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件(共40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件(共40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7 22:43:37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学设计
项目
设计内容
教学理念
1.教学立意主题线:本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四个子目为知识线索,挖掘其在人文精神的升华和旧制度束缚破除过程中的递进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对欧洲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并通过欧洲思想解放对社会变革的推动这一鲜活案例上升到“文化兴国”这一上层立意,从而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情境线:本课以与达芬奇相关的历史作品入手,以人为依托,通过对作品的探究挖掘人文精神内涵的不断升华。也在情境上由《岩间圣母》引入文艺复兴的学习,由达芬奇手稿中的“镜像文字”引入宗教改革的学习,再由达芬奇手稿中的诸多发明设计引入科学革命的学习,最终由这种理性精神升华到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引入启蒙运动。素养落实
唯物史观:在本课的学习中,中心立意就是让学生体会“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辩证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等唯物史观的角度,并在最后作业设置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唯物史观。时空观念:以一个个人物为线索,他们身上本来就带有属于他们的时空标签,同一时间下有着不同的空间推进,同一空间中有着不同的时间人物对人文精神的推进。又通过将小人物、小事件置于整体的时空布局中让学拓宽时空观念思维维度。
史料实证:本课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提供了很多史料(实物、文字、美术作品等),由学生由此得出结论,把握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表层上,对课程中的每一材料都可以体现历史解释;深层立意中,从“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和“文化兴国”等主题都体现出了对于本课内容的多样化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最后将主题上升到了“文化兴国”的高度,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
以学生为主体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结合自己的经验、之前学习到的旧知识对新知识进行主动的建构。因此在本课设计过程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学生活动和自自主探究的方式,运用建构主义的方法推进教学进程。
教材分析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一课从属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单元的内容要求是:“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从整体地位上看,本课是从中古时期的世界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过程中的思想准备阶段。尤其是通过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和科学革命推动人文精神内涵的不断丰富,人的理性不断觉醒,思想文化体系不断丰富,从而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提供思想理论来源。从本课内部子目间逻辑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个子目,都属于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另外一个子目“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是这个时期不可忽视的重大历史事件。近代科学的兴起伴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过程中,并对启蒙运动有极大的启迪作用,推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从教材整合和内容的取舍上看,在本课中,四个子目缺一不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稍有偏重,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主要做为推进主线逻辑需要,主要呈现思想实质,知识性内容简单处理要点,不做过多拓展。
学情分析
从初高中衔接角度看,本课在初中教材中从属于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第15课“文艺复兴运动”。在初中教材中涉及了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并未涉及。因此在第一子目“文艺复兴”部分处理上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初中的基础,结合学案进行知识回顾和材料拓展,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方式落实文艺复兴运动的要点知识。而在其他子目中由于学生并未学习过,在知识处理过程中需要考虑要点性和思维的递进性。
教学目标
理解人文主义不是单纯的文化复古思潮,而是当时西欧政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也是资产阶级的基本政治诉求,从而站在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辩证关系角度理解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变革的推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欧洲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难点:理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是推动欧洲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思想文化准备,揭示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现象。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材料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学法:学案先修法、自主探究法、思维图像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设计过程
