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Story
16世纪亚伯拉罕·奥特柳斯绘制
8世纪僧侣绘制
仔细观察上图,指出世界地图发生的变化,结合上节课所学内容,分析世界地图发生变化的原因。
壹
Story
人口、物种、疾病的世界性流动
清乾隆中期以后,玉米因根系发达,穿透力、吸收养分的能力、耐瘠力、抗逆性强,适宜于山地种植,所以随着流民的垦荒运动在南方广大山区广泛种植,成为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明万历初年,番薯传入我国,因高产、多用、易活的好处意境引进即广泛种植。玉米与番薯,最终都成为中国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王社教《殊途同归:明清时期玉米和番薯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
细菌和传染病是征服者最有效的帮凶。欧洲人带来了天花、麻疹、流感、霍乱等。土著对外来的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这些疾病造成巨大灾难。据估计,近代早期300年间,美洲和大洋洲有一亿人死于传染病。
——爱德华加·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Story
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第一子目,指出全球航路开辟如何推动世界各地的往来,这些往来带来怎样的影响?(提示:影响可以从欧洲、美洲、亚洲、非洲、人文地理格局、世界市场等角度进行思考)
贰
商品贸易的世界性流动
Story
16~19世纪马尼拉贸易
16~18世纪三角贸易
14世纪前欧亚贸易
Story
上述三幅地图呈现出世界商品贸易发展的脉络,从地图中你能发现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带给世界怎样的影响?
Story
船只从英国第二大城市利物浦出发,船舱里装着武器、布匹、小摆件、甘蔗酒,用这些东西换取非洲的人货,再那这些人货还换取美洲殖民地的蔗糖、咖啡和可可。18世纪末,曼彻斯特已有十八万纺织工人为非洲和加勒比海生产所需物品。……18世纪初,英国纺织工业所需的四分之三的棉花供用主要来自佐治亚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拉丁美洲热带地区的蔗糖大大推动了英国、法国、荷兰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积累,同时又破坏了巴西东北部和加勒比海诸岛的经济,欧、非、美三角贸易是以向甘蔗种植园贩卖奴隶作为主要支柱的,这加重了非洲历史性的衰落。
——爱德华加·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15世纪初,西班牙征服美洲殖民地,后又在亚洲的菲律宾建立殖民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从菲律宾的马尼拉运往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经过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在5.75-8.625吨之间。……马尼拉大帆船运来价格低廉的中国生丝和质地优良的绸缎,对西班牙殖民地的纺织业带来了巨大冲击,源源不断输入的中国生丝为墨西哥工厂提供原料。1637年,墨西哥一家以中国生丝为原料的丝织厂的工人达到1.4万人。
——约翰·威尔斯在《1688年的全球史》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
Story
Story
1~3组
4~6组
三角贸易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简述贸易概况(时空定位、贸易各方、贸易商品)
简述贸易概况(时空定位、贸易各方、贸易商品)
评析三角贸易的影响(欧洲、非洲、美洲、世界市场)
评析三角贸易的影响(欧洲、亚洲、美洲、世界市场)
合作探究任务单
叁
全球航路开辟之是与非
Story
Story
Story
马克坦岛纪念碑碑
双面碑的正面刻有这样的文字:“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摘自马克坦岛纪念碑
问题3:纪念碑的修建和双面碑亭镌刻的文字都包含着后人对逝者的价值评价,为何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这种评价反映了价值判断的什么特点?请从中体会出正确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
Story
Story
人口、物种世界性流动
全球航路的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商品贸易格局:陆路为主地中海为中心转向海路为主大西洋沿岸为中心
商品贸易的世界性流动
文明格局:多元文明格局转为亚非拉从属于欧洲
人文地理格局:人类由孤立走向族群混合、物种大交流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世界格局的演变
1.(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2.(2015·海南高考·10)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3.15至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问题:“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Story
当堂检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理念】
1.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塑造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注重培养学生历史科学科素养,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渐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3.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创设合理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教学内容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按照认知螺旋上升的规律不断拓展和深化。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共有三个子目,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全球航路开辟的影响。
第一个子目“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讲述了人口、物种、疾病世界性的流动,人口迁移带来疾病的传播,造成大洋洲、美洲居民迅速减少,大洋洲、非洲、亚洲等地区都出现种族混合的现象,同时也带来世界人文地理格局的改变。
第二个子目“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讲述了商品世界性流动改变原有以陆路为主以地中海为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取而代之的是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以海路为主以大西洋沿岸为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
