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6-27 10:1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练习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Cl:35.5 Ca:40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40分)
1.(2分)下列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是(  )
A. B.
C. D.
2.(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C.可燃物只要与氧气充分接触就能燃烧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
3.(2分)下列经典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中不涉及燃烧反应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4.(2分)学了化学后,请给煤炭工人一个建议,在煤矿矿井里,为了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常采用的安全措施是(  )
A.进矿井前,先做灯火实验
B.准备足够的灭火器材
C.通风并严禁烟火
D.戴呼吸面具
5.(2分)2020年6月13日,浙江温岭的槽罐车爆炸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列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面粉加工厂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
B.运输:为方便运输,将烟花厂建在市中心
C.使用:家用天然气泄漏时,用打火机检测泄漏位置
D.贮存:为节约空间,应将易燃物和易爆物紧密堆积
6.(2分)下列选项所述的两个量中,前者一定大于后者的是(  )
A.KMnO4和K2MnO4中的锰元素的化合价
B.SO3中硫元素、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C.10%的稀盐酸和35%的浓盐酸中溶液的pH
D.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子个数
7.(2分)下列能源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煤 B.氢气 C.石油 D.天然气
8.(2分)关于如图所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球的作用是收集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防止污染空气
B.观察到的现象:试管和烧杯中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
C.热水的作用是:升高温度,隔绝空气
D.由此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9.(2分)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在空气中才能燃烧
B.煤炭粉碎能使燃烧更充分
C.降低可燃物着火点可灭火
D.天然气燃烧符合“低碳”理念
10.(2分)对如图所示实验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实验中试管内液面上升,说明试管内压强减小
B.图乙实验中小气球迅速胀大,说明NaOH能与CO2反应
C.图丙实验中U形管内液面左高右低,说明NH4NO3能与水发生反应
D.图丁实验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CO2是一种酸
11.(2分)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石油是一种可再生资源
B.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会造成大气污染,因此应该停止化石能源的开采和利用
C.石油的分馏是化学变化
D.目前没有大量使用氢能源,是由于氢气的制取成本高,贮存困难
12.(2分)某市5月26日的空气质量日报如下:
项目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
可吸入颗粒物
65


二氧化硫
6
二氧化氮
20
下列各项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指标不会产生影响的是(  )
A.露天焚烧垃圾 B.用煤作燃料
C.用氢气作燃料 D.用洒水车洒水
13.(2分)以下物质中,能引起酸雨的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氮气 D.氧气
14.(2分)分类是研究物质的常用方法。如图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之间关系的形象表示,若整个大圆圈表示纯净物,则下列物质属于Z范围的是(  )
A.红磷 B.二氧化碳 C.氯酸钾 D.食盐水
15.(2分)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可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且杯内壁变黑,由此可以得到启发:从失火的高层楼房逃生,应选择的正确方法是(  )
A.用干毛巾捂住口鼻,往楼下冲
B.尽量往楼顶跑
C.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撤离
D.若得不到及时救援,可跳楼
16.(2分)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掐断蚊香燃烧的一段可熄灭蚊香,原理是隔离了可燃物
C.将煤加工成粉末状后燃烧更剧烈,是因为增加了氧气的浓度
D.木材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空气流通增加氧气,氧气具有可燃性
17.(2分)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简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热水只是起到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2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也会有同样的现象
C.图1中的实验不能比较红磷和白磷着火点的高低
D.图1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18.(2分)下列做法有利于控制环境污染的是(  )
A.农业上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
B.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大海
C.废弃电池随意丢弃
D.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19.(2分)能源与环境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充分燃烧1000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CO2和SO2气体的质量如图所示,根据已有知识和图示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气和煤都是化石燃料
B.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更易导致酸雨
C.等质量的煤和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几乎相等
D.一定质量的煤燃烧所产生的SO2的质量比CO2多
20.能源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下列能源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
A.氢能 B.核能 C.石油 D.风能
二.填空题(共6小题,满分45分)
21.(6分)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了解人们在生活与生产中通常采用的灭火方式,填表:
灭火事例
方法或方式
原理
油锅灭火
   
   
森林着火
   
   
民房着火
   
   
498157550038022.(8分)目前,化石燃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随着全球能量使用的增长,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世界各国人民的节能意识正在日趋增强(如图是我国的节能标志),科学家也在开发新能源、研制节能产品、提高化学能的转化效率等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请回答:
(1)有待继续开发、利用的能源有(至少答3种):   .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一个由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例子:   .