导入(3分钟)同学们,你们认识屏幕上的画吗?我们来对这幅画作做一个简单的赏析。首先我们先从直观上去判断,图片中左右两张的画是同一副画作吗?他们绘制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区别?这是什么时期的绘画?作者是谁?小提示:这是一幅中世纪时期的圣母像。大家可以整体感知绘画手法,并体会绘画背后所隐藏的时代特色。生: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右边一幅比左边一幅多了一个权杖,圣母头上多了一个光圈。师:原来这是两幅不同的画,名字叫《岩间圣母》,左边这幅是达芬奇所绘,1483年受米兰教会的委托,他绘制了岩间圣母,目前收藏于卢浮宫。画中描绘的是年轻的圣母玛利亚在黑暗的洞窟里,右手搭着幼年的施洗者约翰,左手放在幼年的耶稣上方。为什么相同内容的画作会有两幅呢?这是因为当时的教会拒绝接受达芬奇的画作。为什么拒绝?因为画作中缺少表示神圣人物的光圈,也没有画出约翰的十字架。达芬奇彻底追求真实的想法和教会的传统理念产生了分歧,这场和教会的争议长达20年。最后达芬奇让徒弟依据原画画出了第二幅,明确地按教会的要求画出了光圈和十字架。现收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一幅《岩间圣母》中隐藏了这么多故事,达芬奇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又处于怎样的时代,我们就来跟随的他们的足迹,重回那个辉煌的时代,去感知人的真正觉醒,人文精神的不断升华,体会欧洲思想解放的魅力。接下来我们学习今天的课程《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设计意图:渗透美育教育,并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入课程的主要线索达芬奇和其所处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从而引入下一部分的学习。
二、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复苏(12分钟)列奥纳多·达·芬奇于1452年出生于佛罗伦萨西北部的芬奇小镇。当时这个地方是美第奇家族统治下的佛罗伦萨共和国的领地。此时的佛罗伦萨,正值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除了达芬奇,还有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艺术大师,还有着非常多的文艺巨星。环节一——基础知识处理请同学们认真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列人物及其作品,把握这个时代的特征,材料阅读后将有两分钟时间由你们依据材料和学案中课前案初高中衔接的内容进行要点信息自主整理。(提示:在美术作品欣赏时注意对比性,在文学作品欣赏时注意文字的审读和体会,整理时可以从时间、发展、领域、精神内核、方式、斗争对象、未来构想等角度出发进行思考。)衔接:当我们把刚才的文艺复兴名人图谱进行翻折时,发现他们由一颗生长的树变成了一个人字形。这个人字就是文艺复兴的核心精神人文主义的表现。文艺复兴时代为什么会兴起人文主义呢?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又有着怎样的深层次内涵呢?我们需要了解时代背景,进行归因探析。环节二——深化探究深化探究1——文艺复兴的思想内涵要求:阅读材料参考上述总结内容思考文艺复兴的思想内涵材料
文艺复兴是古典的,因为它使罗马帝国衰亡以前的古希腊、罗马鼎盛时期的光辉璀璨的文明重新获得了生命。这些古典文化是那样富有理性精神,那样的厚重有力。文艺复兴也不仅是简单的“复古”,它具有开辟新时代的意义,它体现了一种富于创造力的“时代精神”,它具有一种把中古时期远远甩在后面的前进的冲击力,它预示着时代的进步和变革,是人性和理性的解放。——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总结呈现:1.文艺复兴的概念: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复兴原意为“再生”,新的时代将越过中世纪,延续古代的文化传统,古典文化将迎来再生。2、实质:名为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实为创立新兴资产阶级新文化3、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是人文主义(1)以人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2)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3)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4)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深化探究2——文艺复兴的背景材料一
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在欧洲文化的传承中起了重要作用。修道院学校虽然为神学服务,但是在战乱的巨大破坏之后保存了一些古典文化的遗产,在这里的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同时这些学生自身也成为文化的传播者。——王挺之《欧洲中世界的教育》材料二
