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暑假培优:10 简单的推理(二)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暑假培优:10 简单的推理(二) 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6-28 11:1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简单的推理(二)

学习目标:
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等量代换思想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等量代换在解题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推理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运用等量代换思想,从已知的众多条件中找出关键条件作为推理的突破口。
教学难点:
如何找出解题推理的突破口
教学过程:
情景体验
师展示PPT图片,问学生:同学们认识他吗?
生:认识,名侦探柯南。
师:你们知道柯南在侦破案件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吗?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很熟悉这部动画片啊,没错,柯南的经典口头禅就是“真相只有一个”。其实啊,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是如此,有时候表面看起来很复杂的题,实际上答案非常简单,往往只要同学们脑筋多动一点,眼睛多擦亮一点,就能解决啦。同学们想不想也做一回小侦探呢?
师:展示图片,通过程程和卖菜人的对话,你知道买一斤西红柿多少钱吗?
生:两斤8元钱,所以一斤西红柿就是4元钱。
师:回答的很对哦!那么,买一斤大白菜多少钱呢?
生:三斤6元钱,所以一斤大白菜就是2元钱。
师:非常棒!现在你知道买一斤西红柿的钱可以买多少斤大白菜了吗?
生:知道,4元钱可以买2斤大白菜。
师小结:刚才大家的表现都很好,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审题,一步步推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一般应用题)
基础巩固
展示例题:
例1:1个柚子的重量等于3个苹果的重量,2个哈密瓜的重量等于18个苹果的重量,那么1个哈密瓜的重量等于几个柚子的重量?
师:读完题,大家觉得这是什么类型的应用题啊?
师引导:是不是就是以前学过的等量代换?还记得怎么解答的吗?
生:用“=”列出来。
师:好的,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师:1个柚子=3个苹果,2个哈密瓜=18个苹果,那么1个哈密瓜=?个苹果呢?
生:18÷2=9,1个哈密瓜=9个苹果。
师:我们知道3个苹果=1个柚子,把3个苹果用一个方框框起来,同学们发现这9个苹果被分成了几框?
生:3框。
师:因此可以得出,1个哈密瓜=?个柚子呢?
生:1个哈密瓜=3个柚子。
师小结:解决这类等量代换问题时,通常利用归一思想,即转化成1个量=?个量的形式。如果不能转化,就找条件中有关的倍数关系。
展示例题:
例2:2头猪可以换6只羊,2只羊可以换16只公鸡,3只公鸡可以换36只小鸡。如果拿1头猪直接换小鸡,共可换多少只?
师:这道题比例1要复杂一点,你能自己动手解答吗?
可让学生尝试解答,老师再集体讲解
师:2头猪可以换6只羊,那么1头猪可以换几只羊呢?
生:6÷2=3,1头猪=3只羊。
师:2只羊可以换16只公鸡,那么1只羊可以换几只公鸡?
生:16÷2=8,1只羊=8只公鸡。
师:3只公鸡可以换36只小鸡,那么1只公鸡可以换几只小鸡?
生:36÷3=12,1只公鸡=12只小鸡。
师:现在要求出1头猪可以换多少只小鸡,怎么计算?
生1:1头猪=3只羊,1只羊=8只公鸡,所以1头猪=24只公鸡;
生2:1只公鸡=12只小鸡,所以1头猪=24×12=288只小鸡。
师:大拇指奖励给你们,太棒了!本题只需要先找出每个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利用这种环环相扣的关系计算即可。
展示例题:
例3:根据下面两个算式,求○和☆各代表多少?
师:观察第一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生1:我发现等号左右两边都有☆。
生2:我发现如果把等号两边都去掉一个☆,就变成3个○=1个☆。
师:你们真不愧是名侦探啊!根据你们的发现,第一个算式可以变成3个○=1个☆,第二个算式是☆-○=56,怎么计算呢?
生:可以把第二个算式中的☆用○代替,统一变成○。
师:大拇指给你点赞,太聪明了!1个☆=3个○,因此第二个算式就变成了?
生:○+○+○-○=56
师:现在能计算出○代表多少了吗?怎么计算?
生:○+○=56,○=56÷2=28
师:求出了○=28,☆怎么计算?
生:根据第二个算式求出☆=56+28=84。
师小结:做这类型的题,方法通常是用一个量去表示出另一个量。
展示例题:
例4:根据下面两个算式,求○和△各代表多少?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本题不能像例3那样直接找出○和△之间的关系。
师:虽然不能直接找出它们的关系,但方法是不是仍然要用△表示○,或者用○表示△呢?
师引导:第一个算式是3个○=2个△,而第二个算式是△+○=15,大家想一想,能不能把第二个算式变出3个○或者2个△呢?
生1:第二个算式等号两边都×2,能变成△+△+○+○=15×2。
生2:第二个算式等号两边都×3,能变成△+△+△+○+○+○=15×3。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找到方法了呀,真棒!我们先按照第一个同学的方法来做,待会你们可以自己用第二种方法作答。
师讲解:现在等号左边的△+△就可以用○+○+○表示,结果就是?
生:○+○+○+○+○=30
师:所以○代表多少?
生:○=30÷5=6
师:算出○=6,因此△=?
生:△=15-○=15-6=9
学生用第二种方法作答,然后可比较两种方法更简便一些。
展示例题:
例5:根据下面两个算式,求○和□各代表多少?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第一个算式是3个○+2个□=69,第二个算式是2个○+3个□=66。
师引导:你观察得很细致哦!如果从整体来观察这两个算式,还有什么特点?
生:哦,我发现如果这两个式子相加,就是5个○+5个□=69+66。
师:大拇指给你点赞,实在太棒啦!
师:两式相加,就会出现5×○+5×□=69+66=135,根据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可以得到一个什么式子?
生:5×(○+□)=135
师:所以○+□=135÷5=27,现在怎么求○、□各是多少呢?
生:把○+□=27代入到原来的算式中。
师:回答的很对,我们来看第一个算式,可以得到两组○+□,还剩下一个○,因此可以求出○代表多少?
生:○=69-27×2=15
同理,可求出□=12
综合拓展
展示例题:
例6:根据下面算式,求○、□和☆各代表多少?
师:请大家根据前面几道题学的方法先自己动手做一做。
师巡视教室,查看学生完成情况。
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可请某一位学生说出他的做法,也可老师进行讲解。
讲述解题过程:
观察第二个算式可知○=□,已知第一个算式中2个☆=3个○,所以第三个算式中的□可换成○,☆+☆可换成○+○+○。这样,第三个算式就变成○+○+○+○+○=200,得出○=200÷5=40。
□=○=40,
☆+☆=40×3=120,☆=120÷2=60
四、总结
通过这次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