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迷娘(之一)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四单元
1.了解作者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与作者相关的诗歌作品。
2.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分析意象在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
3.分析诗中称呼转变的作用,体会诗歌在抒情方面的艺术技巧。
学习目标
他是继荷马、但丁之后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他是启蒙主义思想家,其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一度的“狂飙运动”也让《少年维特之烦恼》名声大噪,成为世界文学的艺术瑰宝,他就是——歌德。他,只愿用自己的文字去记录现实的烦恼与幸福,他用一支笔写尽了那个时代的浪漫、激昂,抑或是无奈与绝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歌德,走进他的《迷娘》,一起感受他的文字魅力,一起体悟这首被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等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谱曲达百次以上的诗歌
新课导入
歌德(1749—1832),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他曾短时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中坚。歌德不仅善绘画,对自然科学也有广泛研究。其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和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
了解作者
《迷娘(之一)》这首诗是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第一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迷娘这一人物是歌德在小说中塑造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意大利少女形象。“迷娘”原文为法文“Mignon”,意为“心肝儿”“宝贝儿”;她的姓名不详,只因第一次自我介绍时称“人们叫我迷娘”,故而小说中都以“迷娘”一词称呼她。她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
背景展示
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组委婉优美的诗歌。
题目解说
1.阅读《迷娘(之一)》,将下面图中①~③处补充完整。
故国美好的景物
对家乡的强烈思念
云径、山冈、岩洞、危崖、瀑布
整体感知
2.这首诗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每一节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力量,加深了想念的程度;每一节的最后两句也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思维拓展
3.阅读第一节内容:
(1)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意象:柠檬花、香橙、蓝天、宜人的和风、静立的桃金娘、高耸的月桂。
意象特点: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融进了迷娘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
意境:宁静优美。
作用:表达了迷娘对故国的热爱与思念。(意思对即可)
思维拓展
3.阅读第一节内容:
(2)第一节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迷娘浓烈的乡愁?
明确:①借景抒情。诗中的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恬淡优美的意大利风物与迷娘炽热浓郁的情感相得益彰。
②设问与反复。“你可知道那地方?”既是询问又是追诉,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深沉真挚的情感。“前往,前往”的重复,表达了迷娘渴望回乡的急迫之情。
思维拓展
4.阅读第二节内容:
诗歌第二节选取了哪些意象?其意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意象: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
意境特点:美好、哀婉。
思想感情:通过描写迷娘幼年时生活的房子,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思维拓展
5.阅读第三节内容:
诗歌第三节选取了哪些意象?其意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意象:云径、山岗、驴儿、雾、岩洞、危崖、瀑布。
意境特点:神秘、险峻。
思想感情:通过这些意象,写出了迷娘返乡路途的艰险,抒发了她坚定的返乡之情。
思维拓展
5. 《迷娘》(之一)三个诗节描写的意象众多,各不相同,但又有共同特点,那么共同特点是什么?
明确: 共同特点:都与故乡有着密切的联系,都表现出故乡的美好和魅力。
首节意象有柠檬花、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等,具有鲜明的意大利地域特征;第二节所写的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等,具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鲜明特征;第三节则以迷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等意象,展现阿尔卑斯山的险峻之美和神秘色彩。
小结:这三幅图景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迷娘的故乡意大利的美好、迷人和无穷魅力,构建了一个迷离而又优美、令人神往的艺术世界,抒发了迷娘对美好故乡浓郁的思念之情。
思维拓展
6 迷娘称自己所思念的人为“爱人”“恩人”“父亲”,这些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思念的人持有的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思维拓展
7诗歌中,“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以及“前往,前往”的回答有什么作用?
明确:“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既是询问也是倾诉,既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副歌中迷娘的应答,不仅回应了询问,且进一步把思乡之情变为回乡的行动。“前往,前往”这种回答不但强调迷娘回乡的坚决态度和迫切心理,且在重复中有着微妙的变化,它与重复的内容共同形成本诗的深层内涵,即迷娘对威廉·迈斯特的复杂的情感。
思维拓展
8 写作特点
明确:①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将浓郁而强烈的情感融入饱蘸感情的意象中,将回归故乡、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望和决心抒发出来。
②回环往复,感情浓烈。
每节诗的前半部分(主歌)都以迷娘的询问和叙说的口吻来描写故乡,每节诗的末尾(副歌)都用“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来直抒胸臆,表达渴望返回故乡的迫切心情。
思维拓展
复沓叠唱
复沓叠唱
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无更换词语叫做叠句或反复。
复沓又叫复唱,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等效果。
复沓有时也叫反复,它经常出现在各种文体中。按形式可分为词语反复、句子反复,段落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等数种。如“即使雪山变成酥油/也被官老爷所占有/即使大海变成乳汁/我们也无权喝一口/” 含有词语和句子反复的特点。反复与排比相通之处,如果间隔反复的各项有相同或相似的语法结构,意义相关,语气一致,同时有相同的同语,可以构成“排比式反复”。否则不可将反复视为排比。
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这四句是复沓句。
朱自清《匆匆》复沓的运用,也是散文诗维持其音乐特点通常运用的手段。所谓“言之不已,又重言之”,既显出诗人感慨的遥深来,又增加了诗的旋律感。“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徘徊”“匆匆”等字眼反复出现,一种幽怨之情反复回荡。“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相同的意思句子数字的变化,使感情层层推进,在参差中又显出整齐的美。结句的反复,反复强化作品的主旋律,画出诗人感情起伏的波澜。复沓的运用,反复吟咏,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运用复沓,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感情,表达深刻的思想,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增强语言节奏感。
复沓叠唱
如:
“早晨被一个小蝇子在脸上爬来爬去爬醒,赶开,又来;赶开,又来;而且一定要在脸上一定的地方爬…… ”反复写苍蝇“赶开,又来”,生动准确地写出了苍蝇的可恶讨厌,缠住不放的特点。突出了我对苍蝇极端厌恶,又无法摆脱的感情。
复沓句:将部分词句反复咏唱,形成一种回环美。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如:“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复沓叠唱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