(3)生产、生活中存在着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请你举出一个在使用中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例子:   .
(4)氢气具有热值高且   的特点,因此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5)如何大量、廉价地制备氢气是各国正在努力研究的课题.目前科学家已开发出一种含镍氧化物的半导体粉末,将少量这种粉末放入水中,用波长为402纳米的可见光照射,能够不断地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在上述过程中,这种氧化物粉末的作用是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   反应.
23.(11分)(1)实验室制取氢气可用   跟   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发生装置   (填“能”或“不能”)用来制取氢气,由于氢气具有   的性质,所以可采用   法收集.
(2)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它属于   反应;点燃氢气前,应首先检验氢气的   .
24.(4分)近年来,全球变暖日趋严重,我们急需给地球降温
(1)   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燃煤发电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现有新技术先将煤与水反应生成合成气(主要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再将合成气通过如图1所示的装置中,与高温水蒸气进行如下反应:CO+H2O=CO2+H2,该反应中一氧化碳具有   性(选填“氧化”或“还原”)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气的物理性质不同,二氧化碳会从   口(选填图中的“A”或“B”)出来,被封存,分离出的氢气用于燃烧发电
(2)小丽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在实验中能观察到色拉油a侧液面   (填“低于”“等于”或“高于”)b侧液面,则说明甲烷也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25.(6分)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请完成下列问题。
(1)活性炭能除去家庭装修中产生的有害气体,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性。
(2)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化石燃料,其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
(3)炒菜时锅中的油起火燃烧,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   。
(4)航天飞船是用铝粉与高氯酸铵的混合物的固体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如下:2NH4ClO4═N2↑+4H2O+X+2O2↑,则X的化学式为   ,高氯酸铵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26.(10分)已知Mg能在CO2中燃烧生成碳和一种白色固体物质,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CO2并对Mg在CO2中燃烧生成的白色固体物质进行探究.
实验过程:连接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入药品,打开活塞,让A中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B,C,待气体充满集气瓶后,用坩埚钳夹住8﹣10cm长的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镁条,将镁条点燃后迅速插入到正不断通入CO2的集气瓶中,待剧烈反应平息后,关闭活塞,即可看到集气瓶内壁和底部有白色固体和黑色物质出现.
查阅资料:①饱和NaHCO3溶液可以吸收HCl而不吸收CO2;②MgO、Mg(OH)2、MgCO3均为白色固体.
(1)仪器a的名称是   .
(2)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装置C的作用是   
(3)检验D中集气瓶已经充满CO2的方法是   
(4)白色固体物质是什么?甲同学提出了三种猜想:
猜想Ⅰ:白色固体物质是MgO
猜想Ⅱ:白色固体物质是Mg(OH)2
猜想Ⅲ:白色固体物质是MgCO3
①上述猜想中,你认为不合理的猜想是   (填Ⅰ或Ⅱ或Ⅲ),理由是   .
②乙同学取D中的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固体溶解,无气泡产生,据此可知猜想   (填Ⅰ或Ⅱ或Ⅲ)是合理的,则镁在D中发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三.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10分)
27.(6分)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会火炬、火种被送上海拔8848.43米的珠峰峰顶。象征着光明、和平、友谊、进步、和谐的奥林匹克圣火首次在地球之巅燃起,照亮了每个人的心灵之巅。而“奥运火 航天芯”再次奏响了“科技奥运”的主题。
(1)“祥云”火炬设计有回热管,即用铝箔将铜棒贴在燃料筒外侧,使火炬上下的热量能够交流,这主要是利用了金属铜的   性。
(2)根据火炬、火种所处的环境不同,各种奥运火炬、火种灯采用的燃料都不相同。
①悉尼奥运会曾使用丁烷(C4H10)作为火炬的燃料,请写出丁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②“高原火种灯”使用的是航空煤油,它主要通过石油分馏获得,分馏属于   变化(填“化学”或“物理”);
③珠峰火种灯选用了固体碳作燃料,并且完全采用了传统蜂窝煤煤炉的设计,即将固体碳做成碳柱,一节一节填充在容器内进行燃烧,这种设计的优点是:   ;
(3)“祥云”火炬的核心设计是“双火焰”燃烧系统,即使当外部火焰意外熄灭时,内部火焰仍能使其迅速再次燃烧,此过程中,内部火焰的作用是   。
28.(4分)(1)请结合如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①实验一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②实验二活性炭具有   、过滤作用。
③实验三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
(2)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或除杂方法(括号内是杂质)均正确的是   (用字母作答)。
选项
物质
方法
A
CO(CO2)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NaOH(Na2CO3)
加无色酚酞试液
C
CaO(CaCO3)
加水溶解、过滤
D
NaCl(MgCl2)溶液
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
四.计算题(共1小题,满分7分,每小题7分)
29.(7分)为测定某种贝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取25g贝壳,逐渐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请计算:
4754245194310(1)这种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
(2)25g贝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多少?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练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40分)
1.(2分)下列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节约用水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无关,故A错。