中世纪的城市是商业中心,是市民从事制造业或者做买卖的地方,所以市民就成了不同于领主、农民的第三类人。市民在从事新的经济活动方式的时候产生了新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即出身是次要的,金钱和财富才更加重要,决定着人们的身份和地位。同时城市居民在与封建领主斗争过程中,逐渐获得了城市的自我管理权利,这叫做“自治权”。到12、13世纪,这样的自治城市越来越多,城市居民不再受庄园法庭管制,可以去选市长、议员、法官等等,组织自己的市政府,建立自己的法庭,甚至组织自己的军队。这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及自治活动,最终会导致封建社会的瓦解,推动新的文化产生。——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总结呈现: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本原因)。政治环境:意大利长期分裂,政治环境宽松,佛罗伦萨发展为城市共和国。思想文化:教会神学禁锢人民的思想,新兴资产阶级需要新文化。地理位置:意大利特殊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希腊罗马文化遗留)。在深层次挖掘中可以发现文艺复兴处于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时期,因此呈现出从旧时代向新时代转变的过渡性。封君封臣制→共和国领主附庸关系→国家臣民关系庄园与农奴制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新文化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的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从而引入主题线索——欧洲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环节三——主线梳理文艺复兴在破旧方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冲破神学观念对人的束缚,由达芬奇最终还是让学生绘制了第二幅《岩间圣母》可知,此时还无法达到冲破教权统治的程度。而在立新方面核心体现人文精神的复苏与张扬。并在文艺复兴的发展过程中推进了欧洲的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的发生。
设计意图:落实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以基础知识和深化探究两个层次递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通过学法指导提示学生素养、能力。教材处理上,本课设计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在于课程设计内容时空跨度大,内容多,在处理过程中我结合了初中教材的内容,以预习案的形式让学生学在前面。对初中已学内容通过回顾不需要再重复讲述,对于高中阶段需要拓展了解的文艺复兴成就以特色鲜明的材料形式呈现出来,并设置具体的任务,让学生整体感知文艺复兴艺术成就的过程中,对文艺复兴的精神内核,发展脉络,斗争对象等内容产生思考,并通过自主填写表格形式落实了基础知识核心内容。在与后续知识衔接过程中形成呈现历史现象——发现问题——归因探析——深层挖掘的由浅入深的逻辑层次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宗教改革——民族意志的觉醒(8分钟)衔接:我们回到达芬奇,他除了是著名的画家外,他在工程技术,物理学,生理学,天文学方面也做出非常多的贡献。他的全部成果都记录在他的手稿中,保存下来的有6000多页手稿内容全都是神秘的镜像字他用左手写出反字用镜子看才能读懂像是一串串密码。为什么达芬奇会写出这种镜像文字呢?一种解读是说因为达芬奇是左撇子,而另一种解读则更为深刻说出了个中原因——达芬奇的思想过于超前,他的很多学说会被教会视为异端,他需要通过这样常人无法看懂的文字来躲避来自教会的压力。在这一时期宗教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资产阶级成长过程中又有哪些宗教领域的革新呢?我们接下来学习宗教改革。环节一:宗教改革背景探究材料一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的年收入要高出好几倍。——吴于瑾、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二
在当时,城市国家之外的封建社会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到日常行为都深受教会的控制。因此,人的觉醒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摆脱教会控制,而整个社会深厚的宗教信仰传统使得要唤起广大民众的新意识,只能选择宗教改革这一条路径。——陆锋明《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之发轫——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总结呈现:宗教改革的背景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发展。政治:欧洲民族主义观念勃然兴起,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打破天主教的控制。思想: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直接原因: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剥削和压迫最多。环节二:宗教改革概况梳理(学生活动)以时间轴的形态呈现宗教改革的主要事件。请学生依据人物事件及核心思想填表梳理知识。思考过程中可以对比文艺复兴时期表格填充内容,体会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共性和差异性。环节三:深化探究请学生依据所填内容和宗教改革的教义共性思考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总结呈现:实质: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一场政治运动。反映了资产阶级冲破教会经济剥削,主张建立民族国家从而对本国资本主义发展进行保护的政治诉求。环节四:主线梳理将宗教改革的内容放入本课主线。在破旧立新方面,宗教改革冲破了教会的统治,使人的思想意识突破教权的束缚而走向独立,同时冲破教权对民族国家的束缚,民族意志进一步觉醒。人文精神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在社会变革方面推动民族国家的发展,科学和理性意识的增长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
设计意图:落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以时间线索为主导,以和宗教改革事件相关的事件时空分布进行时空意识培养。所用设计思路和学生活动方式和第一部分相同,是对第一部分方法论的一种应用。并在对比过程中强化思维能力训练。
四、科学革命——科学精神的形成(5分钟)衔接:在达芬奇手稿中涉及生物学、解剖学、地质、工程、军事等等内容。最为难得的是,达芬奇认为画家必须观察自然,并试图了解大自然的规律。他痴迷于几何、数学和寻找规律,手稿中布满了计算公式、几何图画和拼图。他将科学与艺术融合在一起,他本人的探索和理性的张扬就是这个时代人的崛起的最好例证。达芬奇所展示的工具和方法,将在帮助到在科学革命中展露头角的伽利略和牛顿。环节一:科学革命精神的探究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现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的成就。并通过他们的成果对科学精神的推动作用和材料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内涵和人文精神的升华。材料
