真题演练
   【答案】 示例:友情是一把平常的雨伞,能为朋友遮挡人生路上的风雨;友情是一缕暖暖的阳光,能为朋友送去严冬季节的温暖;友情是一汪清澈的湖水,能为朋友滋润荒漠一般的心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仿写的能力。使用修辞,采用整句,是语言表达能力成熟的一种标志。其诀窍在于长期的锤炼与仿写训练,而且要展开想象,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这样才能形成倚马可待的语言表达能力。
专题二 │ 真题演练
  3 [2011·辽宁卷] 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他的著作用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就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应关系、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二 │ 真题演练
【答案】 他的著作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阐释的依据是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阐释的内容既有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也有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还有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句式变换中长句变短句的能力。题目明确提出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的要求。解答此题,要特别注意理解“短句”的含义,要注意的是改成的“短句”要主干清楚,短句与短句之间要按照恰当的顺序排列,以求达到“语句通顺,语意连贯”的要求。
专题二 │ 真题演练
  这道题的改写方法是:先找主干句——“他的著作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再整理句子内部成分,一是运用了什么——阐释的依据是“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二是有怎样的内容——阐释的内容既有“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也有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还有“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
专题二 │ 真题演练
  4 [2011·广东卷] 将下面的3句话整合为一个单句。(含标点符号不超过35个字)(3分)
①真的东西总是同假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②善的东西总是同恶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③美的东西总是同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二 │ 真题演练
【答案】 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解析】 本题考查句式变换。以第一句话为主干,提取另外两句的主干部分去做第一句的定语。
专题二 │ 真题演练
  5  [2011·重庆卷] 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恰当的喻体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①黑墨 ②黑钻石 ③黑夜 ④黑葡萄
(1)此刻,她那________般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他,带着瓷城女子半洋半土、半文半野的气味。
(2)透过墨镜望去,姑娘的脸呈平滑的褐色,眼睛像______似的,闪烁着奇异的光亮。
(1)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二 │ 真题演练
【答案】 (1)④ 理由示例:“黑葡萄”,圆溜溜,有灵动之感,与“深情地注视”和“半洋半土、半文半野”呼应。
(2) ② 理由示例:墨镜下的姑娘的眼睛是黑眼珠,水灵灵,充满了灵气儿,用“黑钻石”可显其高雅,又与后文的“奇异的光亮”呼应。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四个备选的词语都有“黑”的意思,但“黑夜”给人恐怖、死寂之感,且缺乏表现力;“黑墨”形容姑娘的眼睛,缺乏灵气儿。“黑钻石”高雅、闪光;“黑葡萄”状其瞪圆,有原生态之感;根据喻体前后的内容和两个喻体的特点,(1)选“黑葡萄”,(2)选“黑钻石”。
专题二 │ 真题演练
一、选用句式
1.解题步骤
  熟悉各种句式,掌握各种句式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这是正确解答选用句式的前提和基础。解答选用句式的程序是:
(1)审清题目要求,弄清题目是要求保持上下文的连贯,还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个意思。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技法点拨
(2)根据题目要求认真分析所给材料。如要求保持上下文的连贯,则要注意分析话题、句式;如要求强调某一意思,就要从句首句末的位置上去分析,选用能与上下文相通的句式。
(3)解答选择题,要比较各个选项的异同,结合语境要求的要点寻找答案,要把选中的答案代入原文检验效果。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1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都灵冬奥会的花样滑冰双人滑的比赛中,张丹、张昊在冲击世界上最高难度的后内接环四周抛跳时失误,张丹重重地摔在冰面上,膝盖严重受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勇敢的精神和精湛的技术征服了全场观众,也征服了现场裁判,最终赢得一枚银牌。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①所有人都以为这对组合将退出比赛
②就在所有的人都以为这对组合将退出比赛的时候
③简单包扎后的张丹又与张昊重新回到冰上继续比赛
