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分类和画角
教材分析:教材从直观认识过渡到利用度数来定义直角,再从用度数范围来定义锐角、钝角。对平角和周角的编排,教材从动态的角度引出的,这更有利于学生对“角”的相关知识作系统认识。
学情分析:二年级下册,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前几课时,学生又认识了角,掌握了角的特征,学会用量角器量角。对今天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以及钝角与锐角的度数范围,并能根据角的度数区分这几类角,理解它们的关系。
2、学会用量角器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态认识各类角的形成过程,结合角的度数建构起各类角的概念表象,完成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2、经历用量角器画角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1、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2、会用量角器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微课视频、导学案、活动角、三角板、量角器、铅笔
教学设计
导入
师:这几天,我们都在学——(角),回忆一下,
什么是角?
也就是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跟角有关的知识——角的分类和画角(板书)
新授
(一)角的分类
1、师:(转动活动角)你们看,杨老师手上是什么呀?
我们在二、三年级就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这些都是角的种类,那么还有角的分类还有哪些呢?它们是根据角的什么来划分的?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微课视频吧!
孩子们,你们可以边看视频边填写导学案上的表格,先不要画图形,好吗?(播放《角的分类》0min-2.47min)
角的类别
度数
特点
图形
视频讲的你们都弄清楚了吗?再给你们两分钟时间补充表的前两行。
时间到,请停笔。
师:孩子们,你们谁愿意上台来帮我演示角?
老师说,××演示,你们在下面画对应的角,好吗?
(相机出示PPT表格动画)
师:平角和周角是今天的新朋友,你们画对了吗?角的顶点和符号标出来了吗?
3、小组合作,动手探究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平角、周角的大小和直角有关系吗?
你能想办法来证明你说的吗?
(406班有个同学提议可以利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摆,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请拿出这张纸,和同桌一起动手探究,一个平角能摆几个直角,一个周角呢?
4、完成随堂练习
师:请完成随堂练习1,判断对错。
做好的举手,请说说判断的理由。
5、小结
这5类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吗?
画指定度数的角
师:我们刚刚认识了角的分类,那怎样画制定度数的角呢?
我们来看一个视频,然后请你们告诉老师画角的步骤,好吗?
2、步骤小结
学生先说一次,再打开教材85页做笔记
①画一条射线(角的一条边) ( 画始边)
②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两重合)
③从0°起找到到要画的度数,作出标记,画出另一条边(从0刻度线起找另一条边) (找度数,画另一边)
注意:画角时要弄清,看外圈刻度,还是内圈刻度,记住,始边踩到哪个0刻度,就从那一圈读起。
3、随堂练习2
师:现在你们用量角器分别画出45°和 135°的角了吗?请画在导学案上。
投影展示学生作业,请另外一个学生来量角检查。
巩固提高
师:孩子们,今天的内容你学习得怎么样,一起来检测下吧!请完成导学案上的巩固练习。
1、从一个平角中减去一个锐角,能得到一个什么角?( )
2、两个锐角相加,可能是什么角?( )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10858578105角的分类和画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画角
1、画始边
2、两重和
3、点点,连线
角的分类和画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画角
1、画始边
2、两重和
3、点点,连线
教学反思:
《角的分类和画角》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进一步认识角,掌握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特征,知道平角和周角,了解各类角之间的大小关系,学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角是图形与几何部分最基础的知识之一,而图形与几何部分是小学数学建立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意识的载体。这对学生以后正确建立有关的几何概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重点一:突出了学生看演示活动角和动手操作活动角体会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和角的的分类。通过观看双师课堂微课视频,填写导学案表格,再演示活动角的变化进行角的分类。通过活动教学,达到高效课堂。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中,我还设计了用三角板摆出平角和周角的小组操作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直观、主动。重点二: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学生在本单元第二学时已经学习了用量角器量出指定度数的角,在此认知的基础上学习画出指定度数的角。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画角,再播放画角的视频,看了视频以后再小组讨论如何画角,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画角的步骤。
“双师课堂”这一教学载体让课堂容量增大,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介入让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得到提高。演示、信息技术应用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体验结合起来,协调平衡,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得到培养。数学能力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在教学中师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获得直接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活动,获得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样才能逐渐实现新课程的整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