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不含括号)(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不含括号)(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6-28 12:0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不含括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运算顺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计算等针对性练习,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运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列算式解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复习回顾:
1:、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时,应先算什么?(乘法)
2、计算。(说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15×3
-
25
50
+
50×7
集体订正时复习巩固:在计算时要注意:
1)在算式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得数时,还没有参加运算的数(连同运算符号)要移下来,而且要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2)左边的等号要上下对齐,且每一步计算过程中最左边的数字要与原算式最左边的数字对齐。
3、设疑:那么在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在计算时又先算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学习。
4、揭示课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不含括号)
5、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文具商店,看看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的。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36页例2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
提问:说说场景图中有哪些商品?哪些商品的单价是知道的?你从小朋友的话中可以知道什么?
提问:场景中的小朋友购买了什么物品?(1支钢笔和1个订书机)
提出了什么问题?(买1支钢笔和1个订书机,一共应付多少元?)
(2)讨论解决的方法:怎样求出一共应付多少元?该怎么想?请两位同学说说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数量关系。
“1支钢笔的价格+1个订书机的价格”或“1个订书机的价格+1支钢笔的价格”
提问:1支钢笔的价格知道吗?怎么求?求“一共应付多少元”可以怎样列综合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0÷5+12
12+40÷5
请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都含有什么运算?(加法和除法)
想一想: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同桌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指名回答:先算除法。因为要先算出一支钢笔的价格,所以先算40÷5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40÷5+12
12+40÷5
=8+12
=12+8
=20(元)
=20(元)
(3)总结运算顺序。
2.试一试。
出示题目,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指名说出数量关系,再提名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15-40÷5。
引导:在这个算式里,既有减法又有除法,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
生:先算除法),因为“40÷5”表示一支钢笔的价钱。
指名板演:
15-40÷5
=15-8
=7(元)
3、归纳运算顺序:
提问:学生观察上面的三个算式,它们都是含有什么运算的算式?在计算时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总结: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每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指名回答。
2、火眼金睛,比较对错:看哪个计算是正确的。
40+60÷2
40+60÷2
=100÷2
=40+30
=50
=430
2.
完成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2题。
采用比赛的形式,每个小组做一个,看哪组做得又对又快。最后集体订正。
3.
完成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数字相同,运算符号不同)。再让学生估计出上下两题哪一题的得数大一些,并说说估计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计算,验证估计是否合理。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