④冰上却出现了张昊和简单包扎后的张丹
⑤两人顺利地完成了其他高难度动作
⑥其他高难度动作完成得很顺利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思维轨迹】 此题重点考查考生选用句式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第一步是审清题目要求,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即在表现一个中心意思时,要围绕一个话题来安排句子,保持陈述对象或叙述角度的一致,而任意转换话题,容易造成思维的混乱。因此在做题时,看前后语句的陈述对象(主语、话题、叙述角度)是否保持同一,是常见的解题思路。第二步根据题目要求认真分析所提供的材料。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结合本题看,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叙述张丹、张昊在比赛中受伤的事实;第二句也就是横线部分显然是写两人在挫折面前的表现;第三句是对他们这种顽强精神的揭示。因此答案为C。第三步,把选中的答案代入原文检验效果,再次确认一下。
【参考答案】 C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2.解题“三结合”
(1) 结合具体句意理解。理解句意是解题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判明本语段是围绕什么进行表达或表述的,中心是什么,主体是什么,有何表达方式,由此判断采用从一而贯的句式,或者选用能够准确表达这个中心以及强调重心、情感、语气等的句式。
(2)结合具体语境确认。句式的选择总是为了使表达规范、语意明确,因此必须考虑语意和表达的需要,要特别注意试题所提供的语境。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3)结合主体语序调整。倘若一个句子附加成分太长,就容易遮蔽句子的主干,影响语言表达的清晰,这就需要对语序作出调整,直到表达清晰为止。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2 选择恰当的句式,按要求重组句子。(可增删个别词语)
①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②植物学家和园艺师们共同努力。
③昙花的开放时间可以延长。
④生长激素和新的栽培技术得到普遍应用。
(1)强调“科技人员的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思维轨迹】 此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需要重组的是四个句子,四个句子组合后变成复句。这时应该具体理解句意,想一想哪些复句可以在各分句内容中只强调某个分句的内容。一般来说,具有偏正关系的转折复句能强调“但是”以后的内容,所以转折关系的复句便成了首选。然后再仔细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这四个句子内容之间的关联,可以发现③同①②④之间有因果关系:③是“果”;①②④分别是“因”,并且②是一组,①④是一组。这样分析之后,结合主体语序调整,答案便清楚了。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参考答案】 (1)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同生长激素和新的栽培技术的普遍运用固然可以使昙花的开放时间延长,但是这离不开植物学家和园艺师们的共同努力。(2)诚然,植物学家和园艺师们的共同努力使昙花的开放时间得以延长,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生长激素和新的栽培技术的普遍运用。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二、仿写句式
1.解题步骤
(1) 一审:①审主旨内容。任何一句话或一段话都有一个中心,根据例句,审清仿句的内容主旨,做到内容一致。②审句式结构。这种题型大多要求句式一致,那就要看例句是何种句式:是复句还是单句。如是复句,仿句也应是复句,且假设、因果、递进、并列等复句关系也应一致;如是单句,仿句也应是单句,且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及成分与例句相一致。③审修辞格式。这种题型往往要做到修辞一致,这就要求考生对《考试大纲》中提到的常用的八种修辞能正确理解,并能熟练运用。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这八种修辞是比喻、比拟、排比、反问、对偶、借代、设问、夸张。如修辞使用不当,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
依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不超过60字)
  这道题需要审的有:①审主旨内容:“时间”。②审句式结构:复句。③审修辞格式:比喻。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2)二定:确定对象(如仿句的主语、喻体等)。例题所用的修辞手法为比喻,仿句要求以“时间”开头,主语加以限定,则确定的对象为喻体。可确定的对象有:清风、细雨;清泉、流水;良药、利刃……
(3)三仿:遣词仿写。根据审题信息,例句的内容是描写书籍的作用,而仿句的内容是要描述时间的作用,根据本体和喻体相通这一特点,仿写出的语句有:
清风能吹散愁云,细雨能洗去杂质;清泉能洗涤污垢,流水能冲走痛苦的回忆;良药能减轻伤痛,利刃能切除毒瘤……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4)四连:连贯语句。根据句式一致的要求,把以上内容连贯成与原文主旨一致的几句话。仿写出的语句有:
时间好比一阵清风,它能帮助我们吹散心头的愁云;时间如同一场细雨,它能协助我们洗去心头的杂质;时间好比一池清泉,它能帮助我们洗涤心灵上的尘垢;时间如同一股流水,它能协助我们冲淡心灵上痛苦的回忆;时间好比一剂良药,它能帮助我们减轻心灵上的伤痛;时间如同一把利刃,它能协助我们切除思想上的毒瘤……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5)五验:检查验证。 审视所仿写的句子,看它是否有语病,是否和原文内容一致、句式一致、修辞一致,能否与原文语意相连、文脉相通、融为一体。下面几个仿句是从学生答案中抽出来的,请看它们是否得当:
