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5《我看》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5《我看》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7 18:3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说“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 我 看
穆旦
1.诵读诗歌,了解诗人,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美。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培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与金庸(原名查良镛)同一家族。中国著名诗人、翻译家。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 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穆旦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第2版)。本诗写于1938年, 由于战事危急,20岁的穆旦与几百位师友不远千里,奔赴西南联大。一路上他目睹山河破碎的惨状,经历了现实的苦难,更加坚定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我们走在热爱的祖先走过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抗拒,那无数代祖先胸中燃烧的希望”。
字词积累
丰润(rùn) 红晕(yùn)
揉过(róu) 翅翼(yì)
忧戚(qì) 枉然(wǎnɡ)
勃发(bó) 谐奏(xié)
飘逸(yì) 挽(wǎn)
摇曳(yè)
丰润:本文指丰茂滋润。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积累词语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朗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停顿;(2)节奏缓急适当;(3)注意语气、语调;(4)读出情感。
例如:第一节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朗读指导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1938年6月
我 看
1.题目为《我看》,那诗人“看”到了什么?
2.诗歌主要借助于哪些意象来抒发感情?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一下。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朗读诗歌。
诗歌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示例:?
第一部分(第1节):描绘了一幅春风荡漾图。
第二部分(第2节):描绘了飞鸟凌空、凝望大地的图景。
第三部分(第3、4节):将生命、历史融入到自然风景中,展现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第四部分(第5、6节):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明确:“我”在春天的一个黄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1.品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点?
春风、青草。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
品味诗意
2.画出第一节中能表现春风和春草特点的词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可用“以什么修辞或者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的格式来表达)
明确:“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地比作“绿潮”,写出了绿草像“潮水”一样涌动,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3.读第二节,思考:第二节紧承第一节哪个词语?第二节描写的意象有哪些?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紧承第一节的“向晚”。
意象:展翅的飞鸟、天边的流云和大地。
画面: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
4.结合一二节思考,诗人是如何描写所看到的春日美景的?有什么作用?
【示例】诗人看到“春风”联想到“青草绿潮”,看到“飞鸟”联想到“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看到“流云” “红晕”联想到“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作者联想自然丰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情景交融,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5.在第三、四、五节,这里的“你”指谁?
【示例】这里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6.读第三节,在作者笔下“大自然”有什么特点?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明确:“大自然”包容一切,能给人带来欢乐,又能驱除人的烦恼。“大自然”给人带来心理的慰藉,通过“欢乐和忧戚”“在你的心胸里描画”表现出来。“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丰润”和“勃发”表现出来。
7.读第四节,如何理解“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明确: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怀着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例如诗歌、绘画。
8.“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这句话怎么理解?
【示例】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飘逸。
1.品读第五节,思考: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
明确:愿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
通过“飞奔”“坦荡地漫游”“歌唱”“流盼”“摇曳”表现出来。
难点探究
2.读全诗,请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心中为什么有“忧戚”和“哀愁”?
明确:这首诗写于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危急时刻,诗人心中充满着对祖国的忧虑。
3.除了“看到”,诗人又有哪些联想?
诗人联想到远处的湖水泛起青绿,联想到此前自己对这片热土发出过的由衷的赞美以及因它正在遭受着的苦难而发出的忧戚,联想到远古的哲人对这片土地倾诉的咏赞的叹息。
4.找出诗歌的主旨句,并分析。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点出诗歌主旨,发出渴望与大自然拥抱的呼声,欢笑与哀愁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花朵一样开了又谢。
我看
春风、春草、绿潮
欣赏自然之美
——致敬哲人
——拥抱自然
热爱生命
渴望自由


飞鸟、流云、大地
——思索生命
探索人生意义
愿——与自然合流
抚平人的心灵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所见所感,表现春天的大自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充满了渴望和追求,也抒发了作者因时代而产生的欢乐和忧戚。
诗歌主旨
1.用丰富的意象来隐喻和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以鲜明深邃的诗歌意象传达情感,阐述思想。诗歌中的大量意象可谓是形、神兼备,形、情兼备,形、理兼备。如:这首诗中的意象主要有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展翅的飞鸟、深远的晴空、被夕阳染红的流云、沉醉了的大地。
艺术特色
2.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
全诗一共五节,第一节押ao韵;第二节押i韵;第三节第一句承第二节的i韵,又换韵为a韵;第四节又换韵为i;第五节又换韵为iu和i。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3.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第五节的“天风”“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照应了第一节和第二节;“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又照应了第三节的“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像季节燃起花朵”又照应了第一节的“春”。处处照应,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使情感抒发得很强烈。
拓展延伸
读穆旦的《春》,试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春》是现代诗人穆旦1942年2月创作的一首诗,首次发表1947年3月12日的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上,后收入《穆旦诗集(1939-1945)》。
全诗只有两节,第一节写大自然的春天,表面上写春天的景致,实际上是写对春天的感觉;第二节写生命的春天,在春天气息的催发下,青春正“为永远的谜迷惑着”,既写出了大自然春天的迷人,也写出了生命春天的焦虑与迷惘。这首诗完美地运用了现代技巧,深邃、迷幻且富于内在的张力,意象的撞击和转换来得精彩而神异。
赏析:


春风春草
飞鸟流云
生命的勃发
静流的飘逸
生命的飞奔
与自然合流
所看
所思
热爱自然
合而为一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