科学革命有着巨大的人文意蕴,它是现代世界和现代精神的真正起源。第一,它改变了上帝的观念,上帝由万事万物的永恒统治者转变为神圣的钟表匠和第一推动者,使人和自然的关系变为了真正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第二,它改变了人的观念,理性不仅成为了人所具有的特殊认识能力,而且理解包括自然在内的一切事物的最强有力的武器,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最强有力的武器。第三,近代科学以理性的权威战胜并取代了古代权威,这是对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发出的最大挑战,逐渐确立了以合理性、功利性、普遍主义、个人主义和信仰进步等为基本价值观念的现代价值观。——程倩春《论近代科学革命的人文意蕴》环节二:主线梳理回归课程主线。在破旧立新方面,科学革命冲破了人们对宗教思想的依赖,使人有勇气相信自己的理性,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科学解读,科学精神逐渐形成。人文精神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尤其它所带来的思维方式的变革,使人们开始把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整个思想和知识领域,不仅应用于物理领域,而且应用于人类社会。这就直接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生。
设计意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是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科学革命并不在其列,教材中也只用了很小的篇幅介绍了哥白尼和牛顿,并强调了科学革命对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因此这一部分处理时适宜简练并抓住科学革命的精神内核,道出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关系。
四、启蒙运动——理性精神的拓展(10分钟)环节一:小组合作探究材料呈现:材料一
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封建专制制度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推翻这个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用书》材料二材料三问题设置:结合材料信息填写表格,并思考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并绘制出启蒙运动时期的制度构想。总结呈现:小组合作探究——启蒙时期的制度构想(样例展示)环节二:主线梳理回归课程主线。在破旧立新方面,启蒙运动冲破了封建统治的压迫,这里的封建统治既包括教会神权又包括专制王权。在立新方面理性思想延伸到社会制度构想领域,直接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政治蓝图。从而彻底推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设计意图:对于启蒙运动的处理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材料中使用了地图,通过启蒙思想家的时空分布培养时空观念。在关于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呈现部分一定会有同学不理解,这里采用学生提问,现场解惑的形式进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并通过让学生绘制启蒙运动时期的制度构想图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和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小结(2分钟)该部分以树形图的形式梳理本课知识,学生应该理解人文主义不是单纯的文化复古思潮,而是当时西欧政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人文精神在不断拓展中在经济上推动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在政治上不断冲破封建桎梏,在思想文化上不够构建近代科学知识体系(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艺术学等)。这些都在人文精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形成推进社会变革的动力。在梳理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思想解放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从而布置作业。最后由作业内容升华主题,提升上层立意到“文化兴国”高度。
设计意图:落实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通过作业布置引入教学评价机制。将课程升华到立意“文化兴国的高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对于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尤其是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科素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首先,本课在课程内容上容量非常大,要通过一节课的内容完成,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教材整合能力和教学环节设计要求都非常高。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才能更好地驾驭新教材。高中教师同时也要关注初中教材,通过初高中教材衔接来减轻课程容量大的压力。第二,素养教学不是空架子,反而是教师传达理念给学生的有效工具。素养教学不能只存在于公开课中,它是学生接近历史学科,打开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巧思、精用,真正将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落到实处。同时也要关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审美能力,公民素养等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第三,要让课程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就必须从学情出发,课堂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课程。既要有知识明线,又要有情境暗线,还需要有他的课魂。这样的课堂教学,给学生的体会不单在知识层面上主干清晰、历史逻辑上思维顺畅,而且在情感上印象深刻,一节课上下来轻松,明白,有收获,印象深刻,这是设计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学情的关注与了解,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设计。(共40张PPT)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01
