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 三角形三边关系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 三角形三边关系 苏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6-28 07:2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能判断组成一个三
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通过探索性学习活动培养初步的观察、想象、比较、概括、归纳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课件、纸条、剪刀、直尺、作业纸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活经验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围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这里有三根纸条,如果把纸条的黑色边线部分看成线段(图1),那么就有几条线段?
师:你能用这三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一生上台操作(图2),师:围得怎么样?
生:线段与线段首尾相接,不出头,不空缺,围得很好。


(图1) (图2)
师:像这样,把三条线段首尾相接,我们就可以说,这三条线段围成了一个三角形。
【评析: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探究是建立在“围”三角形基础上的,所以用三条线段正确围出三角形是本课教学开展的基础。在这里,教者巧妙地将长方形纸条的一条长描出来,这样就将纸条抽象成了“线段”,非常方便操作,为正确围出三角形扫平了障碍。而针对围出的三角形的评价更为下面“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做好认知上的铺垫。】
二、初步体验,提出问题
动手操作
师: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生意见不一致,师:老师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口说无凭,用事实来证明!老师为每桌准备了一条线段(一根纸条),有办法将它变成3条线段吗?
生:剪。
师:这个想法真大胆!允许剪,不过剪是有要求的!
出示要求:1. 沿刻度线任意剪成3条线段。2. 在每条线段上标出长度(1格表示1厘米)。3.同桌合作,用这3条线段围一围,看看是不是能围成三角形。
作品展示
师:哪些同学成功围出了三角形?来展示介绍一下!
生1:我们剪成的3条线段分别长2cm、5cm、6cm,能围成三角形。
生2:我们剪成的3条线段分别长3cm、4cm、6cm,也能围成三角形。
……
师:这么多同学都围成了三角形。看来,只要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生(反驳):不是。
师(故作惊讶):有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生3:2cm、4cm、7cm,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4:2cm、3cm、8cm,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指图3),故意问:这里不是围成三角形了吗?
生4:下面一条边还多在外面,不能算围上。
生5:三条线段首尾相接才算围成三角形。
师:怎么调整就能让大家一眼看出围不成三角形?
生将图3调整为图4。
(图3) (图4)
(三)提出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剪和拼,任意的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不一定。
师:看着这些图形,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剪的是同样的纸条(线段),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围不成呢?
生2:怎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3:三条线段中,是不是有一条特别长的线段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4: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跟什么有关呢?
……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让我们先顺着生4的思路来思考,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和什么有关?(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线段长度)
【评析:从“教师的问题”到“剪、围操作”再到“学生的问题”,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探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开放性的“剪、围”任务,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了能围成三角形,不少同学剪下了三条差不多长的线段,但是也有一些学生比较盲目,剪下的三条线段达不到“围成”的要求,但恰恰是“围不成”促进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如果说教师一开始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潜意识,那么经过操作交流后学生自主产生的问题则唤醒了学生的有意识,由此生发的问题才是从学生内心的“真问题”。】
三、合作探究,发现关系
(一)自主观察——从“能”到“不能”
师:这是老师根据大家汇报整理出的两组数据,一组是能围成三角形的(2cm、5cm、6cm和3cm、4cm、6cm),一组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2cm、4cm、7cm和2cm、3cm、8cm)。你们打算从哪组开始研究?
生(集体):从能围成的开始。
师:从成功当中总结经验是研究问题的好办法!看一看,每组的三条线段为什么能围成三角形?
生思考片刻,无语。
师:看来思维遇到障碍了,没关系!当一种思路不能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换个角度,从失败当中寻找原因,也许会有收获。请同学们观察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这两组数据。
师指着(2、3、8):这三条线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8厘米这条边,太长了!另外两条边太短了!
师:这两条边短到什么程度?
生:2厘米和3厘米合起来都不到8厘米。
师:用式子表示就是——
生:2+3<8
师:他把两条边加起来和另一条边进行了比较,再来看看另一组——
生:2+4<7
师:其余围不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也是同样的情况吗?
师:怎样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两条线段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二)猜想验证——重点研究“能”
1.提出猜想
师:大胆猜想,当两条线段的长度和与第三条线段有怎样的关系时,才能围成三角形?
生1:大于
生2:等于
生3:三条线段差不多长
2.初步验证,完善猜想
师:任何猜想都必须通过验证才知道是对还是错。我们以黑板上能围成三角形的这组数据(2cm、5cm、6cm)为例来验证。
生:2+5>6
师:两条线段长度和确实大于第三条线段!看来,同学们的猜想是有道理的!(语气一转):不过,老师有个疑惑,这一组(2cm、3cm、8cm)里,不是也有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的吗?(8+2>3, 8+3>2)为什么却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要全部大于才行。
师:你的意思是不仅2+5>6,而且——
生:2+6>5,5+6>2。
师:看来刚才的猜想还需要再完善一下?