①时间好比黄金,它能引导我们懂得珍惜生命。②时间好比一架穿梭机,它能带我们遨游历史长河。③时间好比太阳,它能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温暖和光芒。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上述句子在内容上、句式上、修辞上都符合题目要求,但是,这些句子有语病,比喻不当,本体与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即不符合比喻句的特点。由此可见,答完之后,最后的验证也至关重要,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在考试中,如果能做到审题、解题、验证三者相结合,那么“句式仿写”这种题的解答就能万无一失了。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2.解题“五一致”
  仿写类试题作为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重要题型,总让许多考生头痛不已。其实,只要弄清原句特点,把握五个一致,不愁拿不到高分。以下题为例,谈谈仿写技巧。
请从“知识”“兴趣”中任选一个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句子在语意上形成对比。
示例: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勤奋地挤,总会有所收获;时间,是掌缝中的沙,如果你不太在意,就会全部漏光。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1)话题一致。即明确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如该题要求从“知识”“兴趣”中任选一个为内容,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
(2)主旨一致。即理解原句含意,特别是隐含之意。如该题意在从正面强调“时间”“知识”或“兴趣”的积极意义,我们应在弄懂句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循旨联想,遵旨选材,按旨索句。仿写的句子立意境界要高,要有一定的神韵趣味、哲理性和启发性。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3)句式一致。仿写的句子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就是形式上具有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注意句子结构形式要与之高度一致。如该题的基本句式可以视为:话题+比喻性判断+条件+结果。
(4)修辞一致。《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了“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要求。因此,不管题目是否给定要求,仿写前都应分析给定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如该题示例中的“水”与“沙”是暗喻,而“勤奋地挤”又与“不太在意”形成对比,仿写应当符合此项要求。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5)情调一致。仿写的句子同例句色彩要和谐(包括语境色彩和感彩),体现出原句词语的褒贬雅俗,感情的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如该题示例喻体平实,语言朴素,语气恳切,意味深长,仿写的句子也应力求有此效果。仿写出的语句如:
  知识是沙漠中的绿洲,只要你不断地寻找,总会找到希望;知识是蓄水池中的水,如果你不及时添加,它就不会增多。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三、句式变换
1.解题步骤
(1)认真审视题目要求,明确做题的“方向”。
(2)仔细分析原句的特点,包括原句的句式特点,原句分句间的关系,原句的句子结构特点等,为变换句式打下基础。
(3)依据题目要求,改变原句句式,同时相应地改变原句中的词语甚至句子的结构。如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就要将主动者与被动者的位置互换,表主动与被动关系的介词“把”“被”互换。再如长句换短句,最基本的就是使长句附加成分“消肿”,其方法有三:可以把长句附加语独立出来,单独成句;也可以利用复指来排列,重新组句;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变换时,有时还应添加必要的句子成分或关联词语,有时还应重复某些词语或添加代词使前后呼应。
(4)改后检查,看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改变了原句意思,改后的句子是否规范。
3 将下面3个句子整合为一个单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能改变原意)
①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抑扬美。
②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抑扬美和回环美。
③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回环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思维轨迹】 (1)审视题目要求,可以发现本题考查将3个句子整合为一个单句的能力。(2)仔细分析原句的特点,我们发现,可以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将三句的相同项合并为一项。(3)依据题目要求,改变原句句式,同时相应地改变原句中的词语甚至句子的结构。本题可以保留“王力先生认为”作句子的主谓部分,再以“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抑扬美和回环美”作全句宾语的主干,再将“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和“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分别作“抑扬美”和“回环美”的定语。(4)改后检查,看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改变了原句意思。
