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一本通》2012年高考物理 高频考点讲解总结 选择题1(1-4)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预测一本通》2012年高考物理 高频考点讲解总结 选择题1(1-4)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新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2-04-15 18:1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典例1 (江西省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物理试题)某动车组列车以平均速度v从甲地开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t,该列车以速度v0从甲地出发匀速前进,途中接到紧急停车命令紧急刹车,列车停车后又立即匀加速到v0继续匀速前进,从开始刹车至加速到v0的时间是t0(列车刹车过程与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相等),若列车仍要在t时间内到达乙地,则动车组列车匀速运动的速度v0应为( )
A. B. C. D.
解析:刹车和加速过程中,列车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本题需要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列式求解。
从开始刹车至加速到v0的过程中,列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总位移大小为v0t0,根据题意有vt=v0t0+v0(t-t0),解得:v0=。本题答案为C。
点评:本题通过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重点考查了考生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典例2 (浙江省台州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评估试题)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内通过位移x1到达A点,接着在时间T内又通过位移x2到达B点,则物体( )
A.在A点的速度大小为 B.在B点的速度大小为
C.运动的加速度为 D.运动的加速度为
解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可知,该物体在A点的瞬时速度大小等于物体在A、B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即vA=,选项A正确;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则x2-x1=aT2,a=,选项CD错误;物体在B点的速度大小为 vB=vA+aT=+=,选项B正确。本题答案为AB。
点评:本题除了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基本公式外,还考查了几个常用推论,牢记公式并理解其适用条件是正确解决本题的关键。
备考必知:有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几个常用推论:
(1)平均速度公式:;(2)速度-位移公式:;
(3)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
(4)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Δs=aT2(T为任意选取的时间段)
预测题1 (浙江省温州市八校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在时间t内通过的位移为s,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可求出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 B.可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C.可求出物体经过t/2时的瞬时速度 D.可求出物体通过s/2时的速度
预测题2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2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理综试卷、湖北省天门、仙桃、潜江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如图所示,以8m/s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绿灯还有2 s将熄灭,此时汽车距离停车线18m。该车加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2m/s2,减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5m/s2。此路段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为12.5m/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如果立即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可能通过停车线
B.如果立即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通过停车线汽车一定超速
C.如果立即做匀减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一定不能通过停车线
D.如果距停车线处减速,汽车能停在停车线处
预测题3 (吉林省白山市2012届高三联考试卷、山西省忻州一中2012届高三月考试题)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x所用的时间为t1,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x所用时间为t2。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
A. B. C. D.
3.A 解析:已知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第一段位移△x所用的时间为t1,可求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1=△x/t1,同理可求出通过连续第二段位移△x时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2=△x/t2,所以。本题答案为A。