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故B正确。
C、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回收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无关,故C错。
D、图中所示标志是有毒品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无关,故D错。
故选:B。
2.(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C.可燃物只要与氧气充分接触就能燃烧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
【解答】解:A、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区分,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故正确;
B、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不是质量分数,故错误;
C、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可燃物接触氧气,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不会发生燃烧,故错误;
D、细铁丝在O2中燃烧生成黑色四氧化三铁,故错误;
故选:A。
3.(2分)下列经典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中不涉及燃烧反应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解答】解:A.“野火烧不尽”包含着燃烧反应,不合题意;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是物质形状的改变,不包含燃烧反应,符合题意;
C.“蜡炬成灰泪始干”包含着燃烧反应,不合题意;
D.“烈火焚烧若等闲”包含着燃烧反应,不合题意;
故选:B。
4.(2分)学了化学后,请给煤炭工人一个建议,在煤矿矿井里,为了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常采用的安全措施是(  )
A.进矿井前,先做灯火实验
B.准备足够的灭火器材
C.通风并严禁烟火
D.戴呼吸面具
【解答】解:A、先做灯火实验,容易发生爆炸,本题是防止发生爆炸,故A错;
B、准备足够的灭火器材是为了着火后灭火,一旦着火就可能发生爆炸,所以起不到防止发生爆炸的作用,故B错;
C、通风并严禁烟火可以预防燃烧的发生,所以起到了防止爆炸事故发生的作用,故C正确;
D、戴呼吸面具只是为了防止中毒,并没有起到防止燃烧和爆炸的作用,故D错。
故选:C。
5.(2分)2020年6月13日,浙江温岭的槽罐车爆炸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列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面粉加工厂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
B.运输:为方便运输,将烟花厂建在市中心
C.使用:家用天然气泄漏时,用打火机检测泄漏位置
D.贮存:为节约空间,应将易燃物和易爆物紧密堆积
【解答】解:A、面粉加工厂内含有可燃性粉尘,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选项正确;
B、由于易燃和易爆物品只要接触明火,或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就会产生燃烧和爆炸的危险,所以运输时,避开人口稠密区,防止爆炸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选项错误;
C、家用天然气泄漏时,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不能用打火机检测泄漏位置,选项错误;
D、存放易燃物和易爆物时,不能堆放得过高过密,防止缓慢氧化放热达到其着火点,而发生燃烧或爆炸,选项错误;
故选:A。
6.(2分)下列选项所述的两个量中,前者一定大于后者的是(  )
A.KMnO4和K2MnO4中的锰元素的化合价
B.SO3中硫元素、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C.10%的稀盐酸和35%的浓盐酸中溶液的pH
D.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子个数
【解答】解:A、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KMnO4中的锰元素的化合价为:(+1)+x+(﹣2)×4=0;则x=+7;K2MnO4中的锰元素的化合价为:(+1)×2+y+(﹣2)×4=0,则y=+6:故A说法正确;
B、根据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100%,可知SO3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氧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故B说法错误;
C、根据pH值越小,酸性越强,可知10%的稀盐酸的pH值小于35%的浓盐酸中溶液的pH;故C说法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可知D说法错误;
故选:C。
7.(2分)下列能源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煤 B.氢气 C.石油 D.天然气
【解答】解:A、煤属于三大化石燃料之一,故选项错误。
B、氢气可用水来制取,属于可再生能源,不属于化石燃料,故选项正确。
C、石油属于三大化石燃料之一,故选项错误。
D、天然气属于三大化石燃料之一,故选项错误。
故选:B。
8.(2分)关于如图所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球的作用是收集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防止污染空气
B.观察到的现象:试管和烧杯中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
C.热水的作用是:升高温度,隔绝空气
D.由此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答】解:A、气球的作用是收集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防止污染空气,说法正确,故A正确;
B、观察到的现象:试管和烧杯中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法错误,烧杯中的白磷不能燃烧,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故B错误;
C、热水的作用是:升高温度,隔绝空气,说法正确,故C正确;
D、由此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说法正确,故D正确。
故选:B。
9.(2分)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在空气中才能燃烧
B.煤炭粉碎能使燃烧更充分
C.降低可燃物着火点可灭火
D.天然气燃烧符合“低碳”理念
【解答】解:A、可燃物不能在空气中才能燃烧,如镁在二氧化碳中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B、煤炭粉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D、天然气燃烧能产生二氧化碳,不符合“低碳”理念,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0.(2分)对如图所示实验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实验中试管内液面上升,说明试管内压强减小
B.图乙实验中小气球迅速胀大,说明NaOH能与CO2反应
C.图丙实验中U形管内液面左高右低,说明NH4NO3能与水发生反应
D.图丁实验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CO2是一种酸
【解答】解:A、白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试管内压强减小,所以图甲实验中试管内液面上升,故A正确;