【参考答案】 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的抑扬美和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的回环美。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2.解题“四明确”
(1)明确不能改变原意。句式变换是“同义句”的变换,只是句子形式的变换。明确不能改变句子原意,这是进行句式变换必须遵循的原则。例如:常式句变为变式句,主要是改变句序,将强调某种语意的成分不放在常态位置上。但有些句子的语序、结构变化可引起句意的改变,不属于句式变换。必要时需增删或变动个别文字,也不应影响对句子原意的准确表达。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2)明确各类句式的特点。明确各类句式的特点是句式变换的基础。主动句和被动句的互换主要思考点是主语和宾语的互换;肯定句与否定句的互换主要思考点是否定词的运用;长句与短句的互换可以用互为相反的方法。整句与散句的变换,多数情况下是一组整句中的一个或两个不和谐的散句变成与其他整句结构相同的句子,或将一组散句改成一个对偶句或排比句。
(3)明确同语境要协调。句式变换,有的是对一段文字的某一部分进行调整,这种条件下的变换,一定要注意上下文,使变换的部分在内容上、形式上都与上下文连贯,并协调一致。
(4)明确合乎语法规范。变换句式不能出现病句,不能显得杂乱无章。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四、修辞手法
1.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现在的修辞类试题,不再是前些年单纯地辨析辞格,而是和语言表达题相结合。如按规定的辞格仿句、续句、造句等,要求有了较大提高,做题时光靠死记概念难以奏效,因此,考生必须对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用途及易混修辞手法的辨析等有一个切切实实的理解。这样,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2.审读题干,看清例句。审读题干时,不仅要读懂题干的显性要求,还要吃透隐性要求,特别是题干中的暗示或限制,比如“古代先贤”就限定在“古代”,“这些人文景观”就限定在“人文景观”等。看清例句是指搞清楚例句的句式、结构、内容特点、情景氛围等,为仿写或续写的句子打基础,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3.结合语境,辩证分析。分析任何语言现象都离不开语境,修辞也不例外,如在“他这个人平时张牙舞爪”中“张牙舞爪”是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而在“老鹰张牙舞爪地扑过来”句中,“张牙舞爪”就不再是拟物了。所以,做题时必须把握整个句子或整个文段的内容,挖掘里面所包含的各种信息,千万不可脱离语境孤立作答。
4.讲究形式,注重内容。有些考生片面地认为修辞只要符合形式上的要求即可,因而常常忽视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实际上修辞的考查不但要求形式上准确,更注重内容上的吻合。有这样一道题: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仿照下面的排比句形式,以“哦,老师!”开头,写出句式相同的句子。
  哦,黄河!有了你乳汁的浇灌,这贫瘠的土地,才有了青山绿水,才有了茅屋、鸡鸣、老牛的蹄印和闪光的犁绘织而成的田园风光,才有了那神奇而灿烂的文化。
有学生仿写了这样的句子:
  哦,老师!有了你汗水的培育,这幸福的国土上,才有了高楼大厦,才有了山川、河流、树木和人群组合而成的美丽画卷,才有了祖国灿烂的明天。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从字面形式看,这段话是仿照例句形式写的,应该符合要求,但是分析一下内容,前后文句之间几乎没有一点关系。所以,考生一定要注意防止这种只顾形式、不顾内容的做法。
5.表述准确,力求最佳。修辞题目一般看似简单,实际做好很难,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关注,如喻体是否恰当,夸张是否合理,对偶是否严密等。因此,答题时最好先在草稿纸上拟出句子,联系上下文反复读一读,斟酌推敲后,再誊到试卷上。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五、易错提示
1.修辞手法使用不当。一般来说,明显的修辞手法大家都能注意到,但使用的修辞手法稍微多一点,有的同学就往往会丢三落四、顾此失彼,只写了明显的一个,却忘了其他的要求。
2.表述不明确简洁,立意格调不高,与整体语境不和谐。
3.只注意题干表面的显性要求,不注意题目内部的隐性要求,对例句的内涵透视不深刻,写起来比较肤浅。
专题二 │ 技法点拨
 
1.分别以小草、山桃、杨柳作为陈述对象重组下面的句子,使句式协调,语序合理。(可增删个别字词)(4 分)
煦暖的阳光最先把山坡上的小草唤醒,多情的春风最后催促着一向慵懒的山桃灿烂成一片云霞,而蒙蒙细雨则已将河边的杨柳点染成团团碧烟翠雾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二 │ 新题精练
新题精练
  【答案】 山坡上的小草最先被煦暖的阳光唤醒,河边的杨柳则被蒙蒙细雨点染成团团碧烟翠雾,而一向慵懒的山桃最后也被多情的春风催促着灿烂成一片云霞了。(句式协调一致2分,语序合理2分)
【解析】 首先要使“小草、山桃、杨柳”成为陈述对象,其次要注意句式协调一致,可以使用被动句,最后要注意“最先”“最后”等词语,调整语序为“小草、杨柳、山桃”。
专题二 │ 新题精练
2.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四个短句(可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简明连贯。(4分)
  联合国安理会3月17日以10票赞成、5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由法国、黎巴嫩、英国和美国共同提交的带有强烈的强制性和干预性的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1973号决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二 │ 新题精练
  【答案】 ①联合国安理会3月17日以10票赞成、5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1973号决议。②该决议是由法国、黎巴嫩、英国和美国共同提交的。③该决议的内容是要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④该决议带有强烈的强制性和干预性。