第三个子目“早期殖民扩张”讲述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对亚洲、非洲、美洲的早期殖民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加速发展,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亚非拉国家和地区逐渐从属于欧洲。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及影响,初中教材的编制考虑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认知水平,新航路开辟主要集中在其开辟过程的学习,注重“是什么”的层次。高一的学生的逻辑思维、思辨思维获得发展,高中阶段本节课的重点就转变为“为什么”和“怎么样”的层次。考虑到学生还是对鲜活的历史细节更感兴趣,本节课通过设置真实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运用史料,分析解释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第一子目的内容及补充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并运用史料,分析人口、物种世界性流动带来的影响。
通过阅读教材二、三子目及补充史料,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三角贸易、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概况及其影响。
通过对马克坦岛纪念碑的解读,引导学生辨别史料作者意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综合教材内容,本节课的重点设定为全球航路开辟的影响。
教学难点:学生容易掌握全球航路开辟带来的人口、物种、疾病、商品贸易的世界性流动及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对世界人文地理格局、贸易格局、商业格局、多元文化格局的影响,学生不太容易自己归纳,所以将本节课的难点设定为全球航路开辟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个环节:呈现全球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人们、物种往来的史料,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人口、物种、病毒的世界性流动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第二个环节:呈现三角贸易、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地图及相关史料,组织学生1~3组合作探究三角贸易中各方交易的商品及商品生产、交易带给各方的影响;4~6组学生合作探究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各方交易的商品及商品生产、交易带给各方的影响;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地图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
第三个环节:菲律宾马克坦岛的双面碑,培养学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树立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上面两幅地图是8世纪和16世纪的两幅世界地图,同学们指出世界地图发生的变化,结合上节课所学内容,分析世界地图发生变化的原因。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全球航路开辟的影响,所以设计通过8世纪和16世纪世界地图的变化引出全球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大洲之间的孤立状态,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开阔,人类有孤立开始连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图的变化,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地图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讲授新课】
一、人口、物种的世界性流动
教师过渡:15、16世纪全球航路的开辟,人类由孤立走向整体,我们今天就跟随全球航路开辟者的足迹,看看他们带给世界的改变。
材料一
清乾隆中期以后,玉米因根系发达,穿透力、吸收养分的能力、耐瘠力、抗逆性强,适宜于山地种植,所以随着流民的垦荒运动在南方广大山区广泛种植,成为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明万历初年,番薯传入我国,因高产、多用、易活的好处意境引进即广泛种植。玉米与番薯,最终都成为中国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王社教《殊途同归:明清时期玉米和番薯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
细菌和传染病是征服者最有效的帮凶。欧洲人带来了天花、麻疹、流感、霍乱等。土著对外来的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这些疾病造成巨大灾难。据估计,近代早期300年间,美洲和大洋洲有一亿人死于传染病。
——爱德华加·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设问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第一子目,指出全球航路开辟如何推动世界各地的往来,这些往来带来怎样的影响?(提示:影响可以从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全球、人文地理格局、自然环境状态等角度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全球航路的开辟,首先带来人口的迁移,人口的迁移带来物种的大交流和疾病的传播,课本知识对这里的介绍很详细,但是学生在学习中不重视教材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此设问需要学生结合第一子目梳理全球航路开辟推动人口、物种、疾病在世界范围的流动的方向及带给各方的影响,在分析影响时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客观、全面、辩证地思考。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材料二
船只从英国第二大城市利物浦出发,船舱里装着武器、布匹、小摆件、甘蔗酒,用这些东西换取非洲的人货,再那这些人货还换取美洲殖民地的蔗糖、咖啡和可可。18世纪末,曼彻斯特已有十八万纺织工人为非洲和加勒比海生产所需物品。……18世纪初,英国纺织工业所需的四分之三的棉花供用主要来自佐治亚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拉丁美洲热带地区的蔗糖大大推动了英国、法国、荷兰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积累,同时又破坏了巴西东北部和加勒比海诸岛的经济,欧、非、美三角贸易是以向甘蔗种植园贩卖奴隶作为主要支柱的,这加重了非洲历史性的衰落。
——爱德华加·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15世纪初,西班牙征服美洲殖民地,后又在亚洲的菲律宾建立殖民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从菲律宾的马尼拉运往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经过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在5.75-8.625吨之间。……马尼拉大帆船运来价格低廉的中国生丝和质地优良的绸缎,对西班牙殖民地的纺织业带来了巨大冲击,源源不断输入的中国生丝为墨西哥工厂提供原料。1637年,墨西哥一家以中国生丝为原料的丝织厂的工人达到1.4万人。