B、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也会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小气球迅速胀大,不可以说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故B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锥形瓶内气压减小,所以丙实验中U形管内液面左高右低,故C错误;
D、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不能说二氧化碳是一种酸,故D错误。
故选:A。
11.(2分)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石油是一种可再生资源
B.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会造成大气污染,因此应该停止化石能源的开采和利用
C.石油的分馏是化学变化
D.目前没有大量使用氢能源,是由于氢气的制取成本高,贮存困难
【解答】解:A、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故错误;
B、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会造成大气污染,因此应该控制化石能源的开采和利用,不能停用,故错误;
C、石油分馏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目前没有大量使用氢能源,是由于氢气的制取成本高、贮存困难,故正确;
故选:D。
12.(2分)某市5月26日的空气质量日报如下:
项目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
可吸入颗粒物
65


二氧化硫
6
二氧化氮
20
下列各项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指标不会产生影响的是(  )
A.露天焚烧垃圾 B.用煤作燃料
C.用氢气作燃料 D.用洒水车洒水
【解答】解:A、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指标会产生影响,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煤不充分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和烟尘,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指标会产生影响,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氢气燃烧的产物是水,无污染,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指标不会产生影响,故选项符合题意;
D、用洒水车洒水,能减少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2分)以下物质中,能引起酸雨的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氮气 D.氧气
【解答】解:酸雨是指溶液pH小于5.6的雨水,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水的pH约为5.6,不是酸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SO2能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再被氧化成硫酸,能形成酸雨,故选项符合题意;
C、氮气难溶于水,不会形成酸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不会形成酸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2分)分类是研究物质的常用方法。如图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之间关系的形象表示,若整个大圆圈表示纯净物,则下列物质属于Z范围的是(  )
A.红磷 B.二氧化碳 C.氯酸钾 D.食盐水
【解答】解:A、红磷属于单质,不属于Z范围,故选项错误;
B、如图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之间关系的形象表示,若整个大圆圈表示纯净物,则Z表示氧化物,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属于Z范围,故选项正确;
C、氯酸钾属于化合物,由于含有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不属于Z范围,故选项错误;
D、生理盐水属于混合物,不属于Z范围,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5.(2分)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可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且杯内壁变黑,由此可以得到启发:从失火的高层楼房逃生,应选择的正确方法是(  )
A.用干毛巾捂住口鼻,往楼下冲
B.尽量往楼顶跑
C.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撤离
D.若得不到及时救援,可跳楼
【解答】解:
A、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滤出有害气体,所以A说法不正确;
B、楼房失火产生的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二氧化碳会上升,不能向楼顶跑,所以B说法不正确;
C、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会上升,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楼房逃生时,应伏低身子逃出,所以C说法正确;
D、因为是高层着火,跳楼会造成身体伤害,所以D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6.(2分)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掐断蚊香燃烧的一段可熄灭蚊香,原理是隔离了可燃物
C.将煤加工成粉末状后燃烧更剧烈,是因为增加了氧气的浓度
D.木材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空气流通增加氧气,氧气具有可燃性
【解答】解:A.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选项说法错误;
B.掐断蚊香燃烧的一段可熄灭蚊香,原理是隔离了可燃物,选项说法正确;
C.将煤加工成粉末状后燃烧更剧烈,是因为增加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选项说法错误;
D.氧气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木材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7.(2分)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简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热水只是起到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2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也会有同样的现象
C.图1中的实验不能比较红磷和白磷着火点的高低
D.图1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解答】解:
A、图1中的热水既能够提高温度,又能够使白磷和氧气隔绝。不正确。
B、图2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能够燃烧;而白磷换成红磷后,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不能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能燃烧。不正确。
C、图1中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不正确。
