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90页例1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开课之初,我首先出示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
二、合作探究,感受新知
我会出示教材中例1环保小组中四位学生收集废塑料瓶子的统计图,并提问:
根据统计图,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他们收集到的废塑料瓶子是一样多吗?
他们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废塑料瓶子?
(师指名学生说信息和问题,然后请学生们独立思考解决2、3两问,预设两种方法)
一种:“移多补少”法,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
师:像这样把多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法)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吗?(不是)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学生口述算理并说算式,老师板书。
二种:列算式(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再平均分给了 4 个人)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 14+12+11+13 )÷4
=52÷4
=13 (个)
师: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后分法。”
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
1、 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
(1)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并板书。
(2)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小结。
2、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了多少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5厘米,小明身高145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1、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什么?(预设:平均数)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当个数不同,用总数量比较结果时有失公平,可以用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来比较。
平均数能较好的反应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③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2、回顾求平均数的方法。
①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②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五、实践作业
参照十岁儿童身高正常,测量本班同学的身高,判断一下同学们的身高是否正常。(男生:140cm 女生:141cm)
板书设计:
平?均 数
?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 方法 :1、 移少补多(有局限)?
找基数,分多余数
? 2、总数÷份数=平均数
( 14+12+11+13 )÷4
=52÷4
=13 (个)
? 特点:最大值﹥平均数﹥最小值
平均数≠实际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