生:随便选两条线段,他们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条线段。
师:随便的意思就是……
生:任意
师:“任意”这个词好,不光考虑到了所有的情况,还突出了比较的方法。谁来完整的说一说。
生:任意两条线段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线段在三角形中被称之为边,换句话说——
生:在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
师:再来判断一下,另一组(3cm、4cm、6cm)符合吗?
生1:3+4>6,3+6>4,4+6>3,符合。
生2:我认为只要比较3+4>6就可以了。因为短边加短边大于最长边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师:他的想法有道理吗?
生3:我同意,这种方法更简便。因为6本来就大于4和3,随便加哪条边都会变得更大,肯定大于第三条边。所以只要3+4>6,它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师:真聪明!只比较两条短边的和与最长边的关系也能进行判断,,这种方法真是既简便又高明。
3. 再次验证,形成结论
师:通过这两个三角形,我们验证并完善了自己的猜想,得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那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符合这个猜想呢?
生:(不敢确定)还要进一步去验证。
师:每桌有3根纸条,前后两桌合起来就有6根,可以再围一围;作业纸上有三角形,也可以量一量;如果老师提供的你都不想用,还可以自己画一画……
出示:围一围、量一量、画一画
三边长度 三边关系
( )厘米 ( )厘米 ( )厘米
(学生自主验证,重点展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师:同学们的研究能力非常强,不仅关注到一般的例子,还关注到了特殊的例子。这使得我们的验证就更加全面。现在,我们可以下结论了吗?谁来说说。
生: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推理想象——研究“相等”
师:之前,有同学猜想“两条线段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条”也能围成三角形。你们认为呢?
电脑出示:
生:我感觉不能围成。
师:是这样的吗?闭上眼睛,在头脑里静静地围一围……
生推理想象。
生1:不能。现在两条短线段在同一条直线上,加起来和第三条线段一样长,如果将两条短线段往上抬起,中间就无法连接了。
生2:就像柜子的两扇门,关上时合在一起,一打开中间就分开了。
动态演示:
归纳:当两条线段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评析:在这个环节,教师把自己当成了学生的“共同遭遇者”,和学生共同经历了几个研究的深入过程:首先是从“能”到“不能”研究思路的转变,让学生明白了“成功的经验有时也可以从失败的例子中获得”。其次是从“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到“任意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的猜想完善过程,教师不是单纯地告诉,而是通过质疑辨析在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中,也有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情况,引导学生自我调整和完善猜想,让学生的思维逐步清晰和完整。在学生全面验证得出结论后,教师又抛出“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的情况,这里的教学没有简单停留在用结论判断和解释上,而是让学生进一步想象和推理,说明不能围成的原因。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让学生的理解更为透彻。】
四、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师:小明想寻找一些小棒做三角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一)基础练习(单位:厘米)
师:上面两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生1:第一组能,4+7>10。
生2:第二组不能,5+6=11。
(二)综合练习
师:小明找到了高8厘米的笔袋,他把小棒笔直地插在了笔袋里!
出示:


笔袋1 笔袋2 笔袋3
师:请你判断一下,笔袋里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1:16+16>16,笔袋1中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还是等边三角形。
生2:笔袋2中三根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
师(疑惑):笔袋2只看到两根小棒啊?
生2:第三根太短了,藏在了笔袋里。不过,就算第三根再短,也满足任意两根之和大于第三根的要求,所以能围成。
师:笔袋3只看到1根小棒,也能判断吗?
生:第2根和第3根看不到,说明最长也就是8厘米,加起来一定不会大于16厘米,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拓展练习
师(指笔袋3):要想围成三角形,有什么办法?
生:可以延长其中一根小棒的长度。
师(出示笔袋3-2):能围成三角形吗?
笔袋3-2 笔袋3-3
生意见不一,争论。
生:当第三根长度是1—6时,不能;是7,8时,能。
出示第三根小棒(见笔袋3-3),师:能围成吗?
生:第三根小棒长4厘米,肯定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如果用剪刀剪短其中一根(整厘米),你们建议剪哪一根?
生(集体):16厘米。
师:为什么?
生:16厘米最长,如果剪其余两根,越剪越短,更围不起来了。
师:剪后留下几厘米合适呢?
生小组交流后反馈。
生1:留下11厘米。
生2:留下8厘米。
……(师随机组织学生进行判断)
师:同学们的建议很多,最长留下几厘米?最短呢?
生:最长可以留下13厘米,最短留下7厘米。
师:你们是如何想到这两个长度的?
生1:要让10加4大于第一根,最长只能13厘米。
生2:要让第一根加上4大于10厘米,最少也要7厘米。
生3:也可以这样想,第一根小棒要大于10减4,最少就是7厘米。
生4:我发现,留下的小棒长度应该比二三两根的差大,比它们的和小。
师:之前有同学猜想,三条线段差不多长时能围成三角形,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每条边的长度都应该在另外两条边的和与差之间,如果相差大了超出范围就无法围成了!