D、图1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虽然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也不能燃烧。正确。
故选:D。
18.(2分)下列做法有利于控制环境污染的是(  )
A.农业上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
B.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大海
C.废弃电池随意丢弃
D.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解答】解:
A、农业上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造成土地和水体的污染,故错误;
B、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大海,会对大海造成污染,故错误;
C、废弃电池随意丢弃,会污染土壤,故错误;
D、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可以控制环境污染,故正确。
故选:D。
19.(2分)能源与环境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充分燃烧1000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CO2和SO2气体的质量如图所示,根据已有知识和图示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气和煤都是化石燃料
B.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更易导致酸雨
C.等质量的煤和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几乎相等
D.一定质量的煤燃烧所产生的SO2的质量比CO2多
【解答】解:A.天然气和煤都是化石燃料,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图示可知,煤燃烧的产物质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更高,所以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更易导致酸雨,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图示可知,等质量的煤和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几乎相等,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图示可知,一定质量的煤燃烧所产生的SO2的质量比CO2少,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0.能源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下列能源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
A.氢能 B.核能 C.石油 D.风能
【解答】解: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氢能、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
故选:C。
二.填空题(共6小题,满分45分)
21.(6分)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了解人们在生活与生产中通常采用的灭火方式,填表:
灭火事例
方法或方式
原理
油锅灭火
 盖上锅盖 
 隔绝空气 
森林着火
 设置隔离带 
 清除可燃物 
民房着火
 用水灭火 
 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解答】解: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是利用了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
森林着火时,设置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
民房着火,可用水灭火,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故答案为:
灭火事例
方法或方式
原理
油锅灭火
盖上锅盖
隔绝空气
森林着火
设置隔离带
清除可燃物
民房着火
用水灭火
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2.(8分)目前,化石燃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随着全球能量使用的增长,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世界各国人民的节能意识正在日趋增强(如图是我国的节能标志),科学家也在开发新能源、研制节能产品、提高化学能的转化效率等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请回答:
(1)有待继续开发、利用的能源有(至少答3种): 核能、太阳能、风能 .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一个由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例子: C+O2点燃?CO2 .
(3)生产、生活中存在着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请你举出一个在使用中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例子: 干电池 .
(4)氢气具有热值高且 燃烧后生成水,无污染 的特点,因此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5)如何大量、廉价地制备氢气是各国正在努力研究的课题.目前科学家已开发出一种含镍氧化物的半导体粉末,将少量这种粉末放入水中,用波长为402纳米的可见光照射,能够不断地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在上述过程中,这种氧化物粉末的作用是 催化剂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催化剂?光照O2↑+2H2↑ ;该反应属于 分解 反应.
【解答】解:(1)目前有待开发利用的无污染的新能源很多,如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可燃冰等.
(2)由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反应就是放热反应,如:C+O2点燃?CO2;
(3)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的一般是电池或充电器,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干电池使用、蓄电池使用等;由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池充电、电解水.
(4)氢气作为新能源有三大优点:①可以用水制取,来源广,可再生;②放热多;③燃烧产物是不污染环境的水.
(5)根据题给信息可以知道,加入粉末后能够不断的产生氢气,所以可以判断该粉末为催化剂,水分解产生了氧气和氢气,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2H2O催化剂?光照O2↑+2H2↑.
故答案为:(1)核能、太阳能、风能;
(2)C+O2点燃?CO2;
(3)干电池;
(4)燃烧后生成水,无污染;
(5)催化剂;2H2O催化剂?光照O2↑+2H2↑;分解.
23.(11分)(1)实验室制取氢气可用 锌 跟 稀硫酸 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Zn+H2SO4═ZnSO4+H2↑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发生装置 能 (填“能”或“不能”)用来制取氢气,由于氢气具有 难溶于水 的性质,所以可采用 排水(合理即可) 法收集.
(2)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点燃?2H2O ;它属于 化合 反应;点燃氢气前,应首先检验氢气的 纯度 .
