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
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试题·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
B
内地军
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
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
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
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
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
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
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0分
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
游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
快。(6分
例二信息: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内陆,明朝
海集中。说明:经济重心由内
东部沿海地区
例三信息:明
业市镇比唐朝明显增多。说明:明朝农业
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6分
信息:唐
分布偏重北方,明朝集
江中下游
说明:唐朝时南北经济发展趋
方
例
息
寸出现较多海港城
明:明朝社会经济发展,航海
提高,海外贸易发达
共资金和低息贷款
住房管
点:政府通过立法形式加强干预;特别关注
众。(2分)
原因:战争的破
后初期社会矛盾激化
条件: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2分)
表现:低息贷款;利息补贴;租金礼
分
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资本主义统治威宁八中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试题
高一功史
2021.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
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
C.赋税制度重大改革D.重农抑商政策推动
2.春秋中期以后,出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和范柔弃官经商等现象。这说明当时
A.官营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B.私营工商业迅速兴起和发展
C私营工商业已超过官营规模且官营和私营工商业地位平等
3.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统治者经常采取一些“惠农”措施。例如,公元前67年,
汉宣帝下令“‘假(农民)公田,贷种、食”;公元2年,汉平帝下令以“赐(农民)田宅什器,假与犁、
牛、种、食”。此举主要是为了
A.抑制土地兼并现象B.增加地主经济收入C.弥补生产资料不足D.打击商人敛财致富
4.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
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A.手工业出现雇佣关系B.农业生产地位降低
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
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5.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工朝的政策相关,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
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
这主要是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
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6.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搜集到如下资料,该同学据此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中国古代南方经济逐步发展D.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
7.在1世纪最初几年,意大利商人在亚厉山大港每年平均只进口价值100万英镑的香料,而在
16世纪的最后几年,他们平均每年进口的香料价值达到350万英镑。这一变化的原因最有
可能是
A.价格革命B,政治革命C.工业革命D.商业革命
8.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指出:“(
19世纪英国伦敦)这个城市呈现鲜明的分裂特征。城市的一
边是平静有序、衣食富足、趣味高雅、灯红酒绿,另一边是肮脏混乱、贫困饥饿、粗俗鄙陋、疾病
四伏。”这突出反映了工业革命
A.加快了英国城市化进程B.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动
C.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D.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9.贸易战被称为没有硝烟的战争,贸易战里终究是没有赢家的。19世纪末,法国与瑞士陷入关
税纠纷,相互提高关税,致使由法国输出到瑞士的商品减少了43%,瑞士输出到法国的商品
减少了27%。该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抬头
C.欧洲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密切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竞争激烈
10.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
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贸易中心转移B,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C.教会势力日益衰落D.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11.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没有广阔的国外市场,那在幅员不大、仅能提供狭小国
内市场的国家,…制造业就没有好好发展的可能”。他论证的是
A.市场和工业革命的关系且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关系
C.手工生产和机器生产的关系D.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关系
12.据统计,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清政府对近代产业投资约2
796.
6万银元,其投资总额
占我国此时期近代产业资本的70.
48%。这说明当时
A.民间资本对近代工业的冷淡B.国家资本极力排斥民间资本
C.近代工业化呈现出畸形发展D.国家资本主导着工业化进程
13.始于1876年筹建的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a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C.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D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14.浙江大学学者汪林茂在评论晚清的洋务运动时说:“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的主观目的范围。”下列最能体现上述材料含义的是
A.安庆内军械所B.江南制造总局C
轮船招商局D.继昌隆缫丝厂
15.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口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
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一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16“中国新兴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
植过来的。”这说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A.缺乏独立的发展技术和道路,B.由中西合资企业发展转化而来
C对西方企业有很强的依赖性D,由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壮大而来
17.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明
A.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B.生活方式普遍西化
C.交通工具进步显著
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
18.如图所示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19.清朝“预备立宪”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包括废
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
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保护民权、改革礼仪、树
立新风等各个方面。材料表明
A,习俗演变受到政治环境影响B传统习俗转变为西方礼仪
C礼仪革新为了维护革命成果D.政体革新促进了思想解放
20.1929-1933年,从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迅速扩展到德、日、英、法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各国工业生产迅速大幅度下降,如下表所示。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
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
A.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
C.殖民地人民的抵制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21.凯恩斯主义者主张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以扩大需求,刺激经
济发展口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经济滞胀”局面,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
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
A.增加货币发行量B扩大政府开支
C.减少国家的干预D.增加政府税收
22二战后,欧美各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
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
级”而居主导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B.“福利国家”的普遍建立
C.科技进步与第三产业的发展D.“新经济”在美国的出现
23.
1927—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1928-1
933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倍
多。苏联工业生产状况出现上述变化,主要是因为
A.政府成为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B.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原则妥协
C.扩大了工业企业生产的自主权D,保留了新经济政策的部分措施
24.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
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A.调整农业政策以保证重工业生产B.努力增加粮食产量并与美国竞争
C.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发展高效农业以扩大对外贸易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25.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
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
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
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
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
利条件。
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机。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
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做的准备,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
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9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10分)生
26.
(12分)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下述两幅地图,提取两项有关古代工商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7.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为解决经济大危机困境,就住房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其中主要有:(1)
1933年6月13U,通过房主货款法,授权建立房主货款
公司。1933年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其中包括授权使用联邦资金解决低费用住房、清理贫民窟和生存房基地口(2)1934年6月27日,通过了国民住宅法,建立住房管理
署。(3)1935年4月8日,根据紧急救济拨款法,为建设会共工程的工人提供价值4.
5亿美元的住房建设费。(4)1937年7月22日,国会通过班克―黑德―琼斯租佃农民法,又
称租贷人法,授权农业部为佃农、劳工及分成制农民提供为期40年的年息3月的购房贷款。
——摘编自黄安年
《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住房保障制度,其中各国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在住房保障方面,英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对资金运营、住房建设进行管理,保障低收入居民能租到房屋;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则采取政府提供优惠货款,实行货款利息补贴的办法,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在住房补
贴方面,美国一方面直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租金补贴。
——摘编自陈小春、杨鹏《廉租房制度的国际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政期间“住房福利保障”方面政策调整的主要表现及其特点。
(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廉租房制度形成的原
因和条件。指出它们“政府财政支持,,的主要表现.。(7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推行住房保障政策的历史作用。(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