高频考点2 s-t图象和v-t图象
典例1 (福建省福州市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查)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辆汽车从同一点、同时沿平直公路出发的s-t图象,从图象中可知( )
A.t1时刻,两车速度方向相同 B.t1时刻,两车速度大小相等
C.在t1时间内,两车的路程相等 D.在t1时间内,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
解析:在t1时刻,两图线斜率的正负值不同,表示它们的速度方向不同,斜率的绝对值也不同,表示该时刻的速度大小也不同,选项AB错误;在t1时间内,甲先向正方向运动(斜率为正值时),然后又向负方向运动(斜率为负值时),路程大于位移大小,而乙一直向正方向运动(斜率一直为正值),其路程等于位移大小,最后它们的位移相同,所以甲的路程较大,选项C错误;t1时刻,两图线相交表示两车的位移相同,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可知,在t1时间内,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选项D正确。本题答案为D。
点评:s-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值表示速度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或相反。
典例2 (福建省厦门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物理试卷)如图所示为一质点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像,曲线为一正弦曲线的上半部,则在0~t1这段时间内( )
A.质点的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B.质点在t1时刻离开出发点最远
C.质点运动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图中正弦曲线是质点的实际运动轨迹
解析:本题考查v-t图象“点”、“线”、“面积”、“斜率”等的物理意义。v-t图象的纵坐标表示瞬时速度,由图象可知,质点的速度先后增大减小,选项A错误;v-t图象的“面积”表示位移,在t1时刻,该“面积”最大,所以此时离开出发点最远,选项B正确;v-t图象上各点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在0~t1这段时间内,图象斜率的绝对值先减小后增大,表示质点运动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选项C错误;v-t图象(或者x-t图象)描述的都是直线运动,图中图线都不表示质点的实际运动轨迹(二维或者三维平面直角坐标系可以表示质点的实际运动轨迹),选项D错误。本题答案为B。
点评:理解并掌握v-t图象的“点”、“线”、“面积”、“斜率”、“截距”等的物理意义,是很重要的。
备考必知:(1)v-t图象或者x-t图象均不表示质点的实际运动轨迹,它们描述的都是直线运动;
(2)理解并掌握x-t图象或者v-t图象的“点”、“线”、“面积”、“斜率”、“截距”等的物理意义:
点:图象上每一个点对应一个状态,要特别注意“起点”、“终点”、“交点”和“拐点”,它们往往对应一个状态。
线:图线表示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如x-t图象是倾斜直线时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是曲线时,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斜率:x-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正、负值表示速度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或相反,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v-t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正、负值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或相反,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注意斜率的正负值均表示方向)
面积:x-t图象与坐标轴所围成图形的“面积”不表示任何物理含义,而v-t图象与坐标轴所围成图形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这“面积”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这“面积”的位置表示位移的方向,当“面积”位于横轴上方时表示位移为正,位于横轴下方时表示位移为负,这“面积”的代数和表示对应时间内发生的位移,这“面积”的绝对值之和表示对应时间内的路程。
截距:x-t图象与纵轴的截距表示初始时刻物体的位移,与横轴的截距表示物体从参考点出发或者回到回到参考点的时刻;v-t图象与纵轴的截距表示初始时刻物体的速度,与横轴的截距表示物体开始运动或者速度大小等于零的时刻。
预测题1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如下图左图所示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若将该物体的运动过程用s-t图象表示出来(其中s为物体相对出发点的位移),则右图中的四幅图描述正确的是( )
1.C 解析:0~t1时间内物体匀速正向运动,s-t图象是经过原点、斜率为正值的倾斜直线段,故选项A错误;t1~t2时间内,速度v=0,表示物体静止,但此时物体离出发点有一定距离,所以s不为零,s-t图象为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段,选项B、D错;t2~t3时间内,物体反向运动,且速度大小不变,即s-t图象中,0~t1和t2~t3两段时间内,图线斜率大小相等,故选项C正确。本题答案为C。
预测题2 (上海市普陀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当作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图Ⅰ所示,在图Ⅱ中分别作出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的位移s、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正确的是( )