【解析】 此题考查了考生句式变换的能力。将一个长句变为短句,可以运用抽主干,将定语、状语独立成句,组后按照事理逻辑关系排序的办法解决。
专题二 │ 新题精练
3.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3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个别词语)(4分)
  亚洲博鳌会是主要就亚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等重要议题进行商讨并为亚洲经济适时提供前瞻性思路和引导的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非官方、非盈利、定期定址的国际组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二 │ 新题精练
  【答案】 亚洲博鳌会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非官方、非盈利、定期定址的国际组织。它主要就亚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等重要议题进行商讨,为亚洲经济适时提供前瞻性思路和引导。(3个短句每句1分,语义连贯1分)
【解析】 抽取句子主干可得“亚洲博鳌会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非官方、非盈利、定期定址的国际组织”。将余下的部分根据事件和性质独立成句,然后按照一定逻辑关系排列即可得出答案。
专题二 │ 新题精练
4.参照下列现代诗歌中的任意一首,以“夏”或者“冬”为对象,仿写一段文字。(注意诗歌的格式以及修辞手法)(5分)

一夜箫声吹红了姑娘的唇   
绿色不是犯人   
冲开了土地的牢门 

    沉甸甸的枝头挂满了记忆和炊烟
     妹妹挎着小篮子
    摘走了红苹果的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二 │ 新题精练
  【答案】 示例一:仿写《春》:夏/一曲琴音拨动了浪的舞衣/湖水恐是寂寞/奏响了风荷的婆娑
示例二: 仿写《秋》:冬/舞动的精灵演绎着梦幻和轮回/大地珍藏起小秘密/沉睡于造物主的亲吻/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仿句时要参照原诗的句式和修辞。
专题二 │ 新题精练
   5.请在所提供的文学形象中任选两个,以“理想”开头拟写句子。要求在内容上能体现与人物相关的信息,句式、修辞等与例句基本相同。(6分)
【例句】 写给“荆轲”:理想就是你以自己的生命换来兵戈止息,现实中却是易水河畔慷慨的歌声,令天地为之动容。
文学形象:项羽 林黛玉 祥林嫂 玛蒂尔德 桑迪亚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二 │ 新题精练
  【答案】 示例:写给“林黛玉”:理想就是你以自己的真情赢得木石姻缘,现实中却是大观园里零落的泪水,令世人为之叹惋。
写给“项羽”:理想就是你宁愿自刎乌江也不失做人的尊严,现实中却是被围垓下之时悲壮的吟唱,令英雄为之扼腕。
【解析】 本题要注意题目中的要求“选两个”,以“理想”开头,句式、修辞与例句相同,内容上要“因人而异”。解答这道题要求考生对所选的人物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刻的了解,虽然文学常识题一般不单独命题考查,但有时会在其他题目中渗透。
专题二 │ 新题精练
  6.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子,句式要与示例相同。(6分)
东风,把山地的寂寞搬开,放出哗哗流淌的绿,在几树白杨上吹奏出春天的歌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二 │ 新题精练
【答案】 藤蔓,把篱笆的寥落赶走,跑出沙沙作响的风,在一块黑土上滚落金黄的瓜果。(准确、连贯给3分,修辞给3分)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式仿写,难度不大,除了注意句式要与例句一致外,还应该注意例句的隐性要求是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专题二 │ 新题精练
专题三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准确、鲜明、生动
专题三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专题三 │ 考情分析
考情分析
年份 试卷 考点信息 题干信息 分值
2009 全国卷I 简明、连贯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2009 重庆卷 语段中,必须删去的一处和不能删去的一处。 4分
2009 四川卷 简明、得体、鲜明、生动 图文转换题,要求简明得体、鲜明生动。 6分
2010 四川卷 生动 扩展语段题,要求生动、简明。 6分
2010 课标卷 简明、连贯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8分
专题三 │ 考情分析
年份 试卷 考点信息 题干信息 分值
2010 山东卷 得体 下面一则稿约四处画线部分中有两处语言表达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4分
2010 全国卷I 连贯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2011 全国卷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2011 课标卷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2011 辽宁卷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2011 安徽卷 简明、得体 补写出以下电话内容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 5分
2011 湖北卷 简明、生动、得体 写一条温馨提示语。要求:①符合场景;②语言表达简明、生动、得体;③不超过20字。 4分
2011 广东卷 连贯、得体 为班会主持人写一段话,要求衔接自然、语意连贯,不少于60字。 6分
  从近几年高考题可以看出:
