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我是....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地球仪和地图》,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个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地球仪和地图》是浙江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我把这堂课分为两个课时,下面我要就这堂课的第一课时 地球仪 的内容进行我的说课。前一节课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我们居住的地球,这节课就在前一堂课所学,如地球的形状、赤道等知识基础上展开的对地球模型----地球仪的学习。地球仪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意义。这节课也为接下来地图的学习打下基础。
根据我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及其表示方法,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既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对于突破这些重点难点就要求教师能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用经纬度表示地球仪上经纬线。习得经纬线的特点。能划分东西半球,南北半球。能用经纬网定位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
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经纬网定位的学习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能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
接下来我要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学法:
七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比较弱的阶段。因此这节课中的教师对直观教具的把握对学生掌握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本堂课我就主要通过直观教具演示、小组合作探究,讲授法和讨论法,多媒体课件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最后说教学过程:
在对教材进行分析后我把本堂课划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认识地球仪
上课前我已经在讲台上放了不少地球仪,已经达到引起学生注意的目的。所以上课后,我首先让同学们说说生活中的模型,再引入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之后把准备好的地球仪模型发给各个小组,比比谁能最快地找出地球仪上的南北极和赤道。在学生回答老师总结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围绕“我能在地球仪上能发现什么?”进行小组讨论,几分钟请同学回答,当同学回答发现一条条的线,我便顺势引入经线纬线的概念,让同学们注意到经纬线上所标注的是经纬度。再请同学们观察教室外面是否存在这样的线,目的是使同学们明白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认为添加的。
在认识地球仪之后,我将课堂引导教学的第二个环节:经线的学习。
此时在PPT呈现一些有关经线的问题:如经线的长度是不是相等的?经线的形状是怎么样的?等这些问题请小组同学讨论,然后在纸上做好总结。这一过程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之后我抽样将小组的总结答案展现给全班同学,教师引导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总结经线的特点。强调本初子午线以及东西经的表示方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每个圆圈都可以把地球一分为二。教师提问:那划分东西半球的到底是哪两条经线?学生思考,教师解释原因。
在学习完经线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从模型获取知识的学习技能。同时教学进入本堂课的第三环节:纬线的学习。
用类似学习经线,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对纬线进行学习。让学生掌握南北半球纬线的特点,纬度的表示方法,南北半球纬度的特点。
在学习了经纬线之后,教学进入第四个环节:经纬网上的定位。
提问:假如有一艘船在太平洋上触礁了,非常需要救援,那么船上的人应该怎么样向救援中心发出自己的地理位置,等待救援?学生讨论回答。这一教学目的能够使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也符合《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用它们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的要求。让同学们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最后是本节课的第五环节:习题巩固。
这节课内容较多,较复杂,所以习题巩固新知显得很有必要。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通过PPT呈现我的习题,主要让同学们熟练判断南北纬、东西经,南北半球位置的判断,根据经纬网表示某一点等。