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复苏
02
宗教改革——民族意志的觉醒
03
科学革命——科学精神的形成
04
启蒙运动——理性精神的拓展
岩间圣母(Virgin
of
The
Rocks),巴黎卢浮宫收藏版
岩间圣母(Virgin
of
The
Rocks),伦敦国家美术馆收藏版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蒙娜丽莎》
中世纪同类题材绘画
一、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复苏
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
中世纪哀悼基督题材雕塑
一、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复苏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中世纪圣母像
一、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复苏
文学三杰
“有人努力写着作品,替他们的时代增添光彩;有人贪得无厌,只知道面包,却象虫子一样无声无息地死去。”
——薄伽丘《十日谈》
“难道你(教皇卜尼法斯八世)那么快地就餍足了那些财富?为了这些财富你不怕用欺诈手段。”
——但丁《神曲》
“(教会)是黑暗的监狱,是充满欺骗的场所……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歌集》
一、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复苏
一个强有力的果敢的君主,此时一方面要使臣民感到有希望,相信祸患不会长久下去;另一方面又要使他们对于敌人的残酷感到恐惧,同时把自己认为过于莽撞的人们巧妙地控制起来。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在这本书里你将找到特别高妙的风味,异样奥博的教义,极其高深的圣言古训和令人惊惧的密宗妙谛,无论关于我们的宗教,还是关于政治或经济生活。
——拉伯雷
《巨人传》
鲁莽和懦怯都是过失,勇敢的美德是这两个极端的折中。不过宁可勇敢过头而鲁莽,不要勇敢不足而懦怯。挥霍比吝啬更近于慷慨的美德,鲁莽也比懦怯更近于真正的勇敢。
——塞万提斯
《唐吉坷德》
科学的真理不应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就应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伽利略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一、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复苏
但丁(1265-1321)
意大利人
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人
薄伽丘(1313-1375)
意大利人
达·芬奇(1452—1519)
意大利人
米开朗琪罗(1475—1564)
意大利人
拉斐尔(1483-1520)
意大利人
马基雅维利(1469-1527)
意大利人
拉伯雷(1483-1553)法国人
塞万提斯(1547-1616)西班牙人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人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人
一、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复苏
提示:依据材料及学案总结文艺复兴时期各领域的代表人物及成就。在美术作品欣赏时注意对比性,在文学作品欣赏时注意文字的审读和体会,整理时可以从时间、发展、领域、精神内核、方式、斗争对象、未来构想等角度出发进行梳理。
自主探究,基础落实
要求说明
时间
发展
领域
精神内核
方式
斗争对象
未来构想
一、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复苏
时间
国别、领域
人物
代表作
14世纪
兴起
“文学三杰”
薄伽丘
《十日谈》
但丁
《神曲》
意大利
彼特拉克
《歌集》
15世纪
“美术三杰”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
全盛
意大利
米开朗其罗
《大卫》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
16世纪
扩展
戏剧
英国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李尔王》
文艺复兴主要代表及成就
人的本能的呼喊
彰显人性光辉
理性的向往
时间
发展
领域
精神内核
方式
斗争对象
未来构想
14-17世纪
起源和中心:意大利
扩展:欧洲其他地区
集中在文学艺术,后扩展到政治、经济、科学等领域
人文主义
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形式;披着宗教外衣
教会的神学观念
追求现实生活和今生享受
一、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复苏
深化探究1——文艺复兴的思想内涵
材料
文艺复兴是古典的,因为它使罗马帝国衰亡以前的古希腊、罗马鼎盛时期的光辉璀璨的文明重新获得了生命。这些古典文化是那样富有理性精神,那样的厚重有力。文艺复兴也不仅是简单的“复古”,它具有开辟新时代的意义,它体现了一种富于创造力的“时代精神”,它具有一种把中古时期远远甩在后面的前进的冲击力,它预示着时代的进步和变革,是人性和理性的解放。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一、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复苏
1、文艺复兴的概念: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复兴原意为“再生”,新的时代将越过中世纪,延续古代的文化传统,古典文化将迎来再生。
2、实质:名为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实为创立新兴资产阶级新文化。