——约翰·威尔斯在《1688年的全球史》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
设问2:上述三幅地图呈现出世界商品贸易发展的脉络,从地图中你能发现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带给世界怎样的影响?为了探究这一问题,我们分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1~3组同学根据上述资料并结合教材第二、三子目的内容,探究三角贸易,内容包括:1.概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关键提示:概述应包括时空定位、贸易各方、贸易货物);2.分析三角贸易对贸易各方及全球市场的影响。
4~6组同学根据上述资料并结合教材第二、三子目及《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明清时期经济的相关内容,探究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内容包括:1.概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基本内容(关键提示:概述应包括时空定位、贸易各方、贸易货物);2.分析三角贸易对欧洲、亚洲、美洲及全球市场的影响。各小组组长负责整理探究结果,各组出代表交流探究结果。
设计意图:三角贸易和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知识,商品全球性的流动推动国际劳动分工的发展,美洲提供生产原料,非洲提供劳动力,亚洲提供奢侈品和日常用品,西欧出口手工艺制品,西欧商人指挥这些全球性贸易和国际劳动分工,西欧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这为西欧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奠定基础。这些结论学生依据教材和补充的史料,自己可以分析得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此环节通过呈现地图和史料,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地图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
三、全球航路开辟之是与非
麦哲伦当年环球至菲律宾时和马克坦岛的当地居民交战,麦哲伦死于当地,在马克坦岛有两座纪念碑,一座是麦哲伦纪念碑,建于1866年;一座是拉普拉普纪念碑,建于1933年。后来当地又建了一个双面碑亭专门纪念这两位历史人物。
双面碑的正面刻有这样的文字:“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摘自马克坦岛纪念碑
设问3:纪念碑的修建和双面碑亭镌刻的文字都包含着后人对逝者的价值评价,为何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这种评价反映了价值判断的什么特点?请从中体会出正确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关键点拨: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及个体差异性,但是我们应该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才能保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设计意图:全球航路开辟的影响,站在不同的立场会得出截然不同的评价,高一学生虽然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比初中生要强,但还是有些欠缺,经常会用对与错,是与非来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该环节就是通过对菲律宾马克坦岛的双面碑价值判断的解读,引导学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借此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
【课堂小结】
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人口、物种、疾病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人口的迁移带来疾病的传播,改变了各洲人口居住在各洲的状态,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都出现族群混合现象,人口迁移也推动全球物种的大交流,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因此发生改变;三角贸易、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推动商品贸易世界性流动,这改变了以陆路为主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格局,取而代之的是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海路贸易齐头并进,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全球航路开辟后,人类由孤立走向整体,全球间联系初步建立,之后逐步加强。第5、9单元可以帮助大家了解“地球村”的形成。
【教学评价设计】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2.(2015·海南高考·10)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3.15至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问题:“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存在的不足:
本节课是第一次尝试将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不同问题,一组探究三角贸易,另一组探究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最后由学生代表展示探究成果。学生探究过程中,我发现平时思维活跃、表达力强的学生如鱼得水,探究过程积极认真;平时比较内敛的学生在探究时明显参与度低,自顾自地低头看书;部分学生历史课外阅读面广,知识丰富,在探究时会占据主导地位,影响其他同学的思考;部分学生在探究时没有自己的思考,随波逐流;有的组讨论非常激烈,有的组的讨论则形同虚设;学生在探究时容易偏离核心问题,导致探究低效无效。
解决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在以后的分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计划做如下调整:
1.重新编排历史学习小组,编排时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学习程度,特别是不同性格的
编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的互相交流。
2.探究问题的设计注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考虑到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
3.教师应该引导调控探究的节奏,组织学生组间互评,师生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