1.命题思路。本考点的命题思路,仍将是关注生活,贴近生活,语言形式也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语言应用的量化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实现,所以命题还会设置特定的情境,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恰当地选择语言内容和形式,并且考虑相关的情感因素。语言运用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单独考查准确、鲜明、生动、简明、得体的题目较少,多是同时或与其他考点结合考查。
专题三 │ 考情分析
考查注重综合运用,如结合广告语、衔接语、祝贺语、图表转换、手机短信、论坛留言点评、临别赠言、画外音、开场白、综合改错等形式进行考查,如2011年湖北卷的禁烟的温馨提示语、2011年湖南卷的短信、2011年安徽卷的电话预约、2011年广东卷的串台词就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
专题三 │ 考情分析
2.命题形式。本考点的命题形式是主观题和客观题互现。对“连贯”的考查,我们应当重点关注客观题。对“简明、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考查,毫无疑问,仍会以主观表达题为主,如2011年的全国卷、重庆卷、湖北卷、四川卷、山东卷、安徽卷等,2010年的重庆卷、湖北卷、课标全国卷、广东卷、浙江卷等都单独设题,以主观题的形式对语言表达进行了考查。客观选择题主要考查语句的连贯、句子的衔接,如2011、2010年全国大纲卷、课标卷、广东卷等均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了句子的排序与衔接。相对来说,主观题往往综合考查,难度更大一些,更能体现考生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客观题的考点单一,难度较小。
专题三 │ 考情分析
  在2012年高考中,“连贯”应多关注客观题;“简明、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查多关注主观题。本考点是高考命题改革的试验田,有创意的新题不断出现。要关注新题型,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培养灵活的思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专题三 │ 考情分析
专题三 │ 真题演练
真题演练
  
1 [2011·重庆卷] 下面一段文字有四处重复累赘,请予以删除。(只填序号)要求:删除后应简明连贯、不损害原意。(4分)
  清晨7时,重庆的天空微微发亮,参加2011年重庆马拉松赛

的运动员已陆续赶到比赛的起点南滨公园,为即将开始的 2011年
② ③ ④
重庆马拉松赛热身。在起点处,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正在进行

准备,慢跑,拉伸韧带,一举一动都显示出专业素养。虽然比赛还没有开始,尚在安排之中,但空气中已经透露出一丝如箭在弦的
⑥ ⑦ ⑧
紧张。
应当删除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④⑤⑦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能否删除的前提是会不会产生歧义,表述的意思是否清楚而又最为简洁。①后面的“重庆马拉松赛”已经交代了“天空”是“重庆”的,因此,①可蒙后省;④则可承接前文省略掉;⑤与前面的“热身”和后面的“慢跑,拉神韧带”表意重复,可删除;⑦与⑥中的“还没有开始”意思重复,删除。
专题三 │ 真题演练
2 [2011·湖北卷] 从今年5月1日起,我国在室内公共场所实行全面禁烟。请你为校园的“禁烟提示牌”编写一条温馨提示语。要求:①符合场景;②语言表达简明,生动,得体;③不超过20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三 │ 真题演练
【答案】 示例一:书香何需烟草香
示例二:祖国花朵正娇嫩,请君勿用烟草熏
【解析】 关键话题是“公共场所实行禁烟”,场景是校园中“禁烟提示牌”的温馨提示语,拟写时一定要体现这两点。可以用一句话或两句话来表达。
专题三 │ 真题演练
 
3  [2011·广东卷] 班上举行节日文化主题班会,李明同学先介绍了“元宵节”(正月十五),接下来韩梅同学将介绍“中秋节”,这时班会主持人需要说一段话,将前后两位同学的节日介绍串联起来。请你为班会主持人写一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语意连贯,不少于60个字。(含标点符号)(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三 │ 真题演练
 【答案】
(示例一)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是团圆甜美的元宵,还是圆如明月的月饼,都无法化解游子的羁旅愁绪。重温了李明介绍的“元宵节”,下面再由韩梅引领我们去回味那寄予了无限思念之情的“中秋节”。
(示例二)亲爱的同学们,中华传统节日意蕴丰富。李明介绍的“元宵节”寄予了人们对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期盼,下面再由韩梅同学为我们展示“中秋节”中蕴涵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团圆之意。
专题三 │ 真题演练
(示例三)谢谢李明同学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元宵节的历史、传说、习俗以及有关元宵节的诗词等知识。是啊,在这样一个“宝马雕车香满路”“花市灯如昼”的夜晚,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吃元宵,其乐融融,皓月当空,彩灯万盏,多么美妙的画卷。其实,在我国还有一个节日也同月亮、团圆相关,那就是中秋节!下面就有请韩梅同学为我们介绍中秋节!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既然是串联词,就应该把前后的节日连起来。应该先回顾上一个节日,概括一下元宵节的情况,然后,再过渡到下面的节日。
专题三 │ 真题演练
4 [2011·全国卷]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5分)
从读大学到当老师,我跟随郭先生十几年了。这十几年间,每每有不懂的问题,就去先生家,①有问,必有答。先生偶有记不清楚的,②亲自去图书馆查来,抄得整整齐齐地给我。这些年来,问的问题不计其数,③也不乏幼稚之处。④张开嘴后自己都悔之不已,但是先生却认认真真地为我解答;有时先生才说两句我就表示懂了,先生⑤要我说出来,看我想得对不对。