3、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是人文主义
(1)以人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
(3)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
(4)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深化探究1——文艺复兴的思想内涵
一、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复苏
深化探究2——文艺复兴的背景
材料一
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在欧洲文化的传承中起了重要作用。修道院学校虽然为神学服务,但是在战乱的巨大破坏之后保存了一些古典文化的遗产,在这里的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同时这些学生自身也成为文化的传播者。
——王挺之《欧洲中世界的教育》
材料二
中世纪的城市是商业中心,是市民从事制造业或者做买卖的地方,所以市民就成了不同于领主、农民的第三类人。市民在从事新的经济活动方式的时候产生了新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即出身是次要的,金钱和财富才更加重要,决定着人们的身份和地位。同时城市居民在与封建领主斗争过程中,逐渐获得了城市的自我管理权利,这叫做“自治权”。这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及自治活动,最终会导致封建社会的瓦解,推动新的文化产生。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一、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复苏
破旧立新
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本原因)。
政治环境:意大利长期分裂,政治环境宽松,佛罗伦萨发展为城市共和国。
思想文化:教会神学禁锢人民的思想,新兴资产阶级需要新文化。
地理位置:意大利特殊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希腊罗马文化遗留)。
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的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产生于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符合历史的发展进程,促使人们文化开化,为继而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舆论的基础。
——姜天明、廉惠斌《伟大与进步的变革——欧洲文艺复兴》
深化探究2——文艺复兴的背景
一、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复苏
共和国
国家臣民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文艺复兴新文化
封君封臣制
领主附庸关系
庄园与农奴制度
中世纪文化
但丁(1265-1321)
意大利佛罗伦萨人
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人
薄伽丘(1313-1375)
意大利佛罗伦萨人
达·芬奇(1452—1519)
意大利佛罗伦萨人
米开朗琪罗(1475—1564)
意大利佛罗伦萨人
拉斐尔(1483-1520)
意大利人
马基雅维利(1469-1527)
意大利佛罗伦萨人
拉伯雷(1483-1553)法国人
塞万提斯(1547-1616)西班牙人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人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人
一、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复苏
冲破神学观念
立新
破旧
人文精神的复苏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影响
1.文艺复兴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人们的探索,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2.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
人文精神不断升华
达芬奇手稿——镜像文字
16世纪
材料一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的年收入要高出好几倍。
——吴于瑾、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在当时,城市国家之外的封建社会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到日常行为都深受教会的控制。因此,人的觉醒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摆脱教会控制,而整个社会深厚的宗教信仰传统使得要唤起广大民众的新意识,只能选择宗教改革这一条路径。
——陆锋明《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之发轫——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欧洲民族主义观念勃然兴起,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打破天主教的控制。
思想: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
直接原因: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剥削和压迫最多。
二、宗教改革——民族意志的觉醒
材料一
信仰基督即得救;教会并不是个人与上帝之间必要的中介。
16世纪
宗教改革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欧洲民族主义观念勃然兴起,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打破天主教的控制。
思想: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
直接原因: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剥削和压迫最多。
1517年,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材料三
生活中的一切正当手艺和职业都是“善功”。
材料二
