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2.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总结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3.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
三、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引入】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一年四季的变化、我们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变化(图片展示)等等。
【实验感知】
(1)将纸揉成一团。
(2)将纸撕碎。
(3)将纸点燃。
【提问】:上述变化有什么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
本节我们就来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板书课题)。
学生倾听、思考。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新课讲授
一、物质的变化
【过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及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将现象记录在教材第7页的表格中。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体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演示】实验1-1 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引导】对比分析实验现象。
【提问】实验1(1)和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小组内讨论实验1(1)和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组内及组间讨论并交流,然后学生归纳物理变化的概念、特征并举出实例。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清晰地掌握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提问】实验1(3)和实验1(4)有什么共同特征?
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小组内讨论实验1(3)和实验1(4)有什么共同特征?
组内及组间讨论并交流,然后学生归纳化学变化的概念、特征并举出实例。
【展示】课本图片1-4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这不是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标准。
观看图片,认识化学变化常过程中常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通过图片,加深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组织讨论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讨论回答。
通过讨论,加深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本质区别的理解。
【提问】判断下列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将纸揉成一团。
(2)将纸撕碎。
(3)将纸点燃。
思考、讨论、回答。
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体会成功感。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是什么?
引导分析,举例说明。
课堂练习
讨论回答。
加深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联系的理解。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概念: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特征:没有生成新物质
2.化学变化
概念: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特征:生成了新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