2.B 解析:因为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他们运动的s-t关系图像均是经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而v-t关系图像均是平行于横轴的直线,显然,选项D错误;由题意,经过一段时间后,乙的位移大,表示其速度较大,s-t关系图像的斜率较大,所以选项A错误,B正确;因为乙的速度较大,所以选项C错误。本题答案为B。
预测题3 (广东省茂名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综卷)一遥控玩具小车在平直路上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 )
A.15s内汽车的位移为300m B.前10s内汽车的加速度为3m/s2
C.20s末汽车的速度为-1m/s D.前25s内汽车做单方向直线运动
高频考点3 运动图象与追及相遇问题
典例1 (福建省龙岩市2012届第一学期高三教学质量检查)A和B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v-t图线如图所示。已知在第3s末两个物体在途中相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 B.出发时B在A前3m处
C.3s末两个物体相遇后,两物体可能再相遇 D.运动过程中B的加速度大于A的加速度
解析:v-t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图形面积表示位移,根据图象可求得,A和B两物体在3s内的位移大小分别为xA=和xB=,显然,两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出发,而是出发时B在A前3m处,选项A错误,B正确;3s末两个物体相遇后,A物体的速度时刻大于B物体的速度,所以它们之间的间距越来越大,不可能再相遇,选项C错误;v-t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根据图象可求得,aA=1.6m/s2,aB=1m/s2,所以运动过程中B的加速度小于A的加速度,选项D错误。本题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v-t图象的物理含义,要求考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理解图象,分析物理问题。
典例2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甲、乙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同时做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则( )
A.1s时甲和乙相遇 B.2s时甲的速度方向反向
C.2-6s内甲相对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D.4s时乙的加速度方向反向
解析:1s时两图线相交,表示此时它们的速度相同,选项A错误;2s时它们的瞬时速度都取正值,表示它们的速度方向都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选项B错误;根据图象,2-6s内,它们图线的斜率相同,表示它们均做加速度相同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又两图线沿纵轴方向上的速度差值不变,这表示甲相对乙的速度不变,即甲相对乙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可以根据v甲=2v0+at,v乙=v0+at,所以v甲-v乙=v0(恒定不变)来判断,选项C正确;4s时,它们图线的斜率相同,表示加速度相同,所以选项D错误。本题答案为C。
点评:两个或多个v-t图象相交,表示它们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相同;根据v-t图象判断速度的方向和大小要看图线的斜率,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大小,斜率的正负值表示速度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或相反;此外,注意在t轴下方的图象表示物体运动方向(或速度方向)与实际选择的正方向相反,而图象与坐标轴围成图形的“面积”表示位移,下方为负,上方为正。
备考必知:追及问题往往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的运动过程,而每个物体的运动规律又不尽相同,它们的v-t图象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曲线,可能相交也可能平行,是运动学中较为综合且具有实际意义的题目。求解这类试题,需要考试弄清图象的物理意义,能够根据图象找出不同物体间的速度关系、位移关系和时间关系,最后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预测题1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2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甲、乙两车在一平直道路上同向运动,其图像如图所示,图中和的面积分别为和。初始时,甲车在乙车前方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两车不会相遇 B.若,两车相遇2次
C.若,两车相遇1次 D.若,两车相遇1次
确;若,即在t0时刻,追赶距离刚好等于s0,两车刚好相遇1次,选项C正确;若,则在t0时刻,追赶距离s1<s2=s0,所以两车不会相遇,选项D错误。本题答案为ABC。
预测题2 (上海市十校2012届高三联考试卷)如图所示为甲、乙两个质点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的速度图象,由图可知( )
A.在0~3 s内,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甲在3s后改做匀速运动,在7s末乙追上甲
C.5~7 s内两者相互逐渐靠近
D.0~7 s内两者在前进方向上的最大距离大于5m
预测题3 (福建省南安一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甲、乙两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行驶,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第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 B.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
C.在前4小时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D.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80 km