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中执行它的职务……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士,……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二、宗教改革——民族意志的觉醒
16世纪
先定论
建立民主教会
鼓励经商致富
1534年,英国宗教改革
时间
发展
领域
精神内核
方式
斗争对象
未来构想
因信称义
教随国定
廉俭教会
英王代替罗马教皇成为政教权威
宗教改革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欧洲民族主义观念勃然兴起,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打破天主教的控制。
思想: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
直接原因: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剥削和压迫最多。
1517年,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536年,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
二、宗教改革——民族意志的觉醒
16世纪
先定论
建立民主教会
鼓励经商致富
1534年,英国宗教改革
因信称义
教随国定
廉俭教会
英王代替罗马教皇成为政教权威
宗教改革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欧洲民族主义观念勃然兴起,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打破天主教的控制。
思想: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
直接原因: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剥削和压迫最多。
1517年,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536年,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
时间
发展
领域
精神内核
方式
斗争对象
未来构想
16-17世纪
起源:德国
扩展:瑞士、英国等欧洲国家
集中在宗教领域
因信称义
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社会运动
反对罗马天主教会,但不反对宗教神学
建立廉价平民教会和民族国家(教随国定)
实质: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一场政治运动。
反映了资产阶级冲破教会经济剥削,主张建立民族国家从而对本国资本主义发展进行保护的政治诉求。
二、宗教改革——民族意志的觉醒
立新
破旧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人文精神不断升华
冲破神学观念
人文精神的复苏
民族意志的觉醒
冲破教会统治
宗教改革的影响:
1、冲击神权统治,促进思想解放,传播人文主义;
2、促进了新教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推进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4、推动了科学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形成。
材料
近代科学革命是一场观念革命,是在既有的古典数理科学中的一场基本概念框架的变革,由哥白尼所发动的天文学领域的革命,是整个近代科学革命的第一阶段。近代科学在这场革命中诞生,其主要标志就是在17世末,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共同铸造了一个新的知识传统,这是一套有别于古代和中世纪的崭新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即机械自然观和实验——数学方法论。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三、科学革命——科学精神的形成
16世纪
哥白尼(1473-1543)
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提出日心说。
伽利略(1564-1642)
他于1609年制造了第一架天体望远镜,对天象进行细致观测。研究了速度和加速度,重力和自由落体。
牛顿(1643-1727)
数学上,他发明了微积分。天文学上,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力学中,他系统地总结了三大运动规律,创造了经典力学体系。在光学中,他发现了光谱,发明了反射望远镜。
引起了科学观念和方法的改变。可以说是这场科学革命的开端。打击了基督教的宇宙观,否定了上帝选定地球为宇宙中心的观点。
结合实验归纳和数学演绎创立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用观察、实验、分析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三、科学革命——科学精神的形成
科学革命有着巨大的人文意蕴,它是现代世界和现代精神的真正起源。
第一,它改变了上帝的观念,上帝由万事万物的永恒统治者转变为神圣的钟表匠和第一推动者,使人和自然的关系变为了真正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第二,它改变了人的观念,理性不仅成为了人所具有的特殊认识能力,而且理解包括自然在内的一切事物的最强有力的武器,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第三,近代科学以理性的权威战胜并取代了古代权威,这是对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发出的最大挑战,逐渐确立了以合理性、功利性、普遍主义、个人主义和信仰进步等为基本价值观念的现代价值观。
——程倩春《论近代科学革命的人文意蕴》
三、科学革命——科学精神的形成
立新
破旧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科学改革
人文精神不断升华
人文精神的复苏
冲破神学观念
民族意志的觉醒
冲破教会统治
科学精神的形成
冲破精神信仰
材料
牛顿以发现一个数学上能证实的根本的宇宙规律,这一规律可适用于整个宇宙,也可适用于最微小的物体,实际上自然界好像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按照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和计算,可以予以确定的某些自然法则运转。人类的各门知识都可分解为有理性的人所能发现的少数简单的始终如一的定律。人们开始把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整个思想和知识领域,不仅应用于物理领域,而且应用于人类社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启蒙运动