答: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__
专题三 │ 真题演练
【答案】 ①凡 ②必定 ③其中 ④有时 ⑤则(每答一处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能正确表达逻辑语义关系,即可给分)
【解析】 这道题侧重考查现代汉语虚词的正确使用,采用主观题型。①处根据“文理”(语言表达的内在规律),只能填入一个字的词,所给答案“逢”也可,但不如虚词“凡”,既满足了一个字的要求,又能与后面的“必”对仗。②处应该是“顺承关系”,依照“文理”(语言节奏),可以用“必定”“就”等。 ③处承前而来,是对这些年来所问问题的一个总结,故用代词比较好,所给答案“其中”就很好,也可以用“有的”;但从所问问题的质量来考虑,也可以使用表达肯定语气的副词“当然”。
专题三 │ 真题演练
④处开始明显是另一个层次,且与后文的“有时”相呼应,此处答案自然就没有什么灵活性了,只能是合乎“文理”(行文、说话为大家所通用的“固定句式”)的“有时……有时……”,所以只能用“有时”。 ⑤处是处于转折复句之后,且与上句有递进关系,因此可以选用“还”“仍”“还是”“仍然”等,考虑到音节,用一个字的词比较好,所以给出参考答案“还”“仍”“则”。
专题三 │ 真题演练
 5  [2011·四川卷] 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捐赠的肝脏在天津成功移植给了一位患者。请你以这位患者的名义给史铁生写一段感激的话。
要求:①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②不写称呼语;③不超过10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三 │ 真题演练
【答案】 示例:您用捐肝拯救我的生命,您用作品鼓励无数读者,您用行动为世人立下精神高标,您用生命书写生命。您的生命就是一本书,您的故事写尽感动。您是轮椅上的哲人,永远的大师。谢谢您,史老师,祝您一路走好……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紧紧抓住史铁生的人物事迹与精神品质,表达感激之情,语言得体即可。
专题三 │ 真题演练
 
6  [2011·湖南卷] 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C.虽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D.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专题三 │ 真题演练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的得体。A项,有两个错误,一是“拨冗”是敬词,意思是说,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不用于自己;一是“特此通知”不妥,此信息是回复校庆联络办老师的,不应用“通知”一词,因为“通知”通常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等等,是一种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或转达有关事项或文件,此处可用“告知”。B项,“光临”是敬词,敬称他人的来访,宾客来到。C项,“列席”指作为旁观者出席,从题干来看,回复短信的校友是受到邀请,作为主体来参加的,此其一;其二,“奉告”是敬词,告诉。语言的得体需考虑对象、场景、目的、语体等各种要素。
专题三 │ 真题演练
一、解题指津
1.简明
要做到语言简明,具体要求是:
(1)简要。应抓住要表达意思的重点,用的语言要尽可能少,不用可有可无的字词,不重复啰唆;不必要的重复,可有可无的词句都是造成语言啰唆的原因。
专题三 │ 技法点拨
技法点拨
 1  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这段文字语言简明,衔接自然,语意连贯。
苏泽广真是哭笑不得,①苏泽广觉得儿子合图还不懂事,把家托付给②他是徒劳的,便失望地起身。然而他刚要离开,③他突然跳下椅子,④合图吹灭桌前的蜡烛,“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抱住⑤他的腿,在黑暗中说:“爸爸,你放心吧,⑥你要是不回来,⑦我管这个家!”
专题三 │ 技法点拨
  【思维轨迹】 指代词强调就近指代原则。①直接用“苏泽广”与上文重复,应该删去或改为“他”。③用“他”表意不明,让人搞不清是指哪个人,改为“合图”。④用“合图”,让人感觉跳下椅子和吹灭蜡烛不是一个人的行为,应删除或改为“他”。⑤用“他”表意不明,让人搞不清是指哪个人,改为“苏泽广”或者“父亲”。
【参考答案】 ①删除或改为“他”,③改为“合图”,④删除或改为“他”,⑤改为“苏泽广”或者“父亲”。
专题三 │ 技法点拨
(2)明确。明确指意思要说清楚,不让人产生误解或歧义。语言表达不明确主要表现是存在歧义。消除歧义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补充语境法。如:“我要热饭”,后面再加一句“不要冷饭”,即可消除歧义。
②更换词语法。主要用于因多义词的词义不确定或多音字的读音不确定造成的歧义。如:这个人好说话。把“好”改成“喜欢”,意思就单一了。
③调整语序法。如:两个中学的老师。除了更换词语,把“个”改为“所”或者“位”之外,还可以调整语序为“中学的两个老师”,也就没有歧义了。
专题三 │ 技法点拨
④明确指代法。如:当他把奖品发给小谈时,他对他笑了笑。第2个分句中的两个“他”,只要明确其中一个就行。
⑤标点消除法。如:中国篮球队击败了阿根廷队获得了冠军。只要加一逗号,成为“中国篮球队击败了阿根廷队,获得了冠军”歧义随之消除。
专题三 │ 技法点拨
 2  下面句子有两种不同的理解,请按要求改写成明确的句子。
他没有听从导师的建议,对自己的论文加以修改,影响了论文的水平。
(1)如果表达的意思是“导师建议修改变更”,这个句子应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表达的意思是“导师不同意修改变更”,这个句子应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三 │ 技法点拨
   【思维轨迹】 这个句子有歧义,要消除歧义,可采用“调整语序法”和“补充语境法”。
【参考答案】 (1)他没有听从导师的对论文观点加以修改、变更全文结论的建议。(2)他没有听从导师的建议,仍修改了论文的观点,变更了全文的结论。
专题三 │ 技法点拨
2.连贯
解答连贯题的技法如下:
(1)看陈述对象,考虑话题的一致性。
统一的话题是保持语言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转换了陈述对象,话题的一致性就遭到破坏,语句也就变得不连贯了。
