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 审核 上课时间 学生姓名
课题:文言文练习
练习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感悟能力。
一、延伸拓展: 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i,哄骗)云:“不见”。嘿(同“默”)然大喜,赍(jī,携带)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1、下列加点字注音及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螳螂执叶伺蝉(sì,等待) 遂于树下仰取叶(zhú,就)
B、 扫取数斗归(shǔ,好几) 汝见我不(fǒu,同“否”)?
C、 乃厌倦不堪(kān,能忍受) 妻始时恒答言“见”(héng,总是)
D、 吏遂缚诣县(fù,绑)(zhǐ,到……去)
2、写出下列“以”字的含义。
⑴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⑵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⑶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3、翻译语句。
⑴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⑵对面取人物
4、“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5、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翻译下列句子。
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译:
⑵天柱折,地维绝
译:
⑶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5.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6.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7.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三、《夸父逐日》问答题: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夸父这一人物的认识。
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
3、从“弃其杖,化为邓林。”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
四、积累成语:夸父逐日 比喻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 ;也比喻不自量力。
五、积累常识、关于神话:
1.现在请大家再次开动脑筋想想,我国古代神话中,还有类似《夸父逐日》这样主题的故事吗?
2.你们能够根据以上三篇神话,说说中国古典神话的特点吗?
(1)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
(2)为什么会有神话产生?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女娲造人,嫦娥奔月)
(3)我国古代神话常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想象、夸张
定义: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教(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