师:看来,同学们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又进了一步!小明的小笔袋,引发了同学们的大思考!
【评析:在应用环节,教者设置了一个大任务,引导学生比较、辨析。特别是综合练习的习题设计,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从“三根小棒全部看见”到“只看见两根小棒”再到“只看见一根小棒”的判断练习,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认知,更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而最后根据笔袋3的小棒情况进行延长、剪短的拓展练习,更是挑战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不仅要调动刚总结的结论来解决问题,还要进行全面缜密的思考,进而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更为隐秘的关系。虽然难度较大,但是有趣的任务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挑战欲”,而层层推进的过程就像一本侦探小说,让学生欲罢不能。】
五、回顾总结(略)
【总评】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和一定大于第三边”是三角形的基本特点之一。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特点一般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借助于“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认知经验,直接推导出这个特点,另一条是通过“围三角形”的操作活动来逐步发现问题、研究原因、提出猜想、形成规律。教者采用了第二种教学路径,我认为非常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因为,这样的操作探究虽然对宏观的数学知识体系建构并无帮助,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其探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渗透的思想,势必会对学生自身的进一步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
这节课中,教者精心设计了“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思维的流淌,认知的深入。学习,就这样真正地、悄然地发生了……
创设有效的“情境场”,为学习找到“着力点”
用三条线段围三角形的操作是三角形三边关系探究的重要前提,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直接呈现几根固定长度的线段,让学生选择,并试围三角形,通过对比交流,发现规律。但是,教者却另辟蹊径,让学生自己将13厘米的线段任意剪成三段(整厘米),试围三角形。看似不经意的改动,却改出了大学问。首先,由“确定的三条线段”到“不确定的三条线段”的改动,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走向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更加高涨,而积极的思考势必会带来更多的体验和感悟。其次,学生为了要围成三角形,自觉地将目光聚焦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上来,而这正是本课探究的重点。在成功剪、围的过程中,不少学生都直觉地感受到“三条线段长短差不多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三条线段中,有一条特别长的线段就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思考虽然没有具体数据的支撑和分析,但却是学生内心深处真实流淌出来的,这是比结果更有价值的成果。可以说,由“剪线段围”这个活动带来的“自主聚焦”和“直觉感悟”都是“提供线段围”所不能比拟的。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这里,“剪线段围三角形”就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大的“情境场”,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有了很好的“着力点”。
构建平等的“对话场”,为学习构建“生长线”
皮亚杰说:“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从这个角度来看,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在三角形三边关系规律的探究过程中,教者并没有牵着学生走,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思考、自己反思调整,自己验证总结,最终获得结论。当然这个自主的过程充满着挑战和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战胜困难,获得成功,教者多次蹲下身来,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是平等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点拨,就是这一个个平等和谐的“对话场”,帮助学生完成一次又一次思维的跨越。比如,当学生通过剪、围活动发现了“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跟线段的长度有关”后,教者没有直接让学生观察没有围成三角形的两组数据,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是老师根据同学们汇报整理出的两组数据,一组是能围成三角形的,一组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你们打算从哪组开始研究。”当学生集体认为要从能围成的情况开始研究时,老师没有干预,而是鼓励说:“从成功当中总结经验是研究问题的好办法!”当学生无法从正面获得结论时,老师又说:“看来思维遇到障碍了,没关系!当一种思路不能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换个角度,从失败当中寻找原因……”虽然学生走了弯路,耗了时间,但是真正的学习就是在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坎坷前行的过程,主动观察路边的风景,自主在岔路口寻找前行方向,正是“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和“数学思想方法”获得的有效途径。
设计合理的“练习串”,为学习拓展“发展面”
练习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好手段。教者巧妙地设计了“小明用小棒做三角形”的任务情境,并且把一条条练习由易到难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练习串”,帮助每个学生在应用中获得发展。这个练习串的底层是基础练习,检测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练习串的中层是综合练习,要学生借助于一定的空间想象解决问题。练习串的顶层是拓展练习,学生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开展想象、辨析、推理、转换、调整、分析等思维活动,才能解决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教者没有把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作为重点,而是把通过问题解决对原有的认知进行新的补充、拓展和解释,进而构建更完备的知识体系作为目标。所以,当最后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第一根小棒剪去后留下的长度应该比第二三两根的差大,比它们的和小”这个结论时,老师话锋一转,进行回应:“之前有同学猜想,三条线段差不多长时就能围成三角形,有道理吗?”这里,让学生用新的发现对之前操作中产生的直觉感悟去进行解释,不仅让直觉思维有了可靠的依托,更将学生的理性思维拓展了一大步。可见,“小明的小笔袋,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