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7.1 轴对称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7.1 轴对称 -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6-28 12:0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轴对称
教学内容 教材P82图形运动(二)? 轴对称(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确定对称点的位置,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动手操作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轴对称的美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能说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难点 确定对称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展台
教学方法 观察法、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变教为学法。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一、旧知回顾 引导新知
上课一开始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能说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出示轴对称图片(虎脸)
师:在2年级时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看看这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动态演示虎脸对折,发现对称轴两边的图形重合了。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可以看到一些轴对称图形,观察课本第82面说说你有什么感想?生畅言。
点题(板书:轴对称)??????
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看一看,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
①这幅图对称吗?
②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根据问题,同桌合作探究
1、数一数,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 )格,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 )格?
2、图中还有其他相对的点吗?
3、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点A与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
点A与点A‘互为对称点,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师: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画对称图形。
2.出示例2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例2,再小组合作交流
1.尝试用铅笔完成课本第83页例2,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并小组讨论: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怎样才能画得又快又好?
?
2.小组内议一议: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
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再利用展台展示结果。最后教师利用课件动态的演示画图过程。
三、课堂练习 检验新知
1、做一做第2题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并想一想:怎样画又快又好?
归纳小结:
1.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如果两边的图形可以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画法: 1、找,找出端点。
2、定,确定对称点。
3、连,顺次连接对称点
2填空
(1)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
(2)长方形有( )条对称轴,正方形有( )对称轴。圆形有( )对称轴。
(3)宋体的汉字“王”、“中”、“田”等都是轴对称图形,再写出3个这样的字( )、( )、( )。
3. 动手操作:剪下教材附页上的脸谱,补全到教材第84页第2题的空白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2.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画对称图形。 ?
旧知的回忆是引领新知学习的重要途径。本课伊始就让学生进行视觉的冲突,从而导入新课
通过观察,数一数的方法得出对称点到对称轴的关系,以确定对称点的位置。
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难点,在学生充分的讨论后,通过学生的实践来总结出方法,进行提炼,学生记忆的会更深刻。?
练习是检验新知的重要途径,因此设计了3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旨在梳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补全图形的方法。
板书设计 图形运动 (二) 轴对称(1)
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轴对称图形的画法: 1、找,找出端点。
2、定,确定对称点。
3、连,顺次连接对称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从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图形入手,回忆旧知。认识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然后通过作松树图形来找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性质,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其过程,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再利用变教为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学例2,小组合作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最后练习后再来得出画图的步骤。使每个孩子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