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解释历史,准确把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
2、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自学提纲
为什么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缓慢发展
列举中国民族工业有哪些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有人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先天畸形,后天不足,你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16岁中秀才,32岁中举人,41岁中状元,1899年建成大生纱厂,后形成大生集团,主营纺织和面粉,政治上属于立宪派。
请问:
张謇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状元,当时的身份和地位非同常人,他为什么要创办大生纱厂呢?
(一)大生纱厂到1899年5月建成时,有原始资本四十四万五千一百两,纱锭二万零四百枚。1904年,增加资本六十三万两,增加纱锭二万零四百枚。1907年,在崇明久隆镇办了大生二厂,资本一百万两,纱锭二万六千枚。从1899年到1913年大生共获利(净利)约五百四十万两;发展为拥有资本二百万两和纱锭六万七千枚的大厂;是“欧战以前华资纱厂中惟一成功的厂”。
(二)到1924年大生副厂建成时,大生已发展为四个纺织厂,资本增加到九百万两;纱锭十五万五千枚,约占当时全国华资纱厂总锭数7%强;布机一千五百八十余台。在盐垦方面,先后在苏北沿海一带开办了二十个盐垦公司,计圈地四百十三万五千亩(已垦地九十八万亩),资本估计约为二千万元。根据1921年一个调查材料,张謇所经营的企业的总资本约为三千四百万元。
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好景并不长。1920~1922年各盐垦公司连续遭灾,使主要投资者大生纱厂负债愈重。加之军阀连年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对华经济压迫转剧,因而民生凋敝,百业衰退,到1923年,连一向盈利的大生纱厂也转为亏损。为了争取企业的生存,张謇一再呼吁取消不平等条约,要求国际税法平等,停止内战,实现国内和平。但这全是幻想。1923年,张謇不得不把大生一厂向银行押款还债。1925年7月,大生一、二两厂已负债一千余万元。同年,上海、金城等四家银行组织银行团到南通清查账目,正式接管大生各厂及欠大生款项的各公司。
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了什么?
张謇的大生纱厂的结局怎样?说明了什么?
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萌芽的产生和艰难发展
产生的时间:
产生的原因:
发展的概况:
19世纪60-70年代
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推动
十分艰难
外国资本主义以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开辟通商口岸,操纵中国海关,降低中国进出口税率,控制中国沿海和沿江航运,把中国变成了它们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的资本主义企业,无论在产品销售还是原料收购方面,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巨大压力,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当这些企业的产品出现于市场的时候,外国侵略势力不惜采取降价销售的办法,千方百计地予以打击。如上海、厦门等地的火柴制造业,因无法与外国输入的火柴竞争,相继倒闭,仅燮昌火柴公司还勉强维持下来,但营业十分困难,产品不能销售于沿海各通商口岸,只得运往内地省份。其他行业的情况也大致相同。中国资本主义企业所需要的原料,也受到外国洋行抢购的影响。外国洋行通过中国买办商人,在盛产原料的地区广泛设立采购站,使中国资本主义企业在原料来源上面临严重的困难。如江苏、渐江两省是盛产蚕丝的地区,但上海的缫丝工业却不如广东发达,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原料收购方面遭到外国洋行和外资工厂的激烈竞争。中国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中国资本主义企业还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严重摧残。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获得正式的承认,处于听任地方官吏随意摆布的地位。如1881年南海知县徐赓陛以继昌隆缫丝厂“专利病民”“夺人生业”“男女(2人)混杂,易生瓜李之嫌”为借口,下令予以封闭。武举李福明因设立机器磨坊,被清朝官吏视为“不安本分”的“刁商”,经都察院批准,饬令撤去。清政府还对近代企业横征暴敛,敲诈勒索,大大加重了这些企业的负担。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时间:
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辛亥革命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再度受挫
时间:
原因:
1919-1949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卷土重来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请在图中方格内填出近代民族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名称
天津
上海
武汉
杭州
广州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4、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1)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2)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
(3)整体水平落后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一战前
一战后
棉纺厂数目
纱锭数目
缫丝厂数目
面粉厂数目
22个
70余万枚
170多家
40多家
64个
222余万枚
430多家
120多家
厂矿资金增多;分布地区变广;
工业部门较全;技术水平提高。
项目
在纱厂劳动的女工
(1853-1926)江苏南通人,创建大生集团,主营纺织和面粉,政治上属于立宪派。
(1875-1952)江苏无锡人。创办申新、福新等公司。主营面粉和纺织。即所谓“面粉大王”。
(1866-1947)安徽人,袁世凯的财政管家。举办多种实业,有“南张北周”之誉。
1927年国政府奠都南京,蒋介石即以荣氏企业认购国库券不力,下令查封他们在无锡的产业,迫使荣宗敬认购巨额库券而了事。
三十年代,突然袭来的世界经济危机再次将荣氏企业打入低谷。国民政府实业部又乘荣氏借贷无门,假谓借款救济的名义,策划吞并申新企业的阴谋。后来迫于舆论压力,未能得逞。
1935年英商汇丰银行又以申新七厂债权人的身份,公然将该厂拍卖给日商,这一事件激起了上海各团体的公愤,申新七厂职工也发表宣言,誓与工厂共存亡,终于迫使英商让步,保住了申新七厂的产权。
二年后,日本军队在上海发起全面进攻,荣氏企业备受重创,申新一、三、八厂全部被毁,其他企业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劫掠和强占。经此打击,荣宗敬忧郁成疾,不幸病逝。
在此逆境下,荣氏家族为求生存,历尽艰难,将申四福五迁往后方发展,开创了新的天地。
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翘首以待,冀盼重振雄风,并向日本政府索赔战争损失,但是他们再度失望,部分被日军强占的工厂,花费了巨款才得以从国民党敌伪物资接收机关中赎回。1946年国民党军 警官员勾结土匪绑架荣德生勒索巨款。荣氏企业再遭重创。
至此,荣氏企业对国民党政府彻底绝望。在解放军的隆隆炮声中,荣德生力阻荣氏部分企业向海外拆迁,坚守产业,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启灰水泥公司外景
福新面粉公司外景
近代历史上著名的“侯氏制碱法”侯德榜创建的“永利碱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原因
发展概况
发展影响
内因
外因
辛亥革命的推动
群众斗争的推动
帝国主义暂松侵略
著名资本家
发展情况
发展特点
轻
弱
小
短
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量大
质优
为旧革命向新革命转变提供基础
张謇
周学熙
荣德生
当堂达标
1.提出“实业救国”口号的是( )
A.严复 B.魏源 C.张謇 D.詹天佑
2.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是在( )
A.辛亥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中国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4、问答题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