材料一
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封建专制制度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推翻这个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用书》
四、捍卫理性自由——启蒙运动
材料二
时期
国家
代表人物












兴起
17世纪
英国
霍布斯
提出国家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
①强调独立思考和自主精神,人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理性
②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
③反对、抨击封建专制和教会(反对王权、教权、特权)
④对未来社会提出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权力制衡等基本政治思想,实行民主政治
洛克
提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应分属不同部门掌握
高潮
18世纪
法国
孟德斯鸠
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君主立宪制
伏尔泰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反对专制,批判天主教会;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卢梭
社会契约;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民主权,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基础)—民主共和制
扩张
18世纪后期
英国
休谟
重视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哲学观点;
提出了经验论、不可知论、温和的怀疑论、因果学说
亚当?斯密
“现代经济学之父”;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德国
康德
启蒙思想集大成者;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尊重他人)
主张民主、自由、平等(要自由也要自律);君主立宪制
北美
托马斯?潘恩
在《常识》中最早提出“自由民主论”,被誉为“美国体制之父”
四、捍卫理性自由——启蒙运动
材料三
结合材料信息填写表格,并思考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并绘制出启蒙运动时期的制度构想。
合作探究,深化思考
要求说明
时间
发展
领域
精神内核
方式
斗争对象
未来构想
四、捍卫理性自由——启蒙运动
1、兴起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和教会思想的束缚。
(2)、推动因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自然科学的进步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经济)
(阶级)
(政治)
(思想)
(科技)
2.启蒙的含义
“启蒙”一词,法文原意为光明、智慧。启蒙运动就是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照亮人们精神世界的思想解放运动。
核心
对象
性质
四、捍卫理性自由——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
时间
发展
领域
精神内核
方式
斗争对象
未来构想
17-18世纪
起源:英国
高潮:法国
扩展:欧美其他国家
集中在思想领域
理性主义
公开挑战神学和王权,把反教会提高到自然神论甚至无神论的高度
封建神权、专制王权、封建特权
建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四、捍卫理性自由——启蒙运动
小组合作探究——启蒙时期的制度构想
立新
破旧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科学改革
启蒙运动
影响
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
人文精神不断升华
人文精神的复苏
冲破神学观念
民族意志的觉醒
冲破教会统治
科学精神的形成
冲破精神信仰
理性精神的拓展
冲破封建压迫
作业:依据本课所学内容,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围绕“近代西方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释。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科学改革
启蒙运动
人文精神不断升华
政治
经济
文化
伏尔泰
但丁
达·芬奇
牛顿
孟德斯鸠
卢梭
亚当·斯密
近代西方体制的形成
评价标准
层次一: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没有涉及唯物史观,逻辑不够清晰;
层次二:能够围绕主题选题,观点较明确,可以体现唯物史观,逻辑较清晰;
层次三:紧密围绕主题命题并展开论述,观点较明确,唯物史观运用自如,逻辑清晰。
提示角度: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教学评价设计
文化兴国就是提升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一飞把国家软实力归纳为以下十个要素:
建立一个培养高素质人口和先进生产力的完整教育体系;
建立一个具有知识创新和贡献能力的科学研究体系;
具有独创吸引力与民族传统的主流文化;
较高的人口素质(体质与心理)及和谐有序的社会架构;
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传播体系;
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政治与经济的经验、模式、理论和观念;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成功的外交活动;
政府、社会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道德声望或者诉求产生的全球号召力;
全球负责的担当能力与话语权。
我们要打造中国的强势文明,以彼为鉴,文化兴国!
文艺复兴——冲破神学观念——人文精神的复苏
宗教改革——冲破教会统治——民族意志的觉醒
科学革命——冲破精神信仰——科学精神的形成
启蒙运动——冲破封建压迫——理性精神的拓展
板书设计
破旧
立新
近代西方体制的形成
思想解放
社会变革
推动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