3.D 解析:在第1小时末前后瞬间,乙车的速度均为负值,这表示速度方向不变,选项A错误;在第4小时末,两图线相交,表示此时刻它们的速度相同,并不表示相遇,选项B错误;根据v-t图象“面积”的物理意义可知,在前4小时内,甲车的位移较大,所以其平均速度较大,选项C错误;根据v-t图象的“面积”求位移,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的位移分别为和,所以此时甲、乙两车相距80 km,选项D正确。本题答案为D。
高频考点4 图象法处理运动学问题
典例1 (江西省九江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如图所示,小物体分别沿着两个不同的光滑面从静止开始下滑,开始时两物高度相同,滑过的路程相同,则下滑时间( )
图象(注意这里的v指的是速率,“面积”表示路程),根据题意,两物体下滑的初速度均为零,开始时,B物体的加速度较大,图线斜率较大,又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它们的末速率也相同,显然,为了使路程相同即“面积”相同,必然有tA>tB。 本题答案为A。
点评:本题巧妙地利用了v-t图象解决了时间问题,根据物体的实际运动画出其运动图象,在图象的启发下常使我们找到巧妙的解题途径。
典例2 (吉林省长春十一中2012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理综卷)在光滑水平面上有a、b两点,相距20cm,一质点在一水平恒力F作用下做直线运动,经过0.2s的时间先后通过a、b两点,则该质点通过a、b中点时的速度大小满足( )
A.无论力的方向如何均大于1m/s
B.无论力的方向如何均小于1m/s
C.若力的方向由a向b,则大于1m/s,若力的方向由b向a,则小于1m/s
D.若力的方向由a向b,则小于1m/s,若力的方向由b向a,则大于1m/s
解法一(图象法):画出质点运动的v-t图象,如上图所示,其中斜率为正值的表示力的方向由a向b时,斜率为负值的表示力的方向由b向a时,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在中间时刻即t=0.1s时质点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1m/s,根据v-t图象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不管力的方向如何,a、b中点处的瞬时速度均大于1m/s。本题答案为A。
解法二(公式法):设a、b两点相距为l,加速度为a,该质点通过a、b两点和a、b中点时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a、vb和vx,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有(无论力的方向如何均成立),所以。本题答案为A。
点评:通过以上两种解题方法的比较,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图象法的精妙所在,利用图象法可以避免繁琐的数学运算,减少出错的几率,此外,图象法更直观、简洁,更节省时间。
备考必知:高考命题重在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同样的试题,不同的考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解决问题是考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图象法在高考命题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笔者提醒考生要把图象法融入到直线运动的学习中,它可能影响到你一生的命运哦!
预测题1 (江苏省常州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冰壶比赛场地如图所示,运动员从起滑架处推着冰壶出发,在投掷线MN处放手让冰壶滑出。设在某次投掷后发现冰壶投掷的初速度v0较小,直接滑行不能使冰壶沿虚线到达尽量靠近圆心O的位置,于是运动员在冰壶到达前用毛刷摩擦冰壶运行前方的冰面,这样可以使冰壶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从μ减小到某一较小值μ′,设经过这样擦冰,冰壶恰好滑行到圆心O点。关于这一运动过A.为使本次投掷成功,必须在冰壶滑行路线上的特定区间上擦冰
B.为使本次投掷成功,可以在冰壶滑行路线上的不同区间上擦冰
C.擦冰区间越靠近投掷线,冰壶滑行的总时间越短
D.擦冰区间越远离投掷线,冰壶滑行的总时间越短
1.BC 解析:只要在冰壶滑行路线上擦冰,可以是不同区间,都可以减小动摩擦因素,b分别为擦冰区间靠近投掷线和远离投掷线两种情况下的v-t图象,显然ta<tb,即擦冰区间越靠近投掷线,冰壶滑行的总时间越短,越远离投掷线,冰壶滑行的总时间越长,所以选项C正确,D错误。本题答案为BC。
预测题2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2届高三“五校联谊”期中考试)如图所示,质量相同的木块A、B用轻弹簧连接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开始时两木块静止且弹簧处于原长状态。现用水平恒力F推木块A,在从开始到弹簧第一次被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木块速度相同时,加速度aA< aB B.两木块加速度相同时,速度vA>vB
C.A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D.B的加速度一直在增大
2.C 解析:在从开始到弹簧第一次被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弹簧的形变量逐渐增大,所以弹力逐渐增大,分别对AB受力分析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A的加速度一直减小,而B的加速度一直在增大,所以选项C说法错误,D说法正确;A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B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加速运动,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它们的大致的v-t图象,如上图所示,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木块速度相同,显然A图象上的“交点”处切线的斜率较符号代表方向,速度取正值时代表速度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取负值时代表物体的速度方向与正方向相反,可见选项B不符合题意;根据选项CD中的a-t图象作出对应的v-t图象(如上图所示),参考选项B的分析可知,选项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