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7 13:5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1.“甲午战败损失惨,洋务运动弊端显。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特空前。”这首歌谣描写的是 (  )
A.《南京条约》的影响 B.戊戌变法的背景
C.洋务运动的背景 D.《辛丑条约》的影响
2.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始领导变法维新运动。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 (  )
A.创办《时务报》 B.建立强学会
C.公车上书 D.武昌起义
3.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 (  )
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
C.组织北伐,推翻军阀 D.宣传科学,批判礼教
4.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中,居于南北舆论界领导地位的是 (  )
A. 《中外纪闻》《湘学报》 B. 《时务报》《国闻报》
C. 《湘学报》《知新报》 D. 《知新报》《直报》
5.某班学生编导的一场历史剧涉及以下素材:主题是变法维新,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纲领是“明定国是”诏书。请判断,此剧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
A.1894年(农历甲午年) B.1901年(农历辛丑年)
C.1898年(农历戊戌年) D.1911年(农历辛亥年)
6.戊戌政变发生后,除下列哪项措施外,其余各项变法措施均随之被取缔 (  )
A.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C.训练新式军队 D.设立京师大学堂
7. 戊戌变法措施中,属于政治改革内容的是 (  )
A.裁撤冗官冗员 B.编制国家预算
C.开办新式学堂 D.训练新式军队
8.下列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的是 (  )
A.裁撤冗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C.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D.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9.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而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竟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A.洋务运动的失败 B.民族矛盾的尖锐
C.戊戌变法的失败 D.民众的盲目排外
10.120多年前,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深重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历程。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
A.变法裁撤冗官冗员 B.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变法开办新式学堂 D.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1.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措施中,相同的内容是 (  )
A.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B.裁撤冗官冗员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12.“戊戌变法的发动者和组织者顺应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打破封建思想的禁区,积极倡导变革和向资本主义学习,并且付诸实施,吹响了变法的号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这一材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 (  )
A.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B.倡导变法精神
C.发展资本主义 D.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至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商国是。(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1)图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分)有何影响?(1分)
(2)指出图二中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是谁。(2分)
(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什么?(1分)
(4)图三反映的是谁英勇就义的情景?(1分)为什么他说自己“死得其所”?(1分)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1分)
(5)这场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1分)
答案
1.B 2.C 3.B 4.B 5.C 6.D 7.A 8.D 9.C
10.D 11.A 12.D
13.(1)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秀才”是康有为,“年轻国君”是光绪帝。
(3)戊戌政变。
(4)谭嗣同。他是为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而献出自己生命的,所以他说自己“死得其所”。我们应该学习他为了民族的振兴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5)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