【解答】解:(1)实验室制取氢气可用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锌与稀硫酸反应)、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均属于“固液常温型”制取气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发生装置能用来制取氢气,由于氢气具有难溶于水的性质,所以可采用排水法收集(或密度比空气的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2)氢气燃烧生成水,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点燃?2H2O;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点燃氢气前,为防止发生爆炸,应首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故答案为:(1)锌;稀硫酸;Zn+H2SO4═ZnSO4+H2↑;能;难溶于水;排水(合理即可);
(2)2H2+O2点燃?2H2O;化合;纯度.
24.(4分)近年来,全球变暖日趋严重,我们急需给地球降温
(1) 二氧化碳 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燃煤发电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现有新技术先将煤与水反应生成合成气(主要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再将合成气通过如图1所示的装置中,与高温水蒸气进行如下反应:CO+H2O=CO2+H2,该反应中一氧化碳具有 还原 性(选填“氧化”或“还原”)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气的物理性质不同,二氧化碳会从 A 口(选填图中的“A”或“B”)出来,被封存,分离出的氢气用于燃烧发电
(2)小丽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在实验中能观察到色拉油a侧液面 低于 (填“低于”“等于”或“高于”)b侧液面,则说明甲烷也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解答】解:(1)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一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此反应中一氧化碳能将水还原为氢气,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会沉到容器的底部,故从A口出来;
(2)甲烷能产生温室效应,则盛甲烷的瓶子在光照后温度升高,瓶内压强增大,会使液面下降,低于b侧液面.
故答案是:(1)二氧化碳;还原性;A;(2)低于.
25.(6分)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请完成下列问题。
(1)活性炭能除去家庭装修中产生的有害气体,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吸附 性。
(2)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化石燃料,其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CH4+2O2点燃?CO2+2H2O 。
(3)炒菜时锅中的油起火燃烧,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 将可燃物与氧气(空气)隔绝 。
(4)航天飞船是用铝粉与高氯酸铵的混合物的固体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如下:2NH4ClO4═N2↑+4H2O+X+2O2↑,则X的化学式为 Cl2 ,高氯酸铵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7 。
【解答】解:(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家庭装修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故填:吸附;
(2)天然气的成分是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填:CH4+2O2点燃?CO2+2H2O;
(3)正确熄灭油锅里火焰的方法是盖上锅盖,通过隔绝氧气实现灭火,故填:将可燃物与氧气(空气)隔绝;
(4)根据反应:2NH4ClO4=N2↑+4H2O+X+2O2↑,
反应前N、H、Cl、O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为:N 2,H 8,Cl 2,O 8;
反应后各已知物质中N、H、O原子个数为:N 2,H 8,O 8;
则物质X的分子由2个Cl原子构成,所以X的化学式为:Cl2;
根据物质的化学式NH4ClO4,其中NH4为+1价、O为﹣2价,设Cl元素化合价为x,则(+1)+x+(﹣2)×4=0 解得x=+7。
故填:Cl2;+7。
故答案为:(1)吸附;
(2)CH4+2O2点燃?CO2+2H2O;
(3)将可燃物与氧气(空气)隔绝;
(4)Cl2;+7。
26.(10分)已知Mg能在CO2中燃烧生成碳和一种白色固体物质,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CO2并对Mg在CO2中燃烧生成的白色固体物质进行探究.
实验过程:连接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入药品,打开活塞,让A中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B,C,待气体充满集气瓶后,用坩埚钳夹住8﹣10cm长的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镁条,将镁条点燃后迅速插入到正不断通入CO2的集气瓶中,待剧烈反应平息后,关闭活塞,即可看到集气瓶内壁和底部有白色固体和黑色物质出现.
查阅资料:①饱和NaHCO3溶液可以吸收HCl而不吸收CO2;②MgO、Mg(OH)2、MgCO3均为白色固体.
(1)仪器a的名称是 长颈漏斗 .
(2)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HCO3+HCl=NaCl+H2O+CO2↑ ,装置C的作用是 干燥 
(3)检验D中集气瓶已经充满CO2的方法是 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4)白色固体物质是什么?甲同学提出了三种猜想:
猜想Ⅰ:白色固体物质是MgO
猜想Ⅱ:白色固体物质是Mg(OH)2
猜想Ⅲ:白色固体物质是MgCO3
①上述猜想中,你认为不合理的猜想是 Ⅱ (填Ⅰ或Ⅱ或Ⅲ),理由是 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 .