专题三 │ 技法点拨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①人总有一个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 ②可是,离开了这种探索精神,数学是无法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 ③因此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
④数学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 ⑤数学家更进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来表达的
A.④②①⑤③ B.①③⑤④②
C.④②③①⑤ D.①③④②⑤
专题三 │ 技法点拨
   【思维轨迹】 原句提出“探索精神”这一话题,④谈到“物质生活需要”,②将“物质需要”与话题“探索精神”联系起来,①谈到“秩序”,⑤将“秩序”引到“数学”的话题上,③将“物质需要”“秩序”与“探索精神”这个话题统一起来。
【参考答案】 A
专题三 │ 技法点拨
(2)看语气语脉,考虑语意的粘连性。
语言运用的连贯问题,实际上是语气相承、语流通畅的问题。大凡表达效果好的句子句群,不仅上下文衔接连贯,逻辑关系严密,读起来也绝不会聱牙。因此,语气语流的相承、音节的和谐也是语言连贯的一个重要方面。
专题三 │ 技法点拨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近几十年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
①也高于同时期世界的平均水平
②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③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④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
专题三 │ 技法点拨
⑤尽管对增长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增长的事实
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A.②④③⑥①⑤ B.②⑤⑥③④①
C.⑥⑤④②③① D.⑥①②④⑤③
专题三 │ 技法点拨
【思维轨迹】 根据①句“也高于”的提示,①句应该在⑥句之后;⑤句是对①⑥句所陈述的“增长”的解说,因而在①句之后。至此,已经判断出正确选项为A。②④③句根据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陈述中国的国际影响、综合实力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置于前。
【参考答案】 A
专题三 │ 技法点拨
(3)看前后句式,考虑结构的一致性。
一组在统一话题下的句子,对多种事物或一个事物的多个方面进行叙述时,它们各自的内部语法结构往往有组合上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在备选句中,结构上与前后句结构相同的句子,往往是能保持连贯的句子。
专题三 │ 技法点拨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红星小学门卫王煦被区教育局评为“十大感动校园人物”,他的事迹中最突出的一条是认识全校500 多个学生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为家长提供了很多方便。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门卫感动校园,体现的就是一种服务育人的精神。
专题三 │ 技法点拨
①学校里的教师是在教书育人
②这不只是像背书那样背出来的
③要叫出全校学生的名字,实在不容易
④校园内的管理、服务也无不在体现育人的功能
⑤能叫出几个学生的名字,很简单
⑥这是关爱学生、日积月累的自然结果
A.①④⑤②③⑥
B.②⑥①④⑤③
C.③⑥②①⑤④
D.⑤③②⑥①④
专题三 │ 技法点拨
【思维轨迹】 从题目的填空上看,应该是两两对句;其中⑤③很明显应该连在一起,而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据此可排除A、C两项;从B项看②句显然与文段衔接不上。
【参考答案】 D
专题三 │ 技法点拨
(4)看词语照应,考虑语脉的相承性。
语脉的前后相承,必定有显性或隐性的词语与之相应。前面或后面出现了某一词语,再寻找相对应的词语,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确定其先后顺序,使其语脉的链条相承衔接。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21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专题三 │ 技法点拨
①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②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他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②③①④⑤⑥    B.②③⑥④①⑤
C.③①⑤②④⑥ D.③④②①⑥⑤
专题三 │ 技法点拨
【思维轨迹】 首句讲对待大自然的关系问题,后面应该围绕此展开。确定话题范围②,由此讲人类对待大自然的态度,③⑥一组,①⑤一组,且③⑥紧挨②,③和⑥存在解说关系,而④中的“然而”表转折,有总结意味。①⑤继续从另一角度阐释,和尾句存在因果关系。从结尾句“结果也”可以看出前文内容应是对自然先“征服”后“亲近”的顺序,再从“征服”“报复”“可惜”等关键词排出次序,最后从四个选项中筛选出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 B
专题三 │ 技法点拨
(5) 看逻辑顺序,考虑思维的走向定位。
思维的逻辑性,在语言连贯中的体现一般是时间先后、空间方位、深浅大小、意识行为等。任何一种逻辑思维角度,其明显语句所显示的语意都不可能出现较大的裂痕或较大的阻隔,思维走向呈现主干型或流线型,而不是干枝型或断流型。
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2010年以来,我省生产总值连年保持两位数的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