②乙同学取D中的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固体溶解,无气泡产生,据此可知猜想 Ⅰ (填Ⅰ或Ⅱ或Ⅲ)是合理的,则镁在D中发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Mg+CO2点燃?2MgO+C .
【解答】解:(1)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故填:长颈漏斗;
(2)碳酸氢钠溶液能除去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后形成盐酸,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对二氧化碳气体起到了干燥的作用;故填:NaHCO3+HCl=NaCl+H2O+CO2↑;干燥;
(3)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充满集气瓶的方法是: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故填: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4)①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而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所以猜想Ⅱ错误;故填:Ⅱ;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
②碳酸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二氧化碳和水,而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此实验中没有气体生成,所以固体是氧化镁,猜想Ⅰ合理;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故填:Ⅰ;2Mg+CO2点燃?2MgO+C.
三.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10分)
27.(6分)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会火炬、火种被送上海拔8848.43米的珠峰峰顶。象征着光明、和平、友谊、进步、和谐的奥林匹克圣火首次在地球之巅燃起,照亮了每个人的心灵之巅。而“奥运火 航天芯”再次奏响了“科技奥运”的主题。
(1)“祥云”火炬设计有回热管,即用铝箔将铜棒贴在燃料筒外侧,使火炬上下的热量能够交流,这主要是利用了金属铜的 导热 性。
(2)根据火炬、火种所处的环境不同,各种奥运火炬、火种灯采用的燃料都不相同。
①悉尼奥运会曾使用丁烷(C4H10)作为火炬的燃料,请写出丁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C4H10+13O2点燃?8CO2+10H2O ;
②“高原火种灯”使用的是航空煤油,它主要通过石油分馏获得,分馏属于 物理 变化(填“化学”或“物理”);
③珠峰火种灯选用了固体碳作燃料,并且完全采用了传统蜂窝煤煤炉的设计,即将固体碳做成碳柱,一节一节填充在容器内进行燃烧,这种设计的优点是: 方便添加燃料,便于灰渣的排出,有利于空气的流通 ;
(3)“祥云”火炬的核心设计是“双火焰”燃烧系统,即使当外部火焰意外熄灭时,内部火焰仍能使其迅速再次燃烧,此过程中,内部火焰的作用是 使熄灭的外部火焰的气体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
【解答】解:(1)用铝箔将铜棒贴在燃料筒外侧,使火炬上下的热量能够交流,说明铝和铜都具有良好的导热性。故填:导热。
(2)①丁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4H10+13O2点燃?8CO2+10H2O。
②石油的分馏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
③珠峰火种设计的优点是:方便添加燃料,便于灰渣的排出,有利于空气的流通。
(3)内部火焰的作用是使熄灭的外部火焰的气体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故填:使熄灭的外部火焰的气体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28.(4分)(1)请结合如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①实验一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可燃物必须达到着火点 。
②实验二活性炭具有 吸附作用 、过滤作用。
③实验三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防止铁的熔化物溅落,而炸裂集气瓶 。
(2)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或除杂方法(括号内是杂质)均正确的是 D (用字母作答)。
选项
物质
方法
A
CO(CO2)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NaOH(Na2CO3)
加无色酚酞试液
C
CaO(CaCO3)
加水溶解、过滤
D
NaCl(MgCl2)溶液
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
【解答】解:(1)①实验一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必须达到着火点;②实验二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过滤作用;③实验三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防止铁的熔化物溅落,而炸裂集气瓶;故答案为:①可燃物必须可达到着火点;②吸附作用;③防止铁的熔化物溅落,而炸裂集气瓶;
(2)A、CO(CO2)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除去了一氧化碳,故错误;
B、NaOH(Na2CO3)加无色酚酞试液,都变红色,故错误;
C、CaO(CaCO3)加水溶解、过滤,CaO变成了氢氧化钙,故错误;
D、NaCl(MgCl2)溶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得到氯化钠,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四.计算题(共1小题,满分7分,每小题7分)
29.(7分)为测定某种贝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取25g贝壳,逐渐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请计算:
(1)这种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80% 。
(2)25g贝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多少?
【解答】解:(1)由图可以看出固体减少了20g,即碳酸钙的质量为20g,所以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20g25g×100%=80%
(2)设恰好反应时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CO2↑+H2O
100 44
20g x
10020g=44x
x=8.8g
故答案为:(1)80%;(2)25g贝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是8.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